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Orphee aux enfers,1858)啟航,不管是《美麗的海倫》(La belle Helene,1864)、《巴黎人的生活》(La vie parisienne,1866)與《The Grand Duchess of Gerolstein》(1867)都充滿著動人的音色藝術;即使是最粗俗的La Perichole(1868),卻隨著寫實主義的傾向而產生嚴苛的歌唱藝術水準,最後才有《霍夫曼故事》這麼偉大的絕世作品。要說奧芬巴哈的音樂沒有深刻內涵,那只是沒有掌握音樂的本質意義而己,無怪乎偉大的小說《金瓶梅》也只能被當成色情書刊了。
再來想寫《美麗的海倫》、《La Perichole》與《The Grand Duchess of Gerolstein》,又要慢慢想啦!..... 不過,從進階級的角度,《天堂與地獄》的確通俗又迷人,但是從《美麗的海倫》之後,藝術水準與管弦樂技巧不知贏過幾萬倍,讓奧芬巴哈從法國作曲家變成全人類共有的偉大音樂家。當然了,也造成他的音樂演奏技巧極為艱難,一般英美或德奧樂團演奏起來一定會把『奧芬巴哈』演成只有『奧芬』沒有『巴哈』,所以就見識不到奧芬巴哈這幾部輕歌劇在音樂水準上與華格納完全相同水準的偉大。不過這講來簡單,寫起來又要落落落落落......長了,救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