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44頁 第一第一 ... 345671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432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單樂器的音色炫技』與『多樂器的合奏音色』:拉威爾的音色藝術

    『單樂器的音色炫技』與『多樂器的合奏音色』:拉威爾的音色藝術

      從『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開始,經過貝多芬《田園》,再到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我開始發現,過去專研3B2T而輕忽拉威爾與法派古典音樂傳統的方式,導致對於『音色』精緻藝術的認識極端地淺薄。現在重新透過拉威爾來體驗古典音樂,陸續增加對音色藝術的認識。

      綜觀拉威爾的音樂創作史,從早期的《西班牙狂想曲》到後期的《波麗露》舞曲,很明顯發現他的音色藝術同時有『單樂器的音色炫技』與『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兩種特性,因此獲得許多音樂欣賞的樂趣與版本比較的深度認識。

      何謂『單樂器的音色炫技』?以小提琴來說,除了以琴弓拉奏與手指撥弦外,還可以使用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來製造獨特的音色。所謂泛音是指琴弓拉奏時,左手指輕觸琴弦而獲得音高提升、音質較虛的笛聲(詳情可參考 http://marn.idv.tw/harmonic.htm ,林文斌醫師著)。在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之第一曲《夜之前奏曲》,結束前兩隻低音管的獨奏中,便是由小提琴首席以四根弦的自然泛音進行花腔伴奏。而第三曲《哈巴內拉》舞曲,一開始弦樂部的第二個音便是人工泛音。這種對音色的細膩要求,發展到《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之管弦樂版,在第二曲又產生精彩的效果;它可視為一個導奏之後,由木管呈現完整的圖舞曲旋律。一開始導奏後,長笛演奏完整旋律的前半段,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後使用自然泛音來伴奏;然後再一次導奏後,長笛演奏完整旋律的後半段,此時由中提琴進行自然泛音的伴奏,卻在最後改用高把位的正常音結束掉。

      即使單一樂器仍要求如此細膩的音色,造成演奏拉威爾的鋼琴曲不能沒有音色的變化;即使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鋼琴家之一吉利爾斯,當他演奏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時,明顯完全無法與精彩的法派鋼琴家相比,精彩無比的拉威爾被徹底弱化成巴洛克時期中的二流作曲家。



      然而,重視『單樂器的音色炫技』,卻不能喪失樂團合奏能力的根本。我現在最敬愛的傳奇法國指揮巨匠伊赫瑞斯特(Desire-Emile Inghelbrecht)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西班牙狂想曲》與芭蕾音樂《達芬尼與克羅伊》,雖然是MONO錄音,但是 Testament 把母帶處理地不錯,音響效果遠勝很多立體聲錄音。在這些永垂不朽的唱片中,每個聲部的獨奏音色炫技都聽得一清二楚,並且合奏的效果依然不會被偏廢掉。《西班牙狂想曲》之第一曲《夜之前奏曲》在結束前分別出現兩隻豎笛的獨奏與兩隻低音管的獨奏,它們的和聲是多樣變化的:例如在每一段上行與下行音階,兩隻木管的和聲可以從六度、五度、四度、三度到二度不停地變化。如果只獨尊一隻木管而偏廢另一隻,將聽不到拉威爾這種匠心獨具的『和聲音效』,這就牽涉到樂團的合奏能力與指揮的控制力。

      伊赫瑞斯特的版本在這段的表現是天下第一,而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著名版本也是一絕。我提出一個很差的版本可能會讓大家跌破眼鏡,就是我最深愛的福特萬格勒1951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兩隻木管完全無法結合各吹各的調。這種情況在1944與柏林愛樂的《達芬尼與克羅伊》第二組曲之《日出》更是嚴重,整首音樂幾乎變成《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真的,學習拉威爾之後,過去根深地固的古典音樂欣賞角度一一被打破重建中。

      於是可以來解釋『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了,最佳的檢驗判準就發生《波麗露》舞曲,而且會讓很多我們習慣從『線條營造(旋律營造)』去高舉的演奏,在這種『音色營造』的判斷下悽慘地落敗。


      在波麗露眾家版本大約6:45開始,前一段是Sopranino Sax接到Soprano Sax,然後進入我這裡要談的『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示範段落。這一段的主旋律是由兩隻短笛的六度和聲音階、鋼片琴的八度和聲音階與一隻法國號來演奏。樂譜上記載著兩隻短笛之音量都是pp(更弱),鋼片琴是p(弱),法國號是mf(次強),要怎麼演奏出這種『合奏音色』呢?短笛與法國號的發音方式是可以持續音色的,鋼片琴卻如鋼琴般不能持續音色,要怎麼混合出來的音色才是最棒的?


