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共44頁 第一第一 ... 234561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1 到 40 共計 432 條
  1. #3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是阿,
    有psycho兄的背書,放心進貨吧...
    sp007 報的是喇叭線的價格啦!訊號線便宜一些;我記得是1號線一萬多;三號線三萬出頭,其他詳情請問新天新地....

  2. #32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sp007 報的是喇叭線的價格啦!訊號線便宜一些;我記得是1號線一萬多;三號線三萬出頭,其他詳情請問新天新地....
    三號差真多,是1.2m的價格嗎?..........

  3. #3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三號差真多,是1.2m的價格嗎?..........
    sp007 你原先寫的才是對的,我上述的是0.7m的;至於1.2m的我不知道..

  4. #3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註:此篇文章上承自:呈現當代貝多芬應有面貌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談『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


      一直以來,謝霖是我最喜愛的小提琴家。他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曲集是公認的經典,我個人更認為他的巴哈小提琴協奏曲唱片是後人難以企及的絕世高峰。他與海布勒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集也是超級經典,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則是我私人的最愛。無論如何,他都是我最喜愛與敬重的『最』偉大之小提琴家。不過,到了孟德爾松,第一名典範被密爾斯坦搶個十足;布拉姆斯更是不夠搶眼,柴可夫斯基則完全個性不合。面對這種現象,很容易解釋成有些小提琴家只適合特定的曲目。真是如此簡單嗎?

      偉大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讓我理解了一個重要現象。原來,古典音樂有兩種:一種是『需要詮釋的音樂』,另一種是『不能詮釋的音樂』。

      我的私人猜想是:巴哈、莫札特與貝多芬時代,作曲技巧有時代上的限制,樂器性能與演奏家技巧更是遠遠不如現代。我們東方文化傳統總喜歡好古非今,總以為帕格尼尼的『演奏技術』是現代演奏家完全無法企及的,這是標準的『音、樂沒有分立』的謬誤。如果說帕格尼尼的演奏之感人熱力這種『現場表演』的功力勝過現代小提琴家,這是樂的層次,當然有可能。但是小提琴的演奏技術是百分之百的技藝、甚至可以科學化;這就意謂著演奏技術永遠是直線進步的,現代小提琴家技術勝過的帕格尼尼的不知凡己,因為帕格尼尼自己也無法想像小提琴可以表現出拉威爾《吉普賽人》這種超高難度的技術,而這曲目不知有多少小提琴家可以通過,當然,拉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於是,面對樂器性能與演奏技術都遠遠落後一大截的舊時代,作曲家內心想要達到的音樂效果,勢必會嚴重受限。這導致『音樂家心中的音樂遠遠比樂譜記載的還要多很多』:例如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之第一主題,從G弦獨奏的主旋律跳到E弦高把位,伴奏更是只有弦樂聲部的高音域,明顯要呈現出『空靈感』的音樂效果。處在樂器性能高強與演奏技術高超之時代的聖桑與拉威爾,一定可以大膽要求這一段得用人工泛音甚至左手撥弦,來加強『空靈感』效果。可是在貝多芬時代,他當然不知道日後的小提琴演奏技術可以這麼強!那有趣了,這一段音樂就算忠於原譜,演奏時到底要表現出空靈感的琴音?還是厚實的微壓平分弓正常音?貝多芬的樂譜當然不可能註明!於是,樂譜上沒有寫的,剛好讓演奏家自行創造、自行詮釋。於是出現各家版本種種風采各自不同,引起的好惡也各自兩極。我私人最愛謝霖版,相信會有很多愛樂者跟我完全不一樣。這就是『需要詮釋的音樂』,因為樂器性能與演奏技術追不上作曲家的程度。

      時代到了聖桑與拉威爾,各種樂器的性能達到頂點,小提琴的演奏技術更是登峰造極。可以說拉威爾很多管弦樂曲的第一小提琴聲部所需要的技術,都是遠遠超過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獨奏小提琴樂譜的難度。再加上,作曲家的音樂不再像莫札特時代一樣隨聽隨丟,若是不能強到令人耳目一新、重覆聆聽的音樂作品,恐怕會被淘汱。於是,作曲家寫在樂譜的音符,把所有情感表現的可能都徹底寫得清楚無比。於是出現了『不能詮釋的音樂』,演奏家只能正確無誤地把作曲家寫在樂譜上的所有要求都清清楚楚正確演奏出來,OK,這就是最好的演奏!萬一想加上詮釋,很抱歉,作曲家己經寫得太清楚了,任意添加詮釋的後果,反而導致作曲家原先設計的音樂美感混濁不堪。因此,『詮釋』不再那麼重要。


