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3頁 第一第一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 到 20 共計 29 條
  1. #11
    註冊日期
    2007-07-29
    文章
    4,235
    Thanks
    1,107
    Thanked 902 Times in 437 Posts

    預設 LP:EMI ASD 3543黑白郵票狗 英國版


    這張的封面可以看到是史坦威鋼琴
    鋼琴:李希特 Richter
    指揮:幕提 Muti
    樂團:愛樂管弦樂團 Philharmonia Orchestra
    錄音年代:1978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管絃樂愉悅的開場,但是我覺得樂聲中帶著一抹憂鬱的味道,像在期待什麼
    是否就是等待鋼琴的到來,Muti的處理,蠻優美的

    第一聲的鋼琴,注意那低音部,鋼琴低音部的律動,考驗著演奏者,這部分不好詮釋
    而且又是獨奏的一開始,沒彈好,這首曲子,應該就掛了吧(sweat)
    李希特的演奏,他所詮釋的方式,是我所喜愛的
    叮叮噹噹,適度的強調部分樂段,不會讓人有壓迫的感覺
    像是徐徐和風吹過,心理就溫暖了起來:*

    溫文儒雅的彈奏著,是否是跟小老弟Muti搭配的關係,
    為了提攜樂壇新星Muti,帶領小老弟的意味十足(clap)

    這裡不像Philps那張李斯特Lizst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那樣爆棚
    那張片子,感覺鋼琴都快要承受不了李希特強力的敲擊
    李希特暴力式的演奏鋼琴,是否在跟孔德拉辛在互尬呢,兩位當時的大師
    是否因為有著大師的桂冠,所以在樂曲的張力跟聲音的力度上互別苗頭呢
    若各位手上有此張片子,可以拿出來在聽一次看看

    第二樂章 緩板(Largo)
    悠揚的慢板,管絃樂團悠悠的開場,綿延而來的大片的弦樂段
    聽起來真是舒服

    末段以漸弱的方式收尾,留下那一絲絲的惆悵
    這時候要起身換唱片啦,黑膠的樂趣就是在此
    你無法長時間坐在位子上,哈

    第三樂章 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由鋼琴開始演奏,樂團在後面跟上
    就是這樂章當初在台北愛樂撥放,才使我注意到此曲目
    這樂章是輕快的小快板,這旋律也讓人心情快樂起來
    聽著聽著總覺得跟貝多芬的哪首曲子,旋律超級像的

    整張唱片聽完,可以發現Richter詮釋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是讓人聽起來,輕輕鬆鬆的,一下子就聽完了:o
    有些平淡,但是就像是生活一樣,平淡中還是有些味道
    讓人可以一聽在聽:P

  2. #1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ichael99 查看文章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管絃樂愉悅的開場,但是我覺得樂聲中帶著一抹憂鬱的味道,像在期待什麼
    是否就是等待鋼琴的到來,
    因為這首音樂是貝多芬著名的『c小調』之族,如《命運》交響曲、《悲愴》鋼琴奏鳴曲、op.1 no.3 鋼琴三重奏.....你聽聽看,味道都有一點相似喔!...

    至於『聽著聽著總覺得跟貝多芬的哪首曲子,旋律超級像的』,會不會是第二交響曲第四樂章?猜的....

    michael99 這篇寫得好棒,大家要給他鼓鼓掌啊!....(clap)(clap)(clap)

  3. #13
    註冊日期
    2007-07-29
    文章
    4,235
    Thanks
    1,107
    Thanked 902 Times in 437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因為這首音樂是貝多芬著名的『c小調』之族,如《命運》交響曲、《悲愴》鋼琴奏鳴曲、op.1 no.3 鋼琴三重奏.....你聽聽看,味道都有一點相似喔!...

    至於『聽著聽著總覺得跟貝多芬的哪首曲子,旋律超級像的』,會不會是第二交響曲第四樂章?猜的....

    michael99 這篇寫得好棒,大家要給他鼓鼓掌啊!....(clap)(clap)(clap)
    感謝大師的指導啦
    寫的還好啦 是你大師過獎啦

    還在想怎麼寫下一片咧:(
    聽完後,難以下筆(sweat)(sweat)(sweat)

  4. #1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ichael99 查看文章
    感謝大師的指導啦
    寫的還好啦 是你大師過獎啦
    還在想怎麼寫下一片咧:(
    聽完後,難以下筆(sweat)(sweat)(sweat)
    是不是『想不出來要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聽到的感覺』?....:P :P

    從我寫樂評以來,一直發現大家被教育成:分享聆樂心得,就是要想很多形容詞來表達聽感體驗。這也不算太錯,但是卻造成了聆樂心享中,文筆實力比聆樂實力還要更重要,多的是形容詞很厲害、音樂卻聽不到重點的冒牌樂評...8) 8)

