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11-06, 02:11 PM
#121
-
-
2008-11-06, 03:17 PM
#122
老師說的是,讓小弟省了不少錢,
但是小弟愛上蕾菲布的是那種心境,富蘭梭瓦也是他的那種音樂感情,
技巧面在怎麼高明感覺比較炫麗,也比不上感動,
(有一次聽見海非茲最後音樂會,那種感動不知從何生出)
但是聽到老師推薦的DEBUSSY管弦樂,
跟老師說的哈姬絲兒的心理層面,就不經讓人想窺探。感覺就是棒。
雙鋼琴也是好棒的錄音,小弟最近也看了一些書,
發現好的錄音來自一堆好的成因,連鋼琴家都要選好擺位,
還要瞭解新舊鋼琴的不同,還有作曲者的心境...
好的錄音,能讓人感動的更少,
小弟退而求其次,取其感覺層面了,因為發燒錄音只能讓小弟爽一下,
但是感覺對了,就跟JAZZ掌握了那氛圍,好像怎麼弄都對,
DEBUSSY鋼琴要彈的好真難,要彈到聽的下去真不簡單,
那似乎是種意境,超越了技術層面,精神似乎比技巧更為重要。
EMI FRANCE那套我幾乎聽不下去,改天在去弄看看其他版本來聽。
-
-
2008-12-22, 03:17 PM
#123
-
-
2008-12-22, 03:59 PM
#124
-
-
2009-01-02, 10:21 AM
#125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神秘體驗』
註:是一篇太過於主觀的個人內省式的文章,看不下去很正常,但不能怪我...:P :P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神秘體驗』
欣賞古典音樂以來,我學習到『心靈躍升』的美學方法;不只應用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成為私人重要的心靈對話來源。因而讓我注重一種音樂的欣賞方式:參與進作者創作的生命歷程,看見他心靈生命的成長與起點終點,感受他一生的藝術歷程與意義,陪伴他詢問人生的終極關懷。這種欣賞方式不是非常必需的,純粹是個人喜好。然而,往往會出現一種近似心理學上謂的『高峰經驗』或宗教上的『契合感』,所以我私人把它稱之為『神秘體驗』。
例如,如果詢問:『為什麼貝多芬會有前中後三期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己經透過參與他的一生創作意義的方式,詢問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向。如此一來,看到作曲技巧同樣是後期風格的 OP.111鋼琴奏鳴曲與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它們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曲風,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詢問:『除了音樂技巧的差異外,是否有心靈取向的不同造成音樂藝術心靈的不同?』
即使跳脫古典音樂,在爵士樂、搖滾樂也到處可以看到這種『神秘參與』。例如在過去的陳老師家庭音樂會中,吳醫師介紹 Art Pepper 的生平。明顯聽出 1950年代的 Art Pepper 充滿媚惑與煽情(至少也是追求炫技),1970年以後卻轉向而展現深沈與內斂的情感。同樣感受到一生奉獻給爵士樂的心靈對話。
這樣的音樂欣賞歷程我稱為『掌握整體心靈』的音樂欣賞方式,雖說是完全個人主觀性的欣賞,但是對於作曲家完整的心靈掌握反而能產生另一種『客觀的音樂鑑賞能力』;例如我曾談過『第九交響曲是否未完成?』這個議題,便是透過『整體心靈』音樂欣賞取向從而產生另一種欣賞音樂之旨趣的方式。
※ ※ ※
因此在我欣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聖桑與拉威爾的經驗中,都發現他們出現在後期作品有『心靈躍升』的現象。這種現象帶給音樂欣賞者的直接感受,就是本文談到的『神秘體驗』。人類的心靈世界不見得需要具體教義儀式的宗教型式,但是每個人一定都有終極關懷的價值感與神秘感;這種終極關懷的感動是可以被音樂誘發的,於是我們發現被誘發的神秘體驗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底下我所謂的『位格』這名詞的真正定義請去問神學家,只是借用來描述音樂欣賞的感覺而己。)
第一種是偏向追求『境界高妙』、『世事如夢』、『放下』與『自在』這種『無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嗚曲,這種音樂表現的是:不與任何對象進行對話,而呈現出一種逍遙自在的心情。例如 OP.109 的第一樂章,貝多芬的手法是利用少數音符打破旋律線的完整,讓我們期待一條完整旋律的心情吊在半空中;再加上他使用違反古典主義的和聲習慣,讓音色產生不夠和諧的輕感與虛感;從而產生逍遙境界高妙的感覺。
再例如 OP.111的第二樂章,從第一到第三變奏層層把變奏主題切細、加快之後;先完全只用低音域把旋律極簡化,再使用非常細碎、溫和的三十二分之一高音域音符把旋律線徹底切碎;這樣的手法徹底打破我們心中原來期待的完整音樂圖像,結果我們的心情又被虛懸在半空中,從而得到超脫世俗的感覺。這樣的藝術手法不依賴對話,而且打破任何『指涉對象』;目的是讓我們產生『空靈』感受,所以我稱為『無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種心靈歷程與傳統華夏文化是比較相契的,於是順理成章發展成與大自然合一的精神感受;於是在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千人》第二樂章、《大地之歌》露一下臉之後,轉向法國古典音樂界的丹第(Vincent D'Indy, 1851 ~ 1931),最後在皮爾奈(Gabriel Pierne,1863- 1937)徹底發揚光大成為最高偉大的藝術。可惜這個路線是現今古典音樂界所嚴重忽視的。
※ ※ ※
