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20頁 第一第一 123412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198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2. #12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謝謝小葉站長的鼓勵, 但要大家聽LP新手廢話, 請多包涵.

    我的音響架一看就知道是裝璜作的, 軟質又薄的MDF木材, 諧震一定很嚴重, 但為什麼繼續用, 因它是硬體, 一動老婆就發現了(以前我的器材都是老婆出國偷偷買來放進架子, 架子一換就很明顯了坳不過去), 在權宜之下, 對Audio器材( Only源訊,前後級, AV器材就放著讓它爛)也作了避震或消鎮震的處理, 不很花錢, 但效果很大. 大家看一下照片.


    Ayre V1後級是用2塊水泥磚奠起來,





    喇叭下用Soundcare, 前級是用瓷器茶杯墊起,沒照照片

    源訊就複雜了(LP), 稍後詳訴



    後級因變壓器大又重, 產生的震動較多, 震動對聲音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很容易糊), 水泥磚便宜又大碗, 將後級墊起來並和敏感的前級及源訊分開, 是衛生音響需要做的.其實最不花錢且有效的化震音響架, 可用水泥磚+較硬且重的石板做, 為甚麼我不做,對不起, 因為”懶”之外, 怕腰閃到!

    越靠近前端的器材, 因訊號較微弱, 越需要作好避震避免污染, 同樣的道理, 越前端的器材, 聲音對避震錐的材料也越敏感., 對線材特性的變化越明顯, 所以用在前端器材的墊材及線材對聲音的調整是很好玩的.

    用啥墊材, LP我在LP的2塊黑花崗岩間放3個陶磁角堆避震, LP訊號最微弱對震動最敏感, 我不喜歡會吸收某頻段的工業橡膠墊, 我喜歡所有產生的訊號盡可能保留並忠實放大, 很硬的材質就算震動頻率也會落在極高頻, 不易對敏感的中頻產生音染. , 前級放瓷茶杯, Studer CD只是吃飯或很累想輕鬆聽音樂時放來聽, 暫時放應花梨木角錐應付一下, 但沒聽到有不妥處

    線的理論很多, 但好像主要在線材, 避震及繞法上打轉, 依各前輩的說法, 銅線溫潤暈黃厚重( 像Cardas) ,銀線清亮飄逸較薄(Audioquest PSS), 或銅銀成45度混絞消磁而聲音走向介於2者之間的Siltech, 我都用, 但用在源訊或前級對聲音變化較大, 如何調就看各人口味了, 基本上我不用同一廠牌或同一材質繞法的線, 取其中庸特性而已.

    好累, 沒聊到軟體就打的樂樂長, 貼一張那天讓Psyco很流口水的Capitol Milstein小提琴小品” Masterpiece”, 錄音好, 曲目動聽, 小提琴琴音有如刀割般的痛徹心蜚但又舒服到令人忘卻痛苦(變態吧!), 這張LP是我敗家的濫殤. Psyco兄說一下你的感覺吧!


  3. #1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精彩...:P:P:P
    (psycho真是勇敢)
    為什麼勇敢?是說我不懂LP 還敢 PK LP達人嗎?....

    引用 作者: michaelwmwang 查看文章
    好累, 沒聊到軟體就打的樂樂長, 貼一張那天讓Psyco很流口水的Capitol Milstein小提琴小品” Masterpiece”, 錄音好, 曲目動聽, 小提琴琴音有如刀割般的痛徹心蜚但又舒服到令人忘卻痛苦(變態吧!), 這張LP是我敗家的濫殤. Psyco兄說一下你的感覺吧![/FONT]
    這張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偉大的密爾斯坦真的會被亂轉錄的唱片(其是新出版的CD)害死!

    密爾斯坦的琴音有非常強烈的『高貴感』,這是我與 michaelwmwang 的共識。但是我是根據對小提琴技巧的理解而『猜』出來的,michaelwmwang 是直接從 LP『聽』出來的;正確的LP 加上良好的音響系統,讓密爾斯坦的高貴琴音令人感動。

    我有最老版的DG之密爾斯坦巴哈無伴奏,但音質還是不行,推測上述聽感是 Capitol 的錄音與製作LP 遵守高傳真原則的成就。

    不過『小提琴的高貴感』單純就 hi-fi 度來說,下次我會再拿另一張小提琴錄音且充滿高貴感的 cd 來玩一玩....8) 8)

  4. #1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隨及放一張標準的 EMI FRANCE 錄音之 LP:


    沒錯,這就是頂級 EMI FRANCE 錄音可怕之處,即使是很便宜的版位再加上音場擺位不頂級,音場的深度仍然破後牆而出,呈現出完美的演奏空間。所以後來播放昂貴的『英國版』富蘭梭瓦之拉威爾左手鋼協,很明顯在音場空間是輸給貨真價實的 EMI FRANCE的。我並不認為凡是 EMI FRANCE就都是好的,只是我個人主觀的音樂美學與音響科學比較偏好 EMI FRANCE;而且即使是 EMI FRANCE,英國出版好像也會造成聲音有點不一樣...:P
    昨天在我自己的系統放了這張 LP,很奇怪的音場現象...:P

