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04-19, 07:33 PM
#111
 作者: psycho
我有版主權限可以恢復1394兄的文章,是否要還原?....:)
應該不用,說的都補上了:)
 作者: psycho
剛剛打了一大篇,誤按ESC鍵全沒了,氣死我了.......;(
有想到我都會按一下 Ctrl+A Ctrl+C
 作者: psycho
簡而言之,在我聽來,直接以『左手的伴奏清不清楚』、『單音快速音群夠不粒粒分明』,我個人的排名是布倫德爾>>李雲迪>紀新>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
相對的1394兄所注意到的『.......有一段高音指法為,左手食指加右手食指連續敲擊高音鍵(可以說是用啄的樣子)....』現象,雖然也很重要,不過我比較偏好注意左右手的平衡感與音色的清晰度....:)
我怕左右不平衡,是演奏者刻意要表達的對比,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判斷
清晰度也是 ..除了之前說的女蕭邦演奏,因為整張都是 Waltz 所以比較敢確定他的音色變了
所以一般都是聽左手、聽右手、聽雙手、混合聽,會許用這方式中了 顧爾德的圈套
他的左右手經常做很不尋常的變化 ..
好比他的 莫札特 (Mozart) K.330 (300h) I 開頭左手根本就像按電鈴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節拍聲音皆是叮咚感)
笑死我 .....(開心的笑死)
-
-
2010-04-20, 12:01 AM
#112
個人感覺布藍德爾的詮釋,左右手搭配得很好
魯賓斯坦的有些地方作太刻意的彈性速度,現在聽起來並不喜歡。說不定哪天心境轉變,又會喜歡這種特定凸顯的詮釋了!
李雲迪就是中庸,錄音品質聽起來中庸,詮釋中庸...
紀新真的是粒粒分明,當然就不太會餘音繞樑,不知道是詮釋時的觸鍵所特別營造出來的音色,還是錄音點的問題(從紀新在介紹曲目時,感覺起來麥克風離他有點距離)?1:08-1:09秒處應該也有音彈錯...:^)
Alice Sara Ott大概是因為特別製作的影帶,在錄音和攝影上都比較講究,所以錄音的音質我覺得是以上最佳,詮釋倒也頗為欣賞,彈性速度的運用適宜,覺得這樣的鐘敲起來有層次,有共鳴
至於其他演奏家,都有在2:30秒處(1394兄所強調的地方),彈了三聲特別明顯的聲音,與其應歸類為指法差異,我想更可歸類為詮釋的差異。當然也很感謝1394兄能提出這裡的差異性,讓弟開了耳界...:o
-
-
2010-04-20, 03:00 PM
#113
 作者: psycho
簡而言之,在我聽來,直接以『左手的伴奏清不清楚』、『單音快速音群夠不粒粒分明』,我個人的排名是布倫德爾>>李雲迪>紀新>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
相對的1394兄所注意到的『.......有一段高音指法為,左手食指加右手食指連續敲擊高音鍵(可以說是用啄的樣子)....』現象,雖然也很重要,不過我比較偏好注意左右手的平衡感與音色的清晰度....:)
 作者: 1394
[恕刪我怕左右不平衡,是演奏者刻意要表達的對比,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判斷
清晰度也是 ..[恕刪]
剛剛找出季弗拉 György Cziffra plays La Campanella (the 4:25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v/uOxe73q3f5w
完全不談上述判準,因為季弗拉可能是 1394兄所提到這個特色中表現地最不起眼版本....:P
新的判準是:使用一種音色來演奏這首音樂?還是使用多種音色、變化莫測地演奏這首音樂?就這個判準來說:
季弗拉(n種)>布倫德爾(最完美的一種)>李雲迪(最機械地一種)>紀新(失敗的兩種)>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太過於偏好詮釋,無法判定音色)。
以上是使用電腦喇叭的鑑聽,必需保留犯錯的可能。不過季弗拉是我剛剛使用中壢音響室播放過,基本上當然是我個人最偏好的演奏取向...:)
-
-
2010-04-20, 11:31 PM
#114
 作者: john925
個人感覺布藍德爾的詮釋,左右手搭配得很好
魯賓斯坦的有些地方作太刻意的彈性速度,現在聽起來並不喜歡。說不定哪天心境轉變,又會喜歡這種特定凸顯的詮釋了!
李雲迪就是中庸,錄音品質聽起來中庸,詮釋中庸...
