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共21頁 第一第一 ... 81617181920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71 到 180 共計 208 條
  1. #171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老師有個問題請教一下,CD 跟LP的錄音轉錄有差很多嗎,還是一樣,

    如果是同一張唱片,會不會是材料音學,當然CD多出的是光波變化,

    然而LP也是跟他的材料有關。


    對於以前的DG BRAHMS那張小克來伯錄音還是很好阿,DG的DDD錄音就很爛,聽起來收錄的位置似乎比較遠,聽起來就不花香拉。


    對於動態無壓縮來說,若是在很多音響空間中,很多人會在乎是否有音響架有空腔,

    或是櫃子裡面是有有空腔,那都會影響低頻,

    相對於玩組裝的我來說,若是在喇叭組裝中零件接合處不扎實,或是機器避震不扎實,

    小至於零件避震不扎實都會影響聲音導致不扎實,而呈現比較彭鬆的低音,

    當然聲音也跟避震的材料有關。


    這些是不是都是影響動態無壓縮的關鍵阿,那都是屬於製造因素的程面八,

    然而真正關乎聲音音質正確也在乎DA的調教,跟光頭調教等等,電子音色的調整...。


    新的轉錄技術,像是DECCA以前出的傳奇錄音24/96HZ,還是讓我難以忘懷,有一些佳片,

    音質真好,但是一看到英國人,我好像會倒退嚕,ㄏㄏ,

    現在純聽EMI FRANCE跟一些老片,是不是有點過頭拉,

    DECCA似乎都是選擇跟英國比較相近的古典音樂家,似乎我都會先跳過去。

    真是麻煩。以後有空在試試看一兩片。

  2. #172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先說好,因為我聽的音樂家不廣,所以該廠牌除了『古樂』、3B2T、聖桑、法朗克,最多再加個比利時國寶級的作曲家雍根(基本上他的唱片我是全數推薦),其他作曲家我就一概不懂了....

    新天新地的唱片介紹
    http://blog.roodo.com/stsd

    雍根唱片舉例推薦:
    雍根 / 兩首三重奏小品、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
    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3503899.html



    廠牌:CYPRES 編號:CYP1647 音樂一 音樂二 ← 試聽
    謝謝!我會試試看Jongan。

    昨天晚上忍著不看NBA總決賽(其實實收到幾張二手片想聽聽),聽了一下I Musici的四季。聽過I Musici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首席小提琴手換了好幾任,我手邊的CD和LP都是由Felix Ayo領軍的。先說CD,這是以前在台灣買的廉價版(經過NoNoise處理)。在詮釋上是屬於慢條斯理的,如果不比較其實還不難聽。懶洋洋的輕音樂。音質嘛,就是沒什麼高音,中頻飽滿的老式巴洛克音樂的那種錄音方式。LP也差不多就是一樣的錄音和詮釋。CD好就沒聽不太記的細節,LP的獨奏小提琴錄的很遠。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很多細節都聽不到。手邊還有其他幾個版本,這張是昨晚拿來比較的,

    http://www.mdt.co.uk/MDTSite/product//OP569120.htm
    這個詮釋快多了,讓人感覺到巴洛克音樂不是只是一味的優雅。速度加快,整個音樂就有了活力也更讓人想仔細聽。錄音也多了很多細節,可以聽到獨奏小提琴手的指法,拉弓的手法。大鍵琴的聲音也清楚多了。這是比較適合我的版本。
    後學末進,胡言亂語。

  3. #17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1
    Thanks
    3,734
    Thanked 5,922 Times in 1,97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老師有個問題請教一下,CD 跟LP的錄音轉錄有差很多嗎,還是一樣,
    目前我的看法還跟之前差不多....:P

    第一、轉錄比較正確(hi-fi)的廠商,如 EMI FRANCE,CD 與 LP 在轉錄上幾無好壞之分,連首版、再版、最爛版....都沒有差別。剩下的只是出版商(如美國版、日本版、英國版)這種『最後之後製』(例如CD的大花版或GROC版這種後製)決定一切。

    用我的話來說,除非經過嚴重破壞性後製(例如CD的大花版或GROC版這種後製),否則在這種重正確轉錄的唱片廠商,版位只會決定『音質』的好壞,『訊號的正確性』是半斤八兩的。

