
-
-
-
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儲存、播放、傳輸、解碼、輸出,有少嗎? 硬碟、軟體、介面、解碼器、輸出介面? 還有別的嗎?
真的不懂了........
-
-
ㄚ哉.........明天出發唱歌
後天要錄音ㄜ~~~
-
-
討論到這裡,的確發生了我與 LSP000 似乎把 DAC 與 Music Server 混淆的問題。
不過我是覺得我們沒有混淆啦!不過,這裡太容易走偏,我也贊成先停一下免得越討論越偏....:P 先回歸到一個基本的聽感問題:
『我們都知道 OLIVE 4HD RIP CD 後的檔案會比一般電腦 RIP的好聽。』這個觀念原來不是小葉講的,又記錯了 ,不過:
請問小葉你有沒有發現『不同的RIP方式,會造成010101完全相同,但是聲音明顯不一樣』的現象?應該有吧?.....:o
OK,在你的電腦訊源經驗中,那個電腦訊源會讓 RIP的差異變小而且錄音分辨力變大?你知道大概是那一個嗎?......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基本聽感的問題..... 
還是你的經驗是:電腦訊源越佳,幾乎一定會讓 RIP的差異變大?.....那我可就嚇死了!....:P
請注意我以上的『電腦訊源』之定義為:不管是從CD或網路或USB....讀進檔案後,暫存在自己的RAM或BUFFER,然後才進行 DAC 之 D/A轉換。......該不會只有 Boulder 是這麼做?OLIVE 與 Bladelius Gondul 或 Embla 應該都是這樣做吧?
至於你說可能是『2. "好"的東西掩蓋了錯誤 』,這個觀念很欠扁,先等上述基本聽感現象得到明確答案後,再來處理這個問題.....:o :o
-
-
確實是混淆的討論,照著定義討論比較不會有問題,除非你要打破定義,那可以重新定義,不過我覺得沒有必要呀
1. RIP方式會影響聲音沒錯
2. RIP差異在不同系統的反應我沒研究過,這部份我相較於其他該優先注意的部份,我尚未列入研究重點,若要說這部份,那我關心的只有器材"錄音分辨力"
3. 以psycho電腦訊源的定義與描述,就是會有問題的地方,基本上用Music Server與DAC兩種方式來區分比較好,Music Server就是不用一般電腦,DAC就是要接一般電腦
以現有的定義來說,電腦訊源是指CAS,用電腦當訊源,要有一般電腦
若是Boulder 1021這類的,就不算電腦訊源,因為他不用外接一般電腦就可運作
有RAM或Buffer的基本上就是不會屬DAC,屬唱盤 or Music Sever,也就是(轉盤+DAC)
Boulder 1021、Olive、Bladelius Gondul、Embla等都是這樣做 (唱盤 or Music Server)
『2. "好"的東西掩蓋了錯誤 』 => 這個我們不用花太多心思討論啦,是說給別人聽的,我們之間應該都了解重點在那~~
-
-
-
-
 作者: 小葉
1. RIP方式會影響聲音沒錯
2. RIP差異在不同系統的反應我沒研究過,這部份我相較於其他該優先注意的部份,我尚未列入研究重點,[恕刪]
討厭啦!我正想從 JPLAY 的經驗提出一個基於知覺心理學的『嚇死人』音響理論,『非常需要』RIP差異在較佳『MUSIC SERVER』(我先輸給你)的表現是否會降低 這個事實根據,趕快幫我生出來.......;( ;(
這個知覺心理學的高等現象對於玩類比或數位的發燒友非常重要,我可以先簡單交待一下:
來!大家來猜猜看:
如果你的音響系統,每秒鐘出現50次10khz的雜訊,請問你認為你會聽到 10k 的高頻雜訊?還是會聽到 50hz 極低頻的雜訊?
進階題:如果有背景躁音,例如,播放很大聲的音樂,對於上述訊號來說反而是很大的背景躁音。ok,背景躁音越大,越聽到 10k 的高頻雜訊?還是越聽到 50hz 極低頻的雜訊?
最終題:假如上述聽到的是10k hz高頻雜訊,那麼與音響系統持續發出10k hz高頻雜訊比起來,誰會容易引起心理不適?假如上述聽到的是50 hz低頻雜訊,那麼與音響系統持續發出 50 hz低頻雜訊比起來,誰會容易引起心理不適?
答案真的會讓大家嚇一大跳.....