    謝霖演奏
    聖桑小提琴協奏曲No.3

      拿謝霖的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與 Hoelscher 的版本相比,正是看到謝霖的窮困。謝霖的人文性格非常完美,他獨一無二地表現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應有的人文深度,所以在該曲目中他的音樂表情、速度與音色都非常明顯與歐伊史特拉夫、海費茲等流行版本相差甚多,新一代的演奏家更是無人採相同方式。這就說明了他是『詮釋』,把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加上了很多謝霖自己基於對貝多芬音樂深度理解而進行的『再創造』。

      到了聖桑,一切都完了。這首音樂是超越貝多芬的貝多芬,把妥協於樂器性能與受限的作曲技巧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徹底改頭換面,變成符合現代樂器性能與技術的音樂。於是,演奏家『不能詮釋』,聖桑己經把所有音符想喚起的情感通通寫在樂譜上;演奏家硬是強加詮釋,後果就是造成四不像的彆扭感。

      沒錯,這是謝霖演奏聖桑的嚴重致命缺點:彆扭感。聖桑的精神世界與心靈躍升完全真正繼承了貝多芬:在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的中段,己經把貝多芬式的人文主義徹底發揮到極致。不需要謝霖,任何一個小提琴演奏家只要基本技巧沒有缺陷,誰都可以演奏出那種味道。即使是晚年弓法與音準失衡的黎奇、受傷而無法超技的曼紐因、尚待成大器的林昭亮,通通可以在該樂段演奏出人文主義精神,只是暴露出個人的基本演奏技術之好壞與否。


    Hoelscher、Dervaux 演奏
    聖桑小提琴協奏曲No.3

      然而第一樂章開始、第二樂章泛音結尾、第三樂章從序奏到第一主題,通通都是聖桑特意安排的展技樂段。這些樂段之所以展技,都是因為展技的效果恰好就是聖桑想刻劃的精神層次:法國音樂是『理性的浪漫主義』,這點與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是完全相通的。既然本作品己經有了前述說明的人文主義精神之理性樂段,當然這裡的展技樂段就是要展現相對的浪漫與衝勁,才是法式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動態平衡』。這正是我前篇文章所談到:『表現深刻心靈的音樂,不應該是一味內省沈思的,而是應該積極體會各種人間真實情感、受盡人間各種現實遭遇,然後面對真實生活隱現的神聖意涵,發出會心一笑。』的意旨。於是,在這些樂段主動加上人文主義情緒的謝霖,當場徹底失敗,變得四不像、彆扭.....

      Hoelscher 是非常忠實而不詮釋的演奏,他的演奏技術極強,所有展技樂段的音色都控制地精確無比。於是,在我擁有的幾個版本中,他把作曲家的話語講得最清楚。再加上 Dervaux 的指揮表現出驚世絕倫的樂團合奏色彩,錄音又極為正確;如此完整地呈現『音』之極致美感,便成為這種『不能詮釋的音樂』最令人感動的好版本。


    海飛茲、皮亞提高斯基
    與魯賓斯坦演奏
    拉威爾鋼琴三重奏

      從聖桑再到拉威爾,『不能詮釋的音樂』越來越明顯。我一向不喜歡海飛茲的唱片,總嫌味道不夠濃厚。但是我被徹底征服的海飛茲唱片,正是 CASCAVELLE 那套拉威爾全集中,海飛茲、皮亞提高斯基與魯賓斯坦三重奏團演奏的拉威爾鋼琴三重奏。他們完全沒有詮釋,只憑拉威爾本身寫的音符,就可以讓本曲目展現全人類各種情感無所不包,這正是最標準的『不能詮釋的音樂』。

      當然了,這種『不能詮釋的音樂』,正意謂了它比較進階、難度稍高;對演奏技術的要求超難,別說獨奏家達不到標準,連樂團的合奏能力都被嚴格檢驗;翻錄成唱片後,同樣嚴格考驗錄音美學的品味、嚴苛要求音響觀念的正確性.....這種音樂無法取代3B2T而成為古典音樂欣賞主流,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你走到這一步,也許就會像我一樣,發現音樂欣賞世界被徹底改變了。

