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耳朵聽力差別不大。稍微有一些區別的,是對16KHZ以上超高頻聲音的聽力。電視機行頻是15625HZ,多數人都能聽到,只有一些區別,是音量的大小。這不影響對音響、樂器聲音的鑒別和欣賞。
這點微小的差別不影響發燒友聽音鑒別能力和向金耳朵發展的可能。長期在樂隊工作的樂器演奏員,高音區的聽力很早就下降了,但不影響他們對樂器、音響聲音的正確鑒別。
更力劉先生說過,音樂家離真正的發燒友只有一步之遙。這句話說的是音樂家的耳朵。
發燒友如何提高對音響聲音的鑒別能力呢?很簡單,多聽音樂演奏現場,多聽好的樂器。聽的過程要注意兩點。
一、先不要以欣賞音樂的心態去聽。這好比一個研究人體結構的大師和美色大師同時去看一個美女,結構大師看到的是骨骼、骨骼的形狀、密度和組成的材料、血管、神經、肌肉、甚至更細微的細節。美色大師看到的美女是相貌、形體,動作,美目盼巧笑倩。發燒友要先做聲音結構師,畢業了,再做美聲師。先熟悉不同樂器聲音的音質、音色、不同樂器單音的結構,樂器頻域中不同頻率聲音結構的變化等等。畢業了,再欣賞音樂的旋律、強弱,快慢、情緒、內涵。這要很長的過程。
二、聽現場。如果以聽聲音結構為主,現場一定要選好聽音位置 。如果欣賞音樂,哪個位置都可以。舉個例子,今年6月份,比利時弗萊明什皇家愛樂樂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東方的朋友給了兩張票,首層樓座1排25座。找到座位,從前排數上來,居然是21排!國家大劇院是這樣排座位的啊!
演出廳沒有電聲,聲學結構很好,在21排聲音幾乎沒有衰減,但是,樂器的質感、細節、音色、音質等都比較模糊,中場休息,走了不少人。我要走,朋友不讓。下半場人坐下後,我看前排有幾個空位,朋友不去。橫下心,至不濟給人攆出來。我去!坐下定心後,才知道是3排1號座。這個位置是傳統仿人頭錄音的位置。下半場聽得我不敢手舞足蹈,卻也心花怒放。這半場音樂會,我感覺耳朵又長了不少。發燒友們不要誤會,我耳朵是長了,不是長了。
可惜,麗斯.德拉沙勒的鋼琴下半場沒有節目。
聽樂器演奏,最好選擇錄音師錄音的位置。
有不對處,請發燒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