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2-01, 10:43 AM
#111
樂團指揮聽到的,都是樂器的直接音.如果聽到空間迴響(比如練習場地), 反而會讓指揮誤解該樂器慢拍子. 現場錄音常見錄音麥克風就架高高,擺在樂團裡面,也是在收樂器的直接音較多.事後聽錄音時,若某樂器不合指揮要求,都還可以後製調整.
至於音響迷常說的舞台,指揮位置聽到樂器聲音都是在肚子下面, 麥克風架高也是收下面樂器的聲音,但是實際買來的唱片,幾乎沒聽到舞台是在下面的.
-
-
2010-12-01, 10:57 AM
#112
有些錄音聽起來所有樂器大約在同高度, 但是會有距離深淺不一. 有些錄音聽起來, 深淺的感覺沒那麼明顯, 但是明顯高度有差, 較遠的樂器聽起來比較高, 近的樂器聽起來比較低.....
聽流行一般都會聽到電吉他略比鍵盤樂器高一點, 但事實上鍵盤樂器架設都要比電吉他電bass高一點, 又插電樂器amp通常都放地上, 怎麼聽起來會有這種高低差勒? 又drum通常都錄得很大一組, 可以從左聲道橫跨道右聲道, 雖然與一般樂團站位符合, 但實際聽現場並沒有這種聽感.....
又聽古典樂現場, 我自己是很少聽到很明確的定位: 音色是分離的, 但定位是模糊的, 一般重播系統定位也許是明確的, 但是音色卻是模糊的 剛好呈現強烈的對比!
重播與現場是否是迷思呢? 真是個有趣的議題!
-
-
2010-12-01, 11:21 AM
#113
多聽現場是加深對樂器真實聲音的記憶,這是音色,記憶越深越不容易被其他因素混淆,音響聽多了會被'習慣'的,所以玩音響的人應該培養聽現場的興趣,音響搭配上最起碼要先做到這一步再來談其他的。
一套音響在一個空間小提琴音色是有問題,我能篤定說一句,這套系統在任何的空間都會有一樣的問題,有些事情不是空間能夠解決的。
混音師混音時不是在現場混的,是他對當時現場表現的印象,然後反覆在 ''''音響系統'''' 調整來符合他的聽感,這時......就算他聽感沒錯,在他混音時重播來也沒錯......那誰錯了,是買唱片的人? 為什麼在我的系統的音場不對,我的系統不好? 設定不對?
我明白小葉跟何大想表達的,不過就算能掌握到某些訊息如場地、編制、錄音師、錄音設備、混音師、混音設備、轉錄器材、轉錄媒介......你都掌握了這一次或數次,你依照這些條件調整了你家裡的系統.........你能說這就正確了嗎? 聽別的唱片時能說別人不對嗎? 你能掌握多少錄音、混音設備。
一點小看法,可能講出來不好聽,不過什麼叫鑽牛角尖,不就是當你嘗試去掌握你無法或不可能掌握到的''''知識量''''時,業餘玩家想去掌握專業人士窮極一生也無法掌握的東西,這就是鑽牛角尖了。
而且在很多行業就是專業在誤事的。
醫學常識也一樣,很多東西以前可以吃,後來不能吃了,很多東西過去吃了無益,現在鼓勵你要多吃............尤其是會變的知識,音響不是如人會死般有定論的。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ndyChu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2-01, 11:22 AM
#114
這就是為什麼Stereophile的John Marks (也是John Marks Records的老板)鼓勵音響迷把一些空閒的時間拿來幫助一些非營利表演團體錄音的原因 (附注: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社會服務,很多地方的學校都有規定要做多少小時的社會服務才能畢業. 所以,很多人長大以後,有空閒的時間就會拿來做社服).
先不管成果如何,透過錄音的過程,很多音響的迷思就可能很容易破除. Stereophile的Gordon,Atkinson,Marks,還有以前的Steven Stones (現在TAS)都有相當豐富的錄音經驗. Steven Stones常在評論的過程用他為Boulder交響樂團的錄音做為評論用的音樂. 最起碼,Stones可以很自負的說,他很清楚他的錄音應該要有什麼聲音.