紀新真的是粒粒分明,當然就不太會餘音繞樑,不知道是詮釋時的觸鍵所特別營造出來的音色,還是錄音點的問題(從紀新在介紹曲目時,感覺起來麥克風離他有點距離)?1:08-1:09秒處應該也有音彈錯...:^)
Alice Sara Ott大概是因為特別製作的影帶,在錄音和攝影上都比較講究,所以錄音的音質我覺得是以上最佳,詮釋倒也頗為欣賞,彈性速度的運用適宜,覺得這樣的鐘敲起來有層次,有共鳴
至於其他演奏家,都有在2:30秒處(1394兄所強調的地方),彈了三聲特別明顯的聲音,與其應歸類為指法差異,我想更可歸類為詮釋的差異。當然也很感謝1394兄能提出這裡的差異性,讓弟開了耳界...:o
李雲迪 缺點就是錄進腳打拍子的聲音(猜的)
紀新 是現場收音麥克風確實離他(人)很遠,吊在鋼琴上方,照psycho 的方式說
也是重詮釋,有一小段被拆成三連音,這樣形容恐怕有誤,簡言之就是 三個三個一組的感覺
Alice Sara Ott 我也感覺是裡面聲音最好的,一直以來我都把它當作時鐘的鐘,所以較不喜歡她由弱轉強對比的詮釋。
<鐘 這首曲子一直給我感覺是要表現時鐘的鐘,但事實上似乎不是(sweat)>
<wiki 上的解釋為 La campanella (meaning "The Little Bell") 看得懂但不知道怎麼翻譯>
<個人感覺就像大型時鐘裡的各種零件聲,所以旋律會像 滴答滴答 ..最後的段落因為要報時所以噹噹響>
補充:
這張CD2 Nikita Magaloff 的 La campanella 非常有變化,是那種小音量非音樂會那種效果,
好比你是他好朋友,到他家坐在他附近,然後就你們兩個人聽的感覺。
-
-
2010-04-20, 11:59 PM
#115
 作者: psycho
剛剛找出季弗拉 György Cziffra plays La Campanella (the 4:25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v/uOxe73q3f5w
完全不談上述判準,因為季弗拉可能是 1394兄所提到這個特色中表現地最不起眼版本....:P
新的判準是:使用一種音色來演奏這首音樂?還是使用多種音色、變化莫測地演奏這首音樂?就這個判準來說:
季弗拉(n種)>布倫德爾(最完美的一種)>李雲迪(最機械地一種)>紀新(失敗的兩種)>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太過於偏好詮釋,無法判定音色)。
以上是使用電腦喇叭的鑑聽,必需保留犯錯的可能。不過季弗拉是我剛剛使用中壢音響室播放過,基本上當然是我個人最偏好的演奏取向...:)
季弗拉 那種變化稱為音色 那這樣我比較懂,這邊一般說的音色是指什麼了

psycho 不知道聽過這張裡的 鐘 沒,我感覺這張裡的更棒,不過我向來都喜歡踏板用不明顯的演奏,每個聲音都穩穩的在控制之下(不會產生多餘回音的演奏方式)
-
-
2010-07-20, 06:11 PM
#116
聽出民族與文化的特色
-
-
2010-07-20, 10:39 PM
#117
可是,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和人口的流動,很多樂團都慢慢的失去他們的特色。我想這應該是我越來越少買國際知名樂團(比如說,柏林愛樂)的原因。
順便催個稿。老大,我一直在等您post那篇“不整齊的合奏”的那篇文章!我對您的這部份的東西,還是似懂非懂(sweat)(sweat)
-
-
2010-07-20, 11:27 PM
#118
 作者: kevintran
可是,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和人口的流動,很多樂團都慢慢的失去他們的特色。我想這應該是我越來越少買國際知名樂團(比如說,柏林愛樂)的原因。
順便催個稿。老大,我一直在等您post那篇“不整齊的合奏”的那篇文章!我對您的這部份的東西,還是似懂非懂(sweat)(sweat)
我到是不怕失去特色,我怕的是失去演奏技巧....:P 失去特色只是讓我少了『詮釋』的激情與快感,但是失去演奏技巧會讓我掩耳飛奔的....|-) 我認為當前古典音樂界最大的問題,是『失去演奏技巧』....:)
至於催稿......救命啊!那篇文章越想越多,快要寫不出來了啦!不過先前談了一堆小提琴的雙弦演奏技巧,你還是似懂非懂呼?.....:P
-
-
2010-07-20, 11:35 PM
#119
喔!對了,那也是算是合奏的一種(自己跟自己)。好,我回家再努力一下。不過,我還是希望有管弦樂的(我知道,您有post過貝多芬的田園)。最近在整理音響室(太亂了),等收好了再報告。
-
-
2010-12-10, 01:42 PM
#120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