-
-
從理論上來看
RIP後的檔案是固定的
A:好的正確RIP檔
B:不好的錯誤RIP檔
這樣的關係是不會改變的
OK
進到播放程序後
以觀念來說有兩種可能
1.單純100%還原RIP檔的系統,那麼越好的系統,A跟B的差異會越大
2.有辦法知道B的問題所在而對其修正的系統,這在CD時代有可能(利用buffer修正讀取錯誤),但在檔案時代,我想不出這台播放器有什麼特異功能會知道正確的RIP檔應該是怎麼樣
====================================
後面的問題則有點複雜....無法猜到明確的重點
1. 高頻的波長很短,相位問題.....不知道答案,沒試過也沒算過
2與3:就看看人對10K還是50Hz的訊號的舒適度那個比較好了
等著看答案了
-
-
可惜現實生活中
都是用" 類比的方式 "去模擬" 數位的運作 ".....
-
-
好吧, 原文照登, 做個 happy ending.
遵小葉指示, 各位就請把文中我所提及我個人期望的 DAC, 全部自行改為 DAB (B for box). 這樣小葉有滿意嗎?   
後學已認錯, 就不再討論這不是個東西的東西了, OK?
請 psycho 兄繼續主持討論.
願聞其詳.
原文如下: =Part1====================================
 作者: psycho
我個人覺得 CD 轉盤終於面臨最嚴峻的挑戰了,就是這個 JPLAY:
......
我使用 AUSU U80V + WINDOWS 7 64BIT + JPLAY軟體 => 電腦USB線 => 伽利略USB HUB帶1A供電 => T-LAB GT-1 USB線 => Bladelius USB DAC => 訊號線。
......
psycho 大最近一連串測試 JPLAY & Bladelius USB DAC 的精彩心得, 這不也明白指出了一個數位訊源solution 應走的方向, 完全符合我前些時候在別版上發言的預期. 很興奮, 也想在此分享一下小弟個人對數位訊源的看法.
先聲明, 我本是個 IT 人, 規劃管理大型公司網路環境十餘載的重度電腦使用者; 但卻只是發燒音響領域的新鮮人. 在選擇踏入發燒領域的方向時, 自然會傾向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數位領域. 純類比的高級發燒環境自然也就敬而遠之了. 當然我看發燒音響領域的問題也自然會從 IT 的角度切入.
在拜讀了好些發燒前輩對數位訊源的心得與見解, 在眾多資訊中, 我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呢?
從我新鮮人的角度來看, 消費者端的數位訊源其實只包含下列兩個重要部份, 搞定它們就搞定了一切.
- 數位音樂檔案
- 數位至類比轉換所需的設備
1. 數位音樂檔案
小葉在 "為什麼要換高解析檔案撥放機或解碼器?" 這篇專欄文章裏面已經闡釋得很清楚了. 在 Apple 以其一貫的魅力, 獨力成功改造了音樂發行與下載的大環境之後,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唱片公司錄製 "原始音樂母帶" 所用的 "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 才是發燒友不得不追求的正解. 原因很簡單, 數位化必須取樣, 取樣就會失真, 後製/傳遞/再生 過程中若再失真或加料, 離原音只會愈來愈遠.
音樂CD 只是種發行音樂檔案的載體, 是時代的過渡產物. RIP 只是為緬懷過去而不得不的行為, (就像有位好友有段時間一直在掃描他數以萬計的底片/幻燈片進電腦建檔保存一樣.) 但很不幸, 再怎麼好的 RIP 也還是不夠發燒, 因為 CD 早已無可救藥地從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降轉而再次大失真.
新手沒包袱, 佔優勢, 所以, 簡單搞定!
2. 數位至類比轉換所需的設備
小葉所介紹與體驗過的這類設備, 我覺得一直都有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器材間分工合作的切割點一直都沒有切在正確的點上面.
在我的認知裏, 數位音樂資訊還原為類比音樂資訊的關鍵組件, 似乎只有 DAC 為必需, 是為唯一值得花錢投資的訊源端關鍵零組件. 而將這個關鍵組件內建到任何形式的複雜設備之內, 都只會造成未來升級時的不便與浪費.
所以, 我們需要的是,
(1) 一台電腦, 幫忙做做數位音樂資訊的下載接收與傳遞, 音樂檔案的分類儲存與管理, 不同音樂格式的解壓/解碼, 以及遠端控制 DAC 的能力. 並且能以友善親和的使用者介面減輕愛樂人的負擔.
(2) 一台 DAC, 專心負責將 buffer 中的音樂檔案從 "數位" convert 成 "類比" 音樂訊號, 再送給擴大機就好了, 別再解壓/解碼, 以免落人口實.
