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10-07, 09:53 PM
#101
麻煩不?
其實不算麻煩.比起其他調整方式感受是不大一樣.明確程度不用懷疑.也和aq或其他-eq大不同.只是"玩"音響參考方式之一..誰不想讓自己系統發更好的聲音呢..?:P

今天下午測試過程之一..百多多萬器材仍深受空間所限(sweat).
-
-
2010-10-07, 11:52 PM
#102
 作者: chsiang
但是我認為如果是要把反射音完全去除,有點矯枉過正。有段時間我因為工作關係時常進出無響室,我認為那種環境真的不是聽音樂最好的環境。
這個嘛...其實完全不用擔心,DRC只能做到壓低間接音而已,完全消除?不可能啦...
而且,壓低的只是喇叭發出來的,其他的聲音照樣都在空間中跑來跑去啊...
窗外的蟲鳴、鳥叫、車輛聲照樣吵你...
 作者: chsiang
吸音、擴散、EQ、DRC.....都是手段,用得好都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最終的判定標準還是怎樣人類的耳朵怎樣接收這些聲音吧?我要的是沒有反射音的聲音嗎?我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但是反射音一堆亂七八糟能接受嗎?不能接受。所以一切都是平衡,調整音響不就是在追求這平衡嗎?
說的好啊~
 作者: kevintran
DRC的作用是在time domain作出反射波的反相波,使聆聽者在皇帝位“幾乎”可以只聽到直接音(因為間接音都被抵消掉了). 這樣說,對嗎?
那麼,從這個角度看,DRC的最終目的是要完全消除間接音. 當然,這是無法達成的,但DRC的目的是想辦法趨近這個極致,對嗎?那麼,我可不可以說DRC的最終目標是在不完美的空間中製造一個“無響室”(完全沒有間接音,只有直接音)?
可是,在無響室聽音樂並不是最好的環境啊!
或許我們可以問個問題,
是,在無響室聽音樂不好?
還是,人不喜歡無響室?會讓你覺得怪怪的...
倘若無響室不適合聽音樂,何以喇叭廠商需要在無響室工作,藉以修正失真?
而且,如上面說的,壓低的只是喇叭發出來的,其他的聲音照樣都在空間中跑來跑去啊...
 作者: chsiang
假設第一秒的音樂的反射音(假設-3db)會在第1.3秒的時候到達人耳。則軟體會在第1.3秒的時候加入與第一秒音樂反相且-3db的音樂來抵銷這反射音。而這段用來抵銷反射音的音樂是在第1.3秒的時候才加進去的,不是事先加的。
這樣的減法應該是signal processing,發生在digital domain。也就是發生在DAC前。
不知道這樣對嗎??(sweat)(sweat)(sweat)
沒錯~感謝您的輔助解釋~
 作者: AndyChu
兩台擴大機套用後的那種差異就跟沒套用時本來的差異...是不一樣了......
如同兩個人(擴大機)本來長的就不同,拿某個人的照片叫同一個整形醫師整容(DRC),整完容兩個人還是長得不一樣(校正後擴大機的表現).............前後都有差異,不過這個差異已經不是設計師的原意了。
這比喻真是太好了~
二個人都有雙下巴,DRC整掉二人的雙下巴,我們還是認的出來這二個人的差異,也覺得差異蠻大的,DRC處理並沒造成過多影響。這樣比喻如何?
 作者: hojuiyang111
環境噪音消除耳機,它多半是消除較簡單重覆的頻率.
是這樣嗎?
 作者: hojuiyang111
駐波 是直接音與間接音交疊作用的效應,
但並不是所有的頻率均會產生駐波,
5m的空間有5/340 Hz的駐波,
1m的空間有1/340 Hz的駐波,
0.5m的空間有0.5/340 Hz的駐波,
這是國中物理...
 作者: hojuiyang111
如何選定頻率作對消而不損失訊息呢?
重點在,time domain...
頻率,是frequency domain的手法...
實際上的DSP運算是用convolution手法,錄音界在用的各種效果器,大多也是同樣的方式
這張圖是convolution的概念,細節請看Wikipedia

 作者: hojuiyang111
且如何避免機器本身的音染?
這是燒友的疑慮吧?
