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共18頁 第一第一 ... 2101112131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1 到 120 共計 176 條
  1. #111
    註冊日期
    2010-03-20
    文章
    5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有版主權限可以恢復1394兄的文章,是否要還原?....:)
    應該不用,說的都補上了:)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剛剛打了一大篇,誤按ESC鍵全沒了,氣死我了.......;(
    有想到我都會按一下 Ctrl+A Ctrl+C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簡而言之,在我聽來,直接以『左手的伴奏清不清楚』、『單音快速音群夠不粒粒分明』,我個人的排名是布倫德爾>>李雲迪>紀新>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
    相對的1394兄所注意到的『.......有一段高音指法為,左手食指加右手食指連續敲擊高音鍵(可以說是用啄的樣子)....』現象,雖然也很重要,不過我比較偏好注意左右手的平衡感與音色的清晰度....:)
    我怕左右不平衡,是演奏者刻意要表達的對比,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判斷
    清晰度也是 ..除了之前說的女蕭邦演奏,因為整張都是 Waltz 所以比較敢確定他的音色變了

    所以一般都是聽左手、聽右手、聽雙手、混合聽,會許用這方式中了 顧爾德的圈套

    他的左右手經常做很不尋常的變化 ..

    好比他的 莫札特 (Mozart) K.330 (300h) I 開頭左手根本就像按電鈴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節拍聲音皆是叮咚感)

    笑死我 .....(開心的笑死)

  2. #112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個人感覺布藍德爾的詮釋,左右手搭配得很好

    魯賓斯坦的有些地方作太刻意的彈性速度,現在聽起來並不喜歡。說不定哪天心境轉變,又會喜歡這種特定凸顯的詮釋了!

    李雲迪就是中庸,錄音品質聽起來中庸,詮釋中庸...

    紀新真的是粒粒分明,當然就不太會餘音繞樑,不知道是詮釋時的觸鍵所特別營造出來的音色,還是錄音點的問題(從紀新在介紹曲目時,感覺起來麥克風離他有點距離)?1:08-1:09秒處應該也有音彈錯...:^)

    Alice Sara Ott大概是因為特別製作的影帶,在錄音和攝影上都比較講究,所以錄音的音質我覺得是以上最佳,詮釋倒也頗為欣賞,彈性速度的運用適宜,覺得這樣的鐘敲起來有層次,有共鳴

    至於其他演奏家,都有在2:30秒處(1394兄所強調的地方),彈了三聲特別明顯的聲音,與其應歸類為指法差異,我想更可歸類為詮釋的差異。當然也很感謝1394兄能提出這裡的差異性,讓弟開了耳界...:o

  3. #11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簡而言之,在我聽來,直接以『左手的伴奏清不清楚』、『單音快速音群夠不粒粒分明』,我個人的排名是布倫德爾>>李雲迪>紀新>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

    相對的1394兄所注意到的『.......有一段高音指法為,左手食指加右手食指連續敲擊高音鍵(可以說是用啄的樣子)....』現象,雖然也很重要,不過我比較偏好注意左右手的平衡感與音色的清晰度....:)
    引用 作者: 1394 查看文章
    [恕刪我怕左右不平衡,是演奏者刻意要表達的對比,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判斷
    清晰度也是 ..[恕刪]
    剛剛找出季弗拉 György Cziffra plays La Campanella (the 4:25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v/uOxe73q3f5w

    完全不談上述判準,因為季弗拉可能是 1394兄所提到這個特色中表現地最不起眼版本....:P

    新的判準是:使用一種音色來演奏這首音樂?還是使用多種音色、變化莫測地演奏這首音樂?就這個判準來說:

    季弗拉(n種)>布倫德爾(最完美的一種)>李雲迪(最機械地一種)>紀新(失敗的兩種)>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太過於偏好詮釋,無法判定音色)。

    以上是使用電腦喇叭的鑑聽,必需保留犯錯的可能。不過季弗拉是我剛剛使用中壢音響室播放過,基本上當然是我個人最偏好的演奏取向...:)

  4. #114
    註冊日期
    2010-03-20
    文章
    5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個人感覺布藍德爾的詮釋,左右手搭配得很好

    魯賓斯坦的有些地方作太刻意的彈性速度,現在聽起來並不喜歡。說不定哪天心境轉變,又會喜歡這種特定凸顯的詮釋了!

    李雲迪就是中庸,錄音品質聽起來中庸,詮釋中庸...

