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共6頁 第一第一 ... 456
顯示結果從 51 到 52 共計 52 條
  1. #51
    註冊日期
    2010-04-25
    文章
    602
    Thanks
    40
    Thanked 102 Times in 6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uglycat 真是好學不倦!.....

    從你的聽感分享看來,可能我的描述還是不夠清楚、或者範例還是不夠入門,沒關係!慢慢來,下次再來談別的例子....:)

    但是上述觀點就要詳細辯證了.....

    『有些樂器負責次要或輔助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聽出來。難道一定要分辨得很清楚才算正確的演奏與錄音嗎?』==> 如果是輔助的聲音,至少要聽出『音色有變化』;但是如果是『次要的聲部』,那就一定要聽出來....:)

    NSO 自從被呂紹嘉魔鬼訓練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次要的聲部』變得非常清晰,輔助的聲音產生的『音色變化』也變得非常清楚。呂紹嘉是德國訓練出來的,這說明了我上述的要求不是法派,而是古典音樂的根本。

    這種管弦樂的聽感我們稱為『透明度』:管弦樂團合奏的聲音效果當然一定要很清楚,但是,清楚的合奏效果,『一定』是可以偵測到單獨樂器;否則那不叫做合奏效果,叫做『聲音混成一團』;誤把『聲音混成一團』當成厚實聲音並稱之為德派風格,是呂紹嘉指揮最不能理解的台灣古典音樂界之『怪現象』。因為我的工作夥伴陳韻琳(月童啦!)是呂紹嘉在台大合唱團的老友,常常討論樂團與古典音樂的問題;有些公開不方便談的,私下還可以講更多....:o

    至於uglycat認為『在每個樂器旁放支麥克風來錄再來後製混音,不是聽得最清楚嗎?』,從logic來說好像很合理,但是在現實上,因為進行混音的工程師沒有音樂素養,會混音混成只有單一聲部的糟糕結果。再來是人耳最敏感的是相位失真,混音的結果極難得到『自然的聲音』:可以聽到單獨樂器,但是合奏效果被徹底破壞;這都是我在『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第一篇就談論到的。

    當然了,因為音響科學的進步,上述論述也許不會那麼絕對。不過重點是:我雖然主張每個聲部都要聽得很清楚,但是我一直強調的是:『每個聲部都要很清楚,合奏的效果也要非常清楚』,也就是上述參考呂紹嘉所言之『透明度』觀念哩!也就是說,市面上的唱片,常常是要嘛『只有合奏效果卻聽不到獨奏樂器』,不然就是『只有單獨樂器的效果不到合奏』;而我強調的是:同一時間,同一瞬間,既要聽到合奏的效果也要聽到獨奏的效果所以才說這叫做『平行式處理』.....

    其實這根本不會太難,難的是觀念要改變。我們玩音響,換一個器材後能偵測到多少改變?這本來就是平行式處理的能力;能偵測到『改變』,這是序列式處理,人人都做得到;能偵測到『改善』,也就是把所有的『改變』通通整合起來最終判斷,這就是平行式處理,也就是玩音響的正確方向。擁有這種能力的發燒友,至少在這個網站有一大堆!....可見,平行式處理是非常簡單的,只是我們自己的觀念要改變.....:)
    既要聽到合奏的效果也要聽到獨奏的效果這個在聽歌劇時我覺得很重要,通常管弦樂的聲音很大,但是演唱者功力夠就不會被吃掉,好的表演不但唱的很好,管弦樂的聲音也會分明,兩者又能相互配合

    怎樣解釋我不會說,但是跟聲音大小沒有關係,好的演唱就算管弦樂的聲音很大聲,還是能夠清晰聽到演唱者的歌聲和音色

    這個給大師來詳細解說吧,太複雜的聽得很吃力,我來努力聽搖籃曲,單純的比較適合我|-)|-)|-)

  2. #52
    註冊日期
    2008-09-10
    文章
    58
    Thanks
    10
    Thanked 18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uglycat 真是好學不倦!.....

    從你的聽感分享看來,可能我的描述還是不夠清楚、或者範例還是不夠入門,沒關係!慢慢來,下次再來談別的例子....:)
    也許只是我的耳力敏感度不夠而已。範例對我來說並不難,曲子也很熟悉。

    事實上我昨晚再比較一次,我的對照CD是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 DG版(若沒記錯),光在序奏裡小提琴就有一個音的音高兩個版本不同。您在本討論串8樓附譜的最後一譜,第一小提琴在該譜第一小節,第六個16分音符,我覺得 cypres 這張的演奏好像降了半音,跟原譜不同。是我搞錯了嗎?我的兩個版本(另一張剛好CD出問題無法播放)過去聽的印象,那個音並沒有降半音。加上豎笛在一些圓滑奏與斷奏的處理方式不同,我才懷疑 liege 這個樂團用的樂譜不太一樣。

    『有些樂器負責次要或輔助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聽出來。難道一定要分辨得很清楚才算正確的演奏與錄音嗎?』==> 如果是輔助的聲音,至少要聽出『音色有變化』;但是如果是『次要的聲部』,那就一定要聽出來....:)

    NSO 自從被呂紹嘉魔鬼訓練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次要的聲部』變得非常清晰,輔助的聲音產生的『音色變化』也變得非常清楚。呂紹嘉是德國訓練出來的,這說明了我上述的要求不是法派,而是古典音樂的根本。
    原則上是這樣沒錯,但這個差異必要要接收的 sensor 感受得到差異才聽得出來。當兩者音量差異越大,或音色越接近,恐怕越難分辨。

    比如說女高音與大提琴這兩種音色不太會混淆,但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同名音要分辨就比較困難。若要分辨十幾把合奏小提琴中每把琴的不同音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不是嗎?

    當然,大師應該是指不同聲部用不同樂器演奏時,分得清楚是基本要求。

    不過重點是:我雖然主張每個聲部都要聽得很清楚,但是我一直強調的是:『每個聲部都要很清楚,合奏的效果也要非常清楚』,也就是上述參考呂紹嘉所言之『透明度』觀念哩!也就是說,市面上的唱片,常常是要嘛『只有合奏效果卻聽不到獨奏樂器』,不然就是『只有單獨樂器的效果不到合奏』;而我強調的是:同一時間,同一瞬間,既要聽到合奏的效果也要聽到獨奏的效果所以才說這叫做『平行式處理』.....
    如果是單點錄音不混音,且錄音設備品質夠好,是不是應該忠實呈現原來現場的聲音呢?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