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6頁 第一第一 123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56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訊息量實在差太多了

    新天新地新的唱片訊息量>EMI FRANCE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

    每個品牌都有其韻味這是無可取代的

    剩至於每個地區、每個時代都有其氣氛


    都是不錯的東西,都是隨心情聽的,

    但是再調教聲音,讓聲音恢復真實時,好的錄音實在是非常重要,

    接著當然是每個人感受聲音的能力不同,

    因此調教出來的聲音都要多聽這是無可避免的


    新時代的氛圍,跟舊時代的氣氛是不同的,

    因此我在聽錄音也是有這種感覺,

    美國RCA有美國的風味,聽了阿帕拉契之春,才知道美國人也想要擺脫歐洲風味,

    產生自己的文化,

    法國人也是有其特別之處,像RAVEL、DEBUSSY,

    就像老師所說的音樂對歐洲來說不是只有聖人才能創造,

    很多音樂家也都玩世不恭,


    所以唯有開放的胸襟來聆聽音樂,

    欣賞每個時代、每各地區的風味,才是真欣賞,

    當然有些很對某些人口味阿,

    那就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而已。


    當然PSYCO老師聽的多,我們比不上,只有先跟他屁股走,

    在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拉。

  2. #1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訊息量實在差太多了
    新天新地新的唱片訊息量>EMI FRANCE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
    每個品牌都有其韻味這是無可取代的
    剩至於每個地區、每個時代都有其氣氛
    [恕刪]
    當然PSYCO老師聽的多,我們比不上,只有先跟他屁股走,
    在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拉。
    一定要強調我聽得不多啦!.... 聽了半天到現在也只聽過(或聽懂)八九個音樂家,己經是很窄很窄了.....:P :P 要比聽得多,請找林主惟,他一定聽得比我多好幾萬倍!...

    到是第一段話實在說得太棒了!8) 8),等著看看對『錄音藝術』如此深切體認、音響系統又無法投資太多錢的網友,會對『玩音響』有什麼更有趣的看法!

    高訊息量 = hi-fi = 科學 = 舊一定不如新;所以 Archipel 這些『德國廠』的唱片,只要是最新的出版,其訊息量都是把『同年代的』 EMI FRANCE 徹底打好玩的,再怎麼高檔的 EMI FRANCE 錄音都被打好玩,派出第一版CD與第一版LP都沒用。其他廠牌更是不用比。

    『韻味這是無可取代的』這句話就變得很重要,韻味與 HI-FI 之間有妥協問題; Archipel 這些『德國廠』傾向毫不妥協越HI-FI越好,現代錄音中的 SOLCTICE/FY 也是同一類。EMI FRANCE 的『高級錄音師』傾向與空間反射音進行音質與音場上的妥協,跟現代錄音的 TIMPANI 差不多。再妥協我就比較難以接受了,這可能是我龜毛....

    這造成 Archipel 這些『德國廠』與 SOLCTICE/FY 都是么壽『殺音響』的唱片。當我升級到 PEL KANTOR這種二十萬級的喇叭,還沒RUN開之前,EMI FRANCE遠遠比 Archipel 好聽甚多;等到 RUN 開了,兩者才差不多;換了 ESPRIT STRUCTURE 1 訊號線(約一萬五仟元級),Archipel 稍微好聽了一點。試了一下五萬元級的 STRUCTURE 4 訊號線,他X的真是殺人放火,Archipel 遠遠遠遠大勝 EMI FRANCE,原來四十萬元級的系統,開始徹底暴露線材不夠 HI-FI,放這種殺音響的唱片就直接爛給我看.....(sweat) (sweat)

    這的確是很高的音響門檻,只是它既然是科學的,總有一天幾仟元的機器就可以正確重撥這種唱片應該不是夢想....:)

    只是在音響科學尚末進步到如此地步之前,只好多花點錢或利用耳機系統來感受這種正確轉錄的歷史錄音帶出來的『音樂感動』了。

    我一定要再次強調:上述音響門檻是指『覺得好聽不刺耳』的程度。若是要聽老大師的詮釋與演奏技巧,再怎麼爛的音響還是聽得出這種唱片的音樂內容。但是如果要聽出『全部的訊息量』而且『不會刺耳難聽』甚至『遠遠比現代發燒片更好聽』。那,真的是有極高的音響門檻。