    紀新真的是粒粒分明,當然就不太會餘音繞樑,不知道是詮釋時的觸鍵所特別營造出來的音色,還是錄音點的問題(從紀新在介紹曲目時,感覺起來麥克風離他有點距離)?1:08-1:09秒處應該也有音彈錯...:^)

    Alice Sara Ott大概是因為特別製作的影帶,在錄音和攝影上都比較講究,所以錄音的音質我覺得是以上最佳,詮釋倒也頗為欣賞,彈性速度的運用適宜,覺得這樣的鐘敲起來有層次,有共鳴

    至於其他演奏家,都有在2:30秒處(1394兄所強調的地方),彈了三聲特別明顯的聲音,與其應歸類為指法差異,我想更可歸類為詮釋的差異。當然也很感謝1394兄能提出這裡的差異性,讓弟開了耳界...:o
    李雲迪 缺點就是錄進腳打拍子的聲音(猜的)

    紀新 是現場收音麥克風確實離他(人)很遠,吊在鋼琴上方,照psycho 的方式說
    也是重詮釋,有一小段被拆成三連音,這樣形容恐怕有誤,簡言之就是 三個三個一組的感覺

    Alice Sara Ott 我也感覺是裡面聲音最好的,一直以來我都把它當作時鐘的鐘,所以較不喜歡她由弱轉強對比的詮釋。

    <鐘 這首曲子一直給我感覺是要表現時鐘的鐘,但事實上似乎不是(sweat)>
    <wiki 上的解釋為 La campanella (meaning "The Little Bell") 看得懂但不知道怎麼翻譯>

    <個人感覺就像大型時鐘裡的各種零件聲,所以旋律會像 滴答滴答 ..最後的段落因為要報時所以噹噹響>

    補充:
    這張CD2 Nikita Magaloff 的 La campanella 非常有變化,是那種小音量非音樂會那種效果,
    好比你是他好朋友,到他家坐在他附近,然後就你們兩個人聽的感覺。

  5. #115
    註冊日期
    2010-03-20
    文章
    59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剛剛找出季弗拉 György Cziffra plays La Campanella (the 4:25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v/uOxe73q3f5w

    完全不談上述判準,因為季弗拉可能是 1394兄所提到這個特色中表現地最不起眼版本....:P

    新的判準是:使用一種音色來演奏這首音樂?還是使用多種音色、變化莫測地演奏這首音樂?就這個判準來說:

    季弗拉(n種)>布倫德爾(最完美的一種)>李雲迪(最機械地一種)>紀新(失敗的兩種)>john925貼出的女鋼琴家(太過於偏好詮釋,無法判定音色)。

    以上是使用電腦喇叭的鑑聽,必需保留犯錯的可能。不過季弗拉是我剛剛使用中壢音響室播放過,基本上當然是我個人最偏好的演奏取向...:)
    季弗拉 那種變化稱為音色 那這樣我比較懂,這邊一般說的音色是指什麼了

    psycho 不知道聽過這張裡的 鐘 沒,我感覺這張裡的更棒,不過我向來都喜歡踏板用不明顯的演奏,每個聲音都穩穩的在控制之下(不會產生多餘回音的演奏方式)

  6. #11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聽出民族與文化的特色

    聽出民族與文化的特色


      不知道有多少發燒友或愛樂者,有心可以盲目測試聽出你正在聽的唱片是那一國、那一民族的文化風格?這個看起來難的問題為何被我放在『入門討論串』,是因為我覺得『聽出來』實在太簡單了!為什麼簡單?只要憑著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就可以憑空聽出來,當然很簡單!但是要能『論證』『為什麼可以聽出來?』,那就太難太難了,我想了好幾個星期都完全想不出來.....

      這很像是古典音樂中的國民樂派,每個特色都很明顯;但是如何證明是什麼原因導致那種特色?真的非常困難。

      因為衝著ORTF樂團,想要全面把以前常聽的古典音樂曲目通通找到法國樂團重新欣賞一遍。於是在完全不知道 Constantin Silvestri是誰、那國人、厲不厲害...的情況下了這張《新世界》交響曲的日本版LP;雖是日本版,照樣可以把亂搞的英國版打得昏天暗地:



      結果當然是找到一張錄音絕佳的好唱片!只要是EMI FRANCE錄音的法國樂團唱片,幾乎沒有不是超級發燒片的...