    這樣子的樂評習慣,很容易陷入『聽完一張唱片明明很有感覺,但是寫不出來,因為沒有合宜的形容詞或比喻可以說明』的困境;所以我在猜,michael99 是不是發生相同的問題了?:o :o

  5. #15
    註冊日期
    2007-07-29
    文章
    4,235
    Thanks
    1,107
    Thanked 902 Times in 437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是不是『想不出來要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聽到的感覺』?....:P :P

    從我寫樂評以來,一直發現大家被教育成:分享聆樂心得,就是要想很多形容詞來表達聽感體驗。這也不算太錯,但是卻造成了聆樂心享中,文筆實力比聆樂實力還要更重要,多的是形容詞很厲害、音樂卻聽不到重點的冒牌樂評...8) 8)

    這樣子的樂評習慣,很容易陷入『聽完一張唱片明明很有感覺,但是寫不出來,因為沒有合宜的形容詞或比喻可以說明』的困境;所以我在猜,michael99 是不是發生相同的問題了?:o :o
    不太像是這樣啊
    聽完知道那張唱片有啥特色
    但是卻只有一點點對音樂有共鳴
    慘的是 剛聽完那當下 沒有多紀錄一些
    現在卻沒啥可以寫
    好像要在聽一次才寫的出來
    真是麻煩(sweat)

  6. #1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聽覺回憶率』
    引用 作者: michael99 查看文章
    不太像是這樣啊
    聽完知道那張唱片有啥特色
    但是卻只有一點點對音樂有共鳴
    慘的是 剛聽完那當下 沒有多紀錄一些
    現在卻沒啥可以寫
    好像要在聽一次才寫的出來
    真是麻煩(sweat)
    是這個問題的話,麻煩相當大....

    人耳先天的『聽覺回憶率』可能還不到百萬分之一....我沒有開玩笑;嚴謹的認知心理學可以證明,你聽了一小時的音樂,通通正確無誤地記憶在大腦。可是若要你不依賴任何外在線索而憑空回憶出來,你可能連百萬分之一都回憶不出來。當然了,透過認知心理學特殊的測量方式,可以證明人類是通通記在大腦中,只是提取失敗,造成回憶失敗。

    因此以我自己而論,我當然在多年來的樂評習慣中,『聽覺回憶率』己經提升到不錯的能力;至於同一張唱片我們聽到的細節,其實通通差不多一樣多,只是我可以回憶出更多內容來。

    而這種『聽覺回憶率』的提升,訓練的方法非常非常....辛苦;幸好,我們玩音響的人,其實都訓練了一套提升『聽覺回憶率』的能力。

    試想我們一天到晚說調整了什麼結果聲音變好,憑什麼確認變好?當然是把我們『先前的聲音』記下來跟『現在的聲音』比較啊!所以,音響調整能力越強、玩調整玩得越瘋的人,其實無形中是提升了『聽覺回憶率』,否則他根本無法確認音響調整後的好壞。當然了,如果他本身音響認定就是過度簡單的,那再怎麼調整也不見得會提升『聽覺回憶率』。

    於是,我們是怎麼記憶音響的聲音好壞的?雖然我不贊成音響二十要,但是這是很好的一套『聽覺編碼』工具:幫助我們把聲音編成『音響二十要』為基礎語言的編碼,這時在心理學上就會特別幫助我們提升『聽覺回憶率』。認知心理學早就研究過,所謂過目不忘的記憶超人,不過就是編碼解碼能力超強的人。

    不管是那一種編碼,大家都是玩音響的老手,一定都有獨屬自己的一套編碼,才能記住『別人的聲音』與『以前的聲音』,才能與『現在、自己的聲音』進行比較,而得到進步與提升。

    好,於是 michael99 遇到的麻煩就是:沒有一套針對音樂感受的編碼來幫助音樂的『聽覺回憶率』。這個比音響還難太多!因為音響好歹是物理客觀刺激,而音樂的詮釋卻是主觀刺激。

    一邊人都是『情感劇情編碼』,就是把『音樂的演奏』記憶成一套情感喚起的形容詞,把『音樂詮釋的變化』編碼成一套起承轉合的劇情。而我自己是加上了『演奏(指揮)技巧的編碼』,這個不容易學會;我那些落落長樂評文章能記憶那麼多細節,其實都是這種編碼而己...:P

    所以 michael99 得辛苦地建立你自己偏好的編碼:例如,這張唱片的『這個時候』:『戲劇感』9分、『情感渲染』8分、『聲部平衡』3分、『音色營造』2分.....(這是是亂舉例)....藉此提升自己的『聽覺回憶率』。

    這的確非常累!只是學會了後還蠻有趣的就是...

