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補充一個很誇張的經驗:
很早我就經驗到,使用FOOBAR與一萬八仟元音響就可以分辨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檔案,一個是FOOBAR RIP的,一個是 EAC RIP的,居然明顯聽感不同。
可是當我使用到 JPLAY H模式與 Bladelius USB DAC之後,居然發現兩者的聽感差異變得非常小。
這當然不是 JPLAY H模式與 Bladelius USB DAC 有問題,因為這組合造成錄音藝術的分辨力是大到誇張、大到全面幹掉我的CDPLAYER的程度。所以可以說,JPLAY H模式與 Bladelius USB DAC 的組合可以減小 RIP 或其他數位傳輸的特殊問題。
小葉我一直想問你:我們都知道 OLIVE 4HD RIP CD 後的檔案會比一般電腦 RIP的好聽。OK,這兩種不同的RIP,在你的電腦訊源經驗中,那個電腦訊源會讓 RIP的差異變小而且錄音分辨力變大?這個就是這個討論串最終的理想DAC解答!你知道大概是那一個嗎?......:o :o
-
-
 作者: psycho
我拖到現在才上來看論戰,試看看能不能指出雙方觀點的差異。
我對 LSP000 的觀點之理解為:DAC本身就要有正確的D/A功能,DAC之前端只有單純的播放程式控制,完全不能干擾或改變完整的D/A過程。所以他猜想如果DAC內建JPLAY(或任何正確的播放功能),就是完美的DAC。
而小葉與Andy都是從實務角度,指出 LSP000 的構想似乎難以解決真正的問題。
LSP000 認為,如果存在著理想DAC,把數位資訊讀進DAC內建的BUFFER並且進行最佳排列,再進行D/A轉換,那就數位資料的傳遞問題將可以永遠完美地解決。
而小葉與Andy都是從實務角度,認為LSP000提出的方法無法解決。
我認為 LSP000提出的理想DAC有一個情況沒有嚴格考量:如果存在著LSP000構想的理想DAC,它不但必需有內建BUFFER,而且一定要有內建時脈;而這個時脈是永遠會進步的,正如小葉他們曾經見識過很多DAC外接貴死人的時脈器後,聲音都會大幅提升。這就說明了 LSP000 的理想DAC就『時脈』這一點,就絕不可能完全理想化;因為永遠存在更精準的時鐘,只要外接時鐘,那麼一大堆類比的怪問題就通通跑進理想DAC了。
我猜小葉是隱隱發現這個邏輯缺陷,才會覺得LSP000提到的解決方案有問題。但是我從你們的討論中,以及先前的文章,隱隱發現好像 Boulder 正是使用這種理想DAC的解決方案喔!而且它居然沒有外接時脈功能,擺明了要把所有類比變數徹底排除在外,不惜犧牲更良好的時脈之改善能力...........
至此我們應有共識:所謂的理想DAC,就是數位訊號通通讀進內建BUFFER且經過最佳排列,再經過內建時脈把資料進行 D/A。這樣的理想DAC, 有可能可以讓前端的數位功能單純到完全不受任何類比變數的影響。
於是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為什麼這種理想DAC的解決方案幾無廠商執行?真的需要像 Boulder 一樣貴到破錶才能實現嗎?還是另有產業界的妥協與現實問題?在這一點,我可能就比較接近 LSP000了;不過,我不需要去質疑其他廠商是不是花大錢沒路用,我推廣以現有硬體架構出我心目中的理想訊源就夠了。
在我個人主觀看來,JPLAY就是指出了這條理想DAC的可能性,讓我開始『妄想』電腦結合JPLAY可以接近理想DAC的可能....:)
P.S. 這麼有趣的討論,不要輕言放棄啦!..... 
還是 psycho 口才好, 也瞭解我在說什麼. 感謝 psycho 兄了.
只要 DAC 前端的器材和線材, 到底燒不燒可以被忽略, 我就很滿意了.
DAC 本身到底有多燒, 時脈有多精準, 那是 Hi-End DAC 廠商的本事. 至於要價又如何, 那不都仍然只是消費者個人的選擇. :)
-
-
 作者: psycho
我拖到現在才上來看論戰,試看看能不能指出雙方觀點的差異。
我對 LSP000 的觀點之理解為:DAC本身就要有正確的D/A功能,DAC之前端只有單純的播放程式控制,完全不能干擾或改變完整的D/A過程。所以他猜想如果DAC內建JPLAY(或任何正確的播放功能),就是完美的DAC。
而小葉與Andy都是從實務角度,指出 LSP000 的構想似乎難以解決真正的問題。
LSP000 認為,如果存在著理想DAC,把數位資訊讀進DAC內建的BUFFER並且進行最佳排列,再進行D/A轉換,那就數位資料的傳遞問題將可以永遠完美地解決。
而小葉與Andy都是從實務角度,認為LSP000提出的方法無法解決。
我認為 LSP000提出的理想DAC有一個情況沒有嚴格考量:如果存在著LSP000構想的理想DAC,它不但必需有內建BUFFER,而且一定要有內建時脈;而這個時脈是永遠會進步的,正如小葉他們曾經見識過很多DAC外接貴死人的時脈器後,聲音都會大幅提升。這就說明了 LSP000 的理想DAC就『時脈』這一點,就絕不可能完全理想化;因為永遠存在更精準的時鐘,只要外接時鐘,那麼一大堆類比的怪問題就通通跑進理想DAC了。
我猜小葉是隱隱發現這個邏輯缺陷,才會覺得LSP000提到的解決方案有問題。但是我從你們的討論中,以及先前的文章,隱隱發現好像 Boulder 正是使用這種理想DAC的解決方案喔!而且它居然沒有外接時脈功能,擺明了要把所有類比變數徹底排除在外,不惜犧牲更良好的時脈之改善能力...........
