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共14頁 第一第一 ... 3456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41 到 50 共計 138 條
  1. #41
    註冊日期
    2007-05-15
    文章
    1,771
    Thanks
    946
    Thanked 136 Times in 96 Posts

    預設

    慚愧..... 忘了|-)

  2. #42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機會不大,尤其是日版的.....:*:*:*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我在想如果psycho兄所提的那些問題,不在於錄音而是在後製出狀況
    那有沒有可能不同版本因為後製處理不同,而有所改善...:^)

  3. #4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我在想如果psycho兄所提的那些問題,不在於錄音而是在後製出狀況
    那有沒有可能不同版本因為後製處理不同,而有所改善...:^)
    我個人的經驗是:越近代的後製越扭曲原音....(sweat)

    猜想是因為,越近代的後製越傾向讓mp3等級的音響『播起來好聽』,所以就.....:^) :^)

  4. #44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深有同感,不過進口的CD大部份還好,臺灣出品的CD這種趨勢就蠻明顯的 :|

    卡門幻想曲現在又多了XRCD版本可以選擇
    (資料來源:www.38c.com.tw)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個人的經驗是:越近代的後製越扭曲原音....(sweat)

    猜想是因為,越近代的後製越傾向讓mp3等級的音響『播起來好聽』,所以就.....:^) :^)

  5. #4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古典音樂欣賞歷程的『音色』與『線條』之辨:以《展覽會之畫》為例

      由於從娘胎就被熱愛古典音樂的父親灌輸各類唱片,約國中時期迷上了穆梭爾斯基的名曲《展覽會之畫》。當時家裡同時有李希特的現場演奏鋼琴版與朱里尼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拉威爾改編之管弦樂版。老爸不喜歡鋼琴而偏好小提琴與管弦樂,所以主動播放給我聆聽的是管弦樂版。小小年紀聽了這曲子覺得『主題變化多端』,很像是當年國產LP唱片大廠松竹推銷的管弦樂入門音樂:聖桑之《動物狂歡節》與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聽就喜歡上了;依我從小聆聽古典音樂的個人獨特習慣,便一聽再聽、聽到全曲可哼出主旋律而默背起來。

      後來翻箱倒櫃知道這首音樂有鋼琴版,一聽之下被嚇到了:怎麼只用一台鋼琴就可以有這麼色彩炫麗的音樂?你看看,小時候完全無法感受管弦樂版的『多樣樂器之音色炫麗』,反而只用單一鋼琴樂器就很快地發現它的色彩豐富。當然,年紀太小,可能也會被單一樂器的『超技感』嚇唬到,從而喜歡鋼琴版。總之,從此完全不喜歡聽管弦樂版,只喜歡聽鋼琴版。

      隨著日漸建確立私人的3B2T、五大後期之觀念後,這首音樂退到我的音樂舞台遠處,只有寫樂評時偶爾提一下。終究,從『線條』而論,這首音樂要跟3B2T相比、尤其是要跟當時瘋狂迷上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種類型的音樂。因此整個樂評時期與1993的連線古典音樂板時期,沒有人聽過我談論這首音樂。


      直到最近,透過了解拉威爾而了解『音色』,透過了解『音色』而獲得獨立在『線條』之外的音樂欣賞旨趣後,管弦樂版是我最深愛的3B2T1R之一,學會了新觀點當然要重新體會一下該音樂。結果....原來,原來管弦樂版比鋼琴版在『音色』強太多太多了!甚至說句可能會被打的話,拉威爾的『改編』居然比穆梭爾斯基的『原著』還要偉大太多!就像改編成管弦樂的《古代小步舞曲》實在比拉威爾自己的原著鋼琴版強太多了。

      所以我深切體認到,『音色』真的是一種比較進階的聆樂旨趣。小時候只覺得主旋律一下子由木管、一下子由銅管、一下子由弦樂....等不同樂器演出,便覺得像布烈頓之《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一樣有趣。這只是『音色』的入門辨認層次,根本無法理解『音色』的藝術層次。事實上,很多3B2T名曲被改編成管弦樂曲,常常就只是這個種入門層次的『音色』而己。在這樣的基礎上,改編成管弦樂、或電子樂、或流行歌曲,我個人認為都是差不多的音樂。

      以『線條』為主的音樂欣賞方式,『音色』問題往往只有樂器編制數很少的時候,才能注意到。所以小時候會覺得一台鋼琴比一個樂團音色還要更變化多端,聆聽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三重奏很快就可以發現『樂手默契不佳』導致的音色粗糙,卻一直到現在才發現管弦樂團一樣可以要求嚴格的樂手間默契,默契不夠就會讓貝多芬的交響曲聲部結構降級成古典主義的原始型式。