咦! 這和現在的 solution 有什麼不同?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套用 psycho 大最近測試 JPLAY & Bladelius USB DAC 在 hibernation 模式得到極佳效果的例子來說明好了, 我想要的 DAC 是將電腦中 JPLAY 所保留的連續主記憶, 以及JPLAY 本身, 完全移至 DAC 中, 並能接受電腦遠端控制的 trully Hi-End DAC.
可惜這種 DAC 好像市面上還沒看見, 搞不定, 只好跟大家一起打轉.
個人認為, 極致的數位訊源會是
- 音樂製作者發行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 消費者取得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我會選擇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取得. 過程中當然可能會進行編碼與無損壓縮)
- 將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傳送至 DAC 的 buffer 中(先解壓縮再送)
- DAC buffer 中的檔案完全與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一致
- DAC 進行 convert, 送給擴大機播放.
個人覺得, 這種 solution 方向才正確, 才有機會摒除了電腦端的所有可能干擾,
- 讓事情回歸本質: 再生類比音樂訊號的品質好壞與走向, 完全取決於 DAC 設計者本身的技術與品味. 這也就是說電腦是不是 Hi-End 已不再重要, 電腦終究會變成下載/儲存/播放/解碼, 再傳送 "原始音樂母帶數位檔案" 至 DAC 的便利工具而已. 電腦就做自己擅長的事就夠了, 別撈過界.
- 連結電腦與 DAC 間的, 可以是有線網路/無線網路/USB/1394/BT/......, 只要能保證兩端檔案一致就行.
- DAC 才是數位訊源 Hi-End 與否的靈魂.
如此一來, 很多現存的下列抱怨也可迎刃而解.
- 撥放設備/撥放軟體不支援多國語言介面 (中文介面)
- 撥放軟體超級難用 (如JPLAY, GOLDWAVE)
- 撥放軟體會影響品質 (如Foobar)
- 連接電腦與 DAC 的線材會影響品質 (如USB線)
- 未來的新型 "高解析數位音樂檔案" 無損壓縮格式撥放設備無法處理 (如APE之於JPLAY)
- 遙遙無期地等待原廠更新韌體, 卻又只是為了使用者介面的部份, 而與音樂重播本身無關 (這小葉應該很有經驗了 ;-)
=Part2====================================
其實這也不需要什麼技術背景, 只是簡單的電腦使用者經驗而已, 就看您有沒有定下心來想想看.
換個方式, 用大家可能都有的經驗再解釋一次我期待的 DAC 該有的樣貌, 您就知道 Hi-End 廠商有多搞笑了.
用大家都熟悉的 "印表機" 加以說明最貼切了.
- 現有絕大部份 DAC (也許是全部) 的運作方式, 就像是最早期的點陣式印表機, 電腦送出一行字, 它就列印一行字. 不管是用什麼介面連接至電腦, 也不管是要裝色帶或是墨水匣,它都只是行列式的打印; 也沒見過什麼印表機控制程式可以和印表機直接打交道, 因為無此必要.
- 我殷切期盼的 DAC, 就像是雷射印表機, 電腦送出 <End of Page>指令, 它就會把 buffer 中暫存的頁面資料列印出來. 不管是用什麼介面連接至電腦, 也不管是要裝單色還是彩色碳粉匣,它都只是頁印式的打印; 印表機控制程式也成為必備品, 可以和印表機直接打交道.
為什麼我們的 DAC 就不能等電腦送出 <End of Track> 指令, 再進行 DA 轉換, 開始唱歌呢? 為什麼我們的電腦不能有專屬的控制台介面, 與DAC直接打交道呢? 只因為沒有一個像 HP 的廠商跳出來訂立標準, 領導風潮嗎? 是技術不夠, 還是削凱子削慣了, 怕賺得不夠.
也許這就是 Jitter 造成影響的根源.
這有很難很高深嗎? 我從 Bladelius USB DAC 上看到了影子, Bladelius 專屬的 DAC Control Panel 開始出現在工具選單的小圖示中了, 雖然功能還很陽春, 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 Bladelius 應該就會有我期待的東西上市了.
我要的不多,
- 電腦只要能送出 RAW type 的數位音樂檔案 (比如說 WAV 檔好了) 給 DAC 的 buffer, 有人堅持要循序存放及讀取才好聲也成, DAC 收到<End of Track> 指令就開始唱歌.
- 電腦上的DAC控制介面只要能empty buffer, 再不然 DAC 上有個小按鈕可以empty buffer也成.
一切都跟使用雷射印表機一樣容易, 這樣就夠了.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