至此我們應有共識:所謂的理想DAC,就是數位訊號通通讀進內建BUFFER且經過最佳排列,再經過內建時脈把資料進行 D/A。這樣的理想DAC, 有可能可以讓前端的數位功能單純到完全不受任何類比變數的影響。
於是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為什麼這種理想DAC的解決方案幾無廠商執行?真的需要像 Boulder 一樣貴到破錶才能實現嗎?還是另有產業界的妥協與現實問題?在這一點,我可能就比較接近 LSP000了;不過,我不需要去質疑其他廠商是不是花大錢沒路用,我推廣以現有硬體架構出我心目中的理想訊源就夠了。
在我個人主觀看來,JPLAY就是指出了這條理想DAC的可能性,讓我開始『妄想』電腦結合JPLAY可以接近理想DAC的可能....:)
P.S. 這麼有趣的討論,不要輕言放棄啦!..... 
psycho你嘛幫幫忙! Boulder 1021哪有貴到破錶?! 以聲論價算是非常超值的了!!
-
-
ㄟ....那要這樣講的話,聲音不是您提及的範圍...那.......
其實並不是您提及的邏輯,資料在這裡不會變的,問題是你的系統播放是這個聲音,在我家的系統播放一定是另外一個聲音,就連空間、系統、擺位都copy一樣,聲音都還會不同.....這裡面只有一個''想像''的最大變數,就是電,如果要講到零件品質的話,那太細了,我這個概念是如原子論一樣,是用來解釋的、跟實例證明的,'''看'''不到的。
追求的是更好更正確的聲音!!! 嚴格來說並不一定追求方法正確!!! 只是兩者正確的效果大部分是相輔相成的、也更正面的.......很多時候標榜正確、我也覺得正確.....但是聲音還是鳥的海了去。
如果網路下載成hiend流行的話,搞不好還會追究唱片公司檔案新鮮的程度........一個檔案連被播放太多次都會沾染髒東西了,以後搞不好連儲存設備都要hi-end了,還沒流行起來而已,而且電腦自己會搬東西的.......搬阿搬阿...幾年後檔案還在,聲音就鳥掉了,不過網路下載已經比目前唱片發行的路徑要短得多,要快捷的多了,變數也少多了。
而且電腦端暫存的概念跟播放端DAC暫存的概念不太一樣,而且都避免不了傳輸,這裡就會影響了。
 作者: LSP000
哎...!
.WAV 檔案, 一路從音樂發行商的網站下載, 放在您的硬碟中, 經過播放程式, 以binary檔案傳送的方式, 一路比對正確無誤, 直到完全放入 DAC 的 buffer 之中, 還是原始的 .WAV 檔案. 這很簡單, 網路通訊協定和電腦作業系統會幫你掛保證. 這你知, 我知, 所以我們才會買電腦, 用網路.
如果 '電" 在這個過程中會對音樂檔案傳輸有任何不利的影響, 那你該怎麼辦才能取得 真正優質的 "高解析音樂檔案" 呢?
DAC 從 "buffer 中放入了完整單曲 .WAV 檔案" 這個點, 才開始進行 D to A 的轉換動作, 出來的 "類比訊號" 到底燒不燒, 能不能滿足你, 那是 Hi-End DAC 廠商的真本事, 是他吃飯的傢伙. "電" 也只有在 DAC 上才開始會對聲音有所影響. 你所說的 "在數位線路上換個電容或電阻聲音都會變了" 也是 DAC 內部的事, 歸 Hi-End DAC 廠商 負責, 請勿混為一談.
至於這以後一直到你聽到的聲音, 那已不是數位訊源的責任範圍了.
-
-
我應該沒有說過4HD rip會比較好聽呀......
我們都知道完美在那、High End廠商也知道
很多都是取捨的問題....
-
-
補充一下
不是說LSP000所提出的沒辦法解決
而是大家都已經這樣在做了
至於正確性的判斷一樣,越接近正確的設計與產品當然就是答案.....這並非跟什麼終極DAC有什麼相關.....
-
-
對了,大師
用結果推論原因可能有問題的
因為原因可能有兩種呀
1. 好的東西修正了錯誤
or
2. "好"的東西掩蓋了錯誤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小葉
對了,大師
用結果推論原因可能有問題的
因為原因可能有兩種呀
1. 好的東西修正了錯誤
or
2. "好"的東西掩蓋了錯誤
這就看功力了~~~!!
-
-
 作者: 小葉
LSP000說的東西現在都已經有了
您想像的突破性DAC,基本上早就不是新鮮事
我們也都這樣玩很久了...
您說的只是改善,非架構上的革新,就像windows一樣的改版,並非什麼重大的突破
至於小地方的改善當然會是有的 (我在次世代訊源專文已提過)
這不會讓我們玩High End系統停擺,暇不掩瑜
對啊! 我一直說得是從IT人的角度來看數位訊源, 我理想中的"分工合作的架構"與 "DAC運作方式" 是什麼.
我個人理想中的 DAC, 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 希望知道的人告訴我. 這樣我可能可以省很多銀子, 就能得到個人滿足的聲音.
"突破性"DAC 和 架構上的"革新" 我可不敢這麼想.
這樣說可以嗎? 小葉大哥. (sweat)(sweat)(sweat)
-
-
這些想法早就不是什麼特別的地方,可能我幾年前開始玩就是這樣在玩了....
基本上High End廠商都是這樣在做
而選擇在某些現實或實際上進行妥協,推出不同產品....或是介面呀....
真的看不出那裡有什麼特別之處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