      這是超難的考驗,理由是它不需要多高級的音響就可以聽出音色的成敗,在我便宜的三萬七仟元音響系統更是一清二楚。我現在聽到最好的版本,分別是克路易坦1961和孟許1946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演奏。你看,不論是發燒錄音與還是很爛的MONO錄音,不論是優雅的克路易坦還是暴力的孟許,都不能影響這種『多樂器單純的合奏音色』之表現,明顯是因為巴黎音樂院樂團自身的合奏能力才能承載這種音色藝術。

      他們表現出什麼音色呢?因為鋼片琴發聲後會漸弱,所以如果法國號與短笛出聲時不讓鋼片琴突出,那鋼片琴聲就幾乎完全聽不到了;如果讓鋼片琴突出,隨後鋼片琴聲音漸弱,對短笛與法國號之和聲產生一種抖動感的調味音色,造成這一段主旋律的音色難以聽出來是什麼樂器。換句話說,如果你的版本可以輕易聽出是短笛與法國號,第一種可能是你的音響系統天下無敵、第二種可能就是該版本『多樂器音色』演奏能力有問題。

      還有,第一隻短笛是四個升記號的E大調,第二隻短笛與法國號卻是一個升記號的G大調,鋼片琴是C大調(我想這裡音樂之友社出版的《拉威爾》應該寫錯了),也就是利用複調性來產生獨特的音色:主菜是法國號與第二隻短笛,聲音一開始由鋼片琴調味,再來由第一隻短笛調味。也就是說第一隻短笛要『自覺地』讓音色與第一隻短笛不一樣,才產生調味效果。

      在這種判準下:『主菜是法國號與第二隻短笛,聲音一開始由鋼片琴調味,再來由第一隻短笛調味。』,表現最佳的就是上述兩個與巴黎音樂院樂團合作的版本;很明顯可以聽出來,兩隻短笛自覺地讓音色彼此不同,鋼片琴的調味效果驚人!在床頭音響甚至會誤以為是電子樂器的特殊效果。


      再來聽蒙都與倫敦交響樂團(1964),這是標準的『指揮太強而樂團不夠強』之例子。蒙都對拉威爾音樂的『線條』刻畫我很喜歡,但是倫敦交響樂團在這一段變成兩隻短笛主奏、法國號調味、鋼片琴幾乎不見了。

      馬替農與巴黎交響樂團,完全做到上述判準,但是『不穩定』是致命傷:鋼片琴的調味效果忽大忽小,第一隻短笛的調味效果也是忽隱忽現,可能樂團的合奏默契比不上老樂團。

      安塞美與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是相當奇怪的:短笛自成一國、法國號自成一國、鋼片琴自成一國;每個樂器都聽得到,但是混合音色效果通通聽不到;明顯合奏能力有問題,並且由音響發燒好友員林黃醫師以原版LP確認聽感相同,這版本的合奏能力真的不佳。

      卡拉揚與柏林愛樂的演奏,鋼片琴幾乎不見了,法國號手的喉嚨被掐住了.....

      還是要提醒一下,聽出這種感覺是很簡單的,透過便宜音響就可以聽出來。至於上述會寫那麼詳細,只是為了嚴謹論述罷了。

      『單樂器的音色炫技』,不同的指揮可以有不同的詮釋展現,我也不敢太早就論斷誰是誰非;但『多樂器的合奏音色』便明顯不像是樂團特色或指揮詮釋可一語帶過的,似乎存在一種普遍的『音色之合奏能力』的絕對標準。

      例如說,《波麗露》從0:00到我前段所述的合奏判準之前,多半是單一獨奏樂器加上伴奏,此時真的是樂團各有特色,不敢太早論定那版本特優、那版本不佳。然而,『法國號、兩隻短笛與鋼片琴』這段複調旋律一出現,馬上成為殺手級的『音色合奏能力』判準:三種樂器的音色有沒有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變得非常明顯!


      我以柴利比達克與慕尼黑愛樂的演奏版本而論:柴利比達克表現出的聲部平衡是一種『線條』的平衡,他可以讓我們輕易聽到樂曲現在有幾個聲部、有那些樂器,像閱讀總譜一樣一清二楚!當初早在《古典音樂雜誌》創辦初期,被台灣音樂媒體遺忘的柴利比達克正是以這種可怕的聲部結構營造能力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大力推薦,時到如今他己經是知名指揮了。

      結果在『音色合奏能力』判準出現後,同一個持續音,時而法國號聲音大、時而短笛聲音大......這明顯是音色合奏控制不良;這讓我非常驚訝:『線條』結構這麼完整的指揮家,改從『音色合奏能力』之眼光來面對,卻通通不及格。不知道是樂團還是指揮家的能力受限?