或許該說,如何壓低負面影響?
time domain的手法造成的效果不太適合用音染這個詞,正如jitter的影響也很難以頻率響應方式表示
DRC最大的負面影響是pre echo與ringing,其實DSP都是如此,
能盡量壓低pre echo與ringing聲音就越難聽出加料,
關於這項,Ayre QDB9的說明倒是個好參考http://records2ear.blogspot.com/2009...ff-filter.html
至於直接正面的回覆,聽過才知道到底負面影響是否不及正面影響吧?
 作者: hojuiyang111
耳機的聲音是平面的,立體感較差,但包圍感很好.
記得當年初聽Stax的靜電耳機時,我聽到後面有聲音...
趕緊拿開耳機,往後看...沒有...
那是CD中錄下來的...
 作者: hojuiyang111
現場沒有間接音嗎?
音樂廳造價幾十億? why?
我們要的是如臨現場?還是現場如臨?
看起來似乎相同?
那改成,如臨鬼太鼓演出現場?鬼太鼓如臨我的聆聽室?
那麼一大面鬼太鼓拿到我那小小的空間一打...那還得了...轟死我也...
若錄音是超近距離指向性microphone錄下的,當器材越是傳真,就越能達成鬼太鼓如臨我的聆聽室,轟死我...
但,若那錄音的同時,你在旁邊聽,你不會被轟死,因為那個空間很大,沒有我的聆聽室那小小空間的嚴重駐波
我們想聽的是現場的間接音,而不是聆聽室的間接音吧?
我們想聽蔡琴的歌聲在錄音那個空間迴盪的間接音,而不是在我們的聆聽室迴盪的間接音...
CD上記載的錄音空間的間接音又在聆聽室中迴盪,這...
 作者: hojuiyang111
調,不正是盡量減少空間效應?
那就用無響室就好了?
很遺憾...無響室很貴...
而且我想在我家聽音樂,我想聽音樂時還能看見陽光、綠樹、窗外的風景
我想聽音樂時,還能看書,翹著腿坐在椅上,或是同時工作、上網
我想把喇叭推到牆角免得佔空間
 作者: hojuiyang111
一次反射點為何要搞吸音與擴散?
適當的減少空間效應才是對的.
這,問題就來了,何謂適當?
正如音樂廳會弄個RT60測試據以了解殘響效果,吾輩追求理想音樂重播者總是希望有更精確的方式...
 作者: jagdzaku
重要的的是測量後對圖表的解讀,以及選定DRC做動的範圍及程度
確實,難在此...
 作者: jagdzaku
比較麻煩的是空間內雜物的堆積(大小及位置)都可能影響測量結果,如果是非專用空間,校正值可能會因東西位置變動需要較多調整.
應該是...不過一般而言,除非動喇叭位置與聆聽位置,差異其實不大
我就很隨便,根本不在意,照樣覺得改善非常大
 作者: jagdzaku
可能不是店家來測一次就搞定
說不定喔...
其實是我太遜,沒辦法搞到能自動化調參數...
 作者: chsiang
商業化的東西早已存在 Tact and Lyngdorf 這兩家的東西就是.......
沒錯,目前為止,至少有十家,在我的blog上介紹了不少,還有四、五家我還沒寫
不過,我現在看到的大多是針對250Hz以下,
少數幾家如Accuphase與ARC是全頻段,但前者是frequency domain,後者並沒有寫怎做的,似乎也不是time domain...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unkenlife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0-08, 12:44 AM
#103
CD上記載的錄音空間的間接音又在聆聽室中迴盪,
對的,
我以為錄音師要考慮這個.
作者: hojuiyang111
駐波 是直接音與間接音交疊作用的效應,
但並不是所有的頻率均會產生駐波,
是要看空間條件,不是所有的頻率均會產生駐波,
但駐波也會有不同的軸所產生,均要修正嗎?
凹陷的部分,它如何處理呢?也是加強嗎?
喇叭廠商需要在無響室工作,是為了減少間接音的變數.
無響室聽到的是直接音.只聽直接音不好嗎?
我的經驗太長太短的殘響均不好.
何謂適當?
正如音樂廳會弄個RT60測試據以了解殘響效果,
音響室其實也有公認的適當空間對應殘響.
就是沒聽過無響室好聽的說法.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hojuiyang111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0-08, 01:32 AM
#104
 作者: drunkenlife
或許我們可以問個問題,
是,在無響室聽音樂不好?
還是,人不喜歡無響室?會讓你覺得怪怪的...
倘若無響室不適合聽音樂,何以喇叭廠商需要在無響室工作,藉以修正失真?