  7. #17
    註冊日期
    2007-07-29
    文章
    4,235
    Thanks
    1,107
    Thanked 902 Times in 437 Posts

    預設

    你講到重點啦
    聽的當下沒有馬上寫下來
    那就完了

    大師就是大師
    不過編碼學 那還真是有些艱深咧

    看來連要寫一篇音樂欣賞,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尤其聽到的又不是自己喜歡的音樂詮釋方式

    重聽一次比較實在了

  8. #1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michael99 查看文章
    看來連要寫一篇音樂欣賞,也不是件簡單的事
    尤其聽到的又不是自己喜歡的音樂詮釋方式

    重聽一次比較實在了
    真正的困難在於紅字那一句.....8) 如果是寫自己『真心』很喜歡的唱片,就不會這麼困難了....

    當然了,如果想成為進階級的音樂分享者,如何寫出自己不喜歡之唱片的樂評,那就是很好的挑戰了!...:o :o

  9. #19
    註冊日期
    2007-07-29
    文章
    4,235
    Thanks
    1,107
    Thanked 902 Times in 437 Posts

    預設 LP:Decca SXLG 6594-7 英國版 Narrow Band 俗稱 小Decca



    鋼琴:阿胥肯納吉 Ashkenazy
    指揮:蕭提 Solti
    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錄音年代:1972 五月
    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
    錄音地點:Krannert Center,University of Illinois

    Decca的錄音向來是許多發燒友的最愛
    此片還大有來頭,Wilkinson的錄音,除了音樂廳不是在Kingsway Hall

    當初會買這套盒裝的唱片,一方面是因為Decca英國版
    另一方面是一次就蒐完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除了沒有合唱幻想曲
    小Decca價位也合理,就下訂了

    回到主題來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樂曲開頭,樂團以強盛的氣勢開場
    速度飛快的演奏著,蠻符合蕭提爵士的風格
    尤其銅管樂器,這又是此樂團的強項,在此片中又得到驗證
    芝加哥交響樂團在蕭提的手上,大紅大紫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主角阿胥肯那吉的鋼琴也不惶多讓
    也是以強烈及快速的彈法開場
    兩者都是比快的,像是兩大武功高手過招一般
    從蘇聯出來的都是這麼會彈琴嗎

    這個樂章就是這樣快快快
    旋律飛快的演奏,不知道是兩人在拼啥
    感覺上就是趕趕趕,蠻像東京的街頭
    一下子第一樂章就結束了

    與前一片落差之大,難怪當初我寫不出東西來
    覺得難以下筆

    第二樂章 緩板(Largo)
    Decca的錄音真是棒啊,整片的弦樂,漫天舖地而來
    難怪Decca的片子搶成這樣
    鋼琴的質感,讓人感動,有聽黑膠的朋友
    應該會知道我所講的,就是這些差異
    讓我們守著類比訊源
    就為了這一點點與數位訊源不同的味道
    讓我們深陷黑色漩渦中

    第三樂章 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在這裡聽到的是鋼琴的炫技,管絃樂團的稍稍爆棚的演奏方式
    應該已經習慣第一樂章的速度,在這裡,速度已經不是問題的所在
    音樂的感情,到底要如何讓聆聽者感動呢?
    我想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心境,都會不同
    錄音是紀錄當下那一刻的情境
    沒有辦法重來一次(詮釋的結果,非指彈奏,指揮只錄一次)

    全曲聽完,我想到的是,在當年兩位正值青壯時期的音樂家
    正在世界上發光發熱,他們拿出來的也是自己最擅長的詮釋方式
    速度正像是他們與其他大師不同的地方
    所以我聽到的是這樣,但現在請阿胥肯那吉再彈一次,他應該會不同吧
    蕭提爵士已離我們而去,已無法再度聽到他的詮釋了

    錄音存在的價值,在於它代表那個時代的那些聲音!!!

  10. #2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哈絲姬兒與馬克維奇的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我來幫 michael99 共襄盛舉(不過偷懶使用舊文章),大家也來分享分享貝多芬這首偉大的鋼琴協奏曲吧!....