      仔細欣賞拉威爾,整個古典音樂的過往認知都受到嚴厲地挑戰;偏偏他並不是一門人工製造的藝術認知,上述這些欣賞旨趣,在我二十年前寫的樂評中都模模糊糊地意會到;只是當時沒有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提供豐富知識,無法進一步深入體驗。現在深入這種音色藝術的旨趣中,不但更確定這種普遍的音樂經驗與音響好壞未必相關,並且重新改變對『管弦樂』的認識:管弦樂,可以是與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相比的細膩室內樂。

      最後會產生什麼有趣的結果?且再等待後篇。

    (END)

  2. #4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密爾斯坦、Fistoulari

      我私人非常喜歡的小提琴家密爾斯坦與 Fistoulari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版本,這張唱片的錄音品質是很標準的 EMI ENGLISH,中頻有點過肥;而這張唱片的錄音音質又比較差,嚴格來說錄音不算好,只是幸好獨奏小提琴與樂團之間的音平衡還不錯,不像後面要談的謝霖版那麼慘。
    在 michaelwmwang 家聽到這個演奏錄音的 LP 版,真想把 CD『唱片』砸爛。這不是 LP 與 CD 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新出版的CD,簡直是『故意』轉錄錯誤;用便宜MP3音響來聽可能還不錯,用兩聲道鑑聽音響簡直是虐待耳朵。反之,沒有亂搞的LP,聲音自然太多了;雖然是不討我喜歡的 EMI ENGLANG,但至少不致於聲音單薄難聽。

    遇到這種CD出版界的糟糕現況,只能吐血....$%^&$^(&....(sweat)

  3. #4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音色』與『線條』的音樂欣賞: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例

    『音色』與『線條』的音樂欣賞: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例

      若說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聖經』,那麼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便可以被稱為『音樂中的啟示錄』了;他完全繼承了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創造意義,將之發展成蓋棺論定的最終啟示。只可惜拉威爾當年極可能為了反制過度情感陷溺的協奏曲作品,因而說出『協奏曲不必有深刻內容、只要輕鬆愉悅就好....』類似的話,一則造成當年我深陷3B2T晚期作品時為了這些話而誤判他的協奏曲,二則造成近代的演奏家與評論家往往任意把這兩首作品的精神內涵棄而不用;兩種錯誤結合出我欣賞音樂的一個巨大錯誤,就是直到近年才發現這兩首作品等同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的藝術價值。為此我將計劃寫出拉威爾音樂全集的欣賞概論,期待以後的音樂欣賞者不至於像我一樣走了冤枉路。



      這會是一個長遠而巨大的日後計劃,所以現在對這首《左手鋼琴協奏曲》巨大而深刻的精神意涵先懸而不論;上述的開場白,只為了怕有愛樂者像我以前一樣誤判了這兩首協奏曲的價值。為了把長久以來聆聽音樂過度偏重『線條』而忽視『音色』的缺陷改變過來,在此先從『音色』與『線條』的演奏詮釋之辨來小小地應用在這首偉大的音樂作品。

      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顧名思義是為了一隻左手而作,因此非常多樂段都必需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與伴奏共兩個聲部,甚至以一隻左手同時演奏主旋律、對位旋律與伴奏共三個聲部。要突顯兩個聲部或三個聲部,可以透過營造不同的音色來標示不同聲部,也可以透過營造的兩條完整的旋律線來標示不同聲部;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同時兼有『線條』營造之美與『音色』營造之美,不過不同的演奏家,還是很容易聽出每個人著重的特點不同,產生不同的音樂旨趣。

      這首音樂我目前最喜歡的唱片版本,分別是柯爾托與孟許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39)、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指揮巴黎音樂院樂團(1960)和魏恩柏格與鮑爾指揮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1957)這三個版本;剛好,柯爾托特重音色,線條營造略有不足;魏恩柏格特重線條,音色營造略有缺陷;富蘭梭瓦剛好在中間,兩種取向都營造地不錯。個人雖最偏愛柯爾托版,但是以音色及線條的均衡性與錄音效果極度發燒而論,加上讀者最容易購買的考量,本文將以富蘭梭瓦版當成主要的解說架構。


    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
    巴黎音樂院樂團

      《左手鋼琴協奏曲》一開始以倍低音管呈現由下而上富節奏感的主旋律A,再由法國號回應出由上而下如宣告般的主旋律B,隨後可以說整首音樂18分19秒(柯爾托花了15分52秒,魏恩柏格花了19分23秒),幾乎只是這兩個主要旋律的發展與變形,這很明顯把貝多芬《大賦格》OP.133的作曲藝術發揮到極致。由此可見,拉威爾固然以音色絕佳著稱於世,但是我們是否忽略了他是一個多麼偉大的『線條營造』音樂家?貝多芬的《大賦格》之後,還有誰能有如此偉大的線條營造能力?有趣的是,原本只用兩個旋律就演奏了18分鐘的音樂應該會無聊到極點;偏偏拉威爾的線條營造能力就能讓欣賞者忘掉了他從頭到尾只有兩個旋律,一點都不覺得無聊;甚至完全沒注意到線條的特性,只聽到旋律之美與音色的豐富。

