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共44頁 第一第一 ... 311121314152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21 到 130 共計 432 條
  1. #12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哎!心有餘力不足!我還是知足些吧:(:(:(
    我舉例不準確讓 kenvintran 誤會大了!.....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一定要買好版』才叫做對音樂有熱情...

    那只是一個舉例,不是一個充分條件更不是一個必要條件,不買『更好版』的理由有千萬種,kenvintran的理由絕對是一個熱愛音樂的理由,還可能有其他更好的理由。

    我主要是提出大全集過多導致音樂熱情喪失的現象啦!舉例不當還請 kenvintran 千萬別在意.....

  2. #122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老師說的是,讓小弟省了不少錢,

    但是小弟愛上蕾菲布的是那種心境,富蘭梭瓦也是他的那種音樂感情,

    技巧面在怎麼高明感覺比較炫麗,也比不上感動,

    (有一次聽見海非茲最後音樂會,那種感動不知從何生出)

    但是聽到老師推薦的DEBUSSY管弦樂,

    跟老師說的哈姬絲兒的心理層面,就不經讓人想窺探。感覺就是棒。


    雙鋼琴也是好棒的錄音,小弟最近也看了一些書,

    發現好的錄音來自一堆好的成因,連鋼琴家都要選好擺位,

    還要瞭解新舊鋼琴的不同,還有作曲者的心境...

    好的錄音,能讓人感動的更少,

    小弟退而求其次,取其感覺層面了,因為發燒錄音只能讓小弟爽一下,

    但是感覺對了,就跟JAZZ掌握了那氛圍,好像怎麼弄都對,

    DEBUSSY鋼琴要彈的好真難,要彈到聽的下去真不簡單,

    那似乎是種意境,超越了技術層面,精神似乎比技巧更為重要。

    EMI FRANCE那套我幾乎聽不下去,改天在去弄看看其他版本來聽。

  3. #12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Myra Hess 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0、31號及小品

    先丟一篇舊文章,再來寫蕾菲布的同曲目唱片。幸好以前沒有寫錯太多....

    Myra Hess 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30、31號及小品


      在這一代的愛樂者腦中,Myra Hess己經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了;根據她生前盛名,難道說她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明星式人物嗎?錯了,如果你仔細聽她的演奏,不要因為這唱片是三星戴花而有不正確的聯想(你千萬不要以為這唱片和其它『戴花者』一樣節制和平順),那麼我們會一起嘆息,為什麼我們常常有忽略真正大師的危險。



    本樂評談論的絕版CD

      Hess演奏的特色是二十世紀諸大師中最多情的:如果說哈絲姬兒在天真中有克己節制,那麼 Hess便是天真中有浪漫逍遙;如果說尤拉.菊勒是最為莊重的神祕,那麼Hess便是最為浪漫的幻想;如果說吉利爾斯的音色轉折指向他個人的堅毅厚實,那麼 Hess的音色多彩便是歸結在柔美的心靈撫慰。總歸一句,她的音色天真柔美可比上任何大師,而她散發出的個人特質卻是浪漫多情、極具幻想力的。所以我個人有一淺見,貝多芬最後三首奏鳴曲,第30號以Hess為上乘,第31號吉利爾斯獨佔鰲頭,第32號無人能及尤拉.菊勒。
    (註:這篇近16年的舊文章是在沒有發現法派鋼琴家的藝術內涵前寫的,也就是只重視『樂』而忽視『音』,現在的 看法當然會有改變。)

      Hess 這樣的特性,使她在諸名家中可算是非常容易令人親近的一位;即使完全聽不懂樂曲有什麼內涵,單憑這樣的音色和氣氛,便可洗淨一身的疲乏。以第8軌史卡拉第奏鳴曲而言,她節制著音量,採用最柔美的音色,並善用自由速度,使這一段小調音樂有最高的幻想性格;這是否是史卡拉第原貌是另一回事,重點是這樣詮釋音樂成就遠遠大於其他演奏家。

