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3頁 第一第一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31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8-03-06
    文章
    1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我在粉墨是夢之後, 也是十分喜歡這張伶歌!

    原來台灣也推出了, 之前我也推薦過它http://www.review33.com/avforum/foru...97061129214500

    真的是很好聽的!!


    Richards
    http://hk.myblog.yahoo.com/richards828

  2. #2
    註冊日期
    2007-07-16
    文章
    192
    Thanks
    2
    Thanked 2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此張"伶歌"與之前的"粉墨是夢"還有"三國",張張都是值得一聽再聽的CD。8)
    warwick

  3. #3
    註冊日期
    2007-05-16
    文章
    413
    Thanks
    135
    Thanked 295 Times in 72 Posts

    預設

    cecer 大大的國樂造詣有目共賭,
    可堪稱MY-HIEND的國樂樂評大師:):):)

  4. #4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31
    Thanks
    7
    Thanked 31 Times in 1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wc 查看文章
    cecer 大大的國樂造詣有目共賭,
    可堪稱MY-HIEND的國樂樂評大師:):):)
    twc兄過獎啦~~弟在眾國樂大師面前實在是班門弄斧

    前文所言只是弟求學時期間斷學習國樂的經驗.....弟當時算是運氣還算不錯,在因緣際會下曾與對岸數位大師有過學習或同台演出的經驗....在此舞文弄墨還奢望別貽笑大方.....

    其實我現在CD架上最少的就是國樂CD....主要還是以古典及Jazz及歐陸一些小眾廠牌音樂為主.....一方面是因國樂CD品質良莠不齊,好專輯難尋,另一方面也是之前曾遇過整批當時難以蒐集的國樂CD借人後一去不歸.....之後也就沒再刻意收集.....反正音樂無國界,只要能感動人心的就是好音樂!

    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分享自己聽到令人感動的音樂囉~~~8)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ecer 查看文章
    前文所言只是弟求學時期間斷學習國樂的經驗.....弟當時算是運氣還算不錯,在因緣際會下曾與對岸數位大師有過學習或同台演出的經驗....在此舞文弄墨還奢望別貽笑大方.....
    這樣子還算小咖?幸好我只會唬爛西方古典音樂,沒有出醜.... :P :P

    我是覺得 cecer 有一肚子國樂想跟人分享,只是聽古典音樂己經不多,聽國樂更少;得到掌聲很不容易,且讓我們多多給這種豐富的國樂資訊一些掌聲吧!...:) :)

    小葉真的要提供唱片給我?這個嘛......要久一點才有力氣寫!:P

  6. #6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31
    Thanks
    7
    Thanked 31 Times in 1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cecer 寫得誠摯感人,看得我也想買一張....

    我比較擔心的反而『錄音』,因為一般『發燒錄音』的觀念與傳統國樂要求的『竟境』,對我來說完全是背道而遲。就如同古典音樂中的大鍵琴錄音,發燒唱片錄到這個往往錄一張死一張;而傳統國樂的彈撥樂器,發聲原理類似的情況下,當然也是錄一張死一張。

    不知道從錄音藝術的角度,這些傳統國樂唱片的表現如何?提出來拋磚引玉....
    這張專輯我聽到的是XRCD2版本......psycho大應該可推測出聲音了!8)
    不過這張已經算是我聽過的XRCD中加料算很少的!

    至於延伸聆聽的部分,其實國樂合奏專輯有錄音的本就不多.....能夠在一般音響系統播放不出惡聲的更是少!我這邊所選的大多為一般音響系統聽起來至少有個水準啦!

    可能HK(香港BMG)那兩張及福茂的秦兵馬俑比較能入大師法耳
    但福茂那張已絕版多年較為難找.....而且那張也考系統....不平衡的很容易出衰聲喔!