而且,如上面說的,壓低的只是喇叭發出來的,其他的聲音照樣都在空間中跑來跑去啊...
我想,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問題1:人不喜歡無響室?
答:是的。正像何大說的,聲音會很“乾”。有人研究過嗎?有的,麻煩您自個兒查一下。我的書在家裡,沒法告訴您完整的資訊。
問題2:為什麼廠商要用無響室來測喇叭?
答:您要找問題的時候,您是要減少變因數,還是增加變因數?如果廠商有他們的試聽室測失真,他們是測房間還是測喇叭呢?如果廠商不用無響室去測喇叭,他們如何確定喇叭的頻響平滑是因為喇叭好,還是試聽室以有餘補不足呢?
-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0-10-08, 01:53 AM
#105
 作者: kevintran
我想,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問題1:人不喜歡無響室?
答:是的。正像何大說的,聲音會很“乾”。有人研究過嗎?有的,麻煩您自個兒查一下。我的書在家裡,沒法告訴您完整的資訊。
問題2:為什麼廠商要用無響室來測喇叭?
答:您要找問題的時候,您是要減少變因數,還是增加變因數?如果廠商有他們的試聽室測失真,他們是測房間還是測喇叭呢?如果廠商不用無響室去測喇叭,他們如何確定喇叭的頻響平滑是因為喇叭好,還是試聽室以有餘補不足呢?
我認同kevintran的論訴!!
無響室,或過多的直接音聽起來的確很乾!!
但如果能讓喇叭貼著牆,再利用大量的直接音而造成有深度的音場,我會找機會嚐試!!
有圖表和數據是相當不錯的參考依據.
但,"聽",也不能只看圖表和數據!!
聽聽高雄張會長的系統,音響深度會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StevenCheng將軍
-
-
2010-10-08, 07:22 AM
#106
 作者: jagdzaku
說麻煩其實不會,架起機器到完成初步測量,約半小時以內
重要的的是測量後對圖表的解讀,以及選定DRC做動的範圍及程度
比較麻煩的是空間內雜物的堆積(大小及位置)都可能影響測量結果,如果是非專用空間,校正值可能會因東西位置變動需要較多調整.能自己量和調整的當然沒差,如果要商品化的話會麻煩一點,因為可能不是店家來測一次就搞定
此類器材商品化是時間的問題.也是市場定位.接受度的問題..|-)
你能接受空間影響聲音很大的事實..體會DRC或其他類似品的優點~就不難了:)
-
-
2010-10-08, 08:42 AM
#107
在教堂的錄音錄下教堂自然的空間殘響.....
在Pub的錄音錄下Pub自然的空間殘響.....
在音樂廳的錄音錄下音樂廳自然的空間殘響.....
在錄音室的錄音多半是為了能控制變數
正確的系統是能儘量還原錄音裡所收的空間殘響訊息
讓我們感受錄音裡所能帶給我們的空間感
如何判斷
要找出以上這些錄音看看系統是否能真實的反應
-
-
2010-10-08, 08:43 AM
#108
DSP
對類比黑膠迷而言,
多加上一個數位運算處理,
可能是難以認同的.8)
-
-
2010-10-08, 09:15 AM
#109
能夠體會接納實質優點就夠了.認不認同方式倒不是太重要.
這也是追求 hi-end 精神的一項..哈哈.
-
-
2010-10-08, 10:56 AM
#110
 作者: hojuiyang111
CD上記載的錄音空間的間接音又在聆聽室中迴盪,
對的,
我以為錄音師要考慮這個.
或許mastering就是做類似的事,但,難處在,
每個聆聽者的家中空間都不同,那該怎麼辦?
而且又有人用耳機...
 作者: hojuiyang111
但駐波也會有不同的軸所產生,均要修正嗎?
駐波乃我輩聆聽音樂者之大敵,豈可不修正?
再提一次,DRC採取的是實測impulse response的手法,並非針對特定頻率的作法
因此由frequency domain看,是壓低了駐波,
但由time domain看,是壓低了反射音
 作者: hojuiyang111
凹陷的部分,它如何處理呢?也是加強嗎?
嚴重的凹陷不處理,這幾乎是這類DSP的慣例
嚴重的凹陷,硬拉此處,會浪費整體有限的數位bit depth,導致類比端解析度損失
 作者: hojuiyang111
喇叭廠商需要在無響室工作,是為了減少間接音的變數.