      有趣的是『音樂』。我完全不知道Constantin Silvestri是誰,但是透過正確樂團與正確錄音,我當下就猜出他應該是德佛札克的同鄉,這是從他的『詮釋』所感受到的。結果也沒猜錯太多,德佛札克是捷克人,Silvestri是羅馬尼亞人,至少還沒差太多...:P


      還有這張葛利恪的《皮爾金》組曲,一聽之下就令人『冷』到嚴酷,太容易猜中是北歐或俄羅斯了。為此我還特別請月童來聽看看,當然一聽就猜中:



      相對的,先前烈推薦的殺音響唱片Aeon的《皮爾金》劇樂:


      論錄音,這張當然狂殺前兩張;論演奏(合奏能力),ORTF當然第一名,這個瑞士羅德曼樂團是比莫斯科樂團好了一些。有趣的是民族與文化的風格,這張Aeon唱片是非常純粹且溫和的音樂,就好像有錢的中產階級享受高品味的聲音一樣地舒適。相對的莫斯科樂團冷峻到令人震憾與 Silvestri 根植土地的民謠風,這張唱片是難以產生詮釋的快感,比較偏向純粹音樂的美感。

      不過對我個人偏好來說,純粹音樂美感我還是偏好純種的法國樂團....:)

      所以在古典音樂的領域中,要聽出民族與文化的特色還真是蠻容易的;當然,有正確錄音與正確演奏(樂團),會非常有助於辨認這些特色;並且讓我們不必任何參考資料、單單憑聲音本身,就可以擁有足夠的感受了。

    (end)

  7. #11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可是,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和人口的流動,很多樂團都慢慢的失去他們的特色。我想這應該是我越來越少買國際知名樂團(比如說,柏林愛樂)的原因。
    順便催個稿。老大,我一直在等您post那篇“不整齊的合奏”的那篇文章!我對您的這部份的東西,還是似懂非懂(sweat)(sweat)

  8. #11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可是,隨著大量的文化交流和人口的流動,很多樂團都慢慢的失去他們的特色。我想這應該是我越來越少買國際知名樂團(比如說,柏林愛樂)的原因。
    順便催個稿。老大,我一直在等您post那篇“不整齊的合奏”的那篇文章!我對您的這部份的東西,還是似懂非懂(sweat)(sweat)
    我到是不怕失去特色,我怕的是失去演奏技巧....:P 失去特色只是讓我少了『詮釋』的激情與快感,但是失去演奏技巧會讓我掩耳飛奔的....|-) 我認為當前古典音樂界最大的問題,是『失去演奏技巧』....:)

    至於催稿......救命啊!那篇文章越想越多,快要寫不出來了啦!不過先前談了一堆小提琴的雙弦演奏技巧,你還是似懂非懂呼?.....:P

  9. #119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喔!對了,那也是算是合奏的一種(自己跟自己)。好,我回家再努力一下。不過,我還是希望有管弦樂的(我知道,您有post過貝多芬的田園)。最近在整理音響室(太亂了),等收好了再報告。

  10. #120
    註冊日期
    2010-01-06
    文章
    99
    Thanks
    46
    Thanked 126 Times in 4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一個有心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具有『深度』的愛樂友,是否能以得到一大堆專業知識而滿足?還是應該回歸音樂最真實的感動?『專業』的音樂知識或訓練,是否能保證音樂心靈的『深度』感動?

      我個人撰寫樂評文章時,對於賣弄音樂背景知識、堆砌形容詞、過度簡化的私人感想......實在很不以為然;常常發現專業的音樂人士反而表現不出真正的『音樂深度』:讀者看完一篇音樂介紹文章,只知道音樂家的故事,也知道演奏家的故事,卻完全不知道『這張唱片到底演奏出什麼東西?』;這到底是欣賞音樂?還是『閱讀音樂資料』?


    (END)
    音樂心靈的『深度』感動... 最近的一經歷讓我深深體驗到...

    幾個星期前在一個音響展聽了一套 FM 411 bi-amp 推 JBL everest. 過去聽過好些 FM, 坦白說並沒留下深刻印象,但這次的經驗卻讓我震撼!

    當時播的是古典鋼琴獨奏。小弟我聽的大多是流行樂,搖滾樂,家中也就只有那麼一千零一張古典CD。可是當我坐下來時,不到幾秒鐘..... 哇!好聽!老實說,我不知道是那一個演奏家和甚麼樂章 (haha! 沒甚麼古典音樂修養), 可是心卻被音樂完全帶動起落,深深的吸引了我。霸著皇帝位許久,也沒去分析 FM 推 JBL 好壞在哪裡:)

    離開會場後,我與一位同好都認為這套系統是全場最好聽的。但回家上網卻發覺好些發燒友用音響術語批評這套系統 (定位不好啦,聲音太 forward 啦, 如此種種)。如你問我 FM 411 推 JBL everest 定位 好不好?聲音通透嗎?小弟會說: “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被音樂深深的感動!這麼 hardcore 的古典音樂能讓我聽到忘了時間,到底是 FM 或 JBL 或 FM + JBL 的功勞呢?還是演奏家的功力呢?...

    oops! 忘了應該問展商那是甚麼CD。但如買了在家播不好聽的話....大件事了!

  11.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k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