    哈絲姬兒與馬克維奇的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曲目: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第十七、十八號鋼琴奏鳴曲
    演奏:哈絲姬兒,鋼琴
       馬克維奇指揮拉慕魯管弦樂團

      哈絲姬兒在莫札特作品所創下的無比風采是後世難以忘懷的,這樣一個演奏家來面對貝多芬的作品,而且是中期偏前期的巨作,是否超越一般刻板印象下的貝多芬,帶來對此作品更內歛的精神內涵?附帶一提的是,這張CD的錄音是加料取向,而新出版的日本版唱片更是容易扭曲樂團的合奏音色訊息;幸好哈絲姬兒的絕世琴音還算可以清楚的傳達。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開始,弦樂部奏出低語似的柔和旋律,和其它人詮釋成堅毅或悲壯顯然是不同的;但你不能否認隨後的強奏中,貝多芬c小調的澎湃仍有完美呈現;而強弱音的表情對比無限延展,速度上的多重變異,讓我們警覺不只要欣賞哈絲姬兒,更要大加讚美指揮家馬克維奇(Igor Markevitch)與法國拉慕魯管弦樂團對這唱片版本的貢獻。

      鋼琴以較輕的音量出現,哈絲姬兒較壓抑含混的音色,表示她不想製造光輝炫麗的貝多芬;之後的旋律線裡她特有的清脆音色再度呈現,但總覺得她特意讓音色擺脫不了一絲幽暗;而樂團建設性的主動搭配:在強奏時產生最炫麗的效果與哈絲姬兒相對比,在伴奏時應和琴音的幽暗;這樣子的鋼琴和樂團音色上的對比抗衡是極為罕見的,是否是哈絲姬兒的原意呢?在這版本給我們一種感覺,是她己看透鋼琴獨奏展技的炫耀,寧可在樂曲內經營柔美樂句裡的精神面,把光輝給樂團獨享。哈絲姬兒的完美面目完整呈現在樂章尾的裝飾奏部份,這裡有她清純音色的儘情發揮,並且表情上極度的刻劃,竟使這樂段有後期風格的悠遠韻味。直到結尾,她才終於給一段光輝的琴音。如果是非常講究『所謂貝多芬式的英雄命運』的樂友,或許會以為哈絲姬兒在開玩笑。

      第二樂章雖然在弦樂加上弱音器,上述樂團和鋼琴的音色對比現象仍持續;哈絲姬兒引出的主旋律樂段徹底地沉思而內歛,對比著樂團的平和與輕鬆;即使有複雜和聲的光輝樂句,她也一定利用強弱轉換和速度變化來達到追求內省的目的,但是美麗的琴音仍像莫札特一樣有親切怡人的特質。第三樂章的主旋律加上很多活潑的成份,而樂團撥奏節奏的應和是成功的效果;一陣樂團強奏後,哈絲姬兒再度壓抑鋼琴的光輝面;然而在整個樂章中,只要你聽到一條音量不強的新旋律,你馬上發覺她賦與這些旋律比前兩個樂章更強烈動人的深情;最後在偏向厚重表情的快速音符裡結束。

      哈絲姬兒個人早己錄過第十八號鋼琴奏鳴曲,她這麼喜歡錄這曲子,依我看來正是企圖重塑貝多芬作品意念的表現,因為這首鋼琴奏鳴曲的內容非常容易和光輝炫技脫離。但是哈絲姬兒在這曲子第一樂章的表現遠比上一協奏曲更加開放,強音全都彈出應有的風味,再對比她賦與弱音樂段那種極深思的意念;第二樂章的詼諧曲風中,她的步伐相當穩重,而特意強調銳利截斷的斷音使這樂章在穩重之外仍有完整的詼諧曲趣。哈絲姬兒在第三樂章的中段用非常流暢的手法處理,但她同樣強調了音的銳利截斷,產生的風格別有一番滋味。壯麗的第四樂章裡她給予非常明快活潑的節奏,但你是否聽出這種節奏同時使她能深度刻劃每一個音?概括而言,這奏鳴曲比前一協奏曲更接近『所謂的貝多芬』。

      聆聽到這裡,我們己浮現一問題:偉大的演奏家詮釋偉大的音樂作品能有多大的藝術自由?

      哈絲姬兒是一個有資格進行樂曲改動的偉大音樂家,在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裡,我們聽到比福特萬格勒更多變化的貝多芬;如果站在『這是否符合貝多芬中期特色』的考據立場,這詮釋或許不能令人滿意,肯普夫立下的絕世典範仍然無可超越。問題是音樂的偉大不在『符合』,更重要的是站在以純音樂的立場而言,這是否是一成功的表現?那麼基於哈絲姬兒深刻的樂思與純粹的自然美,這絕對是完美的音樂饗宴;這饗宴或許會被評為莫札特的成份多了一些,但我們只要深切體會貝多芬後期作品,就會期待後期精神能在前期作品有蹤跡可尋;如此說來,這個演奏說不定更符合貝多芬的心靈深處。

      種種爭論思慮不足掩蓋哈絲姬兒無比的成就,對以最自然的態度欣賞音樂中純粹音樂美的樂友而言,這是哈絲姬兒綻放心底光輝的絕唱;錄過這音樂不久後,她飛向如心底光輝的永恒世界。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