      有這種『需要詮釋的音樂』與『不能詮釋的音樂』的認識後,下文再來談談這首偉大音樂的各家演奏成果。

    (END)

    註:我並不是認為3B2T之『五大後期作品』就會輸給法派音樂;他們與法派音樂不同的是,使用超高難度的線條結構來達到最高最美的音樂心靈,在該層次一樣會意謂著難度較高、演奏技術較難與錄音品味要求較嚴的進階問題;或許這正是3B2T瘋狂流行,但是他們最高傑作的後期音樂反而不受注目的主要原因。

  5. #3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漫談唱片的演奏與錄音問題

    不好意思我剛剛經歷了每年四次的瘋狂改作業期,600份一千字以上的報告...(sweat)(sweat),所以一直沒有來貼新文章了....

    從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漫談唱片的演奏與錄音問題

      前兩篇文章己經指出:『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這麼偉大的音樂,最大門檻就是音樂與音響上的要求嚴苛。一個演奏技巧高強的獨奏者、合奏能力超強的樂團、正確觀念的錄音與音響,通通缺一不可。然後,還得要求演奏家必需減少詮釋,因為作者己經把該寫的東西通通寫出來了,它是「不能詮釋的音樂」。』

      相對於我目前最滿意的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其他唱片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小提琴家過度詮釋、樂團合奏能力不足與錄音方式偏差的等等問題。



    葛魯米歐、羅森塔指揮拉慕魯管弦樂團

      葛魯米歐、羅森塔與拉慕魯樂團是目前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夢幻名盤,只可惜,偉大的演奏還是需要『忠於音樂的藝術級錄音』(這與市面上所謂的『發燒錄音』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來支持;這唱片的錄音太強調獨奏小提琴的音量,樂團的室內樂式合奏效果變得非常弱,必需很仔細聽、對照 Dervaux版或參考總譜才能找到羅森塔的媚力。


    Francescatti、Mitropoulos

      Francescatti 與 Mitropoulos指揮紐約愛樂的版本錄於1950年,音效絕佳,是另一個我摯愛的版本。其中 Francescatti 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小提琴之神,他實在演奏地太完美了,運弓、音色、各種泛音、雙弦....沒有一個技巧是有缺陷的。CASCAVELLE 那套拉威爾全集之第三集,故意以《吉普賽人》超技難曲讓1931年的 Francescatti 與1934年的海飛茲進行PK大賽;詮釋完全不論只論小提琴演奏技巧,我相信只要聽過的樂友都會讓事實說話,差距是非常大的。

      這是我所聽過最完美無缺的獨奏小提琴典範,但是這張唱片的樂團合奏音色就不是那麼令我完全滿意。相較之下,Mitropoulos 明顯偏向線條而不像 Dervaux 同時兼俱線條與音色。雖然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的表現仍近乎完美,錄音也極佳(1950的錄音,這樣子算非常好了);但是很多合奏音色的調和效果,例如這一段:『逐漸加強音量後帶出聖詠式的第三主題,卻利用銅管合奏變成強烈的的華格納式戲劇風格,產生本樂曲最壯麗的宣告。』,銅管的合奏能力明明與 Dervaux 版不相上下,但是混合出來的音色,仍然以 Dervaux 最憾動人心。不知是個人詮釋取向?還是 Dervaux 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樂團音色傳統?以我目前的程度聽來,我傾向認為是 Dervaux 這位繼承巴黎四大樂團之柯隆內管弦樂團的偉大指揮家,表現出最正統的法國音色傳統。

      當然,上述的合奏音色判準是非常非常嚴苛的,可以說,如果沒有 Dervaux與羅森塔,我一定會判定 Mitropoulos 指揮紐約愛樂是我所聽過最成功的伴奏樂團表現!

