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208 條

查看主題

  1. #11
    註冊日期
    2008-09-05
    文章
    521
    Thanks
    1,794
    Thanked 88 Times in 55 Posts

    預設

    在這潛水許久
    第一次在這個版面發言
    請各位多多指教

    我想每個人對聲音的認知是主觀的
    不過相較於錄音品質的好壞
    一首曲子詮釋的好與壞更是多半在於個人主觀意識的判斷

    對於唱片的優劣我往往會用錄音或詮釋兩種角度來看
    而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會接觸許多Naxos公司的相關產品
    其實每一家Production house或是唱片公司都有好的作品也有爛的作品Naxos也一樣
    特別的是,如果了解Naxos的崛起過程,大概就不難懂得Naxos的作品往往毀譽參半的原因

    Naxos是家總公司設在香港的唱片公司,壓片大多在德國
    老闆是德國人而老闆娘是日本人,也就是小提琴家西崎崇子
    作為一個商業唱片公司,Naxos一開始便選擇以搶進低價古典市場作為市場策略
    在那個古典樂CD還沒有什麼中低價版的時代Naxos的低價策略不可否認的為許多入門者或較不在乎錄音的消費者提供了另一個選擇
    羊毛出在羊身上Naxos又是如何降低他的錄音成本而又同時大量的錄製產品呢
    Naxos選擇到了東歐尋找一些名不見經傳或是較便宜的樂團,以量制價快速的錄音、後製(品質當然也是選擇便宜大碗的)
    甚至有許多曲目的錄製還都是由老闆娘西崎崇子親自下海演出
    這個正確的市場策略也為Naxos賺進了第一桶、第二桶、第三桶…金
    但這個時期Naxos的錄音也往往最為人所詬病

    90年代之後,Naxos有感於自己在古典唱片界地位的相對低落
    開始思考要扭轉消費者印象的Naxos逐漸發展新的策略
    他們開始注重錄音品質,去Abbey Road錄音,雇用頂級的錄音師和母帶修復工程師
    所以Naxos90年之後的版本多半比之前的好上許多

    接著,Naxos更成立了「馬可波羅」這個副品牌
    用發燒片的製作標準製作華人音樂家的錄音,帕格尼尼大賽冠軍的呂思清、炎黃第一鼓的閻學敏、錢舟、陳軍等…相信發燒友們並不陌生
    可惜因為知名度和產品包裝等等的關係,大多發行中國音樂家作品的「馬可波羅」系列在台灣並未受到樂迷的歡迎,故Naxos也擁有發燒唱片製作水準的印象也就無法在台灣成功建立

    近期來看,Naxos在本身品牌的古典錄音也有著許多的佳作
    不可諱言的,過往Naxos CD的聲音較薄、訊躁偏高、錄音也不夠傳真
    但近幾年Naxos開始重視錄音後請了許多不錯的演奏家錄製了不少好作品
    像曾拿過帕格尼尼、西貝流士、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冠軍的Ilya Kaler便在Naxos錄製了不少的好作品

    作為一個重視錄音品質的音響迷和音樂工作者
    不可否認的我也曾對Naxos的產品嗤之以鼻
    但這幾年我也的確聽到了不少Naxos的好產品
    而在這個凡事要求C/P值的現在,如果不見得要大師作品或是不想花太多錢去購買自己還不確定是不是一定會喜歡的曲目時
    Naxos其實也可以是個列入考慮的選擇

    如果對Naxos的產品有興趣,小弟提供幾個小撇步不妨試看看
    90年之後的錄音品質相較於90年前好上許多
    歷史錄音系列若由Ward Marston進行修復重製工程的大多非常高明,同樣的版本比起EMI和Pearl個人甚至覺得Naxos的版本更佳
    若不排斥中國演奏家,「馬可波羅」的錄音幾乎都是發燒級,但中國樂團水準跟世界名團相比的確稍遜,大合奏曲目較不推薦。呂思清的名琴四季、錢舟的德佛札克都相當值得一聽
    近期的一些Naxos新聘的演奏家或許在台灣名氣不大,但實力都相當雄厚Ilya Kaler便是一例,值得一聽

    小弟覺得Naxos不是不能買,而是要挑著買,才不會走了寶

    小弟雖然在工作上常常會接觸到Naxos的產品
    但其實Naxos跟我並無任何的利益關係,所以我也毋須Naxos說什麼好話
    僅是將一路走來對於Naxos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jackiex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