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敢問..
如同實驗室的情況,早期民間許多實驗室有很多黑幕,沒有試件也會有報告,不然就是試件與實件是兩回事,很少會聽聞有實驗室被停業的,現今雖較有改善些,然不及德國還很大,但至少算小有進步了,至少有許多家因不符規定就被停業過,不過在國家法令可知,在台灣喊尊重專業往往是喊假的,因為太多法令是與財團(民x.立x...等)攸關,許多該專業的事都會出現但書,以讓財團可以去從事,因此就會出現...嘿,巷內巷外.[/QUOTE]
那敢問..T兄~
有沒有私下可以推荐的..夠專業的.."認證"商家勒..?:P
認證..總是第一且最起碼的一步吧.?
至於~認證的前提..有沒違法/造假/胡搞..就不是我輩搞得懂的..嘻..:).
ps..喊尊重..往往是逼其..背書而已..指教..!!
-
-
在BD出來以前,要音響迷接受家庭劇院真的有點困難。
Charles Hansen曾告訴我:Dolby Digital跟DTS算什麼?不就是六個聲道的MP3嗎?
我回家仔細算算看,其實還是位元率不大高的MP3呢。
好的多聲道音響真的很棒,這點我是贊成的。只是日系劇院大廠的企劃們為了自己業績,出新機器總要搞些不大實用的花俏功能,常讓我想到數位相機的臉部對焦,要從其中挑出真正注重聲音者實在很難。
劉名振
-
-
 作者: martin
在BD出來以前,要音響迷接受家庭劇院真的有點困難。
Charles Hansen曾告訴我:Dolby Digital跟DTS算什麼?不就是六個聲道的MP3嗎?
我回家仔細算算看,其實還是位元率不大高的MP3呢。
好的多聲道音響真的很棒,這點我是贊成的。只是日系劇院大廠的企劃們為了自己業績,出新機器總要搞些不大實用的花俏功能,常讓我想到數位相機的臉部對焦,要從其中挑出真正注重聲音者實在很難。
劉名振
劉兄所言可真? 太震驚了..
六個聲道的MP3?
-
-
 作者: hojuiyang111
劉兄所言可真? 太震驚了..
六個聲道的MP3?
MPEG格式下的聲音,本來就是MP3阿,BD後的才會有好的聲音,不用擔心
-
-
 作者: hojuiyang111
劉兄所言可真? 太震驚了..
六個聲道的MP3?
DVD-Video的Dolby Digital位元率通常是448k/bps
六點一聲道算起來也就是每個聲道約64k/bps,換算成立體聲就是128k/bps,剛好是最普通的MP3。
DTS稍微高一點約754.5k/bps,大概是256k/bps的立體聲MP3。
當然兩種規格的上限都更高一點,但是幾乎沒有碟片用「上限」在收錄聲音的。
DD或DTS都不是MP3,但都是破壞性壓縮,我不覺得有比MP3高明多少。
到了藍光就有Dolby TrueHD跟DTS-HD MA,就是從MP3進化到FLAC了。
說實話也沒啥好抱怨,因為當時戲院用的系統一樣是壓縮聲音。
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DTS解說
劉名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
MP3是當前最流行的音訊壓縮格式,全名為MPEG Audio Layer 3,為MPEG(Moving Pictures Expert Group)這個團體當初和影像壓縮格式同時研發的音訊壓縮格式。舉凡一般VCD影像壓縮所使用的MPEG1,音訊所使用的MP2編碼,以及DVD-Video影像壓縮所使用的MPEG2編碼都是這個團體的研發產物。這些影像和音訊的編碼都是失真(破壞性)壓縮。相較於CD和DVD的容量,未壓縮的影像和音訊資料容量是非常龐大的。想像一片音樂CD本來只可以儲存74分鐘的聲音(其實超過74分鐘的音樂CD也很多,甚至有超過80分鐘的),在VCD中不但要儲存差不多長度的音效還要加入畫面,可見壓縮率必須相當高,而且必然是破壞性的。DVD-Video的聲音格式常用的有LPCM,Dolby Digital,dts,其中LPCM通常是16Bits,48kHz立體聲訊號,與Dolby Digital同屬與DVD標準音訊規格。Dolby Digital如同MP2,MP3也是一種破壞性壓縮編碼,特色為聲道數從立體聲到5.1聲道(最新的是7.1聲道的Dolby Surround EX)都有,壓縮流量最大可達448kbps(kilo bits per second),將這個數字除以三對喇叭的的資料,我們可以算出每對喇叭(前置或後置)可以分到的流量約為149.3kbps,與時下流行的128kbps MP3大不了多少,且壓縮效率又比MP3差,因此其實大家不用對DVD-Video的Dolby Digital聲音品質存有太大的遐想,其實流量只比普通的MP3大一點點而已,何況448kbps只是最大流量,很多DVD-Video根本沒有用到這麼大的流量。
DVD-Video的dts與音軌前面提到的dts CD使用同樣的編碼技術,最大流量與立體聲LPCM相同,也就是每秒48000 *2=1536000bps=1536kbps,遠比Dolby Digital所提供的448kbps來得大,破壞性壓縮失真較少,因此可以想見dts DVD的音質一定比Dolby Digital來得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經過dts編碼的DVD總是賣得比較貴,身價高人一等的原因。一般支援dts的DVD-Video為了在不支援dts的設備上也可以播放所以通常會同時搭載經過Dolby Surround編碼的二聲道的Dolby Digital音訊。