  3. #13
    註冊日期
    2008-04-15
    文章
    24
    Thanks
    4
    Thanked 2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法國錄音,德國轉錄。



    先是納特再來梅耶,法國EMI這回又做出季佛拉父子的超低價40CD黑盒子,么壽。
    當然,上面那個錄音也被收進去了。

    後世給季佛拉的評語總帶著一絲不甘願的成分,
    說他激情有餘深度不足,又不得不承認他可以把鋼琴操到燒掉的超技功夫。
    就是"好啦好啦,你跑得快很厲害很厲害啦"的那種不甘願。

    我一直把季佛拉放在"有空再聽"的那個分類裡面,平時沒空,
    但只要走進新天新地,就有空了。(有空才會走進去吧?)

    所以我聽了Archipel不惜撞出版也要出的這張季佛拉。
    (就算不聽季佛拉,光聽戴沃怎麼操音樂院也值得了。)

    季佛拉射後不理的狂烈極速以及精鋼音色的確十分震撼,
    但更驚訝的是原來這首曲子的管樂細節是非常豐富的。
    儘管如此,弦樂的厚度卻絲毫沒有減損,可說戴沃的調色大膽鮮豔而均衡。

    管絃管絃,管在弦之上。

    請注意,這是一場極速的演奏,跟俄派大師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極速。
    但這也是細節最豐富均衡,完成度極高的演奏,
    說此次演出把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推上了名曲的層次,是不為過的。

    這已是相當成熟的mono錄音,Archipel的轉錄表現非常好,
    兩端資訊寬廣豐富,不仔細聽分辨不出來是mono還是stereo,
    我認為足以把現在的EMI France版給監生打死了。

    我妄想過若是Archipel出Francois的拉威爾G大調協奏曲,
    就拿來跟手上的EMI法版PK,一定精采可期!

    德國轉錄一樣很厲害的!前提是看誰操刀囉。

  4. #1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OMan 查看文章
    [恕刪]
    這已是相當成熟的mono錄音,Archipel的轉錄表現非常好,
    兩端資訊寬廣豐富,不仔細聽分辨不出來是mono還是stereo,
    我認為足以把現在的EMI France版給監生打死了。

    我妄想過若是Archipel出Francois的拉威爾G大調協奏曲,
    就拿來跟手上的EMI法版PK,一定精采可期!

    德國轉錄一樣很厲害的!前提是看誰操刀囉。
    YOMAN 這一篇寫得比我好太多了!....(clap)(clap)(clap)

    我也期待 Archipel 出 Francois的拉威爾G大調協奏曲拿來跟我手上的EMI法版PK,不過.....錄音母帶應該會不同?如果是 Rene Challan 的音樂廳錄音,對比廣播錄音,那就很難說鹿死誰手了,因為 Rene Challan 這個天才就像 Charlin 一樣,常常錄到現代錄音藝術都汗顏的可怕超級錄音!8)

    今天才去 throne 家聽音響,他是一個待過高中管弦樂團的發燒友加愛樂者,一聽到我們這些新天新地的唱片當然立刻投降。有趣的是,如果是 1934 的瑪格麗特隆之鋼琴加管弦樂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呢?.............



    天啊!...............
    天啊!..............

    這種正確轉錄sp 的 CD 唱片,讓 throne 一下子就聽出柯隆內樂團的偉大、尤其是立刻判斷出該樂團的單簧管手是精英中的精英!

    更重要的是,我如果說 throne 這套約兩佰萬多元的高價音響系統,播放這張雜音一堆的 1934 年錄音,遠遠遠遠比播放PHILIPS、DG、DECCA...的『DDD現代錄音』還要『更真實、更HI-FI』,有沒有人相信?沒錯,這張 1934 的 MONO錄音且SP轉錄,居然可以聽到明顯的音場寬度、清楚的樂器定位與正確的弦樂在前、木管在中、銅管在後的『音場深度層次』!現代錄音有幾張可以達到這種水準?

