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共18頁 第一第一 123451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21 到 30 共計 176 條
  1. #21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特約作家?大大塊不要開玩笑了啦,我差的遠的咧!

    我用的是 MDR-7504,剛好跟你的耳機是同系列的,不過我用了大概有 12、3 年了吧。

    我指的不是 0:51 那段ㄝ,抱歉沒有交代清楚,是從 2:40 ~ 3:19 這段。重覆了兩次,但是第二次的低音有變化。剛剛又聽一次,奇怪怎嚜昨天沒有聽到打擊?而且昨天聽到的 cello 怎麼不見了?兩隻木管怎麼好像成長笛 + 單簧管?:P 看來有一點酒精的催化之下音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2. #2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指的不是 0:51 那段ㄝ,抱歉沒有交代清楚,是從 2:40 ~ 3:19 這段。重覆了兩次,但是第二次的低音有變化。剛剛又聽一次,奇怪怎嚜昨天沒有聽到打擊?而且昨天聽到的 cello 怎麼不見了?兩隻木管怎麼好像成長笛 + 單簧管?:P 看來有一點酒精的催化之下音樂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現在用中壢音響室與中壢比較不好的SONY MDR-Z600耳機監聽 Erick 說的兩段音樂,心得分享一下!...

    第一段是第二軌 2:40 開始讓 Erick『聽的我雞皮個瘩都起來了』的音樂。

    這一段的音色太過於複雜!我沒有能力肯定我的解析是正確的,更糟的是根本買不到總譜...$^$&%....(sweat)

    我以中壢音響室聽起來,因為音場前後深度與左右寬度的定位極佳,所以我聽起來是:

    小提琴聲部減少發聲樂器隻數,造成『小場面』效果,以高把位呈現主題。 => 耳機聽不到。
    長笛以低音域,再加上單簧管,產生獨特音色調味。 ==> 耳機有點難分辨,MDR-Z600 太差?
    而超低頻的輕敲有點難分辨了...:P 我用耳機完全聽成只有定音鼓....連BASS都沒有...

    林主惟先生在自己的新天新地網站有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分辨『大鼓』與『定音鼓』的真實錄音,請參考:
    http://he.cycu.edu.tw/discuz_forum/v...ead.php?tid=49
    『正確的大鼓聲響是,第一撞擊聲產生於樂團後方(通常擺放在正中央),是一團而不是一點,但規模並不特別龐大(請見下圖,大鼓雖然體積巨大,但在整個管弦樂團中比例還是有限,不可能發出半個管弦樂團般的聲響),接下來有逐次減弱的幾波空氣震動,同時間樂團兩側與後方的反射音也加進來,從而形成大鼓獨特的聲響。』

    依我中壢音響室的呈現,這一段低頻節奏有三種樂器:定音鼓偏左,大鼓正後,低音大提琴撥弦在右。
    2:40一開始小場面的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再敲第二聲定音鼓時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就像林主惟說的『有逐次減弱的幾波空氣震動』。

    這種超低頻的音色講究實在太難分辨了....:P :P


    第二段是第六軌『在曲子中段的部分有幾個泛音用到極高的把位在演奏.......低音跟打擊樂器 (小鼓 + 大鼓的輕奏)』,應該是從 6:33 開始。

    這一段用耳機聽起來,是獨奏小提琴 + 大提琴的低音長奏 + 小鼓與定音鼓。
    用中壢音響室聽起來,是獨奏小提琴 + 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同名音低音長奏 + 小鼓與大鼓(絕無定音鼓)。

    無論到底真相如何,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積極地享受到音色藝術的美感,實在是太幸福了!歡迎 Erick 進入音色藝術的美麗世界...(clap)(clap)(clap)

  3. #23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依我中壢音響室的呈現,這一段低頻節奏有三種樂器:定音鼓偏左,大鼓正後,低音大提琴撥弦在右。