    第二、轉錄比人,會亂來的廠商,例如 EMI FRANCE 之外的五大廠,那真的只能追求首刻了。因為越後出版的,亂搞地越嚴重。不只音質嚴重退步,訊號的正確性也遠遠輸一大截。也就是說,使用爛音響播放首刻,有可能從頭到尾都比HIGH-END音響播放爛版位還要好聽、正確一大截。

    第三、雖說上訴訊號正不正確的問題,但是如果音響系統是突出中頻、修飾高低頻的系統,例如便宜的LP系統(嗚....就是我先前的MM系統),會難以發現上述現象。

    第四、同樣轉錄的情況下,越早的轉錄一定越好一點,因為原廠母帶的保存狀況是『越晚越有問題』。其中重視轉錄正確的EMI FRANCE這種情況比較不嚴重,像DG、DECCA、PHILIPS.....依我比較第一版CD與爛版位LP的經驗,很明顯可以聽出母帶狀況『己經嚴重退化』。所以雖然我對 shm-cd、藍光cd 一直很有興趣,沒有下手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我對其母帶保存狀況安心的轉錄之錄音。如果是使用大花版轉錄去搞shm-cd或藍光,那我就不想買了....:P

    最後,除了僅僅數個的例外,凡是重視錄音藝術的唱片公司,一定是越新的錄音越強!....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謝謝!我會試試看Jongan。
    [恕刪]
    這個詮釋快多了,讓人感覺到巴洛克音樂不是只是一味的優雅。速度加快,整個音樂就有了活力也更讓人想仔細聽。錄音也多了很多細節,可以聽到獨奏小提琴手的指法,拉弓的手法。大鍵琴的聲音也清楚多了。這是比較適合我的版本。
    後學末進,胡言亂語。
    寫得好棒!拍拍手!.....:)

    巴洛克在藝術史上原本就是意謂著『華麗』不是『優雅』,我在聆聽多張 α(Alpha) 唱片後才發現自己過去對巴洛克犯錯極大...

    凡是巴哈的曲目,這家 α(Alpha) 唱片我全數用力推薦,那是真正的『巴洛克之巴哈』...

  4. #174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同樣轉錄的情況下,越早的轉錄一定越好一點.......................

    最近一直發瘋在找莎拉布萊曼的Time to say Goodbye專輯,原本從日本amazon買了一張算我所能找到最早release的美國版,後來才又發現Time to say Goodbye專輯最早應該是叫作“timeless”,難怪中文名會叫做“永誌不渝”,而且Original Release 是出自英國,所以才又在amazon uk找到算是“第二刷”的版本,第一刷已經都沒有了!|(|-

    初步用筆電外接光碟機聽,已經聽到明顯差別,但我無法確定,因為播放器材不同!
    等這次放假回南部,再好好比對!:o

  5. #175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巴洛克在藝術史上原本就是意謂著『華麗』不是『優雅』,我在聆聽多張 α(Alpha) 唱片後才發現自己過去對巴洛克犯錯極大...

    凡是巴哈的曲目,這家 α(Alpha) 唱片我全數用力推薦,那是真正的『巴洛克之巴哈』...
    剛好想問問Alpha的巴哈Brandenberg Concertos 值不值得買。我想您已經回答了。
    聽了Alpha出的郭德堡變奏曲,我才第一次很輕易的找到變奏用的主題。 好吧!乖乖掏錢吧(sweat)(sweat)(sweat)

  6. #17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1
    Thanks
    3,734
    Thanked 5,922 Times in 1,97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最近一直發瘋在找莎拉布萊曼的Time to say Goodbye專輯,原本從日本amazon買了一張算我所能找到最早release的美國版,後來才又發現Time to say Goodbye專輯最早應該是叫作“timeless”,難怪中文名會叫做“永誌不渝”,而且Original Release 是出自英國,所以才又在amazon uk找到算是“第二刷”的版本,第一刷已經都沒有了!|(|-

    初步用筆電外接光碟機聽,已經聽到明顯差別,但我無法確定,因為播放器材不同!
    等這次放假回南部,再好好比對!:o
    看到 remo 的配備,突然很想打人.... remo 在音響硬體的龜毛程度,或許總價位比不上我,但是用心的程度遠遠贏過我太多了!這樣子還謙稱自己音響不佳,我真要去跳樓了....