      這下子難以選擇了,Francescatti 實在表現地太偉大了,可是管弦樂團的特質與 Francescatti 之搭配,在最嚴苛的標準上,有一點不是那麼完美無缺。所以要論最能掌握聖桑原始音樂意涵的版本,我可能仍得推薦 Hoelscher 與 Dervaux 指揮新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不過,如果你很重視獨奏小提琴的水準,別懷疑,就算這張唱片的錄音水準遠比不上 Hoelscher 版,Francescatti 的演奏水準造成的『好聽悅耳』仍然可以狠狠徹底打趴錄音絕佳的 Hoelscher,演奏水準還是比錄音正確性重要很多。



    密爾斯坦、Fistoulari

      我私人非常喜歡的小提琴家密爾斯坦與 Fistoulari 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版本,這張唱片的錄音品質是很標準的 EMI ENGLISH,中頻有點過肥;而這張唱片的錄音音質又比較差,嚴格來說錄音不算好,只是幸好獨奏小提琴與樂團之間的音平衡還不錯,不像後面要談的謝霖版那麼慘。

      以獨奏小提琴而論,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喜歡密爾斯坦?還是說他的氣質適合聖桑?總而言之,密爾斯坦的演奏『加上不少詮釋』。唯一的缺陷,只有在第三樂章表現出自傲性格的第一主題,密爾斯坦明顯太過度優雅了,這是很大的敗筆;除此之外,這首音樂的室內樂性格,高貴、壯麗與神聖的多樣表情,密爾斯坦都表現得絕佳!再加上他的典雅音色遠遠勝了 Hoelscher 一大截,單論小提琴主奏,這個版本大勝 Hoelscher 版甚多。

      我聽古典音樂素來不重視寬廣的資訊,所以 Fistoulari 是誰我根本不知道。聽這個版本後,發現他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指揮;因為聖桑的多聲部線條,他表現地一清二楚,甚至刻劃地比 Dervaux 版還清晰。他甚至注意到銅管的音色變化:主動在節奏性格強的部份加上『擠壓式的噪音』,在旋律性格強的樂句就使用溫和的音色。從這個版本聽來,他應該是個不錯的指揮。否則,當密爾斯坦自覺地使用室內樂態度演奏時,樂團不會配合地那麼完美無缺。

      可是樂團的表現很差。線條聲部如此精確的指揮,很多木管合奏之音色卻往往無法突顯出來,造成我說的第一樂章與第三樂章之壯麗感通通消失不見......依我聽法國指揮家蒙都、帕瑞與孟許的經驗,這應該是樂團合奏能力的問題,演奏法國曲目似乎對很多樂團來說實在太過艱難。所以第三樂章那段最壯麗而有華格納風的銅管合奏,你如果聽到這個版本,可能會痛罵我胡說八道,因那個銅管實在太細弱了。太可惜了,我對密爾斯坦的滿意度遠遠勝過 Hoelscher,但是聖桑在協奏曲之樂團部份加上這麼高門檻的合奏能力要求,讓樂團表現不佳的本唱片在整體聽感輸了 Hoelscher 與 Dervaux 版一截。


      謝霖版除了前文提到的『詮釋過度』之問題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錄音問題。該唱片的樂團與指揮都不錯,但是錄音嚴重錯誤,讓獨奏小提琴過度突出在樂團之上。如果是演奏柴可夫斯基也就罷了,演奏這首需要室內樂般和諧的音樂,這種錄音徹底破壞了本樂曲的美感。


      林昭亮版有另一種問題,是『錄音美學的偏失』。以第一樂章而論,一開始的G弦獨奏,乍聽下實在太好聽了無人能比!可是,一跑到高音域,怎麼音色變得太粗糙完全不像同一個人在演奏?原來,這就是錄音美學的偏失,該唱片就是喜歡『後製加料』的錄音。混音修飾的後果的確讓中低頻變得『肥美』,但是相對而言就是高音域變得『不自然』,於是聽起來像是兩把小提琴,一把爛琴專門演奏出難聽的高音,一把好琴專門演奏著肥美的低音.......


    Ricci 在 Vox


    曼紐因在EMI

      Ricci 在 Vox 那套唱片的基本弓法與音色都不佳,應該己經到他的退化期了。曼紐因在EMI大全集裡之本曲目的表現也是不佳,無法與前述好版本相提並論。



      帕爾曼與巴倫波英指揮巴黎管弦樂團之版本中,巴倫波英真的只在乎『旋律線條的修飾』,自創各種旋律線的忽快忽慢自由速度。但是,需要與獨奏小提琴進行室內樂式的間次出現時,獨奏小提琴就是無法與木管或第一小提琴聲部和諧並存;不是樂團出現過快、不然就是過慢。跟完美無缺的 Dervaux 版相比,簡直無法相信這是法國樂團的表現。相對於帕爾曼與馬替農指揮的巴黎管弦樂團之拉威爾《吉普賽人》,樂團與獨奏小提琴的和諧共處能力之強,讓愛樂者了解這首著名難曲絕對『不只是』一首小提琴的花俏獨奏曲而己,它是有非常深刻的管弦樂語法藝術的!可見,帕爾曼與巴黎管弦樂團是可以合作勝任的,差別就是在於馬替農與巴倫波英的指揮實力差別過大。


