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葉說的真好。
聽音樂,玩音響,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是發現熟悉的曲目有個讓人震憾的演奏,或是熟悉的錄音竟然有以前沒聽到的細節。兩者相輔相成,但是最重要的是演奏者的功力要夠,錄音師的功力要夠,消費者調整的用心要夠。
錄音和器材都是死的,是人把這些感情帶出來的。再好的器材/錄音,沒有人的努力,都是空的。
-
-
費玉清沒有好錄音版本........或者是說極少 (我是還沒發現)
真是它X的.....
-
-
費玉清的確是沒有, 問過電台的朋友, 笑說最好的要算是電視的了...
虛空有時盡 我願仍無窮
-
-
 作者: Paul Fang
先搬張凳子準備看老友被怎樣霸凌
寶哥!你不要搬板凳了!給大家開釋開釋!
-
-
開市開市....ㄟ..喊錯了..
開釋開釋開釋....( 我的板凳咧? 不過才回個頭買包鹹酥雞怎麼就不見了....)
-
-
 作者: kei8864
發燒友常常說: 嘩~聽起來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
CD 內容, 是靠優質器材還是靠優質的錄音來表達, 演奏(唱)者的的血肉感情 ?
其實我覺得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錄音"這個東西?
首先,我們是以什麼標準或什麼樣的基準,在聽在想在感覺"錄音"?
錄音錄出來的聲音是常態,還是我們耳朵聽的才是常態?
因為終究是人耳在聽,而且是它們在受批判,但批判的人們,標準何在?
常說錄音好或不好,但如果人在現場,讓耳朵也能處在麥克風所在的位置,是聽到一樣的好還是相同的不好?
從音響器材聽到血肉感情,那我很想知道如果回到錄音的當下,人去聽到那現場(非戴耳機監聽,單純兩隻耳朵聽),能聽到一樣的感動嗎?或者是也感動了,但觸發感動的something,有一樣嗎?
然後精密度,人耳在現場,其實有著很大的空間彈性,可能相距幾步的距離聽到的聲音都是一樣的,但麥克風呢?然後音響器材呢?
哎~好煩|(|-
-
-
愛打鼓的Remo 自己玩樂器..
收錄爵士鼓應該是更明顯吧..
從搖滾掛收音一窩子麥克風捅的到處都是..然後事後加gate.加Comp.調EQ...混出的聲音..
到爵士音樂節常常碰到Blance超好的樂手..三支麥克風做完收工..
中間的差異常常是麥克風越少的越好..(當然.樂手超重要..)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ac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tacan
愛打鼓的Remo 自己玩樂器..
收錄爵士鼓應該是更明顯吧..
從搖滾掛收音一窩子麥克風捅的到處都是..然後事後加gate.加Comp.調EQ...混出的聲音..
到爵士音樂節常常碰到Blance超好的樂手..三支麥克風做完收工..
中間的差異常常是麥克風越少的越好..(當然.樂手超重要..)
呵!我並沒在作那種表演,但我知道!
其實光從爵士鼓的收音,就可以想出許多值得討論的“矛盾”地方!:o
-
-
-
-
私以為..
錄音這勾當.最重要的不是錄到多少細節. 錄到多少動態.錄到多寬多深多遠大的音場..
而是能不能忠實呈現樂手與演奏者心裡想傳達對於演繹曲目的心情..
能夠先求真..再求善與美.......
這樣的勾當..不過是求個騙騙耳朵的活兒罷了...
哈...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aca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