    只是耳機~SONY MDR-CD900ST
    http://www.sonymusic.co.jp/Music/MoreInfo/MDR-CD900ST/

    我記得這系列是不是等同台灣的7509?如果是,那就怪不得 remo 可以欣賞到我說的錄音藝術種種現象了!...

    除了 emi france 與新天新地的唱片之外,現今的唱片廠之母帶保存狀況真的『非常差』;其實,我相當懷疑 LP 之所以會捲土重來,是一般販售的CD母帶太爛、逼大家重回母帶狀況良好的LP。今天要不是我喜歡的是 EMI FRANCE 與新天新地,而是大家流行的那些RCA、CBS、PHILIPS、DG、DECCA....,那我鐵定會永遠放棄CD只聽LP的 :P ── 幸好我沒有被唱片公司害死....:P :P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剛好想問問Alpha的巴哈Brandenberg Concertos 值不值得買。我想您已經回答了。
    聽了Alpha出的郭德堡變奏曲,我才第一次很輕易的找到變奏用的主題。 好吧!乖乖掏錢吧(sweat)(sweat)(sweat)
    我又害人啦!... 快快回台一次買一百張、一千張吧!...:P

    記住喔!Alpha 的『音場高度』一定是比你的一般唱片還要明顯高一大截,萬一沒有聽到此現象,請順便更新音響硬體....:P (我看 kevintran 一定恨不得打死我! )

  7. #177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看到 remo 的配備,突然很想打人.... remo 在音響硬體的龜毛程度,或許總價位比不上我,但是用心的程度遠遠贏過我太多了!這樣子還謙稱自己音響不佳,我真要去跳樓了....

    只是耳機~SONY MDR-CD900ST
    http://www.sonymusic.co.jp/Music/MoreInfo/MDR-CD900ST/

    我記得這系列是不是等同台灣的7509?如果是,那就怪不得 remo 可以欣賞到我說的錄音藝術種種現象了!...


    其實我後來有種感想,因為我看到為什麼很多器材可以再經由diy的方式更上層樓?
    所以,加上我天生手賤愛拆,施以一些較不具傷害原體的改造,也真的能有效果,便不斷試驗下去!

    不過像carbon的CD墊,我就不曉得是不是心理作用,
    當然它本身的功效無庸置疑,而是說~我發現它的中心圓孔跟CD片一樣大,一樣大好像理所當然,我卻覺得在講求讀取的穩定之下,讓它在裡頭晃,那不就背道而馳?所以自然為求其轉得穩定,也作了改造,只不過土法煉缸,為了1mm我還整晚沒睡咧!ㄟˊ?!也不只喔!後來是在網路上陰錯陽差,才又找到這1mm的確定數據,再重做一次!
    不過聽起來我是沒覺得更好,不過或許有只是沒那麼大吧!carbon的CD墊效果依舊讓我拿不下來:P!

    類似這種小地方,我也在訊源及MD DECK上施作,特別是在“制震”上,真的是有拜有保佑啦!

    MDR-CD900ST算是SONY在日本專門做給錄音室用的,7509我是沒用過,但當時買有作過功課,7509是比較差一級的!當時請人代購的,還請該網站改換鍍金插頭!

    軟體只能拿來播放,硬體可就還能有所為之,以務求對軟體的深入洞悉!:o

  8. #17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81
    Thanks
    3,734
    Thanked 5,922 Times in 1,97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其實我後來有種感想,因為我看到為什麼很多器材可以再經由diy的方式更上層樓?
    [恕刪]
    MDR-CD900ST算是SONY在日本專門做給錄音室用的,7509我是沒用過,但當時買有作過功課,7509是比較差一級的!當時請人代購的,還請該網站改換鍍金插頭!
    關於『什麼很多器材可以再經由diy的方式更上層樓?』我到是有一個看法,提出來討論討論.....

