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06-10, 09:19 AM
#3401
 作者: psycho
[恕刪]
結論是:『完全無後製無動態壓縮,用最簡單兩支麥克風的錄音』應該只是入門而己,要再往前進到SOLSTICE/FY,應該還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漫漫長路。。。。。。
教授您好,這個只是一系列實驗錄音的最前期而已,後面的錄音越來越成熟,甚至已經有發行CD。
期待您聽到後期實驗錄音的心得 
不過就算是前期錄音,小弟還是很喜歡這種非常直接又清晰的聲音。
沒有3D感的原因,應該是在非常小的錄音室內錄音,而不是在大型演奏廳,所以沒有回音。
後期的錄音中,有許多是演奏會的現場錄音,到時候您可以再聽看看。
此篇文章於 2020-06-10 10:10 AM 被 bchsieh 編輯。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0, 09:27 AM
#3402
再次比較這兩個:
第一:
https://youtu.be/I3D03UZwU_0
第二:
https://youtu.be/3Ir0G8guJnk
兩者真的差很多!!!
第一我還在想是不是我不喜歡那台電子鋼琴?結果跟第二相比,明顯第一的音場高度很矮、而第二高多了,這是動態壓縮的鐵證,說明第一真的是壓壞掉了。要不是買了他的喇叭,真的會懷疑JCR的聲音品味......
第二真的是超強!只不過,相同類型的音樂我完全沒有在聽,無法精準判斷它的錄音水準是什麼等級?論『自然的程度』,連大學生都可以輕易判斷出流行音樂沒有古典音樂『那麼自然』。而以動態來說,應該還是被SOLSTICR/FTY打到天邊去。
奇怪了!?動態最不壓縮的喇叭設計高手,錄音卻喜歡動態壓縮??是在躲避演奏者的水準會曝光的缺陷嗎?不是說第二的演奏水準有問題,而是動態壓縮可以躲問題。確定這真的是JCR的錄音?真的搞得我頭暈...................
-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0, 11:28 PM
#3403
其實這就是為什麼我推薦各位去讀劉總編紀錄那個在國家音樂廳外掛錄音的過程的文章,租用錄音室(或是演奏場所)的租金不便宜而且時間都卡的很死,演奏者和錄音師要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儘量把【最好】的演奏紀錄下來。鋼琴錄音只有一個演奏者都還有那麼多問題,那多幾個人問題不是更大?如果要用一些器材來輔助(像動態壓縮)來達成目標,應該是不難理解吧?別忘了,音響迷只是軟體市場裡小眾中的小眾。。。。
至於JCR的錄音跟他的喇叭設計的差異,我猜就是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考量吧?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3:45 AM
#3404
此篇文章於 2020-06-11 05:00 AM 被 arnoldonomics 編輯。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7:29 AM
#3405
 作者: arnoldonomics
謝謝bchsieh兄分享,這好像符合劉總編定義上的"sashimi"錄音
小弟是用耳機聽這份錄音,感覺聲音動態被錄音器材限制住了,其他相位什麼的反正耳機不夠好感覺不到
(開Goldwave看波形,聲音動態應該是被限制了沒錯
(這現象不完全等於動態壓縮
恕刪
原來聲音動態真的有被限制住。
bchsieh兄當時貼出來,小弟就有試聽並和他交流,
當時也有提到這部分,以下是擷取部分當時發送給bchsieh兄的訊息:
「...
另外13分開始的小提琴獨奏,
聲音很真實,泛音和共鳴也很自然,
不過有注意到整體來說,
高低(或是強弱)對比沒那麼明顯,
如16:30開始這段,
聽起來就有點less aggressive,
不知是不是麥克風放比較遠的關係?
但最後30秒的夏康,聲音對比聽起來似乎又有符合小弟心目中的預期
(這兩段夏康讓小弟深深明白演奏好這曲有多不容易)
」
夏康部分的心得,應該是像教授說的,
這種錄音方式很暴露演奏實力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900733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8:19 AM
#3406
新放上2012年的錄音,比之前的錄音稍微新一點。
小弟會慢慢依年份放上來,看看能不能感受到錄音的進步。
無論是麥克風的種類,還有麥克風位置,錄音的器材也都不同。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o-?usp=sharing
這次是正式的錄音,人聲+鋼琴。
請教授和各位聽完後,熱烈討論喔~~
-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8:45 AM
#3407
 作者: bchsieh
[恕刪]
不過就算是前期錄音,小弟還是很喜歡這種非常直接又清晰的聲音。
沒有3D感的原因,應該是在非常小的錄音室內錄音,而不是在大型演奏廳,所以沒有回音。
後期的錄音中,有許多是演奏會的現場錄音,到時候您可以再聽看看。
依我經驗,應該就是錄音技術的天限.....不過我不反對測試,什麼地方可以找到測試?