    哭死了!很多人以為歷史錄音是不必重視音響性的,殊不知這剛好讓『音色藝術』的歷史大師被忽視。如果以正確音響重播正確的歷史錄音,那種感動照樣是如臨現場般的感動:

    誰說歷史錄音沒有音響性的?

  5. #15
    註冊日期
    2007-08-04
    文章
    277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
    今天才去 throne 家聽音響,他是一個待過高中管弦樂團的發燒友加愛樂者,一聽到我們這些新天新地的唱片當然立刻投降。有趣的是,如果是 1934 的瑪格麗特隆之鋼琴加管弦樂的《法國山歌》交響曲呢?.............



    天啊!...............
    天啊!..............

    這種正確轉錄sp 的 CD 唱片,讓 throne 一下子就聽出柯隆內樂團的偉大、尤其是立刻判斷出該樂團的單簧管手是精英中的精英!

    更重要的是,我如果說 throne 這套約兩佰萬多元的高價音響系統,播放這張雜音一堆的 1934 年錄音,遠遠遠遠比播放PHILIPS、DG、DECCA...的『DDD現代錄音』還要『更真實、更HI-FI』,有沒有人相信?沒錯,這張 1934 的 MONO錄音且SP轉錄,居然可以聽到明顯的音場寬度、清楚的樂器定位與正確的弦樂在前、木管在中、銅管在後的『音場深度層次』!現代錄音有幾張可以達到這種水準?

    哭死了!很多人以為歷史錄音是不必重視音響性的,殊不知這剛好讓『音色藝術』的歷史大師被忽視。如果以正確音響重播正確的歷史錄音,那種感動照樣是如臨現場般的感動:

    誰說歷史錄音沒有音響性的?
    以前聽一些不當轉錄的老錄音把我誤導以為老錄音只能聽音樂家演繹功力,其他不能要求太多。但是這張mono/sp轉錄的74年前錄音,竟然讓我第一次聽到mono錄音應該有的音場深度層次!

  6. #1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rone 查看文章
    以前聽一些不當轉錄的老錄音把我誤導以為老錄音只能聽音樂家演繹功力,其他不能要求太多。但是這張mono/sp轉錄的74年前錄音,竟然讓我第一次聽到mono錄音應該有的音場深度層次!
    所以,請不要客氣,這種頂級的歷史錄音約有200多張,我就請新天新地的老板包一包留給你來買了.....

  7. #17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hrone 查看文章
    以前聽一些不當轉錄的老錄音把我誤導以為老錄音只能聽音樂家演繹功力,其他不能要求太多。但是這張mono/sp轉錄的74年前錄音,竟然讓我第一次聽到mono錄音應該有的音場深度層次!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音場深度層次是如何產生的?純粹只是各聲部間的音量不同嗎?還是堂音量的不同?還是到達聽者的時間差個幾分之幾毫秒?我有玩一點 MIDI 跟錄音,以上手法我都試過,但是不知道是技術不佳還是設備等級不夠,我錄出來的東西感覺起來都還是在同一個平面。我很好奇的是,是不是只有單點錄音能夠呈現出真正的音場深度及寬度?多點錄音的話 (特別是大編制的交響樂或管弦樂) 是不是只能透過後製來 "產生" 音場深度、高度及寬度?

    對於音樂 (或音響),我所追求的是盡可能的接近中性及完全重製錄音現場,當然以我目前的器材來說 (CEC TL51-XZ + ECI-3 + Spendor G502 + 全套 Siltech R大手製線) 來說離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我想說的是,如果不清楚錄音的手法,那麼我們所追求的可不可能只是一個人工製造出來的空中樓閣?

  8. #1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音場深度層次是如何產生的?純粹只是各聲部間的音量不同嗎?還是堂音量的不同?還是到達聽者的時間差個幾分之幾毫秒?我有玩一點 MIDI 跟錄音,以上手法我都試過,但是不知道是技術不佳還是設備等級不夠,我錄出來的東西感覺起來都還是在同一個平面。我很好奇的是,是不是只有單點錄音能夠呈現出真正的音場深度及寬度?多點錄音的話 (特別是大編制的交響樂或管弦樂) 是不是只能透過後製來 "產生" 音場深度、高度及寬度?[恕刪]
    Erick 也想從科學來看音響,這下子會陷得深了....