    廠商製作器材時,他必需追求『平均』;因為一般人喜歡的是不刺激、不過份突顯特性的聲音,所以無論器材有什麼基本音色走向,他總是得設法將出平均化,免得賣不出去。

    而diy族,往往科學性格極強,求真勝過求美。所以廠機為了求平均而削弱性能,diy就會把性能還原回去......所以diy機器或小廠機器往往性能特強,但是常常有太刺激的問題。

    我初聽 sony 7506 就是被嚇到,怎麼會有這麼多完美的細節?輕易通過我的錄音藝術測試標準?等到把 HD650 與 AKG K601 搭配正確後,才知道 SONY 7506 是『不平衡的聲音』,雖然鑑聽力超強,但是『整體性』是不足的。

    也就是說,搭配不良的 HD650,鐵定被我的錄音藝術唱片電到連 7506 都不如;但是花大錢把 HD650 搞定後,7506 就永遠比不上了。在我感覺,DIY或後天改裝甚至小廠音響器材,都很像 7506 這種感受。

    有沒有廠機追求這種我戲稱 DIY 式的純粹科學之聲呢?當然有,而且正因為它是廠機,資源與專家更多,所以它的科學性能往往是DIY族永遠比不上的。你看我訊源、擴大機...都使用DIY的,唯獨線材(ESPIRIT)與喇叭(PEL)是使用廠機,因為我知道這兩者 DIY 想贏過專注科學性能的廠機實在太困難了。

    因為我偏好科學,而依我的音樂素養之要求,音響的科學性能要遠遠比耐聽與否重要,所以我一定會偏好 DIY 式的聲音,我看 remo 你也一定一樣...:P 不過,這不表示我們無法分辨耐聽平衡的聲音之優點,只是我們偏好不重視而己....:o

    我想起來了,Z900 是 7509 的日本版,當然高了一級,在日本售價那麼便宜啊?這下子你賺到了,我推薦的所有錄音藝術一定全數通過,就算是最殺人放火的雍根也一定通過,只是音場與舞台應該沒輒吧?....:P

  9. #179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日本CD片本身的生硬來自哪裡阿,

    怎麼聽都是生硬,放久一點有好一點,我在猜應該是材料太硬拉,材料都沒有彈性,

    所有的東西在講求好聽之餘,也是要講求彈性的,DIY的器材的相對要求精準的,

    但是我是覺得是選料使然,歐洲機的零件造就的聲底也就不一樣拉,

    就跟木內之前我貼那篇文章說不要使用吸音材料一樣,

    在一般機器物可不會用不鏽鋼螺絲那類比較不吸音的材料,

    都是選擇黑色螺絲為多,只有在高價系統才會注重這些小的細節,

    但是那些都要數十萬,然而我看一些網路上管機的作法,

    往往都是搭棚,都是好料,都是很講究的每一個小細節,因為零件不多,

    但是整體調音,每個人講求的不同,因此聲音不同,

    有時後是阻抗不對,或是兩樣器材聲底不合八。


    小弟的喇叭,可以弄出好多種聲音喔,都是看選料跟理念,

    小弟的CDP也改過不出好幾十種聲音,有韻味的那種,那種往往比較有某些音被吸收拉,

    在高音放過於收的理念中,也是擴散的概念中,那些吸音材料就不太適合,

    但是吸音材料用於喇叭,例如汽車隔熱防震吸音棉,也是跟一般的羊毛氈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是在超級高價系統才會用的材料,那吸音率有90,但是一般不會用那種材料,