      在此對《左手鋼琴協奏曲》做一個簡單的『線條營造』之描述,便可以發現這首音樂有多偉大的線條營造藝術價值。一開始以倍低音管呈現主旋律A,再由法國號回應主旋律B;回到倍低音管開始發展主旋律A的線條,並依次把線條交給低音豎笛+大提琴、英國管+中提琴、豎笛+第二小提琴,交到第一小提琴+短笛後進入樂團大合奏,小號卻出現主旋律B而形成雙主題賦格。

      鋼琴首度出現,以主旋律B的模仿出呈現裝飾奏般的導入,然後回到主旋律A,清楚刻劃出鋼琴單左手雙聲部的技巧,並且不斷發展這條旋律線一直到最壯麗的高潮。這時請注意,很多唱片版本會把本樂曲切成三個樂段,第三個樂段以最熱烈的管弦樂合奏加上吵死人的鈸聲開始(富蘭梭瓦版13:00處),就是這裡的鋼琴所預示的。隨後管弦樂合奏,又重新發展主旋律A,不斷的綿延歌唱,讓人不得不想到舒伯特D.956弦樂五重奏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發展特性,然後進入極為抒情的鋼琴單左手雙聲部樂段(富蘭梭瓦版5:54處)。

      這一段旋律極為美麗,並且在前述被很多唱片切割出的第三樂段中,以更複雜的音符與技巧重現出來(拉威爾指定這是裝飾奏的樂段)。但是仔細一聽,它正是由主題旋律B發展出來的,而且旋律線發展之美完全是舒伯特的等級。這裡非常清楚呈現了三個我最喜愛版本的音色與線條之辨,容後再述。鋼琴不斷發展主旋律B變成分解和弦,英國管同時便把主旋律A以雙旋律對位的風格表現出來;不斷發展之下主旋律A佔了上風,卻帶出了如詼諧曲般的樂段(富蘭梭瓦版8:07處)。


    柯爾托與孟許
    巴黎音樂院樂團

      本樂段常常被唱片分割成第二樂段,又因為富含爵士樂風而被注意。但是本樂段完整的旋律A’仍然是以主旋律A為基礎變化出來的(富蘭梭瓦版8:33處),貝多芬《大賦格》之詼諧樂段的主旋律也是如此變形出來的;有的樂曲解說認為本樂段一開始銅管與鋼琴的下行音階是本樂段的主題,本文從旋律的完整性傾向認為該下行音階只是序奏般的導入。主旋律A不斷發展與變化,伴隨各種樂器的添色,隨後由長笛、短笛與極高音域的豎琴共同呈現一個新主題’(富蘭梭瓦版9:54處);仔細一聽,正是主旋律B的變形與發展。重新回到本樂段一開始的單純節奏,這時低音管毫不客氣地把整個完整的主旋律B完整呈現;加上獨特弦樂泛音的A’出現後,與主旋律B不斷依次出現,層層變化不同的音樂色彩。這時回到一開始導入的下行音階,帶出完整的旋律B’,由鋼琴帶領進入第三樂段。

      第三個樂段如上所述其實是再現了第一樂段的鋼琴之預示(富蘭梭瓦版13:00處),只是加上最激烈的管弦樂效果。隨及進入鋼琴的裝飾奏樂段,在低音域採用主旋律B,轉到高音域後出現抒情化的主旋律B並發展,甚至出現單左手三聲部的困難技巧(富蘭梭瓦版15:50處,這裡富蘭梭瓦表現地太精彩了!)。隨後,鋼琴出現主旋律A,轉交給木管後鋼琴開始進行主旋律B的對位,雙旋律對位到極致後,以第二樂段開始的下行音階總結。

      從『線條』來描述本樂曲,很明顯可以看出拉威爾營造線條的能力有多偉大,誰說拉威爾的音樂只有音色動人呢?所以,把這首音樂每個音符仔細切割清楚刻劃,表現出如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般的線條組合美感,是演奏家詮釋本樂曲非常重要的另一面。

      於是,演奏《左手鋼琴協奏曲》,必需同時滿足『音色營造』與『線條營造』,才有可能出現好演奏。我所提到的三個版本,是我心目中皆能達到雙重營造能力的好版本;此外,此樂曲對管弦樂合奏能力與音色能力要求之嚴苛也是超高難度;克路易坦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實力我己經多次撰寫,鮑爾指揮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的表現也是強中之強,與克路易坦不分上下;而孟許與巴黎音樂院樂團先1939與柯爾托、後1942與Fevier,兩次的協奏讓同一個樂團組合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速度控制與音色變化,簡直是夢幻中的管弦樂伴奏之神!這些樂團部份會另有專文探討。