      其次,我再鄭重強調貝多芬的小品『不只是小品』,在聽爛了的《給愛麗絲》曲下,有多少豐富內容被忽略!比起來,肯普夫的詮釋在婉轉的音色中略強調速度的多變,來反映貝多芬對這位愛麗絲的情感糾結;而Hess音色略帶天真,且速度較流暢,踏瓣延音的使用非常克制,這樣的演奏反而像是貝多芬描寫一個少女不為人所知的情懷。第11軌是Op.126的第三首小曲,Hess以略慢而深情款款的方式開始,從容而節制的表情說明她不會一味浪漫而無內涵;最後三十二分之一音符的流瀉裡,她恢復那種天真而多情的音色,使這曲子產生如飛昇般境界,令人嘆息為何她沒有出版完整的Op.126錄音。

      在布拉姆斯最後的鋼琴小品Op.119的第三曲裡(第14軌),我們特別能感受Hess如何在天真表情加上深情款款的功力;顯然在於她的速度變化拿捏正確,更重要的是她常使用「截斷音流」的手法加強氣氛,例如1:02處那一「截斷」,使表情由柔和憧憬轉而恢復天真律動,真正是令人心動不己的表現!最後,我們不能不提使她著名於世的《耶穌,世人的喜悅》;當時流傳的一段佳話是有人不喜歡巴哈,卻為了Hess而喜歡這曲子;當我們聆聽第18軌的這樂曲,不得不讚美她的控制力:她在一開始就出現的流動性旋律加上最神祕最柔美的表情,低音伴奏的音色卻節制而平實,隨後出現的旋律卻用偏明亮的音色表現較莊重的氣氛;這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完全平行地進行,各自表現最大的風采來塑造整個曲子的完美;能夠讓完全不同音色的旋律同時進行,讓 Hess成功地塑造出深刻的多聲部內涵。



    比較容易找到的絕版CD

      由以上對這張CD中小品曲的概述,我們可以知道Hess的演奏是多麼富變化了;現在再讓我們傾聽她對第30號奏鳴曲的獨到。

      首先在第一樂章很明顯可聽出在較快的速度下,她故意把左手部份只當成節奏來烘托右手的主旋律;本來這手法對樂曲結構是一種傷害,但Hess完全以氣氛表情取勝,強調右手正是強調賦與主旋律的多樣表情;所以聽這一樂章的要點是注意主旋律的起承轉合,這時你就會發現這樂章潛藏多少動人的浪漫詩情。

      第二樂章使我們知道Hess不是一個只會強調主旋律的膚淺演奏家,左右手的聲部平衡可稱完善;在這樂章我們特別注意她在樂句間的轉折所下的工夫:旋律一變,她一定會加上一段由弱轉強的變化,而且或多或少有「截斷音流」的手法;而中段的寧靜幽遠氣氛感人至深,當世只有Hess才能做到,這種主旋律和中段旋律的對比使這樂章多彩多姿。

      境界最高的第三樂章變奏曲中,主旋律在Hess手下節制而寧靜,偶爾她的特殊音色仍會出現;第一變奏開始展現多樣色彩的能力,我們發現右手主旋律如一串明珠般圓潤時,同時也發現左手伴奏固執保持著靜謐;活潑的第二變奏正發揮她的特色,一方面她讓左右手音色完全一致來刻劃主旋律的進行,另一方面要接下一段平靜樂句時,我們特別感到她的「截斷音流」效果實在動人,尤其是由平靜轉回活潑時的那一瞬無聲,只憑這一無聲,Hess便可無愧為貝多芬忠實的代言人。狂風似的第三變奏,主旋律銳利的斷音卻使這段不流於一味求快;利用她特有的音色,使更加美妙的第四變奏中,再度領教了「截斷音流」的媚力,尤其她截斷在主旋律的一開始不久,這境界美不可言。

      有高妙對位法的第五變奏恐怕是最難演奏的一段,Hess利用多音色同時進行的手法處理,並且在最後為帶出光輝深刻的第六變奏而故意處理成一段弱奏的前奏曲,成功地承接第六變奏開始的沉靜;Hess在最快速的震音出現前,總是利用自由速度和強變化弱極力刻劃主旋律的多樣感情;出現震音後,速度較為固定而快速,但我們仍聽出快速音符之外,仍然藉著強調某幾個音來訴說旋律的性格,這正是Hess最迷人特點;「截斷音流」後,靜靜回顧主旋律,音色比剛開始要清純許多,或許這正是她對這一首奏鳴曲心靈境界的結語。