    我聽到的 定音鼓跟低音大提琴撥弦位置跟你聽的一樣,但是大鼓是中間有點偏右。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小提琴聲部減少發聲樂器隻數,造成『小場面』效果,以高把位呈現主題。 => 耳機聽不到。
    看來 7504/7506 系列要比 MDZ600 好上一截喔。

  4. #2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聽到的 定音鼓跟低音大提琴撥弦位置跟你聽的一樣,但是大鼓是中間有點偏右。
    看來 7504/7506 系列要比 MDZ600 好上一截喔。
    討論這些太進階了,我們還是轉到: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古典音樂美感的經歷(長篇連載) 討論串好了.....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t=579

  5. #2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哈絲姬兒演奏莫札特第 19,27 號鋼琴協奏曲

    哈絲姬兒演奏莫札特第 19,27 號鋼琴協奏曲


    唱片資料:
    DG MONO 431872-2 GDO
    Mozart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 No. 19, 27
    Clara Haskil, Piano
    Ferenc Fricsay, Conduct

      身為一個鋼琴家,哈絲姬兒(Clara Haskil)不愧為最偉大的演奏家;作為一首協奏曲,莫札特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不愧為最偉大的一首協奏曲;兩者完美的結合,綻放出一個無可倫匹的典範;哈絲姬兒的生平在『古典音樂雜誌』的女鋼琴家特集有精彩的介紹,在此我只想完全以這樣的一首協奏曲來看待為何哈絲姬兒有如此的風采。由於對這張偉大的詮釋有無比的崇敬,底下的見解將不只是介紹這唱片,更希望能與諸多同好共享所見所得;因此本文章的大部份內容將假設您擁有這張唱片,更希望透過這種經驗的分享,引起對此詮釋緣慳一面的樂友在這赤裸裸的真誠中,哈絲姬兒和莫札特的牽引,使我們的心靈更加接近。

      創作這首樂曲時,莫札特的肉體正陷入極大的折磨。但正如一個偉大的音樂家所表現的,他在肉體愈加折磨中,心靈愈加湧現光輝;這種使人進入『神秘參與』昇華境界的光輝在樂曲本身便有明顯的呈現,但一個沒有朝此方向詮釋的版本仍可能無法得到最大的神秘感受。

      這首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的編制比較小,絃樂四部之外只有長笛一、雙簧管二、低音管二和法國號二;沒有單簧管和小號的意圖在莫札特的心中到底如何我們已不可能知道了,但這種編制或許能造成明朗和煦而不過度響亮衝勁的樂念。我個人提議將此類協奏曲稱為『室內樂化』的管弦樂曲目,正如同舒伯特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是『交響曲化』的室內樂曲目一樣;但並不能保證像室內樂就一定能擁有『神秘參與』的感動。

      第一樂章基本上有非常濃厚的絃樂和管樂相互對話的色彩,但我個人反而比較被曲中不時出現的『神秘寧靜』所吸引,請原諒我亂造名詞,然而當你聽到鋼琴以單純的和聲出現時以單純的管樂對位,或鋼琴用快速音群單聲部進行而絃樂在底下陪襯靜謐的撥絃,這時我還能用什麼去形容呢?這種雖然有音符進行但心中卻浮現莫名的寧靜感我只有以『神秘寧靜』稱呼。而在第二樂章一開始便由鋼琴以單純的手法奏出最具神秘參與魔力的旋律,連結前一樂章的寧靜,在此樂章達到肉體的解放,只有心靈的光輝盤桓著樂曲的進行;第三樂章的性格極為天真純樸,如果說第一樂章到第二樂章是對受苦肉體的解脫,那這一樂章顯然是了悟一切後回歸一個洗淨的肉體了;而這一新生肉體根據本樂章的呈示,顯然有如第二主題般的幽默,而曲中處處可見一小段小調的樂段,再也不為了憂鬱,而更有濃厚憧憬的意味;我個人以為這樂念和貝多芬第十三號絃樂四重奏是相契的。