    從聽覺心理學的認知科學研究,聲音的定位最重要的訊息是『相位』:從發音點到兩耳的不同時間差。

    問題是,隻耳如何得知『這是同一個聲音』?換句話說,假設各有一個 5 sec 的聲音,以相差 10 ms的相位差先到右耳再到左耳。這時大腦必需先『辨認出』左耳與右耳的聲音是一樣的,從能從中計算兩者的相位差。

    因此,cd音響必需訊號完全正確(頻率響應、暫態),才能幫助辨認聲音,進而幫助計算cd表現極差的相位差(dcs除外)。LP音響本身相位差極佳,但是訊號不夠正確,也會影響相位差的計算(當然頂級LP系統除外)。

    所以:

    第一、純粹只是各聲部間的音量不同嗎?==> 這個影響力最小(不是說沒有影響)

    還是堂音量的不同?==> 這個容易在『不正確的音響』造成深度錯覺,但是正確音響可以輕易破解。

    還是到達聽者的時間差個幾分之幾毫秒?==>這個就是相位差,重要哩!

    第二、如果播放系統本身就有相位差的誤差,當然你使用的MIDI再好,也無法正確模擬音場深度。不知道你測試 MIDI 埘使用的播放設備?

    第三、多點錄音,透過人工後製相位差,當然可以得到音場深度!問題是,他們不會閒閒沒事花那麼多時間把每隻麥克風的相位差都調整正確,成本也會大到不可思議;目前為止我從未聽過這麼費心費力的多點後製。所以,這種錄音結果,往往『同一時間』只能聽到不到三層的音場深度,而且深度還常常錯亂不自然。

    第四、只要有後製,訊息就鐵定會扭曲,從而影響相位差的計算。再加上即使是數位後製,都免不了自身JITTER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相位差;所以無論多麼高級的後製,鐵定都會造成音場深度不夠自然的下場。

    第五、所以造成 MONO 時代沒有後製觀念的錄音,反而因此保留完整的相位差資訊;只要唱片出版時沒有惡搞(例如 EMI REFERENCE系列),很容易就可以聽出音場深度。但是,播放系統與調整方向更重要!有些音響的設計美學是百分之百專殺音場深度的,也有些音響調整手段是百分之百專殺音場深度的。

    我第一代喇叭 ORTOFON 105,一對只要一萬五仟元,只要採用正確喇叭擺位,鐵定可以得到音場深度。我聽過過一套約兩百萬的音響系統,為了追求輕鬆感,硬是把音場深度搞不見了。我不會說一百多萬的喇叭居然比不上一萬五的 ORTOFON 105,但這是一個音響調整不重視音場深度而導致唱片訊息不正確的一個明證。

    即使是正確的喇叭,不正確的擺位或不正確的空間照樣可以毀掉音場深度層次感;所以這是一個高難度的音響標準,但偏偏是一個重要無比的科學標準,因此,常常被我拿出來討論了....

  9. #19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我第一代喇叭 ORTOFON 105,一對只要一萬五仟元,只要採用正確喇叭擺位,鐵定可以得到音場深度。我聽過過一套約兩百萬的音響系統,為了追求輕鬆感,硬是把音場深度搞不見了。我不會說一百多萬的喇叭居然比不上一萬五的 ORTOFON 105,但這是一個音響調整不重視音場深度而導致唱片訊息不正確的一個明證。


    這個要小心一點,有時候器材沒問題,其實只要一個搭配出錯,就容易出錯,
    譬如200萬音響,可能是錯在一條電源線或訊號線的狀況,就有可能,
    這些都是要注意的,老師說話都說的比較爽直輕快,但是有時只是個小道具用錯,
    因此造就音場錯誤。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第二、如果播放系統本身就有相位差的誤差,當然你使用的MIDI再好,也無法正確模擬音場深度。不知道你測試 MIDI 埘使用的播放設備?
    我用的是 Roland 的硬碟錄音座 + Sony MDR7504 耳機。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