    在 michaelwmwang 家放前述殺音場空間的管弦樂CD,當然都是我的中壢音響室之音場深度大勝,不過這是嚴重地勝之不武。

    可是放這張LP,反過來 michaelwmwang 大勝了,而且深度無限延申,比我的中音響室好太多太多了。當然這是另一種不公平,因為我中壢音響室的LP系統相當平價又沒有好好調整,跟michaelwmwang那套用心調整的LP硬體比起來可能是一百倍以上的差距....

    不過有趣的還是:這張LP的深度訊息可以直接透過優良的LP硬體表現出來,而且不受後端喇叭與空間之擺位的影響。依我個人猜測,這表示這張LP可以直接測試LP唱頭與放大器的『相位失真』是否正確。當然,這又是一個 michaelwmwang LP硬體調整功力非凡的明證了...(clap)(clap)(clap)

  5. #15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437
    Thanks
    0
    Thanked 2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再來是這張專殺音場的 TIMPANI 皮爾奈:


    結果當然完蛋,左側牆大量反射高頻,結果把最左側的短笛定位到中間偏左,把偏左側的長笛定位到最左側;第一小提琴因為涵蓋頻段較廣與樂器數量夠多,定位仍然正確地在左側。這下子我可學到了:不可以使用合奏小提琴來進行音場定位的調整!

    如此一來我就可以猜到這張專殺高頻的唱片鐵死無疑了:SPIETH 演奏庫普蘭大鍵琴:


    本來我以為這張唱片直接專殺高頻動態被壓縮的音響系統,michaelwmwang 的高頻很正沒有壓縮,但是擺位不良高頻反射不當,結果這張的唱片實在難聽到爆。

    經過這些測試,整套音響系統是動態無壓縮的『硬派音響』,可惜無專屬音響室所以大型編制的管弦樂表現不足;沒關係,至少在音質上的討論,這對我而言是正確可區辨『音色藝術』的優良系統,可以好好再玩下去不會討論失焦了。

    ※    ※    ※    ※
    psycho 兄, 請問一下, 若一開始聽的音響效果和你的不同, 要如何判斷是軟體錄音的問題或是自己系統調整的問題?

  6. #16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昨天在我自己的系統放了這張 LP,很奇怪的音場現象...:P

    不過有趣的還是:這張LP的深度訊息可以直接透過優良的LP硬體表現出來,而且不受後端喇叭與空間之擺位的影響。依我個人猜測,這表示這張LP可以直接測試LP唱頭與放大器的『相位失真』是否正確。當然,這又是一個 michaelwmwang LP硬體調整功力非凡的明證了...(clap)(clap)(clap)
    老大, 拜託一下啦, 我只是手賤愛玩的LP菜鳥, 網上前輩高人很多, 會給人家笑啦!!!

    不過, 我誠摯的建議, LP一定要勤動手玩(當然後端器材要先Set-up), 才能累積經驗值知道你的盤作什麼調整會有啥聲音變化, 這也是把自己當成是製作人或混音師的腳色來玩, 毛紹綱前輩說過(對不起, 小弟不認識毛大師, 但深受他的這句話影響), CD操之在人, LP控之在己,LP不動手, 那可少了很多玩的樂趣!!

    玩LP怕刮片子的話用DG小花或Philips 6500xxxx or 9500xxxx的片子試, 我在MyAV有提個人是以PolliniDG錄的小花Etudes Op10(DG 2530291), Side 1的最外圈第一條及最內圈最後一條曲子做基本調整的參考, 因最外及最內圈循軌誤差較大, 這張唱片的Side 1之最外及最內的曲子都有鋼琴左鍵及右鍵的強奏, 盤子沒調好很容易在強奏時破音, 且此唱片較便宜,反覆調整較不心痛.在不破音的情形下找出鋼琴左右鍵最響的共鳴點.


    調完了再放這張米開郎傑里的德布西Prude Volume 1Side 2, No.10沉沒的教堂, 可感受到密度紮實的琴音及舒服及綿延散開的中低頻, 下盤很穩, 藉由強弱及音色的變化呈現出在海中若隱若現緩緩昇起到最后又漸漸消失的教堂. Psycho兄覺的和法系的雷菲布, 瑪格力特隆, 海德席克(最近聽的, 很棒, 個人覺的Cassiopee出的CD一定要買幾張來感受一下鋼琴錄音之美)富藍梭瓦等相比, 米爺算是不知音色變化為何的鋼琴家, 對不會彈琴的我是聽不出來啦.