      現在來欣賞演奏者賦與這曲子的意念,我認為主要在哈絲姬兒對音色的控制。以第一樂章鋼琴第一次出現時而言,哈絲姬兒獨有一種清脆而不太響亮的音色(按此聆聽音樂範例),這種音色使所有快速音符皆不會令人覺得華麗,總有一種天真無邪的心意;更重要的是她的第一音往往是柔軟音色,然後接著上述的清脆音色,這時我們就彷彿能在樂曲中原有的神秘寧靜中同時統一了深藏在人性內的原紿純真;也就是這樣的詮釋在樂譜表面的意向中更引入了演奏家賦與的心靈,這種引入卻完全能相容莫札特的樂念而使我們欣賞者更深一層認識樂曲,如此我們可說這是一種「超越」的詮釋。

      第二樂章這種旋律本身就極為神秘脫俗的色彩使每個鋼琴演奏大師皆能各顯身手;在此哈絲姬兒使用較快的速度進行,使神秘性的成份減少,而偏向第一樂章的安息氣氛;如果要求極度沉浸在神秘體驗的風格,這種手法顯然有所不足;但如果要同時統一莫札特式的嬉遊與神體驗,放在三個樂章結構下這種詮釋方式卻有其合理之處。

      在第三樂章的天真曲風中,哈絲姬兒再度佔了音色傑出的優勢,在她的中庸速度下並沒有產生過於調皮的情緒;你可發現每當轉為小調旋律時,她總會壓抑最高音來避免流於嘆息;而且小調過門在獨特的清脆音色下總緊緊扣著天真純樸的樂旨。在此樂章中探索哈絲姬兒是否真正用過強音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說『強音』不只意味聲音分貝值加大,還包括樂曲的氣氛被加重,那可說她非常少用強音;因為每當樂譜上的強音指示一出現,她不是把清脆音色轉成柔和,就是令發音的一瞬間製造遲疑;這樣詮釋難道不會枯燥嗎?我想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樂曲本身神秘參與的特性和哈絲姬兒這種歸真返璞的風格有先天上的契合。

      第十九號鋼琴協奏曲基本中的曲風極為快活,如第一樂章一開始的節奏和曲調;而第二主題己有調皮的味道,在輕鬆而優美的第二樂章後,這層調皮在第三樂章達到最大的發揮。這樣討好人的曲子,聆聽哈絲姬兒的獨特音色真正能忘卻任何疲勞而達到心理學家尋求的音樂療養,尤其在第三樂章有些作曲技巧突出的賦格樂段,如果不是她的控制,可能會引起屬於「激昂」之類的情感,當然我不反對有人聽音樂時想尋求情緒上的感染。

      當我們對作曲家後期心血有所心得,想要與他人分享,為什麼常聽別人說那太艱深了聽不懂呢?哈絲姬兒在此唱片中以最純潔的音色詮釋一首作曲技巧單純的樂曲,結果是讓欣賞者如此的神遊,或許揭示了一方向:越是所謂艱深的曲子,越需要天真無邪的面對。

    註一:本文唱片封片面是舊版唱片,音質當然比亂搞的大花版好太多太多,可惜唱片出版媚俗的流行如此,只好買次級品了。


    註二:本文發表多年,唱片欣賞旨趣至今沒變;但是從『音色藝術』開啟全新的莫札特欣賞視野,卻發現 Heidsieck(海德席克)這位現存的『音色天才』鋼琴家詮釋莫札特本曲更讓我著迷,下文會交待這個版本比較始末。

    (END)

  6. #2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拉威爾預悼佛瑞的『安魂曲』:《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

    拉威爾預悼佛瑞的『安魂曲』:《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

      1920年,法國代表性音樂雜誌《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刊出『德布西特輯』,由十位音樂家為了追悼德布西而寫了10首樂曲。做為偉大的音樂家,拉威爾寫出『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奏鳴曲』,實驗性地找出他後期作品風格的各種美學。你會發現,這首音樂除了美學試驗外,拉威爾對德布西有沒有什麼悲傷的故人之情言溢於表?可以說幾乎沒有,因為它是一首純粹美感的音樂。