      第31號奏鳴曲裡,Hess極端地強調了強弱的表情對比;強音相當粗暴,而弱音完全與第30號不同-在天真柔美外似乎多加了一點銳利,使這樂曲許多小調的樂段特別感到心靈的悸動而悲嘆;所以在〈悲嘆之歌〉中,我們特別感受與眾不同的椎心刺骨;本來己沒有篇幅詳述這首樂曲,我特別提這一點來證明Hess不只是個表情豐富的演奏家,更是深思作品內在精神的偉大音樂家。

      這樣偉大而又容易接受的音樂演奏家何以不知名於現代?根據她對上述多人作品的完美詮釋,我們期待唱片公司能找出她更多的錄音,共同享受她對我們心靈的洗滌。

    註:上述談論的是 EMI 舊版唱片,今日早己絕版。而比較可能買到的『二十世紀鋼琴家系列』(也己經絕版)中,曲目與上述略有不同,幸好第30號、第31號、巴哈都還在。

    (END)

  4. #12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海德席克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談鋼琴的音色
      自從認識法派鋼琴家後,越來越覺得『男性』鋼琴家真沒路用,從瑪格麗特隆、妲黑、梅耶......還有世界最偉大的蕾菲布,甚至再加上蕾菲布的高徒Collard(不是EMI那個男性的柯拉德),無論是什麼曲目,完全不必談詮釋只談鋼琴技巧,男性鋼琴家通通被打好玩的。偶爾聽到極佳的男性鋼琴家:富蘭梭瓦、契可里尼、Tachino、李帕第.....一直到 Entremont;直接聽都極好,如果曲目與上述女鋼琴家一樣的,都是當場被狠狠狂電。

      為什麼女性主義者不好好研究鋼琴演奏史?多麼替女性揚眉吐氣的女性至上領域啊!.... :P

      其中最可怕的還是蕾菲布,任何人膽敢跟她相同曲目的,通常不會輸 ── 當然不會輸,而是『大輸特輸』,徹底被打好玩的。前陣子與月童(陳韻琳啦!)各買下了 Timpani 出版的佛瑞全集,能讓我一聽就決定買下來的鋼琴家當然是高手,錄音也是頂極;就是千不該萬不該遇到蕾菲布,同曲目的比較下,月童居然脫口而出:主惟怎麼會推薦給我們這麼爛的版本.............直到把其他五大著名鋼琴家 a b test,才知道罪不在他,而是女性鋼琴家太可怕。

      終於,Heidsieck 為男性鋼琴家爭一口氣了....

      這次 pk 的是佛瑞的 op.73 變奏曲,技巧之艱難、音樂之極美外,心靈層次更是直指貝多芬後期鋼琴奏鳴曲的絕妙心靈躍升。從來都沒有任何人可以及上蕾菲布的一根手指,直到 Heidsieck。


    被拿來墊背的 Jean-Paul Sevilla,他的彈得非常好,只是遇到蕾菲布就...@#%^
    $@......



    偉大的蕾菲布!



    為男性鋼琴家爭一口氣的 Heidsieck

      其實,真的要嚴格地計較起來,Heidsieck 還是輸給蕾菲布;只是沒有輸得很慘,小輸就算可以了。


    以上PK大賽,照例先談錄音,這個非常重要。

      Heidsieck 的 EMI FRANCE 之 Les Rarissimes 系列唱片,正確的錄音美學,正確的轉錄,至少比現在的超低價大全集還好很多的版位,錄音效果是非常真實的,而且不太挑音響。

      Jean-Paul Sevilla 的 Timpani 錄音當然是這三張中的第一名。

      蕾菲布的 SOLSTICE 錄音當然是專殺音響的恐怖片。完蛋了,為了讓新竹音響室不會太刺耳,結果造成新竹音響室被這張CD狂電,放出來的效果不佳。回到中壢音響室,這張唱片的音響效果才從『不佳』變成『極發燒』;說不定在更正確的musk或throne之系統上,這張才是錄音第一名;這種整人的唱片也太令人抓狂了。