無響室聽到的是直接音.只聽直接音不好嗎?
我的經驗太長太短的殘響均不好.
這裡嘛,其實我想問的是,這殘響,是指那個頻段?
一般我們用的吸音材,能吸收的大多是高頻,頂多有些中頻
若弄成重吸音,也只是重度吸收中高頻,而非低頻
結果就會成了拍手聲,聽來沒殘響,但低頻其實殘響很長
整體頻域的平衡就很糟糕了...是否是這個原因呢?
 作者: hojuiyang111
何謂適當?
正如音樂廳會弄個RT60測試據以了解殘響效果,
音響室其實也有公認的適當空間對應殘響.
就是沒聽過無響室好聽的說法.
大家都不會在無響室聽音樂,當然也就無需去研究這個囉~
 作者: kevintran
我想,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問題1:人不喜歡無響室?
答:是的。正像何大說的,聲音會很“乾”。有人研究過嗎?有的,麻煩您自個兒查一下。我的書在家裡,沒法告訴您完整的資訊。
其實這個我二十幾年前就知道了...
由耳朵側面來的聲音會讓聲音顯得豐潤,這也不用看書,自己雙手遮在耳朵旁就知道了~
反正DRC目的就是不在無響室聽音樂,而在一般人的家中,倒是無需繼續研究此問題,
提出來的目的在讓大家想想間接音這件事...
 作者: kevintran
問題2:為什麼廠商要用無響室來測喇叭?
答:您要找問題的時候,您是要減少變因數,還是增加變因數?如果廠商有他們的試聽室測失真,他們是測房間還是測喇叭呢?如果廠商不用無響室去測喇叭,他們如何確定喇叭的頻響平滑是因為喇叭好,還是試聽室以有餘補不足呢?
沒錯啊~其實這句是要回之前martin提到的,並不是真的就拿這句就據以認定無響室最好
一直在想,喇叭廠商是否該考量聆聽者空間造成的影響呢?但聆聽者空間又都差異很大...
其實他們最終調音也不在無響室,因此調整頻域平衡(所謂的音色受此影響很大)時,應該就會接近一般人的聆聽空間,
若是如此,要精準點,反倒該壓低中低頻的量,畢竟一般空間都會嚴重增加中低頻...
最近測試的結果,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
喇叭單體的高度距離地面總是固定的,我們會移動喇叭前後位置,導致單體距離各牆面位置會變動,但單體離地面總是不變...
而我測試所得,幾乎所有空間都有100Hz左右的嚴重凹陷,是這點造成的嗎?
有機會該墊高喇叭再測一次看看...
 作者: 將軍
有圖表和數據是相當不錯的參考依據.
但,"聽",也不能只看圖表和數據!!
沒錯哪~最終,還是耳聽為憑
只是我們也希望能夠建立比較客觀有效快速正確的手法以加速嘗試過程
 作者: 小葉
正確的系統是能儘量還原錄音裡所收的空間殘響訊息
讓我們感受錄音裡所能帶給我們的空間感
而這"系統",包含的是器材,以及,空間!
 作者: hojuiyang111
對類比黑膠迷而言,
多加上一個數位運算處理,
可能是難以認同的.8)
哈哈,對CD使用者而言,也是啊...
對我來說,加個前級擴大機也是啊...
衡諸得失,取其可接受者,不過如此也~
得多少?失多少?總得聽了才知道...
 作者: 葉sir
能夠體會接納實質優點就夠了
重點就在這體會囉...
我自己也不是看了理論就認定DRC一定好,而是不斷的嘗試,聆聽,不斷的問自己以及聽過的人
缺點在哪?優點在哪?
最近借他人空間測試的目的也在此,是否真的能適用所有的空間與喇叭?
個別差異又如何?
有趣的是,最近測試的空間與器材個別差異真的非常大哪~
有一般居家長形空間,水泥牆面,也有同樣格局但整間木板釘滿,
也有超小但很高的空間,也有半開放的工廠超大空間。
喇叭有很小的30cm高的,也有200cm高的,也有60cm寬雙面發聲的...
有人擺的非常遠,喇叭一頭,人坐在另一頭...
有人規規矩矩的擺1/3,坐1/3...
有人貼的近近的,就把喇叭當耳機聽...
有人喇叭擺在長邊,人和喇叭就貼著牆相對...
有的喇叭完全沒toe in,有的喇叭完全正對人...
各位的家中能不能借我測一下勒?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