我想,小葉的錄音計畫,最起碼也能讓大家有個共同討論的基點. 比如說,小葉可以拿個鈴鼓或什麼其他聲源,就在樂台上的不同的地方發聲,告訴大家,他離麥克風多遠,這可以做為一個調音場深度的參考. 當然,還有其他的花樣可以玩.
-
-
2010-12-01, 11:28 AM
#115
 作者: tungcw99
樂團指揮聽到的,都是樂器的直接音.
[恕刪]
如果您說的是“樂團指揮聽到的,是以樂器的直接音為主.”,我想比較合理. “都是直接音”?不可能吧?
-
-
2010-12-01, 11:40 AM
#116
Kevin兄
我想表達的也就是一個環節而已,您知道發聲點的距離,您'拿'著單一麥克風簡單錄進單一聲音,可能不需混音就能聽出來,現在就是想表達最重要的環節當中的一環就是混音,如果是依照這套系統重播修正.......現場距離一公尺......這套系統修正後讓你的聽感是1公尺.......那到任何系統的聽感都會是一公尺嗎?
了解錄音的環節,我想最後的結果是大家都沒錯了。
玩玩增進知識是好事,不過認真的當這是標準,我有疑問而已。
 作者: kevintran
這就是為什麼Stereophile的John Marks (也是John Marks Records的老板)鼓勵音響迷把一些空閒的時間拿來幫助一些非營利表演團體錄音的原因 (附注: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社會服務,很多地方的學校都有規定要做多少小時的社會服務才能畢業. 所以,很多人長大以後,有空閒的時間就會拿來做社服).
先不管成果如何,透過錄音的過程,很多音響的迷思就可能很容易破除. Stereophile的Gordon,Atkinson,Marks,還有以前的Steven Stones (現在TAS)都有相當豐富的錄音經驗. Steven Stones常在評論的過程用他為Boulder交響樂團的錄音做為評論用的音樂. 最起碼,Stones可以很自負的說,他很清楚他的錄音應該要有什麼聲音.
我想,小葉的錄音計畫,最起碼也能讓大家有個共同討論的基點. 比如說,小葉可以拿個鈴鼓或什麼其他聲源,就在樂台上的不同的地方發聲,告訴大家,他離麥克風多遠,這可以做為一個調音場深度的參考. 當然,還有其他的花樣可以玩.
-
-
2010-12-01, 11:47 AM
#117
-
-
2010-12-01, 11:55 AM
#118
是不是知道了發音源的距離就能夠測試音響是不是能還原真實的音場, 我對這樣的論點存在著懷疑....因為麥克風遠比人耳敏感, 而且麥克風沒有人腦可以去對聲響做處理. 像之前玩RTA就發現許多我根本不會在意的微弱聲響事實上充斥在身邊, 麥克風把這些東西都錄了進去會不會破壞了人耳能夠認知的音場???
這些問題遠超過我的知識範圍, 希望有人能夠解答一下!
-
-
2010-12-01, 11:59 AM
#119
軟體能消除背景音的拉
甚至連音樂廳音效都有,跑一次就混好了
在一些知名音樂廳,特定編制,固定錄音麥克風,有人早就做好軟體等了,在這裡錄完就固定跑一次就好了
 作者: chsiang
是不是知道了發音源的距離就能夠測試音響是不是能還原真實的音場, 我對這樣的論點存在著懷疑....因為麥克風遠比人耳敏感, 而且麥克風沒有人腦可以去對聲響做處理. 像之前玩RTA就發現許多我根本不會在意的微弱聲響事實上充斥在身邊, 麥克風把這些東西都錄了進去會不會破壞了人耳能夠認知的音場???
這些問題遠超過我的知識範圍, 希望有人能夠解答一下!
-
-
2010-12-01, 01:14 PM
#120
大家討論的都太抓住一個點在討論了 |(|-|(|-|(|-
我想說明的是
要調校系統時,請用正確的態度與知識.....建立在一個客觀的標準上
瞭解錄音過程與現場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事
是調校系統該有的態度與認知
調效系統跟聽音樂是兩回事的層面....聽音樂可以喜歡就好,音響的調校可不是建立上喜歡就好
如果不懂錄音,不懂音樂、不懂測量
我不覺得這個人對正確的音響調校會有什麼認知8)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eo Y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