    魏恩柏格與鮑爾
    香榭麗舍劇院管絃樂團

      要比較這三個成功的版本,我著眼在比較第一樂段中極為抒情的鋼琴單左手雙聲部樂段(富蘭梭瓦版5:54處),與第三樂段的裝飾奏部份;兩者是相同的主旋律,卻出現非常有趣的對比。

      柯爾托非常強調使用不同的『音色』來製造『單左手雙聲部』的效果,在他手下主旋律與伴奏完全是不同的鋼琴音色,並且能讓主旋律表現出美到令人流淚的浪漫情懷,完全是神技!同時,他讓主旋律音色濃烈而富感情,伴奏音色卻輕盈無比,進一步強調了主旋律之美感。有趣的是,他的『音色營造』如此驚人,卻在整首音樂中彈錯不少個音;只是,似乎在成功的音色營造下,彈錯音的線條缺陷完全不會突顯出來,仍然被『音色營造』的美感強烈感動。

      魏恩柏格則完全相反,他營造兩聲部不同音色的能力是三者最弱的;但是在『單左手雙聲部』樂段中,他把『線條』營造地精彩無比,主旋律與伴奏完全沒有任何一絲同一左手演奏帶出的澀滯感,根本就是雙手演奏才可能出現的獨立之兩聲部,憑這段就可以稱他的『線條營造』能力是世界第一。同樣的,他把每一個音符都清楚分割,快速音群也不例外,於是在裝飾奏樂段出現三者最佳的效果。原本主旋律B的鋼琴伴奏音型一向使用分解和弦,幾乎沒有使用反覆音型;但是在裝飾奏樂段中,拉威爾讓高音域的主旋律B配上反覆音風格強烈的伴奏,這自然有本樂曲的精神意涵,這留待後文。柯爾托在本樂段的反覆音型失之過輕幾乎聽不出來(13:00),而魏恩柏格則刻劃明顯產生獨一無二的風味(15:58)。就此而論,他『線條營造』極為成功,可惜 『音色營造』能力略遜一籌。

      富蘭梭瓦正好在中間,音色營造遠比魏恩柏格強太多,但還是比不上柯爾托如此驚人的單手雙音色絕技。他的線條營造能力勝過柯爾托,單左手三聲部的困難技巧(15:50)甚至勝過魏恩柏格;但是論及清楚刻劃每一個鋼琴音符突顯線條營造的美感,個人還是偏好魏恩柏格的精彩表現。

      於是,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為所有音樂愛好者留下這麼一個啟示:音樂是完整的,但是你偏好聽到『線條』還是『音色』?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被演奏地完全偏向『線條』,如今不知從何尋找重視『音色營造』的好演奏版本?在貝多芬之後出現了拉威爾,如此一首樂曲重新把貝多芬揭示的完整音樂再次呈現出來。它啟示了『音色營造』與『線條營造』兼重的事實,並且一一探測愛樂者的欣賞能力:你『真正的』認為音色與線條並重嗎?那你能同時欣賞出這首音樂的音色之美與線條之美嗎?

      果然,從貝多芬到舒伯特的音樂靈魂,最後結果在拉威爾身上;這樣偉大的一位音樂家,我們還可以認識多少呢?

    (END)

  4. #4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美麗動人的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美麗動人的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要進入聖桑的鋼琴協奏曲殿堂之前,總得先從容易入門的曲目下手。說真的,仔細研究聖桑之後,發現他的協奏曲作品常常是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級的巨作:表面上可以很簡單聆聽,實際分析起來卻有太多太多音樂欣賞旨趣,說都說不完。這麼偉大音樂作品,只因為整個音樂承載工具(包括錄音、唱片製作與音響重播)走向偏差,從而埋沒了這種偉大曲目,實在非常可惜!這部份,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要進入最精彩的第四號與第五號之前,先講最美麗動人的第二號暖暖身。其實,第一號與第三號都一樣美麗動人,只相對而言第二號有名很多,而且,第二號本身的旋律美感的確贏了第一號與第三號一籌。因此從第二號入手,可以成為進入聖桑豐富的音樂世界之最佳入門。當然了,我一向不贊成把『入門』看得太僵化,一定會有很多人同樣可以從第四號或第五號入門,完全看個人需要。會先寫第二號,是因為它比第四、五號容易寫......。

      拿舒伯特第十九號鋼琴奏鳴曲 D.958 與聖桑這首音樂相比,會有非常有趣的故事。舒伯特一向被古典音樂界嚴重低估,至今他最美麗的不杇巨作如 D.950 彌撒與 D.951 四手聯彈都還等待被認識。我二十多年來談論古典音樂,一向以復興舒伯特為己任,因為發現舒伯特實在被誤解地太嚴重也被低估地太離譜。如今察覺古典音樂唱片界對法派樂曲的輕忽後,陸續發現法派作曲家繼承巴哈、莫札特與貝多芬的真正精神,產生超越巴哈的巴哈、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超越貝多芬的貝多芬之種種作品,現在又發現超越舒伯特的舒伯特,就是聖桑這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OP.22。

