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個人是相信砸大成本的話,說不定多麥克風會比少麥克風更有fu......:o
若是我猜得不錯,電影是結合音效與視覺效果的藝術,所以只有每個演員身上一隻麥克風,再經過後製『極為精密』的混音,加上各種空間上下左右的效果,ok,得到我們看電影時會被嚇死的音效。
如果古典音樂唱片公司,錄樂團時也是如此不惜血本,一億美元砸一張唱片的成本,『也許』多麥克風的混音效果可以徹底騙倒我這麼超級龜毛的耳朵也不一定....
結果問題還是回到成本問題,多麥克風理論上可以不惜血本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唱片公司使用它是用來大幅降低成本賺取最大利潤,結果錄音就完全不能聽了。
題外話:其實大型資本企業都有類似情況,理論上當然汽車的多連桿懸吊系統一定優於較老式的拖曳臂懸吊系統,但是汽車廠商使用較先進的多連桿懸吊系統是因為它方便減少成本,結果造成不分那一國車子,使用多連桿懸吊系統的新型車通常操控性會遠遠輸給使用拖曳臂的舊型車。當然了,如果是不惜血本的F1或夢幻跑車,因為不惜血本,所以新一定優於舊....:)
所以思考到最後,很令人洩氣的是最後都是成本問題與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