    再來談音樂:

      這首音樂的演奏好壞很好分辨,就是一開始的變奏主題與第一變奏。

      變奏主題是由鋼琴右手的八度音演奏,同時右手的中間手指卻與左手合奏切分音節奏式的和弦,左手的低音部理所當然打節奏。所以要把這首音樂演奏成功,至少要有『三種音色』同時進行的音色技巧:第一種音色放在主旋律,第二種音色打節奏『準備演奏』對位主題,第三種音色打基本節奏。到這裡為止,所有版本只剩下上述法派鋼琴家才能通過;其他唱片都是放一張死一張。

      再來是會殺人的第一變奏。主旋律不變之下,出現高音域的對位旋律,同時前述的基本節奏與切分音式節奏仍持續著。這下子 Jean-Paul Sevilla 就完蛋了,他不像另兩位鋼琴家能如此完整地控制『三種音色』:把『主旋律』、『對位旋律』與『節奏音型』徹底分開。

      Heidsieck 的音樂表情相較於蕾菲布實在非常多變、炫爛,這種稍稍陷溺的表情是我私人所喜歡的。但是,且不論『樂』之詮釋問題,單就音色的控制力,Heidsieck是我唯一聽到男性鋼琴家可以跟蕾菲布相提並論的。

      不過到了第四變奏.....Heidsieck 可能累了,中低音域的『音色持續感』做得沒有蕾菲布好,這是小輸之故。

      有趣的是,所有的版本在第四變奏中段旋律都是八度和弦的主旋律,只有蕾菲布不知是版本問題還是直接得自佛瑞授權的『更改原譜』,主題的前半段是八度,後半段故意側重低八度而讓高八度音成為『類裝飾音』。是演奏家主動更改原譜?還是別有其他因素?這就等日後更新的資訊了。

      蕾菲布終究還是世界永遠的第一名,但是難得有男性鋼琴家勉強比得上蕾菲布,總算是替男性爭一口氣,所以值得大書特書....:P :P

      這就是法派鋼琴家之特色:『以音色標示聲部』的多聲部效果。Heidsieck 是一個天生的音色天才,正因為天才,所以跟蕾菲布的嚴謹便有所詮釋上的不同,都是令人感動的演奏。只是我個人還是偏好蕾菲布許多就是..

    (end)

  5. #12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神秘體驗』

    註:是一篇太過於主觀的個人內省式的文章,看不下去很正常,但不能怪我...:P :P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神秘體驗』


      欣賞古典音樂以來,我學習到『心靈躍升』的美學方法;不只應用在其他藝術領域,也成為私人重要的心靈對話來源。因而讓我注重一種音樂的欣賞方式:參與進作者創作的生命歷程,看見他心靈生命的成長與起點終點,感受他一生的藝術歷程與意義,陪伴他詢問人生的終極關懷。這種欣賞方式不是非常必需的,純粹是個人喜好。然而,往往會出現一種近似心理學上謂的『高峰經驗』或宗教上的『契合感』,所以我私人把它稱之為『神秘體驗』。

      例如,如果詢問:『為什麼貝多芬會有前中後三期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己經透過參與他的一生創作意義的方式,詢問音樂欣賞的另一種方向。如此一來,看到作曲技巧同樣是後期風格的 OP.111鋼琴奏鳴曲與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它們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曲風,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詢問:『除了音樂技巧的差異外,是否有心靈取向的不同造成音樂藝術心靈的不同?』

      即使跳脫古典音樂,在爵士樂、搖滾樂也到處可以看到這種『神秘參與』。例如在過去的陳老師家庭音樂會中,吳醫師介紹 Art Pepper 的生平。明顯聽出 1950年代的 Art Pepper 充滿媚惑與煽情(至少也是追求炫技),1970年以後卻轉向而展現深沈與內斂的情感。同樣感受到一生奉獻給爵士樂的心靈對話。