      舒伯特的作曲技巧貧乏,之所以能成為最偉大的音樂家,完全在於天生的旋律發展能力、驚奇的旋律轉調與獨特的節奏品味,三者結合出動人的浪漫美感。試想一下這種可怕的音樂作曲天賦,如果再加上嚴謹進步的作曲技巧,會是多麼美麗的音樂篇章?沒錯,這就是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風貌。


    演奏最佳版本:
    EMI: Darre(妲黑)

      舒伯特 D.958 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展現的速度感與主題發展的美妙,再結合第二樂章的浪漫詩情,就是聖桑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美麗動人。首先以長大的鋼琴裝飾風序奏開始,彈奏到最高潮時管弦樂以最強音出現;聲音漸低後,鋼琴左手傳來舒伯特式的節奏品味,帶出了浪漫詩情的第一主題 ── 且住!別以為只是這麼簡單而己!請記住這個第一主題的第三個音符之後的旋律形狀,這可是再現部的重要發展主題,在此先按下不表。

      作曲技巧遠勝舒伯特的聖桑,當然要超越舒伯特,於是加上了豐富的音色藝術。重覆兩次的第一主題,有時用三度和弦修飾、有時用完全不和諧音程弄髒、隨之又來個八度和弦壯麗呈現。也就是說,聖桑明顯希望這條主旋律的色彩是極為眩麗變化的。因此,繼承法派演奏傳統的鋼琴家,都會自覺地使用最多種不同鋼琴音色來修飾這條主旋律。換句話說,這條主旋律如果不能讓你贊嘆色彩變化的豐富,那就是你聆聽的演奏版本有嚴重問題。

      隨後順著旋律發展,弦樂、木管與鋼琴三重應和,精彩的室內樂化之協奏風格後,以強烈的切分音節奏(又是舒伯特!)帶出第二主題。這條美麗的旋律騙倒了很多樂曲解說家:整條第二主題(共九小節)呈現完畢後,使用管弦樂與鋼琴的協奏語法把最後三小節重覆一遍後,進入發展部。被騙倒的就是發展部的旋律,聽起來是一段和諧音程的和聲旋律細碎不己地前進,其實它就是把第二主題前半段之每小節拉長成兩小節的音符增量。隨級速度一快,八度和弦而生動的節奏感出現,同樣是拉長了第二主題後半段。樂曲逐漸走向高潮,管弦樂美妙地音色設計引出了第一主題,進入了再現部。


    演奏最佳版本:
    另一個 Darre(妲黑)

      為何說這是一個美妙的音色設計?因為先前鋼琴不斷地彈奏八度和弦,八度和聲特有的『壯麗感』需要管弦樂接續下去,於是,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同名音,中提琴大提琴演奏低八度的同名音,高明的演奏樂團自覺地讓兩個八度音量完全相同,使管弦樂出現最穩重的『壯麗感』,徹底臉不紅氣不喘地承接了鋼琴營造出來的華麗,成為有史以來最動人的再現部之一。你聽不出來?那就是伴奏樂團的合奏意識有嚴重問題了。

      再現部演奏完第一主題後,第二主題被省略,進入鋼琴裝飾奏樂段。但是這段裝飾奏是聖桑用心設計的美麗篇章,他憑空出現一條新旋律,專注聆樂的讀者你應該發現了,這條新旋律就是前述第一主題第三個音符後之音型變化而來,發展地動人無比,這完全是舒伯特級的旋律製造能力。新旋律帶出了樂章最開始的裝飾風序奏,結束這個樂章。

      聖桑的作曲能力,在於古典主義式的結構嚴謹與和諧,又加上舒伯特驚人的旋律天才與節奏品味,最後投入了法派音樂特有的音色絕藝,於是,整個樂章分析起來是這麼地複雜,聽起來卻是渾然天成毫無布拉姆斯早期作品的『雕琢過度』,完全可以想像擁有高超法派作曲技巧的舒伯特應有之面貌,所以,聖桑真的是超越舒伯特的舒伯特。


    錄音最佳版本:
    EMI: 契可里尼

      第二樂章如同舒伯特D.958第三樂章一樣輕巧可愛;不過初聽舒伯特該樂章覺得非常失敗,直到聽見蕾菲布(FY/SOLSTICE 出版,SOCD959)的版本,才發現這個樂章是『需要詮釋的音樂』(名詞定義請參考: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演奏者必需加上舒伯特沒有記載在樂譜上的節奏感與多聲部之平衡。相對的,作曲技巧高出許多的聖桑,當然偏向『不能詮釋的音樂』;因為,聖桑己經直接了當地在樂譜呈現出這是富有節奏感的輕快音樂。