    像QUTTO+也不可能用那個,整個還是要經過設計,整體搭配,

    用那種有好處是可以讓聲音的動態對比變大,但是重點是量八,吸的太多聲音就暗掉拉,

    要調到亮暗剛剛好是不簡單的,用一般的海綿也可以但是都是要看喇叭本身欠什麼然後再去調,

    在那篇文章中,一般廠機都是標準做工,沒有搭配標準擴大機,

    喇叭裡面的吸音棉往往用過頭,因此聲音不太對,另外是螺絲阿,

    我仔細去看高價的要上百萬的比較講究細節,有些日本雜誌拍的真好,

    把那些重點都有拍出來,懸邊螺絲也是跟鼓一樣,那個有是有一定比例大小的,

    就跟保險絲一樣,小弟都是去光華把每一種都買回家聽,

    一般CDP機器裡的是1A,動態都不足,跟螺絲的道理一樣,在換大一點,

    聲音的動態細節都出來拉,擴大機也是一樣道理,

    並非高價,而是來自聲音本身的平衡,相信REMO更能體會。

    然而軟體才是整個系統關鍵八,CDP、AMP、SPEAKER都只是器材而已,

    CD片本身也都是器材,只是要讓他相互輝映,產生該有的聲音罷了,


    在新的訊原,小葉提及,還是不外乎,外殼、電源處理、類比處理,

    電腦裡面也是CPU等同散熱片阿,POWER講究一點,該避震的給他避震,

    該加強骨幹的地方加強,相信發燒也只是一個音響建築的概念,

    好一點的講究彼此的搭配比例,這才是玩得重點八。

  10. #180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關於『什麼很多器材可以再經由diy的方式更上層樓?』我到是有一個看法,提出來討論討論.....

    廠商製作器材時,他必需追求『平均』;因為一般人喜歡的是不刺激、不過份突顯特性的聲音,所以無論器材有什麼基本音色走向,他總是得設法將出平均化,免得賣不出去。

    而diy族,往往科學性格極強,求真勝過求美。所以廠機為了求平均而削弱性能,diy就會把性能還原回去......所以diy機器或小廠機器往往性能特強,但是常常有太刺激的問題。

    我初聽 sony 7506 就是被嚇到,怎麼會有這麼多完美的細節?輕易通過我的錄音藝術測試標準?等到把 HD650 與 AKG K601 搭配正確後,才知道 SONY 7506 是『不平衡的聲音』,雖然鑑聽力超強,但是『整體性』是不足的。

    也就是說,搭配不良的 HD650,鐵定被我的錄音藝術唱片電到連 7506 都不如;但是花大錢把 HD650 搞定後,7506 就永遠比不上了。在我感覺,DIY或後天改裝甚至小廠音響器材,都很像 7506 這種感受。

    有沒有廠機追求這種我戲稱 DIY 式的純粹科學之聲呢?當然有,而且正因為它是廠機,資源與專家更多,所以它的科學性能往往是DIY族永遠比不上的。你看我訊源、擴大機...都使用DIY的,唯獨線材(ESPIRIT)與喇叭(PEL)是使用廠機,因為我知道這兩者 DIY 想贏過專注科學性能的廠機實在太困難了。

    因為我偏好科學,而依我的音樂素養之要求,音響的科學性能要遠遠比耐聽與否重要,所以我一定會偏好 DIY 式的聲音,我看 remo 你也一定一樣...:P 不過,這不表示我們無法分辨耐聽平衡的聲音之優點,只是我們偏好不重視而己....:o

    我想起來了,Z900 是 7509 的日本版,當然高了一級,在日本售價那麼便宜啊?這下子你賺到了,我推薦的所有錄音藝術一定全數通過,就算是最殺人放火的雍根也一定通過,只是音場與舞台應該沒輒吧?....:P
    嗯!psycho兄所言甚是!:)

    不過我也就是懷疑,即便是平均化,一但進入量產,這平均化後的性能還保有幾分呢?:^)

    而當然啦,diy再怎麼樣,還是用已經有的東西去改或組裝而已,要真能創造,那也非神人不可囉!:o
    而且像我這種文科的,又看不懂又怕電,萬一沒搞好整個爆掉,所以也只能用貼貼補捕的方式小玩小玩囉!:P

    昨晚無聊到網拍搜尋CD900ST,意外發現鐵三角也款與之相當的耳機,據網頁上資料好像比CD900ST更具平衡性!:O
    看來又是敗家一筆了!;(

    所比說器材真的是難免癖性,不過像我這樣以sony為組合,其實聽起來還滿順的,正或許都是同一廠牌吧!

    耳機與揚聲器的確各有擅場,我唯一用喇叭的就是汽車音響了,的確那種空間感是更具立體感與真實,不過聲音的正確性就比較難了!

    這次回家又得再好好拆裝一次,因為從日本買的一些改造用的東西已經到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