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投票結果: 您的音響室做過測量嗎?
- 投票者
- 154. 您不可以參加此投票
-
做過很多次 (3次以上)
-
做過1~3次
-
目前沒做過,以後想要做
-
沒做過,暫時也沒想要做
-
2011-01-20, 11:27 AM
#801
看了大家的討論,
我覺得諸多論點的歧見在於,
從來沒有任何設計師, 評論員提供他們的人耳模型阿!!
"聽音響"的時間越來越久, 越能了解何大為何追求"最大訊息量" (雖然我不確定我與何大對此的定義是否相同.....)
基礎的測量可以很容易找到大問題並解決之, 微調的問題也許就要更多更精密的測量, 無奈是多數燒友並沒有管道接觸這類的資訊,
所以各種方法都有存在的價值, 也沒有所謂的好壞, 重點是什麼時空使用什麼工具
-
-
2011-01-20, 11:30 AM
#802
 作者: hojuiyang111
我倒以為數據都沒會有問題,
arc 和 mbl 高級機量起來會差很多嗎?會有問題嗎?
但聽感就差很多.
這種差異和古名琴的差異是類似的,
我認為這超越了測量的層次.
小弟的觀察,這和成功廠商背後的設計師品味比較有關.
音響系統與樂器是有差異的.
器材的量測就看科技在測量設備的發展上有多深然後再與主觀感知相關性的模型建立的有多少.
每個琴在進行各泛音譜上也會發現個別差異,這世上無完美的材料,材料便會有特性差,因而影響到微差或鉅差.在音響上材料差是符用的.
成功的廠商不見得是來自於設計師的品味,在商業市場中往往會看到更多叫好不叫座的事物.產品,成功的廠商往往是更懂得運用人類的心理,進行廣告.行銷.創造形象...等.
其實當看不到品牌,看不到形體,純就個人聽覺感官來選用電聲器材,相信您自己可能都會很訝異您會做出的選擇,若然不信,小弟可為燒友設計單盲或雙盲試驗,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是否在退去廠商品牌後,自己完全憑感官選擇可能選到的產品是何物.
:)
-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THXman For This Useful Post:
-
2011-01-20, 11:33 AM
#803
 作者: chsiang
看了大家的討論,
我覺得諸多論點的歧見在於,
從來沒有任何設計師, 評論員提供他們的人耳模型阿!!
"聽音響"的時間越來越久, 越能了解何大為何追求"最大訊息量" (雖然我不確定我與何大對此的定義是否相同".....)
基礎的測量可以很容易找到大問題並解決之, 微調的問題也許就要更多更精密的測量, 無奈是多數燒友並沒有管道接觸這類的資訊,
所以各種方法都有存在的價值, 也沒有所謂的好壞, 重點是什麼時空使用什麼工具
他們就靠這賺錢阿,還公布出來給其他人賺?
-
-
2011-01-20, 11:39 AM
#804
 作者: chen3058
他們就靠這賺錢阿,還公布出來給其他人賺?
您誤會我意思了,
我是說沒有人提供自己耳朵的頻率響應圖阿!!
所以假設某甲說, 這套系統聽起來低頻臃腫, 又怎麼知道某乙是否有相同感覺?
因為評論與設計多為一人進行(High end產業而言) 自然會有某種特性出現
-
-
2011-01-20, 11:43 AM
#805
 作者: chsiang
您誤會我意思了,
我是說沒有人提供自己耳朵的頻率響應圖阿!!
所以假設某甲說, 這套系統聽起來低頻臃腫, 又怎麼知道某乙是否有相同感覺?
因為評論與設計多為一人進行(High end產業而言) 自然會有某種特性出現
每個人觀感是主觀的,不可能兩個人的感覺完全相同,那些願意花錢專業設計的都是針對個別需求(連聽感一起)規劃,符合A專家需求的不見得符合B專家
我自己的聽感我大概測過好聽模式在哪,所以我放棄不少東西了
-
-
2011-01-20, 11:48 AM
#806
 作者: THXman
音響系統與樂器是有差異的.
器材的量測就看科技在測量設備的發展上有多深然後再與主觀感知相關性的模型建立的有多少.
每個琴在進行各泛音譜上也會發現個別差異,這世上無完美的材料,材料便會有特性差,因而影響到微差或鉅差.在音響上材料差是符用的.
成功的廠商不見得是來自於設計師的品味,在商業市場中往往會看到更多叫好不叫座的事物.產品,成功的廠商往往是更懂得運用人類的心理,進行廣告.行銷.創造形象...等.
其實當看不到品牌,看不到形體,純就個人聽覺感官來選用電聲器材,相信您自己可能都會很訝異您會做出的選擇,若然不信,小弟可為燒友設計單盲或雙盲試驗,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是否在退去廠商品牌後,自己完全憑感官選擇可能選到的產品是何物.
:)
若以hi end 使用者端看,
我私以為,
其實 多半沒有試驗或測量之需,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
除非搭配有問題,不太可能改機,也不太可能隨意換機,
買了就好好用.
能發揮機器的潛力是更難,更重要的.
空間才是主要測量的部分,
不過測了之後,多半也是“再看看".
-
-
2011-01-20, 11:53 AM
#807
 作者: hojuiyang111
若以hi end 使用者端看,
我私以為,
其實 多半沒有試驗或測量之需,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
除非搭配有問題,不太可能改機,也不太可能隨意換機,
買了就好好用.
能發揮機器的潛力是更難,更重要的.
空間才是主要測量的部分,
不過測了之後,多半也是“再看看".
如此稱為hi-end?追求hi-end?
-
-
2011-01-20, 11:56 AM
#808
 作者: hojuiyang111
若以hi end 使用者端看,
我私以為,
其實 多半沒有試驗或測量之需,
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
除非搭配有問題,不太可能改機,也不太可能隨意換機,
買了就好好用.
能發揮機器的潛力是更難,更重要的.
空間才是主要測量的部分,
不過測了之後,多半也是“再看看".
以結果來說好像大多是這樣,尤其大多數人的空間其實固定了,跟生活的空間一起其實可以動的地方、範圍、……等,受到的限制不少,我自己知道怎改善,但沒那個條件就委屈一點比較實際,聽一些器材、空間能有較好發揮的音樂類型就好(sweat)
-
-
2011-01-20, 11:57 AM
#809
何大實戰的精神與用心是很High End的,呵....
-
-
2011-01-20, 12:01 PM
#810
 作者: THXman
如此稱為hi-end?追求hi-end?
先衡量能力後再盡力而為啦,百萬設備還容易一點,讓百萬設備可以充分發揮的空間,花百萬夠嗎(以台北市房價,百萬買沒3坪,還好我沒住台北 )?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