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回應這一篇.....:P
基本上我比較傾向音響是自然科學、客觀科學,其實,從我的專業認知心理學與類神經網路的訓練,再加上現象學的哲學基礎,我連宗教、愛情、藝術喜好....也傾向認為是客觀科學,只是要努力找出正確的方法論而己.......這是閒話...
因為音響是客觀科學,因此現象上可能有:音響器材參考某種唱片、或者某國人對音樂的主觀喜好各自不同;但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些『錄音藝術』,卻是來自丹麥ortofon與日本ortofon,或者說是來自極少聽古典音樂、只聽國語流行歌曲的羅啟良。也就是文化背景相差這麼多的人,對性能的要求居然是幾乎一致的,這正證實了客觀音響科學的存在。
我比較傾向是:我推薦的這些唱片,會把音響科學的真實面目毫不客氣地暴露出來;一般唱片也可以暴露這些問題,但是極難發現問題出在音響科學,往往容易被曲解成個人主觀喜好的不同。
所以並不是法國器材就很安全,其實我拿 ortofon 105 第一個剁掉的就是法國極著名的喇叭,孫大哥家被剁掉的是法國極著名的擴大機。無寧說,越是能讓多元觀點的小廠生存的社會,越容易找到滿足嚴苛科學的科學產品。如果台灣能成為一個允許音響科學多元發展的科學社會,那麼要找到高性能的音響器材就太簡單了。
只是,你知我知,我們的社會是非常一元論的,表現在科學領域只會更嚴重。且看隔壁網站那些專司吐槽族,有沒有發現:他們永遠只敢吐槽非主流觀點,於是造成吐槽者往往就是流行廣告的間接代言人,媚俗不堪的打手;最後,任何非主流觀點都是該死的、騙錢的、打廣告的,唯獨透過廣告與媒體而獨大的音響廠牌永遠是不被批判的;這不就是一元化最悲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