到此還沒說明為什麼MP3壓縮比例為何那麼高。音樂CD的流量是每秒44100 *2 =1411200bps =1411.2kbps,而我們常用的MP3流量只有128kbps,壓縮後的容量小於原先的十分之一,而聽起來聲音卻還不錯。MP3壓縮時運用到五個重要的技巧,分別是最小聽覺門檻判定(The minimal audition threshold),遮蔽效應(The Masking effect),位元儲存槽(The reservoir of bytes),The Joint Stereo,和Huffman編碼。
最小聽覺門檻判定是一種減少資料量的手段,因為人耳對不同頻率的聲音聽到的音量反應不是平直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大部分的紀錄資訊集中在人耳最靈敏的2kHz到5kHz,其餘頻率分配比較少的容量紀錄。
遮蔽效應也是聽覺心理學模型(Psychoacoustic models)的一種,在視覺上呈現的效果是在大太陽下比較難看到天空中飛翔的鳥,聽覺上的涵義就是當有一個音量或音色特別突出的聲音出現,其他細小的聲音會比較難被察覺,就像是管絃樂團齊奏時不易發現觀眾的咳嗽聲,儘管咳嗽的音量與沒有其他聲音時其實是相同的。因此在編碼時我們不需要把所有的聲音細節都編進去,而該把資料拿去紀錄比較突出容易引起注意的聲音。
位元儲存槽在解釋前要先說明MP3的流量屬性,CBR和VBR。CBR是Constant Bitrate的縮寫,也就是說該MP3每秒鐘的資料流量是固定的,常見的MP3都是以CBR編碼,好處是壓縮速度快。相對的VBR是Variable Bitrate的縮寫,每秒鐘的流量是可以變化的,好處是在訊號複雜時用比較多的容量去紀錄,波型簡單時就用比較低的流量,以有效利用空間。CBR的缺點就是每秒鐘的流量都相同,很容易造成空間的浪費,因此有reservoir of bytes的出現,用途是當波型簡單時不要用那麼大的流量,把多餘的空間保留下來儲存將來比較複雜的波性資料,維持流量的大小,達到類似VBR的效果。VBR的MP3並不需要reservoir of bytes。
Joint Stereo是一種立體聲編碼技巧,主要分為Intensity Stereo(IS)和Mid/Side (M/S) stereo兩種。IS的是在比較低流量時使用,利用了人耳對於高頻訊號向位分辨能力的不足,將音訊資料中的低頻分解出來合成單聲道資料,剩餘的高頻資料則合成另一個單聲道資料,並另外紀錄高頻資料的位置資訊,來重建立體聲的效果。例如鋼琴獨奏的錄音就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在有限的資料流量中減少音場資訊但大幅增加音色資訊。
Mid/Side (M/S) stereo在左右聲道資料相似度大時常被用到,紀錄方式是將左右聲道音訊合併(L+R)得到新的一軌,再將左右聲道音訊相減(L-R)得到另外一軌,然後再將這兩軌資料用上面提到聽覺心理學模型與濾波器處理。Mid/Side (M/S) stereo與IS一樣的是利用部分相位(phase)資訊的損失來換得較高的音色紀錄資訊。一般的MP3是Mid/Side stereo和Intensity Stereo交替使用的,視資料內容與流量而定。如果是更高流量如160kbps以上的MP3,則可以單獨將立體聲的兩個聲道獨立編碼,以保存相位資訊。
Huffman編碼(coding)是一種常見的無失真壓縮方案。當PCM訊號被分成好幾個頻段並經過以上的處理之後,最後經過MDCT(Modifie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類似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s)),將波型轉換為一連串的系數。這些系數最後經過Huffman編碼來做最後的壓縮。Huffman編碼的原理是將比較常出現的字串用特定的符號表示,壓縮後就得到一個紀錄每個符號代表的字串的編碼表以及一連串由各符號組成的資料內容。Huffman編碼可以節省約20%的空間,而也因為經過了Huffman編碼,我們可以發現用WinZip、WinRAR之類的壓縮軟體並沒有辦法把MP3檔縮小多少,理由就是因為這些壓縮軟體也是利用類似Huffman編碼的技巧,因此壓縮程度有限。以上關於MP3編碼的資料取自http://www.mp3-tech.org/tech.html。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chen3058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Yeh捨
如同實驗室的情況,早期民間許多實驗室有很多黑幕,沒有試件也會有報告,不然就是試件與實件是兩回事,很少會聽聞有實驗室被停業的,現今雖較有改善些,然不及德國還很大,但至少算小有進步了,至少有許多家因不符規定就被停業過,不過在國家法令可知,在台灣喊尊重專業往往是喊假的,因為太多法令是與財團(民x.立x...等)攸關,許多該專業的事都會出現但書,以讓財團可以去從事,因此就會出現...嘿,巷內巷外.
