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C當然也有其極限,例如振幅頻率響應某頻段凹陷太嚴重,要救會影響整體的數位解析度...
此外,參數調的高,有時會伴隨較明顯的副作用,因此不得不犧牲校正量...
最好是用被動式處理方式壓低高頻的間接音,就在一次反射點鋪上厚毯就行了,高頻以DSP處理不容易
中低頻這種難以被動式方式處理的再交給DRC,尤其是不上不下的中頻
DRC做的是壓低空間間接音的效應,因此若間接音越少,改善量當然也越少,
例如李富桂家 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1/02/drc_03.html
改善量就沒那麼大
不過,DRC除了處理空間問題外,還額外處理器材的失真,
其實是因為DRC視器材+空間為一體,因此一併校正,
看看這張校正前(紅)後(綠simulation)比較,
0.5ms之前就能看出DRC校正了喇叭無法瞬發瞬收拖了一小段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