      唯有了解『音色』藝術的全貌後,管弦樂曲中很多超越性的藝術精品才能浮現;這時管弦樂的目的不再是前述入門的爽快感了,而是更有藝術價值的意義追尋。

      為此我向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下戰帖:有沒有一個充分表現『拉威爾』管弦樂藝術的《展覽會之畫》唱片?林先生語帶神秘地說他進了一個發燒版本,結果,帶出一個驚人的歷史錄音品牌:CASCAVELLE。


      CASCAVELLE的唱片同時有最新的錄音也有歷史錄音的轉錄,他們的新錄音是另一場美麗的愛樂之旅,下次再談。最可怕的是他們天下第一流的歷史錄音轉錄技術:1929的鋼琴錄音,可以聽到近代錄音都比不上的音量動態變化與發聲的能量與質感,沒錯,就是1929年的瑪格麗特.隆女士敲下低音鍵時,2006年正在聽唱片的你會在沙發上感覺那低音震到你的心、你的腿,這只是在一套便宜的三萬多元音響系統就可以感受到。當然了,老錄音的嘶聲是不能消除了的,消除嘶聲後的歷史錄音是死亡了才不會有嘶聲;如果你願意讓歷史錄音活得很有精神,你願意忍受它伴隨活出生命而來的嘶聲,它將會完完整整地告訴你1929年代的音樂家有多可怕的細膩音色控制能力。


      於是我聽到2006為止『音響最發燒』的《展覽會之畫》版本,在CASCAVELLE唱片公司為拉威爾絕大多數作品而出版的九張歷史錄音精選之第三集,由Paul Kletzki指揮法國國家廣播樂團的1948年錄音。

      1948的歷史錄音居然最發燒?有沒有搞錯?

      其實,從我提倡『音』、『樂』分立觀點後,越來越發現,所謂的『音響性』仍然需要演奏家與錄音師的全力參與;演奏不出動態幅度與音質明確的演奏家,無論使用多高級的音響播放第一流的錄音,仍然會得不到『音』的滿足感,當然就不會有貨真價實的音響快感。反而,演奏家表現驚人、錄音師正確補捉到音樂的複雜訊息、唱片製作水準極高,這時就算使用便宜音響,照樣可以獲得極高的音響快感。這個《展覽會之畫》版本就是這種驚人的成就。

      《展覽會之畫》是一首旋律極為優美動聽的音樂,這是它所以能成為著名曲目的原因之一。但是拉威爾將它管弦樂化之後,音色、音質與管弦樂的動態能量,通通成為演奏此音樂的嚴苛要求。單單憑第一幅畫《侏儒》,樂團的合奏能力就決定了能表現出多驚人的動態;合奏能力不夠的樂團,快速音群明顯有拖慢、變亂而無法一氣呵成的感覺。Paul Kletzki這個版本的樂團合奏能力硬是遠勝他人一大截,聆聽之後才發現,合奏能力偏弱的管弦樂句,會嚴重削弱這段音樂的動態與能量而失去音響快感。怪不得以前聽管弦樂版這一段通通因為覺得無聊而跳過去,現在聽這個版本才知道這段改編是多麼生動有力,遠遠勝過原著鋼琴版。

      再來是『音色』的問題,優秀的木管與銅管不但只能在法國樂團找到,而這個版本更是強中之強;《古堡》的薩克斯風充滿整個音響室,《牛車》的土巴號傳來聲聲節奏的重量感,清楚告訴你它是土巴號不是伸縮號。沒錯,完整捕捉到高頻的細微動態才能讓薩克斯風充滿音響室,正確表現低頻的動態變化才能正碓表現土巴號的重量感,這張1948的錄音就是完全可以表現出來!反觀一堆立體聲現代錄音,你聽得出薩克斯風在空氣中的騎士浪漫精神嗎?聽得出不同於法國號與伸縮號的土巴號音質嗎?回到《御花園》,雖然以雙簧管帶出主題,但是長笛兩次加入快速音符的調色效果,考驗木管合奏的音質控制力;隨後旋律中第一小提琴的滑音,從來沒聽過可以『合奏』出這麼美而和諧的滑音!不妨再注意《兩個猶太人》中代表神經質的小號,這根本是神技!小號可以吹出如此變幻莫測的音色來.....