    右邊那張是Kempff的舒曼的兒時情景及阿拉貝斯克, 從舒曼的原意兒時情景是描寫老人家的童年回憶, Kempff錄這張唱片時的年齡與心境應是相當符合, 2張唱片都是類比錄音, 不貴, 而且我覺得在高解析的音響系統類比錄音的樂器實體感較佳,較高貴,帶著暈黃的音色有如膠卷照片或戲院電影強調的菲林感”, 當然, 數位錄音有他的好處, 但數位取樣的bit再怎麼高, 和類比之自然完美圓滑波形相比, 放大後還是鋸齒狀的波形, 需經Low Pass Filter修飾才能的到圓滑曲線. 像家中的數位相機, 畫素再怎麼高, 放大到最後解析及密度還是不如類比膠捲所拍的照片, 不是嗎? 更別說用萊卡類比相機拍的!

    因被Psycho兄拖出來寫文章給大家笑, 也想害一個淺水已久的朋友, 他坐擁上萬LP名盤, 但死都不讓我去他家看, 但光聊就感覺他是真的很科學又有深度的LP玩家,但他很年輕又謙虛,也跟很多前輩家訪了解很多秘技, 我很多LP調盤及音色的觀念都是和他聊來的, LP他跟我想法一樣, LP不動手就不好玩, 他就是MyAV專賣高價LP有時讓人像土匪搶錢般的賣家.

    imisula!

    有空去把他糾出來!

  7. #17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fli0325 查看文章
    psycho 兄, 請問一下, 若一開始聽的音響效果和你的不同, 要如何判斷是軟體錄音的問題或是自己系統調整的問題?
    jfli0325兄,

    這問題很難ㄝ, 因為你要知道

    1.錄音時麥克風及樂器的相對位置
    2.管弦樂器各樂器之自然音色為何
    3.錄音場地的空間大小
    4.Mixing時制作人要監聽喇叭發出的音樂本貌, 他隨便推一下按鈕一切都變了

    除非軟體本身有詳述item 1 & 3 (如以前的三盲鼠錄音), 你本身能和指揮一樣熟悉item 2, 錄音時你有在場聽監聽喇叭方出的item 4, 否則把你自己當製作人, 調出舒服的Hifi之音就好.否則會發瘋.

    我有幾張軟體問Psycho他為甚麼他覺的這樣的音場(音色較簡單, 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是對的, 他可清楚指出錄音時的item 1, 所以了解後和聽到的就很一致.其實Psyco兄應有去找資料了解各廠或製作人的錄音習慣.

  8. #1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fli0325 查看文章
    psycho 兄, 請問一下, 若一開始聽的音響效果和你的不同, 要如何判斷是軟體錄音的問題或是自己系統調整的問題?
    jfli0325 大大問了一個很困難的問題.....

    我『個人』是傾向軟體錄音本身比較沒有問題,因此會建議優先調整系統。然而,我得承認,越把這些唱片表現地完美無缺的音響系統,越可能造成『一般的唱片』會變得不好聽....:P :P

    當然了,在頂級的系統,這種唱片與一般唱片是可以兼備的。而且何謂『不好聽』會有心學學上的偏差,這我會在何大大討論串說明一下。

    這只是簡單原則,不過實際上會如何,會不會遇到一套音響系讓我發現上述唱片的錄音是『不正確』的,這都得視當場經驗而定了...:)

  9. #19
    註冊日期
    2007-10-28
    文章
    139
    Thanks
    17
    Thanked 34 Times in 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有最老版的DG之密爾斯坦巴哈無伴奏,但音質還是不行,推測上述聽感是 Capitol 的錄音與製作LP 遵守高傳真原則的成就。

    不過『小提琴的高貴感』單純就 hi-fi 度來說,下次我會再拿另一張小提琴錄音且充滿高貴感的 cd 來玩一玩....8) 8)
    下次我放一張絕版已久EMI USA壓的老版德版Milstein佛札克小提琴協奏曲試試!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ichaelwmwang 查看文章
    我有幾張軟體問Psycho他為甚麼他覺的這樣的音場(音色較簡單, 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是對的, 他可清楚指出錄音時的item 1, 所以了解後和聽到的就很一致.其實Psyco兄應有去找資料了解各廠或製作人的錄音習慣.[/FONT]
    michaelwmwang 說的沒錯,例如 EMI FRANCE 與新天新地的唱片,以鋼琴而論,我從資料知道他們錄鋼琴時,是用ORTF把兩隻麥克風放在觀眾位置,鋼琴則是側放,如同在音樂廳聆賞鋼琴演奏一樣。所以這種錄音方式錄下來的鋼琴形體感當然就是:

    以音場深度來定義:低音在後,中音在中,高音在前。

    同樣的,管弦樂錄音便是:提琴在前、木管在中、打擊樂與銅管在後。

    當天在 michaelwmwang 家,雖然擺位有限制,但是凡播放這種錄音的唱片無論CD或LP,通通可以正確無誤地表現出這種深度層次,就成為判斷音響系統的一個依據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