      情況到了1922年,《音樂評論》為了發行佛瑞專刊而委請拉威爾作曲,於是拉威爾以佛瑞之全名拼音改讀成音名,而形成一條美麗的旋律,作出《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乍看之下,這似乎又是古典主義『自尋限制下的創作』之一成品。但是,深藏自我情感的拉威爾,面對他一生最敬愛的恩師佛瑞 ── 當年的佛瑞,不但垂垂老矣,而且耳聾多年,隨時就是行將就木的老人了(佛瑞在1924年去世),拉威爾還能隱藏多少情緒?

      於是,這首《依佛瑞之名的搖籃曲》成為繼佛瑞的《安魂曲》之後,最能撫慰人心的偉大音樂。可以說,這是拉威爾所寫出最美麗的『安魂曲』了。

    註:以下文章有mp3格式之音樂範例,請按下有連結的文句。

      代表佛瑞的美麗旋律出現時,鋼琴以不斷的下降音階,讓恩師過世的預感逐漸沈重起來。在這樣氣氛中,鋼琴用反覆的低音節奏迷漫著不安,小提琴在代表『佛瑞』的旋律後,再三反覆著『感謝您,感謝您....』。於是,回憶恩師種種,不斷地用『佛瑞』主題來款款訴說,轉調後的色彩竟呈現如此追憶般的夢幻情景。

      突然速度稍停,情緒一變;代表祈禱的下降復上升音階由小提琴虔誠地唱出,再三反覆上升音階的默禱中,鋼琴重新呼喚著佛瑞的名字,直到泛音與和弦的空靈感主導一切,消失在無聲的結尾中。就是這樣,把佛瑞送回天上人間了嗎?

      這是一首很短的音樂,竟然藏有這等深厚情感,成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安魂曲》之一。不知道在天上的拉威爾:你調皮地把最深厚的情感藏在最微不足道的小曲;當你發現有人成功找到了瑰寶,是否低低出現了一聲嘆息?

    ● 參考資料:

    引自:音樂之友社編(2000)。《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拉威爾》。(林勝儀譯)。台北市:美樂出版社。

    ● 推薦唱片版本:


    Tosi演奏,不但錄音正確性絕佳,演奏技術完美無缺,更是充分發揮了拉威爾的音樂作品是『不能詮釋的音樂』之要點。


    CASCAVELLE 拉威爾大全集的版本,追億美好時代的音樂餘韻。

    (END)

  7. #27
    註冊日期
    2008-04-30
    文章
    29
    Thanks
    3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代表佛瑞的美麗旋律出現時,鋼琴以不斷的下降音階,讓恩師過世的預感逐漸沈重起來。在這樣氣氛中,鋼琴用反覆的低音節奏迷漫著不安,小提琴在代表『佛瑞』的旋律後,再三反覆著『感謝您,感謝您....』。於是,回憶恩師種種,不斷地用『佛瑞』主題來款款訴說,轉調後的色彩竟呈現如此追憶般的夢幻情景。

    =============
    感謝psycho的分享

    這裡有較長的試聽, 請點選第9首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20106

  8. #2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guu 查看文章
    感謝psycho的分享

    這裡有較長的試聽, 請點選第9首

    http://www.books.com.tw/exep/cdfile.php?item=0020120106
    柏克萊有在賣?不知道他們如果把我文章放上去,是會增加銷售還是減少?...:P :P

  9. #29
    註冊日期
    2007-12-17
    文章
    246
    Thanks
    1
    Thanked 24 Times in 14 Posts

    預設

    博克來之前還有些新天新地唱片的庫存,現在剩的不多,而且目前應該是沒再進新天新地的貨了吧.

  10. #3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終於讓我喜歡上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的好唱片:Tosi

    現在到處推薦這張錄音超級正確的唱片,應該要放這篇入門級的唱片評論文章了....

