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irgil Fox是不二人選,他有完整的學校科班訓練,在美國進入管風琴巨匠Wilhelm Middelschulte與Louis Robert門下,在法國接受名家Louis Robert與Joseph Bonnet指導。他雖然對歷史古風琴不感興趣,卻也是第一位非德國人受邀在巴赫彈奏的萊比錫托瑪斯教堂管風琴演奏。他全心注目所謂美國的經典風琴,他認 為二十世紀在美國對管風琴的製作與聲響最俱卓越貢獻的是E.M Skinner,他創造出所謂管弦樂聲,雖然並不為美國管風琴家認同。Virgil Fox在同儕中特立獨行,他比較喜歡直接面對聽眾,而較不在意與樂評家或同行互動。他不強調巴赫的詮釋,因為當代人再耳聞與生活不同於往昔,這並無礙他對 巴赫作品的熱忱,他認為巴赫屬於全世界全宇宙,也應給予每一個當代的觀點空間。此外,他最尊崇的作曲家包括Cisar Frank、Louis Vierne、Franz Liszt、Johannes Brahms、Felix Mendelssohn以及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作曲家。此外,他也不墨守成規,也重視電子風琴工業。1960年代,他認為電子風琴方便隨身旅遊,也有助 於他吸引新的聽眾,他雖然被批評演奏電子風琴,但是他認為音樂比媒介重要,能吸引原本就只聽「流行」與「搖滾」的聽眾進入古典管風琴音樂更有意義。整體而 言,Fox是古典與浪漫傳統的綜合,也是演奏二十世紀中葉建造的當代管風琴的泰斗,因此他既非新巴洛克、也非新古典,而是血性赤忱的當代美國管風琴音樂 家。他的演奏自成風格,技法與聆感可說自巴赫已降無人相比,在古典音樂界,也常被抹黑為「秀人」(showman,似乎重視錄音音響的都會招致此種非議, 史托科斯基與費德勒都是前例),事實上他是非常嚴肅的面對音樂。1980年10月25日再慶祝他的第五十四個音樂季的第一場音樂會後去世。音樂界、風琴界 與錄音界都同表惋惜,也為他的人道與對生命之愛感動。
選定的極大型義大利Ruffatti管風琴是部新樂器,具有116混合音拴與6791風管,於1977年6月由Virgil Fox 奉獻。這部管風琴具有電磁式鍵盤系統,只要按鍵,風管即刻回應,相較於一般管風琴在按鍵後會稍許落後才發聲來說,對演奏者的音樂表達與音樂銜接有極大的助 益。此外,這部管風琴也具有絕佳清晰、亮麗、準確的音質,尤其在這一教堂的2.5秒的殘響也能保有溫暖的堂韻與透徹的細節,絕佳的清晰與燦麗的音色,加上 權威的能量。不同於一般教堂4.6秒殘響,易致聲音模糊,在這一教堂,Virgil Fox得以有如在音樂廳中演出,既能將他的樂念盡情詮釋,也能將Ruffatti的潛質全力展現。
為了這場直刻錄音,工作人員可謂歷經千辛萬苦,任為環節閃失,漆盤即告作廢重新錄起,由於音量驚人,有數度半夜還引來警察關切,有一面絕佳的錄音也因抵飛 的直昇機告毀。所有麥克風都特別訂製以應付超寬頻與動態、超大能量耐售與餘裕,控音台也是特別打造,採分離電路以確保聲音清晰。線路全程無變壓器,不等 化、不壓縮、不限幅,以確保以最純淨信號傳至刻片頭。並且,請出著名錄音師懷特( Bert Whyte )與高明刻片師立克( Stan Ricker )與辛普生( Richard Simpson ),特別器材製作梅耶爾( John Meyer ),控音台線路設計庫爾( John Curl )等音響界響叮噹的人物,當然還有靈魂人物老闆伍登傑克。在播放這套LP,唱片公司特別建議提高音量,但也特別警告在16Hz至1.5kHz的中、低頻段 有極大的能量輸出,某些如雷的足踏低頻更持續數秒,也有損傷喇叭之虞,當然,如果揚聲系統具備足夠的超低音,就會感受其威力也會因超低音的花費感到安慰。 事實上,這次錄音除了做直接刻片錄音,也做類比磁帶錄音,也進行全美國第一次的數位錄音。數位錄音採用Soundstream數位錄音系統,在頻率平衡與 直刻錄音有所差異,因此並非同時雙錄,而是現場重新演奏在錄製,之後也發行數位版的LP與CD。
-
該主題的標籤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