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兄

我想表達的也就是一個環節而已,您知道發聲點的距離,您'拿'著單一麥克風簡單錄進單一聲音,可能不需混音就能聽出來,現在就是想表達最重要的環節當中的一環就是混音,如果是依照這套系統重播修正.......現場距離一公尺......這套系統修正後讓你的聽感是1公尺.......那到任何系統的聽感都會是一公尺嗎?

了解錄音的環節,我想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沒錯了。

玩玩增進知識是好事,不過認真的當這是標準,我有疑問而已。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這就是為什麼Stereophile的John Marks (也是John Marks Records的老板)鼓勵音響迷把一些空閒的時間拿來幫助一些非營利表演團體錄音的原因 (附注: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社會服務,很多地方的學校都有規定要做多少小時的社會服務才能畢業. 所以,很多人長大以後,有空閒的時間就會拿來做社服).

先不管成果如何,透過錄音的過程,很多音響的迷思就可能很容易破除. Stereophile的Gordon,Atkinson,Marks,還有以前的Steven Stones (現在TAS)都有相當豐富的錄音經驗. Steven Stones常在評論的過程用他為Boulder交響樂團的錄音做為評論用的音樂. 最起碼,Stones可以很自負的說,他很清楚他的錄音應該要有什麼聲音.

我想,小葉的錄音計畫,最起碼也能讓大家有個共同討論的基點. 比如說,小葉可以拿個鈴鼓或什麼其他聲源,就在樂台上的不同的地方發聲,告訴大家,他離麥克風多遠,這可以做為一個調音場深度的參考. 當然,還有其他的花樣可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