      本樂章有兩種節奏感,一開始由定音鼓敲出來而由鋼琴呈現主旋律,是第一種節奏感;不斷演奏至一陣快速音群之後,由鋼琴直接帶出加強附點音符式的第二種節奏感;同時卻由低音管、中提琴與大提琴以完全相同音高表現出極為厚實、沈穩而優美的第二主題,實在不得不感動聖桑的旋律天才,並且對他的音色搭配贊嘆地五體投地。

      第三樂章是藝術價值最高的樂章,其實,聖桑往往傾向把最高藝術價值的樂章放在最後,不論是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交響曲與安魂曲皆然。第三樂章表面上是很複雜的鋼琴炫技曲,其實真正複雜的是管弦樂與鋼琴之間如室內樂般的協調效果。我得再說一次,真正欣賞出聖桑的協奏曲之藝術價值,管弦樂的水準遠比鋼琴(主奏樂器)重要太多!要演奏出主奏樂器的艱深技巧很容易,但是樂團要能配合主奏樂器而產生多聲部結構或音色藝術效果,那可是超高難度的要求。


    最佳入門版本:
    VOX: Tacchino

      鋼琴以三連音的主導動機引入了音型與舒伯特D.958極為類似的第一主題,同樣具有躍動的結構與美麗的旋律之結合效果。三連音不斷持續,經過銅管支持後,帶出隆重而華麗無比的第二主題,更因為使用震音的修飾而預備著中段的發展動機。隨後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交互出現,最後留下震音主導的發展動機,木管與法國號隨及出現有如管風琴般神聖而厚實的和聲,帶出充滿悲憫感宗教氣氛的中段主題。這個中段搭配著鋼琴的震音在動機,實在說不出的美妙!很重要的是,演奏這些震音,因為與木管之緩慢旋律進行對比,當然就得把兩個音清清楚楚地演奏出來,不可以黏在一起。再加入弦樂後,管弦樂的厚實感漸漸壓過鋼琴;但是鋼琴把震音一瞬間轉成為快速音群後,立即增加震音的節奏而重新搶回樂曲的主導權;強調鋼琴的華麗之下,重新回到了再現部。

      再現部重新經歷了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後,突然曲風丕變,鋼琴以最強烈的音量敲擊著最低音,依次伴隨著同樣強烈高音;同時雙簧管與單簧管(後來又加入低音管)也以最強音依次進行和諧音程與完全不和諧音程的尖銳伴奏;樂器種類不多,卻成功地製造了驚天動地的壯麗感、甚至有如雷鳴般地敬畏感;這是貨真價實的『音色藝術』,是獨屬於聖桑的藝術創作。回到三連音的主導動機與第一主題,鋼琴逐漸增加,轉變了三連音的音型後,壯麗地結束了這個偉大的樂章。

      這首美麗動人卻又壯麗的偉大音樂,雖說比不上聖桑自己的第四號與第五號,但也己經是超越舒伯特的巨作了。然而,要把這首音樂演奏完美可是難如登天。鋼琴聲部本身己經非常艱深,鋼琴與管弦樂的合奏效果又令人對鋼琴的音色要求趨向嚴格。例如第三樂章的震音動機,讓我發現很多鋼琴家彈奏震音這麼簡單的技巧時,居然兩個音分地不夠開完全在黏一起;演奏別的音樂也許適當,但是演奏這樂章完全失敗到極點。結果,推廣這首音樂的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居然成為中箭落馬的受害者,而且他搭配的樂團實在無法承載這麼要求嚴格的音樂。


    中箭落馬版本:
    魯賓斯坦

      目前以我聽過的版本,錄音藝術最高的是 EMI 之 契可里尼與 Baudo指揮巴黎管弦樂團,但是我對第一樂章過慢的速度很不喜歡。另一張推薦是 VOX 之 Tacchino 與 Froment 指揮 Luxembourg Radio Orchestra,這張唱片在普通音響就可以表現出極發燒的水準,但是在正確音響就比不上前者了;而我深愛這張 Tacchino 的鋼琴演奏,但樂團卻比不上 Baudo 與巴黎管弦樂團;從入門而言,會推薦這一張。

      不談錄音只談演奏藝術,當然是偉大的 Jeanne-Marie Darre(妲黑)版,同時有 EMI 的全集(己絕版,唱片公司還不快再版?)與 CASCAVELLE 出版的柯隆內管弦樂團歷史錄音。無論是獨奏家還是樂團,通通是精彩無比的聖桑;錄音雖是MONO,但是 EMI 是極傑出的MONO,CASCAVELLE 是極傑出的轉錄;在正確音響的播放下,所有音響細節與音樂細節通通是一清二楚的。