      沒錯,1948的老錄音會有什麼可挑剔的缺點,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只要忽略雜音,就像很多千萬級音響家忍受傳統LP的雜音一樣,一幅發燒致極的音響快感圖像就完整地出現在眼前。

      真的,認識到音色藝術的真貌之後,『音響性』的定義都被翻轉過來了。歷史錄音可以滿足多大的音響快感與音樂美感?CASCAVELLE的許多歷史錄音唱片,將會挑戰所有過於偏重『線條』而忽略『音色』藝術的愛樂者。

    (END)

  6. #4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CASCAVELLE的許多歷史錄音唱片,將會挑戰所有過於偏重『線條』而忽略『音色』藝術的愛樂者。
    就玩音響的立場,這一篇文章要談的是『最完整的動態』。從 CASCAVELLE 的歷史錄音與現代錄音相比較,就以卡拉揚的DG同曲目錄音來比。

    單單比超低頻的層次,1948 的錄音居然遠勝卡拉揚。

    1948 的錄音技術那有可能贏過 198X ?所以,不是 1948 太強,而是非常明顯的,卡拉揚那張是『壓縮動態』的唱片;因此,遇到『不壓縮動態』的 1948 唱片,連超低頻都輸給人家了。

    因此,回到『錄音承載著音響藝術』的主題;如果唱片本身訊息就是『扭曲』(例如壓縮動態)的,當然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如臨現場之音響快感了。反之,唱片的訊息不扭曲(不壓縮動態),就算是 1930的爛錄音,照樣可以輕易聽到演奏家的技術、音色與『如臨現場』的感動....:) :)

  7. #47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完整的錄音、音響性與如臨現場,這三者關係很微妙,一個好不代表另一個就好

  8. #4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完整的錄音、音響性與如臨現場,這三者關係很微妙,一個好不代表另一個就好
    小葉有話直說無妨,我很喜歡被吐槽哩! 可不可列出幾張唱片:

    『完整的錄音』 => ex?
    音響性 == ex?
    如臨現場 == ex?

    讓我來好好理解你所謂的『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

  9. #49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75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我沒有要吐嘈呀,大師誤會了,我只是呼應一下 8)

    ================

    完整,我先較針對訊息量來說...

    訊息量最多,並不代表錄音是最好,其只是好錄音的元素之一而已,還有其他因素
    音響性好的,不見得錄音訊息量就一定就會最多,這個要說也是"落落長"...(如音響展CD,mp3較好聽?...也是屬於這個課題)

    如臨現場,訊息量是很大的關鍵之一,但也只是關鍵之一

    有一好,沒一好....都會無法得到最終極的表現

    例如
    大師有好CD,而沒有musk的好系統,如臨現場就會差一截
    某CD的版本訊息量最多,最完整,但錄音工程或壓片粗糙,質感、音色走掉之類的,音響性無法呈現 (古典類比錄音LP轉錄數位CD後,往往會發生許多問題)

    有聽到可以解釋的CD,我再來跟大師報告一下 (music)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小葉有話直說無妨,我很喜歡被吐槽哩! 可不可列出幾張唱片:

    『完整的錄音』 => ex?
    音響性 == ex?
    如臨現場 == ex?

    讓我來好好理解你所謂的『三者』到底是什麼關係?...

  10. #5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17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慘了!誤會小葉指的是『如臨現場』與『音響性』各有所好,才會請你舉片子。本來想進行音樂心理學的分析,結果害小葉落落落落長罰寫一大篇,我欠小葉的人情可大了....(sweat) :P

    要怎賠償?私下交易....:P :P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我沒有要吐嘈呀,大師誤會了,我只是呼應一下 8)

    ================

    完整,我先較針對訊息量來說...

    訊息量最多,並不代表錄音是最好,其只是好錄音的元素之一而已,還有其他因素
    音響性好的,不見得錄音訊息量就一定就會最多,這個要說也是"落落長"...(如音響展CD,mp3較好聽?...也是屬於這個課題)

    如臨現場,訊息量是很大的關鍵之一,但也只是關鍵之一

    有一好,沒一好....都會無法得到最終極的表現

    例如
    大師有好CD,而沒有musk的好系統,如臨現場就會差一截
    某CD的版本訊息量最多,最完整,但錄音工程或壓片粗糙,質感、音色走掉之類的,音響性無法呈現 (古典類比錄音LP轉錄數位CD後,往往會發生許多問題)

    有聽到可以解釋的CD,我再來跟大師報告一下 (music)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