 作者: Yeh捨
那敢問..T兄~
有沒有私下可以推荐的..夠專業的.."認證"商家勒..?:P
認證..總是第一且最起碼的一步吧.?
至於~認證的前提..有沒違法/造假/胡搞..就不是我輩搞得懂的..嘻..:).
ps..喊尊重..往往是逼其..背書而已..指教..!!
Yeh捨兄,"認證"商家?
在工程上要找可信的實驗室尚還能有之,音響業小弟不清楚有商家認證一事?也許得請教SAVE吧!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作者: martin
在BD出來以前,要音響迷接受家庭劇院真的有點困難。
Charles Hansen曾告訴我:Dolby Digital跟DTS算什麼?不就是六個聲道的MP3嗎?
我回家仔細算算看,其實還是位元率不大高的MP3呢。
好的多聲道音響真的很棒,這點我是贊成的。只是日系劇院大廠的企劃們為了自己業績,出新機器總要搞些不大實用的花俏功能,常讓我想到數位相機的臉部對焦,要從其中挑出真正注重聲音者實在很難。
劉名振
DD與DTS是一種有損壓縮格式,由於DVD Video源於八大影業的推動,所以其表現出來的性能都在為電影服務,其所含內容會有影音字幕...等,DVD Video的主要服務取向與雙聲道立體聲是截然不同,拿來相較似很不類,當然在科技的進展下,更多的影音迷期待在影音享受上的聲訊是非壓縮的,因此在BD甚者更往後的科技下,是值得期待的.
若音響迷想要規格相比,應相比DVD Audio才較相類,而非DVD Video.
目前電影院多是DD或DTS.難道音響迷不看電影或不去電影院看電影?
-
-
 作者: martin
DVD-Video的Dolby Digital位元率通常是448k/bps
六點一聲道算起來也就是每個聲道約64k/bps,換算成立體聲就是128k/bps,剛好是最普通的MP3。
DTS稍微高一點約754.5k/bps,大概是256k/bps的立體聲MP3。
當然兩種規格的上限都更高一點,但是幾乎沒有碟片用「上限」在收錄聲音的。
DD或DTS都不是MP3,但都是破壞性壓縮,我不覺得有比MP3高明多少。
到了藍光就有Dolby TrueHD跟DTS-HD MA,就是從MP3進化到FLAC了。
說實話也沒啥好抱怨,因為當時戲院用的系統一樣是壓縮聲音。
可以參考 維基百科的DTS解說
劉名振
如果是這樣,
cd 比較好聲,似乎也沒什麼好爭議的? :o
-
-
 作者: THXman
DD與DTS是一種有損壓縮格式,由於DVD Video源於八大影業的推動,所以其表現出來的性能都在為電影服務,其所含內容會有影音字幕...等,DVD Video的主要服務取向與雙聲道立體聲是截然不同,拿來相較似很不類,當然在科技的進展下,更多的影音迷期待在影音享受上的聲訊是非壓縮的,因此在BD甚者更往後的科技下,是值得期待的.
若音響迷想要規格相比,應相比DVD Audio才較相類,而非DVD Video.
目前電影院多是DD或DTS.難道音響迷不看電影或不去電影院看電影?
希望兄別誤解,我個人非常贊同家庭劇院,上次一個客戶來,我還建議他別買兩聲道音響了,先買投影機跟一百吋銀幕吧,那個闔家歡的實用性高很多。我自己從LD、Dolby Surround時代就開始收藏,到現在應該也有近千片影音軟體。
我只是提出為何音響迷們對劇院缺乏像兩聲道音響般的投入。試想五年前的頂級影音前級,現在在二手市場上再低價都沒人願意收藏,為什麼?沒有HDMI啊,一切都免談了。我常打趣,為什麼影音產品缺少Collector's Item?因為有Connector's Item,以前要有S-Video,後來要有色差,再來HDMI還要升級好幾代、3D也虎視眈眈,這樣無止境下去,影音產品跟IT產品一樣常要汰舊換新,誰願意花大錢投資呢?
一張好的唱片聽個幾十次、幾百次都不會厭倦,一部好電影能看到三次以上的卻很少。我買過最實用的影音軟體都是卡通,小孩可以看好十幾次。還有,像我現在打字,背景也可以放著音樂,如果是電影,就不能分心了。
帶著另外一半、拿著可樂爆米花進電影院看電影那則是另外一種社會活動,就跟去聽現場音樂差不多。很多小型電影院的影像水準已經不如我們在家中用BD、投影機、大銀幕重播,但是我還是不排斥嚐鮮去看個電影。
劉名振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martin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