另一種是追求『上帝的愛』、『對上帝的馴服』這種『有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的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表現的是與一個『可互動的對象』進行對話的感動;而在這種對話中,貝多芬式的作品是與他心目中的上帝進行對話,他與那個對象互動後得到的感動是願意臣服於上帝(例如OP.135的第四樂章)、傾聽到上帝的愛與和平(OP.135的第三樂章)、面對上帝嚴肅審判的敬畏(OP.131的第七樂章),向上帝祈禱(OP.131的第一樂章)....等等。這些音樂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貝多芬與一個擁有『愛』、『和平』、『公義審判』、『可垂聽禱告』這些屬性的『對象』進行深度的對話,所以我稱之為『有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個路線是古典音樂的大宗,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再轉到聖桑與拉威爾,把這個西方心靈世界最深刻的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產生無數令人感動的偉大音樂。
我發覺,傳統華夏文化對於『有位格的藝術體驗』往往很難欣賞;我們太容易把任何藝術都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在我們身旁找到喜歡 OP.131 的人實在很少,而學會米蘭昆得拉那套把 OP.135 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從而順勢喜歡上 OP.135 的人卻著實不少。據此而論,我們的藝術觀點還是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當然了,如果嘗試追求徹底自由的藝術體驗,他就得學習如何擺脫影響藝術心靈的外在原因。
※ ※ ※
上述只是一個方便欣賞音樂的方法論,不是多嚴謹的論述,只是想達到一種美學的分享。針對純粹的音樂欣賞者,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能不能幫助欣賞 OP.111 與 OP.127-135 的差別?幫助欣賞布拉姆斯 OP.116-118 與 OP.119 的差別?幫助欣賞莫札特 NO.27鋼琴協奏曲與 K.614、616、617、618 的差別?進而,能不能發現聖桑的《安魂曲》與貝多芬《莊嚴彌撒》的心靈繼承?能不能幫助欣賞拉威爾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心靈處境是貝多芬 OP.135 的繼承與延申?若也有人能從這種整體心靈音樂欣賞方法看到更多音樂內容,這種音樂觀點就不枉了。
音樂欣賞,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END)
-
-
2009-01-03, 10:08 AM
#126
人人都說貝姆的莫札特是經典,為何我聽不出來?反倒是伯恩斯坦、馬利納蜃甚至於慕提的莫札特都較貝姆的沉悶有活力多了,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
-
-
2009-01-03, 01:39 PM
#127
 作者: KJohn
人人都說貝姆的莫札特是經典,為何我聽不出來?反倒是伯恩斯坦、馬利納蜃甚至於慕提的莫札特都較貝姆的沉悶有活力多了,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
問題『可能』不是在貝姆,而是在錄音。如果對照總譜貝姆,就可以發現他的多聲部結構與音色和都是一流的;換句話說,錄音沒有活生感,聆聽貝姆就被迫只能聽他的主旋律線條,而聽不到他的多部與音色,當然就會覺得沈悶而毫無戲劇性;如果再說這種失敗的『音』是大師,恐怕就是大師情結過多而音樂本身又過少了。
比較貝姆在 1960之前的錄音,基本上我認為貝姆之後的錄音是被唱片公司以大師訴求而『亂搞』、故意搞得很沈悶,於是搞爛掉了。
因此如果覺得貝姆沈悶的話,不死心可以試試 Archipel Records 出版的貝姆,每一張都是充滿了音色與活生感的唱片,保證會對貝姆完全改觀.....8) 否則,只好用對著總譜聽,才聽出貝姆的真正水準;不然在錯誤的唱片錄音底下,使用再好的音響,也聽不到真正的貝姆...:)
-
-
2009-01-10, 01:04 AM
#128
那個EMI世紀名家ERIC 海得席克
怎麼賣光光拉
我今天有買到雷菲布的EMI名家珍品系列,查了又查世紀名家系列我又想買老師介紹的那幾張,
法國指揮家,路克坦易還有Pierre Dervaux
老師不要亂介紹,我的EMI海得席克只能聽年輕的那個貝多芬,
你一貼那張綠色的,一下就賣光光拉,
真是笑死我了。
雖然那張EMI雷菲布我有下載過,但是重複聽,還是一樣的感動。
記得EMI名家珍品系列還有富藍縮瓦的
奇怪,博客來也消失了
-
-
2009-01-11, 01:41 PM
#129
-
-
2009-01-11, 11:03 PM
#130
 作者: wei123wei123
那個EMI世紀名家ERIC 海得席克
怎麼賣光光拉
我今天有買到雷菲布的EMI名家珍品系列,查了又查世紀名家系列我又想買老師介紹的那幾張,
法國指揮家,路克坦易還有Pierre Dervaux
老師不要亂介紹,我的EMI海得席克只能聽年輕的那個貝多芬,
你一貼那張綠色的,一下就賣光光拉,
真是笑死我了。
雖然那張EMI雷菲布我有下載過,但是重複聽,還是一樣的感動。
記得EMI名家珍品系列還有富藍縮瓦的
奇怪,博客來也消失了
呵呵!我也滿聽psycho的話的...
最近買的Lefebure也才剛聽完...
我想是否應該建議psycho開個Lefebure專版...:o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