      這樣的音樂欣賞歷程我稱為『掌握整體心靈』的音樂欣賞方式,雖說是完全個人主觀性的欣賞,但是對於作曲家完整的心靈掌握反而能產生另一種『客觀的音樂鑑賞能力』;例如我曾談過『第九交響曲是否未完成?』這個議題,便是透過『整體心靈』音樂欣賞取向從而產生另一種欣賞音樂之旨趣的方式。



    ※     ※     ※



      因此在我欣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聖桑與拉威爾的經驗中,都發現他們出現在後期作品有『心靈躍升』的現象。這種現象帶給音樂欣賞者的直接感受,就是本文談到的『神秘體驗』。人類的心靈世界不見得需要具體教義儀式的宗教型式,但是每個人一定都有終極關懷的價值感與神秘感;這種終極關懷的感動是可以被音樂誘發的,於是我們發現被誘發的神秘體驗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底下我所謂的『位格』這名詞的真正定義請去問神學家,只是借用來描述音樂欣賞的感覺而己。)

      第一種是偏向追求『境界高妙』、『世事如夢』、『放下』與『自在』這種『無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嗚曲,這種音樂表現的是:不與任何對象進行對話,而呈現出一種逍遙自在的心情。例如 OP.109 的第一樂章,貝多芬的手法是利用少數音符打破旋律線的完整,讓我們期待一條完整旋律的心情吊在半空中;再加上他使用違反古典主義的和聲習慣,讓音色產生不夠和諧的輕感與虛感;從而產生逍遙境界高妙的感覺。

      再例如 OP.111的第二樂章,從第一到第三變奏層層把變奏主題切細、加快之後;先完全只用低音域把旋律極簡化,再使用非常細碎、溫和的三十二分之一高音域音符把旋律線徹底切碎;這樣的手法徹底打破我們心中原來期待的完整音樂圖像,結果我們的心情又被虛懸在半空中,從而得到超脫世俗的感覺。這樣的藝術手法不依賴對話,而且打破任何『指涉對象』;目的是讓我們產生『空靈』感受,所以我稱為『無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種心靈歷程與傳統華夏文化是比較相契的,於是順理成章發展成與大自然合一的精神感受;於是在馬勒的第八交響曲《千人》第二樂章、《大地之歌》露一下臉之後,轉向法國古典音樂界的丹第(Vincent D'Indy, 1851 ~ 1931),最後在皮爾奈(Gabriel Pierne,1863- 1937)徹底發揚光大成為最高偉大的藝術。可惜這個路線是現今古典音樂界所嚴重忽視的。


    ※     ※     ※



      另一種是追求『上帝的愛』、『對上帝的馴服』這種『有位格』的音樂體驗。例如貝多芬的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表現的是與一個『可互動的對象』進行對話的感動;而在這種對話中,貝多芬式的作品是與他心目中的上帝進行對話,他與那個對象互動後得到的感動是願意臣服於上帝(例如OP.135的第四樂章)、傾聽到上帝的愛與和平(OP.135的第三樂章)、面對上帝嚴肅審判的敬畏(OP.131的第七樂章),向上帝祈禱(OP.131的第一樂章)....等等。這些音樂的感覺讓我們覺得貝多芬與一個擁有『愛』、『和平』、『公義審判』、『可垂聽禱告』這些屬性的『對象』進行深度的對話,所以我稱之為『有位格的藝術體驗』。

      這個路線是古典音樂的大宗,從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再轉到聖桑與拉威爾,把這個西方心靈世界最深刻的藝術發揮地淋漓盡致,產生無數令人感動的偉大音樂。

      我發覺,傳統華夏文化對於『有位格的藝術體驗』往往很難欣賞;我們太容易把任何藝術都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在我們身旁找到喜歡 OP.131 的人實在很少,而學會米蘭昆得拉那套把 OP.135 解釋成無位格的藝術體驗從而順勢喜歡上 OP.135 的人卻著實不少。據此而論,我們的藝術觀點還是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當然了,如果嘗試追求徹底自由的藝術體驗,他就得學習如何擺脫影響藝術心靈的外在原因。