      內容這麼豐富的音樂,理應被當成重要曲目且成為『進階』古典音樂欣賞者必聽的門鑑。專業音樂人材多認為聖桑技巧太過高強,難以區分學派與解析樂曲型式。但是從另一面來說,這意謂著聖桑的音樂,可以成為古典音樂欣賞者自我挑戰提升音樂素養的目標。以這首美麗動人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而論,建議愛樂者從莫札特、舒伯特再跳到這一首,試著欣賞單純美麗的樂思加上豐富的技巧內容後,仍然能保持原始的單純美麗。如此,便可以成功地從『線條的欣賞能力』跨越到『音色的欣賞能力』了。

    (END)

  5. #45
    註冊日期
    2008-06-15
    文章
    43
    Thanks
    4
    Thanked 6 Times in 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在 michaelwmwang 家聽到這個演奏錄音的 LP 版,真想把 CD『唱片』砸爛。這不是 LP 與 CD 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新出版的CD,簡直是『故意』轉錄錯誤;用便宜MP3音響來聽可能還不錯,用兩聲道鑑聽音響簡直是虐待耳朵。反之,沒有亂搞的LP,聲音自然太多了;雖然是不討我喜歡的 EMI ENGLANG,但至少不致於聲音單薄難聽。

    遇到這種CD出版界的糟糕現況,只能吐血....$%^&$^(&....(sweat)
    EMI這套美版的磚塊
    是屬EMI Capitol搞出來的
    跟EMI England無關

    之前聽LP燒友說過,EMI的Milstein錄音只有LP ed1還OK
    接下來的出版,即使是LP都很抱歉
    說到Milstein在EMI的CD轉錄
    有一張EMI France出的選集,聲音非常優異
    大約是敝人聽過Milstein的CD裡頭,最好的一張

  6. #46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luytens 查看文章
    EMI這套美版的磚塊
    是屬EMI Capitol搞出來的
    跟EMI England無關

    之前聽LP燒友說過,EMI的Milstein錄音只有LP ed1還OK
    接下來的出版,即使是LP都很抱歉
    說到Milstein在EMI的CD轉錄
    有一張EMI France出的選集,聲音非常優異
    大約是敝人聽過Milstein的CD裡頭,最好的一張

    看來網兄很喜歡cluytens喔!:o

    題外話

    這一套和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14074
    是同一錄音?

  7. #47
    註冊日期
    2008-06-15
    文章
    43
    Thanks
    4
    Thanked 6 Times in 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看來網兄很喜歡cluytens喔!:o

    題外話

    這一套和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14074
    是同一錄音?
    沒錯是同一個錄音
    上圖是Disky跟EMI買版權來出版的

  8. #4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看來網兄很喜歡cluytens喔!:o
    我終於撐過批改作業的地獄日子了!....

    首先謝謝 cluytens 兄提供的知識!不知以CD而論,cluytens兄認為那一張CD最能彰顯密爾斯坦的小提琴氣質?

    此外,john925 開始聽克路易坦了嗎?嘿嘿嘿....有什麼『古怪』的心得呢?因為他的貝多芬跟一般人很不一樣...:o :o

  9. #49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終於撐過批改作業的地獄日子了!....

    首先謝謝 cluytens 兄提供的知識!不知以CD而論,cluytens兄認為那一張CD最能彰顯密爾斯坦的小提琴氣質?

    此外,john925 開始聽克路易坦了嗎?嘿嘿嘿....有什麼『古怪』的心得呢?因為他的貝多芬跟一般人很不一樣...:o :o

    就之前說過的,管樂部分似乎比德系樂團來得突出...
    再下來會聽cluytens的Ravel, Berlioz, Bizet...

  10. #5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就之前說過的,管樂部分似乎比德系樂團來得突出...
    再下來會聽cluytens的Ravel, Berlioz, Bizet...
    Ravel, Berlioz, Bizet.....推薦我先前說過的這一張:


    這張是我私人認定『錄音水準』直可追 2000年現代正確錄音的『超級發燒片』,可惜沒有找到老版位cd,上述圖片之cd在柏克萊就可以買到。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02319

    兩張一套,一張是俄國小品而且是mono,第二張才是我上述說的法國小品,裡面的曲目有:

    1. 杜卡:小巫師 ==> 小心大洪水的動態會燒喇叭...

    2. 夏布里耶:西班牙 ==> 有史以來錄音最發燒的《西班牙》,超好聽的偉大音樂,超越莫札特的莫札特,強烈推薦!8) 8)

    3. 德布西:牧神的午后

    4. 拉威爾:波麗露 ==> 有史以來『詮釋最佳』的波麗露版本,錄音一樣燒到驚人,保證把所有波麗露唱片的錄音通通打死。

    5. 聖桑:骷髏之舞
    6-8 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匈牙利進行曲、仙子之舞、小步舞曲)
    9. 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夢之仙子

    唉呀!沒有你要的比才....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