    如果psycho大對中國音樂有點興趣,推薦張比較好找的 兪麗拿 梁祝 福茂版,這張也應該比較近似您要的錄音感覺,但當然跟那些法國廠牌的錄音還是不能比啦~:P

  7. #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4,0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8 Times in 9,310 Posts

    預設

    加油......本站的軟體越來越強了...

  8. #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ecer 查看文章
    這張專輯我聽到的是XRCD2版本......psycho大應該可推測出聲音了!8)
    不過這張已經算是我聽過的XRCD中加料算很少的!

    至於延伸聆聽的部分,其實國樂合奏專輯有錄音的本就不多.....能夠在一般音響系統播放不出惡聲的更是少!我這邊所選的大多為一般音響系統聽起來至少有個水準啦!

    可能HK(香港BMG)那兩張及福茂的秦兵馬俑比較能入大師法耳
    但福茂那張已絕版多年較為難找.....而且那張也考系統....不平衡的很容易出衰聲喔!

    如果psycho大對中國音樂有點興趣,推薦張比較好找的 兪麗拿 梁祝 福茂版,這張也應該比較近似您要的錄音感覺,但當然跟那些法國廠牌的錄音還是不能比啦~:P
    我是有不少國樂cd與卡帶啦!不過,我的原意不是如此...

    我批評錄音藝術時,背後最重要的根據還是基於西方古典音樂本身的美學;我自己並沒有把握那是普世音樂皆然的,也許在不同的音樂欣賞角度下,錄音藝術的前提會不一樣。

    例如說,我很懷疑 SOLSTICE/FY 的錄音美學應該會不適合傳統國樂;反之,MBL 全套播放國樂CD,居然別有一番味道。

    所以前文算是提出一個有趣問題:對於傳統國樂的愛樂者,會不會你們的錄音美學取向會跟西方古典音樂錄音美學有差異?差異何在?對於各自音樂欣賞的影響為何?.....這些問題都非常大,所以提出來大家腦力激盪...

  9. #9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31
    Thanks
    7
    Thanked 31 Times in 13 Posts

    預設

    :P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是有不少國樂cd與卡帶啦!不過,我的原意不是如此...

    我批評錄音藝術時,背後最重要的根據還是基於西方古典音樂本身的美學;我自己並沒有把握那是普世音樂皆然的,也許在不同的音樂欣賞角度下,錄音藝術的前提會不一樣。

    例如說,我很懷疑 SOLSTICE/FY 的錄音美學應該會不適合傳統國樂;反之,MBL 全套播放國樂CD,居然別有一番味道。

    所以前文算是提出一個有趣問題:對於傳統國樂的愛樂者,會不會你們的錄音美學取向會跟西方古典音樂錄音美學有差異?差異何在?對於各自音樂欣賞的影響為何?.....這些問題都非常大,所以提出來大家腦力激盪...
    psycho這真是大哉問!!!我也很難回答:(

    基本上,國樂錄音若是大樂團編制,照著西方古典音樂錄音的邏輯參考八九不離十!因國樂合奏(也就是俗稱的國樂交響化)是民國以後參照西方管絃樂團編制才漸漸成形,許多的國樂樂器也因此而生(如革胡/倍革胡取代cello/double bass、中音/次中音笙、嗩吶、大阮等..有些樂器的演奏法或是鍵位甚至跟西方樂器幾乎一樣!)。但國樂器的特色其實在合奏中反而有時會造成管絃語法上的缺陷,如音量較小、共鳴較少、音準不穩定、以及彈撥樂器(如琵琶、柳琴)的合奏掄撥顆粒不持續音甚或各樂器音量可傳達的距離等。故至今仍難以與西洋管絃樂團抗衡。竊以曾任國樂團指揮的經驗,是先要求曲目的詮釋與樂句的流暢為優先,至於樂團的音響效果,很容易受到環境的限制!有時在指揮台上聽到某項樂器震天價響,但到台下聆聽時卻發現聲音被空間影響而不清楚....這都是較難克服的問題。也更是對錄音師嚴酷的考驗!