      當然這些唱片的聆聽心得只是個人主觀看法,不過,對於一首演奏門檻如此困難的音樂,如果要求水準不夠高,恐怕會嚴重傷害對這首偉大曲目的認識而不自知。更害怕的是,把這首音樂當成一首小提琴炫技曲而忽略了獨奏小提琴本身的深刻精神內涵、與樂團呈現的多樣人性真實情感,那更會喪失從貝多芬進階到聖桑的藝術心靈提升了。因此寫出這一篇嚴苛的樂曲版本比較評論,更希望樂友能從較正確的唱片走入這首音樂,才不會身入寶山空手而回。這麼偉大的音樂居然很少被強烈重視,豈不就是一個最大的警訊?

    (END)

  6. #3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舒伯特弦樂五重奏 D.956 之『音色的合奏默契』:Panocha Quartet & Iancovici

    舒伯特弦樂五重奏 D.956 之『音色的合奏默契』:Panocha Quartet & Iancovici

      舒伯特這首弦樂五重奏以兩隻大提琴的獨特組合、切分音式的悸動節奏感、扣人心弦的旋律歌詠、情緒強烈變化的渲染力,不知安慰了多少心靈;其中第二隻大提琴是一個完全獨立的聲部,可以獨自引導旋律,也常常負責獨特的節奏音型。然而,舒伯特處理多隻樂器的作曲技巧並不像貝多芬利用多聲部對位;例如第一樂章歌謠般的第二主題,第一大提琴演奏主旋律,另一隻則如同補足主旋律的尾韻般地助奏;再例如第四樂章一開始的主旋律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小提琴一下子參與主旋律形成八度音合奏,一會兒又完全脫離主旋律而單純伴奏,如此產生微妙的音色變化,產生屬於舒怕特的獨特風格。

      我特別要指出最令人喜愛的第二樂章一開始的主旋律應該在第二小提琴,它以非常少的音符來刻劃寧靜地沈思。要如此澄清不單是樂曲結構上的要求,還包括了存在於作曲家最後期作品中『神秘參與』般的心靈躍升之精神要求。雖然我們可以把第一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事實上是美化過的伴奏與助奏)當成主題而不妨礙對本樂章的喜愛(根據非正式的觀察,即使是閱讀總譜的老樂迷,還是有一大堆人不知道這樂章的主題是在第二小提琴),但是唯有第二小提琴上的那個真正主題才能讓我們同時理解它與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D.960)第二樂章裡的神秘與寧靜,而能深刻體會一個短命音樂家的不朽存在。無怪有人聲稱這個樂章是可以陪伴著永遠的安息,死後願與這音樂同歸塵土。

      本樂曲一方面承接著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的強烈音響效果,另一方面卻加上足量的抒情氣氛加以微妙平衡;於是第一樂章的發展部可以聽到複雜對位與單純歌謠間的平衡,第二樂章可以聽到神秘悠遠與熱情表達的平衡;第三樂章出現最誇張的心靈對比,第四樂章硬是讓悽愴的旋律融合進歡樂的節奏與單純美感的旋律。如此表現音樂家偉大的生命後期心靈,可說是舒伯特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這麼偉大的作品是非常難演奏的,乍看不需要多聲部對位的線條結構,卻意謂著音色的合奏默契要求非常嚴格。在我學會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後,終於找到令我滿意的版本。這是在新天新地唱片行找到的 Phaedra 唱片:


    Phaedra 292016
    Panocha Quartet & Mirel Iancovici, violoncello

    1.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 163 (D. 956) - Franz Schubert
    2.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 28 No. 4 (G. 310) - Luigi Boccherini (world premiere)


      有看過封面設計這麼難看的CD唱片嗎?這張可以算第一名『醜』的.......