    ※     ※     ※



      上述只是一個方便欣賞音樂的方法論,不是多嚴謹的論述,只是想達到一種美學的分享。針對純粹的音樂欣賞者,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能不能幫助欣賞 OP.111 與 OP.127-135 的差別?幫助欣賞布拉姆斯 OP.116-118 與 OP.119 的差別?幫助欣賞莫札特 NO.27鋼琴協奏曲與 K.614、616、617、618 的差別?進而,能不能發現聖桑的《安魂曲》與貝多芬《莊嚴彌撒》的心靈繼承?能不能幫助欣賞拉威爾兩首鋼琴協奏曲的心靈處境是貝多芬 OP.135 的繼承與延申?若也有人能從這種整體心靈音樂欣賞方法看到更多音樂內容,這種音樂觀點就不枉了。

      音樂欣賞,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END)

  6. #126
    註冊日期
    2008-10-16
    文章
    22
    Thanks
    1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人人都說貝姆的莫札特是經典,為何我聽不出來?反倒是伯恩斯坦、馬利納蜃甚至於慕提的莫札特都較貝姆的沉悶有活力多了,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

  7. #12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John 查看文章
    人人都說貝姆的莫札特是經典,為何我聽不出來?反倒是伯恩斯坦、馬利納蜃甚至於慕提的莫札特都較貝姆的沉悶有活力多了,有誰能告訴我為什麼?|-)
    問題『可能』不是在貝姆,而是在錄音。如果對照總譜貝姆,就可以發現他的多聲部結構與音色和都是一流的;換句話說,錄音沒有活生感,聆聽貝姆就被迫只能聽他的主旋律線條,而聽不到他的多部與音色,當然就會覺得沈悶而毫無戲劇性;如果再說這種失敗的『音』是大師,恐怕就是大師情結過多而音樂本身又過少了。

    比較貝姆在 1960之前的錄音,基本上我認為貝姆之後的錄音是被唱片公司以大師訴求而『亂搞』、故意搞得很沈悶,於是搞爛掉了。

    因此如果覺得貝姆沈悶的話,不死心可以試試 Archipel Records 出版的貝姆,每一張都是充滿了音色與活生感的唱片,保證會對貝姆完全改觀.....8) 否則,只好用對著總譜聽,才聽出貝姆的真正水準;不然在錯誤的唱片錄音底下,使用再好的音響,也聽不到真正的貝姆...:)

  8. #128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那個EMI世紀名家ERIC 海得席克
    怎麼賣光光拉

    我今天有買到雷菲布的EMI名家珍品系列,查了又查世紀名家系列我又想買老師介紹的那幾張,

    法國指揮家,路克坦易還有Pierre Dervaux

    老師不要亂介紹,我的EMI海得席克只能聽年輕的那個貝多芬,

    你一貼那張綠色的,一下就賣光光拉,


    真是笑死我了。

    雖然那張EMI雷菲布我有下載過,但是重複聽,還是一樣的感動。

    記得EMI名家珍品系列還有富藍縮瓦的

    奇怪,博客來也消失了

  9. #12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那個EMI世紀名家ERIC 海得席克
    怎麼賣光光拉
    [恕刪]
    這個EMI名家珍品系列本來就應該看一張買一張!.... 正確的轉錄再加上遠比低價大全集更好數倍版位呢!

    不過,我建議等等 Archipel Records 的出版(只不過要慢慢等)。雖然價格貴了些,但是轉錄的水準更佳、版位更贊。我現在買這些 emi france,是用來以後進行版位比較或轉錄比較的教材....:P :P

  10. #130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那個EMI世紀名家ERIC 海得席克
    怎麼賣光光拉

    我今天有買到雷菲布的EMI名家珍品系列,查了又查世紀名家系列我又想買老師介紹的那幾張,

    法國指揮家,路克坦易還有Pierre Dervaux

    老師不要亂介紹,我的EMI海得席克只能聽年輕的那個貝多芬,

    你一貼那張綠色的,一下就賣光光拉,


    真是笑死我了。

    雖然那張EMI雷菲布我有下載過,但是重複聽,還是一樣的感動。

    記得EMI名家珍品系列還有富藍縮瓦的

    奇怪,博客來也消失了
    呵呵!我也滿聽psycho的話的...
    最近買的Lefebure也才剛聽完...
    我想是否應該建議psycho開個Lefebure專版...:o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