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1394 查看文章
為此還稍微做一下功課 翻書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法派
以前傳統法派要求聲音的清晰度,Yvonne Lefébure 不像在這個侷限之中
沒聽過她的 Debussy (德布希) ,已 Debussy 來說Jean-Yves Thibaudet
[恕刪]
這段話看起來很像是焦元溥的書,可惜他對法國學派的描述幾乎『完全錯誤』;先把他的講法放到一邊去再來討論....:P

法國古典音樂無論音樂本身或演奏技巧,通通要求一種『清晰度』或『透明感』,簡而言之,就鋼琴『每一個音符』都可以清楚聽到,『每兩個音符造成的和聲感』也一定可以聽到;所以他們才可以正確無誤地以雙手扮演四種聲部來表現no.29漢馬克拉維第四樂章之三聲部賦格。相對的,即使是我私人非常喜歡的吉利爾斯,正因為只有『響度』而沒有『音色』,所以遇到這麼高難度多聲部賦格,他只好簡化地演奏成『兩種聲部』的三聲部賦格。

你想辦法買那套EMI超級便宜大全集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海德席克演奏,應該很容易聽出他的『多聲部』演奏能力之特色。

以上是處理法派鋼琴的『清晰度』或『透明感』...:)

引用 作者: 1394 查看文章
這樣按理說 Vladimir Horowitz 正是這種技巧的佼佼者,但是你不喜歡他的音色
他的手指技法很獨特,會在琴鍵上滑動,其目的就是控制你所說的觸鍵問題
他認為手指按住不同的琴鍵位置(同一鍵的前、後)甚至按住時滑動手指在琴鍵上的位置都能產聲不同的音色,只是說這樣的細膩處理並沒有被他再加上踏板來放大效果。[恕刪]
其實我也完全不懂鋼琴音色究竟要如何製造? 以上你的解釋跟我想得差不多,但是,我完全根據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才會偏好法國學派。至於 Horowitz 你先別急,我正在忙著 4/4 的殺音響講座,忙完就幫你好好分析一下!....

引用 作者: 1394 查看文章
至於 Beethoven 的音樂需要這麼多泛音,這得請教 Psycho
個人覺得不是很適合不知道這樣沒根據的感覺對不對。
這裡應該又是誤解,因為我最反對鋼琴演奏濫用『延音』(你所謂的泛音?)。請參考:

古典音樂的『新天新地』之三: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版本比較淺談鋼琴音樂的演奏藝術
(這是最舊的文章約2003寫的,很多觀點通通修正過了....:P )

而蕾菲布幾乎不使用延音來造成鋼琴殘響很多的效果,我猜你的音響系統很可能把蕾菲布音色藝術播放成『延音』了....:P

先前在某個討論區還有一個糟糕傢伙發誓賭咒他的高價位音響系統聽蕾菲布的唱片:明明是『麥克風放在鋼琴裡超近距離錄音』,我再三解釋他反而翻臉而開始用力鬧場....|(|- 所以我先前才說這些蕾菲布的唱片『太容易出錯』,因為不只演奏超乎想像,連錄音也超乎想像。因此我會建議我們先從海德席克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這套比較不殺音響的唱片,用來討論法國學派可能比較容易....:)

而我為什麼很快就迷上蕾菲布?因為是從舒伯特的D.960,這張唱片最不殺音響,而且是我熟到爛的最愛曲目,每個音符通通倒背如流。所以一聽到蕾菲布,立刻中毒.... 再來就一直聽不懂她的貝多芬,直到一兩年後音響系統大幅升級,才確定蕾菲布是唯一最正確的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