      我對這首樂曲的演奏要求是『音色的合奏默契』,以第四樂章為例:一開始只有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一主題,隨及是第一小提琴提高八度與第二小提琴合奏同樣的主題旋律。

      重點在於『只有第一小提琴』與『兩隻小提琴同時出現』之音色對比,如果兩隻小提琴出現的默契不佳、時間不一致,那就會感覺比一隻小提琴的音色還要粗糙許多;如果第二小提琴的特色沒有突顯,那就會聽不出這一段是兩隻小提琴的八度合奏。總之,兩把小提琴默契不夠,沒有儘可能同時發聲並協調音量強弱,就會明顯出現『一隻樂器的音質遠遠勝過兩隻樂器』的慘劇。



      結果我手上的版本通通不合格,連那個史坦、史耐德罕與卡薩爾斯的夢幻版本也一樣通不過。而這張封面設計零分的醜片子與之相比,實在令我怨嘆原來先前都是白聽的了。

      那談到詮釋呢?第二樂章說明了一切,它的中段是會害死人的。這首音樂是『後期心靈』的音樂,樂曲本身結構讓很多版本通通把這個中段演奏地濫情無比!聽起來是很爽,但是這首音樂不是《死與少女》的黯然神傷,這樣的詮釋是非常不恰當的。

      而在這張唱片中,Panocha 團的詮釋說明了一切:第二樂章一開始,五隻樂器完全獨立而平衡,主旋律清楚地出現在第二小提琴而由中提琴與第一大提琴支持,第一小提琴的助奏完全沒有搶走第二小提琴的風彩。到了最麻煩的中段,適當地壓抑情緒下,雖然是『第一小提琴、第一大提琴之八度合奏』、『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切分音節奏』與『第二大提琴的自由節奏』之三聲部作品,但是五隻樂器仍然一清二楚;不過份高抬第一小提琴的悲愴與第二大提琴的沈鬱,讓這個容易過度濫情的樂章回歸成一個結構嚴謹、情感克制的古典樂章,因而完全保護了後期心靈應有的節制與平衡;憂傷真的只偶一為之,最後還是永遠的安息。


      這一樂章中,史坦、史耐德罕與卡薩爾斯的夢幻版本表現地與本唱片差不多,這時錄音差很多的缺點就吃虧了。而流行的 Emerson 四重奏團與羅斯托波維奇的版本,是標準的錯誤示範;他們一始就突顯第二大提琴的節奏感,再加上沒有強調第二小提琴,造成這樂章的真正主題不明顯,反而極容易讓樂友被第一小提琴的生動節奏吸引;結果到中段,完全濫情到《死與少女》之前的水準了。

      我不能確定本片不算頂級但是不偏加料的自然錄音,是否可以為平衡的五隻樂器表現加分許多;可能越是複雜的配器,越需要正確的錄音才能回歸作曲家期待的『聲音』。無論如何,現今能聽到最正確的演奏版本就是這一個了;看來不只是管弦樂與鋼琴,連四重奏、五重奏的室內樂領域,照樣會被新天新地的唱片重新檢驗。

    (END)

  7. #37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psycho兄,你在中時是不是有開部落格?

    如果不是,你的文章被盜用了哦...

  8. #38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印象是有,不過有連結嗎?

    看是不是同一個

    引用 作者: sp007 查看文章
    psycho兄,你在中時是不是有開部落格?

    如果不是,你的文章被盜用了哦...

  9. #3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昨天回了sp007,結果系統當機,回文不見了.....(sweat) (sweat) (sweat)

    那個中時部落格就是我的,所以沒問題!只要是心靈小憩、聯合電子報、中時部落格與這裡,就是我自己弄的。(多謝小葉指點這一文多貼的缺陷,我會再想想利弊得失....)

    無論如何還是多謝 sp007 幫我抓盜文,我的文章被盜用的程度無法想像,甚至還有知名網路作家直接把我的文章之前後文添加一段廢話便當成自己的文章。只是兩岸相隔,有的在美有的在中,告也不知從何告起.....:( (sweat)

  10. #40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主要是做了升級的動作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昨天回了sp007,結果系統當機,回文不見了.....(sweat) (sweat) (sweat)

    那個中時部落格就是我的,所以沒問題!只要是心靈小憩、聯合電子報、中時部落格與這裡,就是我自己弄的。(多謝小葉指點這一文多貼的缺陷,我會再想想利弊得失....)

    無論如何還是多謝 sp007 幫我抓盜文,我的文章被盜用的程度無法想像,甚至還有知名網路作家直接把我的文章之前後文添加一段廢話便當成自己的文章。只是兩岸相隔,有的在美有的在中,告也不知從何告起.....:( (swea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