    終於讓我喜歡上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的好唱片:Tosi


      雖然我正在瘋狂喜歡拉威爾,但是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我還沒喜歡過:總覺得不是很好聽?我手上有海費茲、Martzy、謝霖等名家的版本,按理應該可以好好欣賞音樂了;結果我還是不喜歡,只好摸摸頭等以再說。


    CASCAVELLE 拉威爾第三集

      CASCAVELLE 那套拉威爾大全集,其中有林主惟先生大力推薦的夢幻名版:Gautier 與蕾菲布的演奏。不過我還沒喜歡上這首曲子之前,恐怕會因為錄音太差而不習慣名版;就這樣,一直與本曲擦肩而過。

      直到聽了這個名技取向、弓法驚人的 Tosi,完全徹底著迷上這首音樂了。


    SOLSTICE SOCD235
    拉威爾 小提琴作品(原始連結)

      沒想到這麼年輕的傢伙有這麼可怕的超技!由於本片有超高難度流行名曲《吉普賽人》,我仔細拿出手上至少十五個名家版本相互比較,結論是:真的只有他的技巧『全面地』完美無缺!太驚人了!!不知道是否與錄音藝術相輔相成之故?

      例如海費茲,小提琴的人工泛音與雙弦人工泛音比起 Tosi 簡直慘不忍聽;再例如葛魯米歐,左手撥弦相當失敗;又例如謝霖,弓法展現的氣勢感遠遠輸了一截.........

      原來拉威爾這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就要像聖桑的音樂一樣:『演奏、不要詮釋!』(引自林主惟語錄)。例如聖桑的鋼琴協奏曲錄音中,論詮釋與表情,EMI 的契可里尼(Ciccolini)就加太多料了,反而比不上 Vox 的 Gabriel Tacchino,更比不上 CASCAVELLE 的柯隆內樂團與 Jeanne-Marie Darre。

      這首小提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同時混用了古典主義的音樂句法,卻加上了誇張的節奏感的副主題。如果『音』本身就不好聽,很容易破壞掉音樂欣賞的美感;小提琴家再加上多少料來提升情緒喚起通通沒有用,難聽就是難聽了。

      第二樂章更難演奏,它混用了古典音樂與爵士藍調;只要加上太多表情,這首音樂喚起的情感就是藍調而不是古典音樂。我當然不是說藍調沒水準,問題是情感被喚起成藍調心情時,用鋼琴與小提琴的聲音就是會彆扭不堪 ── 用薩克斯風、甚至任何一隻簧片類木管都要好上太多!而 Tosi 就是完全不詮釋、不加料,直接呈現最直接的聲音之美;後果就是讓我感覺這是一首『借用了藍調的古典音樂』,就像聖桑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的《埃及》樂章一樣,仍然是專屬於聖桑的結構嚴謹之古典音樂。如此一來,這首音樂的直接美感就完全不會喪失或彆扭了!

      第三樂章含有超技的成份,但是小提琴不能搶走鋼琴風采,它仍然應該是一首完整的『二重奏』:小提琴開始以『無窮動』的快速音群群跑遍全樂章時,這就要考驗鋼琴夠不夠水準。如果小提琴不懂得適時壓低自己的地位來突顯鋼琴應有的活潑旋律,二重奏的美感就會消失。但是鋼琴的旋律是如此斷奏不連續,因此需要極強的鋼琴演奏水準與正確的錄音來呈現鋼琴的『聲音持續感』(請參考《從蕾菲布演奏的舒伯特 D.960 審視『音色營造』的藝術旨趣》)。於是,不斷前進的小提琴快速音群,加上利用聲音持續感吟詠不己的鋼琴,兩者對話出最多變而細膩的室內樂。

      回頭過來聆聽 CASCAVELLE 拉威爾大全集的 Gautier 與蕾菲布,果然是夢幻名演!只是沒有 Tosi 這張『音』的正確認識,能否掌握到這些大師演奏的真正精髓?

      好的演奏,真的可以讓我們對一首音樂徹底改觀!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