    至於獨奏或是絲竹小合奏則較好控制,但錄音一樣困難,各項國樂器都是特立獨行、也都有自己專屬演繹的曲目(很少見到獨奏曲會像是聖賞的天鵝一樣各式樂器都有獨奏版...)。但先天的音量小、共鳴少對於錄音來說還是難,靠琴太近則會音像超大,而且多會錄到共鳴箱的聲音,與一般聽到在小空間演奏的聲音不同,mic放遠則常常會收不到共鳴聲......有時甚至會覺得音不準(其實是因為共鳴不足,有點都卜勒效應)

    目前聽到比較好的國樂錄音方式是選擇在自然殘響較長的空間內錄音,建議psycho可以聽聽看MA出版的兩張琵琶錄音,會有較好的效果.....

    至於在哪種系統聽到的國樂器演奏會有好聲?我只能說.....厚聲底有音染的系統通常聽國樂會很有韻味但不一定真實,偏解析的系統除非調整得很平衡,不然很容易有衰聲.....
    國樂好像要聽live都很難找~~~(sweat)

    又拉拉雜雜寫了一堆......看來我的字數快跟psycho有拼啦~~~:P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ecer 查看文章
    :P

    psycho這真是大哉問!!!我也很難回答:(

    基本上,國樂錄音若是大樂團編制,照著西方古典音樂錄音的邏輯參考八九不離十!因國樂合奏(也就是俗稱的國樂交響化)是民國以後參照西方管絃樂團編制才漸漸成形,許多的國樂樂器也因此而生(如革胡/倍革胡取代cello/double bass、中音/次中音笙、嗩吶、大阮等..有些樂器的演奏法或是鍵位甚至跟西方樂器幾乎一樣!)。但國樂器的特色其實在合奏中反而有時會造成管絃語法上的缺陷,如音量較小、共鳴較少、音準不穩定、以及彈撥樂器(如琵琶、柳琴)的合奏掄撥顆粒不持續音甚或各樂器音量可傳達的距離等。故至今仍難以與西洋管絃樂團抗衡。竊以曾任國樂團指揮的經驗,是先要求曲目的詮釋與樂句的流暢為優先,至於樂團的音響效果,很容易受到環境的限制!有時在指揮台上聽到某項樂器震天價響,但到台下聆聽時卻發現聲音被空間影響而不清楚....這都是較難克服的問題。也更是對錄音師嚴酷的考驗!

    至於獨奏或是絲竹小合奏則較好控制,但錄音一樣困難,各項國樂器都是特立獨行、也都有自己專屬演繹的曲目(很少見到獨奏曲會像是聖賞的天鵝一樣各式樂器都有獨奏版...)。但先天的音量小、共鳴少對於錄音來說還是難,靠琴太近則會音像超大,而且多會錄到共鳴箱的聲音,與一般聽到在小空間演奏的聲音不同,mic放遠則常常會收不到共鳴聲......有時甚至會覺得音不準(其實是因為共鳴不足,有點都卜勒效應)

    目前聽到比較好的國樂錄音方式是選擇在自然殘響較長的空間內錄音,建議psycho可以聽聽看MA出版的兩張琵琶錄音,會有較好的效果.....

    至於在哪種系統聽到的國樂器演奏會有好聲?我只能說.....厚聲底有音染的系統通常聽國樂會很有韻味但不一定真實,偏解析的系統除非調整得很平衡,不然很容易有衰聲.....
    國樂好像要聽live都很難找~~~(sweat)

    又拉拉雜雜寫了一堆......看來我的字數快跟psycho有拼啦~~~:P
    字數這麼多有什麼不好?上面寫得實在太棒了!要加分啦!(clap)(clap)(clap) 而且我『偷學』到很重要的觀念了!

    可以在那裡買 MA 的唱片?:P :P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