話說回來,這也遇到另一個哲學問題:提升自己的聲音品味或素養,會越來越挑剔?還是越來越包容?從人情義理當然是後者,從科學真理卻是前者。我鐵定是前者,所以挑剔地真的很誇張......
 作者: arnoldonomics
[恕刪]
4.2 兩支(指向性)麥克風的擺位問題:
雙聲道錄音的麥克風擺法基本上如下圖。每種擺法各有優缺點。
純論相位,ORTF or NOS 的音場(相位)/空間會最為自然。但怎麼彌補中間部分的聲音能量不足考驗錄音技術。
MA Recording應該是Spaced 的擺法,似乎容易產生很明確但不自然的音場,也難怪教授不喜歡他家的錄音 
[恕刪]
看這些分享,真的不像是非專業的錄音人員??我看arnoldonomics你至少修過錄音工程的學分才對?真是相害! 我所在的中原大學就有專業錄音室與相關錄音工程學程,可別遇到自己人了.....
不過Spaced 的擺法絕對不會造成我對 MA Recording的惡評啦!雖然教科書上會說 ortf 與 spaced的擺法導致『音場知覺的形狀』會不一樣,這在錄音史上比較是60年代:EMI FRANCE就是標準的 ORTF音場,前窄後寬成扇形是大特徵;而SPACED則散見在其他錄音,例如DG出版的法國錄音(有絕世名團巴黎拉慕魯樂團的那幾張)就很像是SPACED(猜的!)音場。
到了現代,隨便加幾隻輔助麥克風,音場的形狀就完全打破上述教科書了。像我推崇的TIMPANI現代錄音,說實話還真是聽不出來與ORTF音場有什麼相關?那就是輔助麥克風造成的各種修補效果了。
所以我完全不反對加料喔!!『加料』或『修剪』都是中性的科學技術,重點是使用者打算拿來做什麼?拿來逼進真實自然,加料就可以很自然;拿來人工媚俗,加料就會很噁心。
我對 MA Recording的惡評就是極度不真實不自然的人工殘響,這跟Spaced 的擺法幾無任何相關,而是唱片製作的目標原本就不是為了真實自然而加料的。那種人工殘響可以加在任何一種錄音方式上:最早是DECCA TREE或RCA living stereo,再來如黑教堂系列,還有PHILIPS的很多聖樂錄音,美國的發燒大廠如TERLAC沒有一個躲得掉.....所以一聽到 MA Recording,馬上就知道它是傳承那一種錄音目的(美學)了......
 作者: k900733
原來聲音動態真的有被限制住。
[恕刪]
這種錄音方式很暴露演奏實力 
人家努力研究錄音美學,這時挑剔演奏技巧就太那個了,所以我才不好意思提到這個..........
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小提琴美學到是值得提出警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出來?如果沒聽出來,那非常嚴重!如果聽出來,那就不必特意找人家麻煩了。
小提琴的『抖音』是很重要的音色美化技術,但是常常會造成『音準不穩定』的不良後果。加料錄音可以躲這種問題喔!!有趣吧?所以除了極少數可怕的黃金雙耳外,很少人可以指出帕爾曼就有相當明顯的『音準不穩定』問題,而慕特更簡直令人懷疑是故意演奏成夏威夷草裙舞來增加煽情程度的。ok,提示到這裡就可以了
-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8:59 AM
#3408
 作者: psycho
人家努力研究錄音美學,這時挑剔演奏技巧就太那個了,所以我才不好意思提到這個..........
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小提琴美學到是值得提出警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出來?如果沒聽出來,那非常嚴重!如果聽出來,那就不必特意找人家麻煩了。
小提琴的『抖音』是很重要的音色美化技術,但是常常會造成『音準不穩定』的不良後果。加料錄音可以躲這種問題喔!!有趣吧?所以除了極少數可怕的黃金雙耳外,很少人可以指出帕爾曼就有相當明顯的『音準不穩定』問題,而慕特更簡直令人懷疑是故意演奏成夏威夷草裙舞來增加煽情程度的。ok,提示到這裡就可以了
教授,是的,請先把演奏技巧放一邊啦,先討論錄音就好。
小提琴的笛音本來就很難拉,音準不穩定更是很多大師的罩門。
小弟兒子音樂班內有一位小提琴老師,就是連抖音抖到天邊去也掩飾不了那超級不穩的音準
-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9:13 AM
#3409
此篇文章於 2020-06-11 09:15 AM 被 psycho 編輯。
原因: p.s. 我是用一百五十萬大系統試聽的。
-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20-06-11, 01:09 PM
#3410
-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