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176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26
    文章
    49
    Thanks
    105
    Thanked 9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 之二:
    如何完整吸收音樂訊息?以『讀譜聽音樂』方法論為例

    ● 前言:

     
      我過去欣賞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是這樣的:選擇一首,ok,只盯住第一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來只盯住第二小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中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再盯住大提琴,全曲從頭到尾聽一次,ok。好了,這時我己經把這首音樂的完整訊息吸收地比別人多很多了,好,這次樂譜拿著,一次同時注意四隻樂器,從頭到尾完整聽一遍。ok,會不會跟不上?跟不上就再聽一遍。
    (END)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Erick 請別客氣...

    其實你可以聽出這麼多心得,就己經是很有收獲的古典音樂欣賞者了....

    的確,要多聲部聆聽有其困難,但很可能不你的問題,不是音響問題,而是演奏樂團或指揮的問題,甚至是錄音的問題。這些我都在其他討論串說很多了...

    至於如何增加多聲部聆聽的能力?我正在構想一篇文章...:o :o

    P.S. 我對多元化的看法跟你一樣喔!應該是文字表達失敗....:P


    引用 作者: Erick 查看文章
    我喜歡爵士樂跟搖滾樂,這一年來開始嘗試聽一點古典音樂。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喜歡聽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等室內樂形式的曲目,大編製的曲子如管絃樂曲一直引不起我的共鳴與感動,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的音響等級不夠 (書架喇叭 + 小功率綜擴) 才聽不出這些大編制曲目的精隨;直到今天拜讀了大大的文章才豁然開朗:原來是我沒辦法同時 follow 這麼多聲部!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小聽音樂就不只是聽主唱或主旋律,我還聽編曲。我也有一樣的習慣一次只專心聽一種樂器:這次專門聽電吉他,下次聽 bass 或 keyboard 或合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我現再大概可以同時掌握二到三樣旋律樂器 + 節奏組,所以 5 piece 的 jazz combo 或搖滾樂團剛好在我的掌握之下,欣賞這兩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讓我得到極大的滿足。同理或可套用在我聆賞古典音樂的行為,我的古典音樂 CD 大概 90% 是獨奏、二重奏或三重奏,超過三把號以上的訊息量就超過我的能力範圍了。

    其實在今天拜讀了大大的好文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為什麼喜歡 jazz 或室內樂,而無法從交響樂得到感動。只是單純的以為不對我的口味。但是我大概沒有辦法像你一樣邊讀總譜邊聽音樂,太強了!

    但是我不同意大大對 "多元社會" vs "一元社會" 的看法,對我來說,"多元社會" 並不是由很多的 "一元" 組成的,而是每個人都有選擇屬於自己的 opinion 的權力。就像大大專情於 3B2T,但是我從演歌、 jazz、重金屬、或古典音樂中都可以發掘到可以讓我感動讓我共鳴的元素,而我太太卻偏好絕對的安靜 (;(),只能說個人有個人的天命吧。

  3. #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6
    Thanks
    3,520
    Thanked 5,500 Times in 1,854 Posts

    預設

      每個音樂欣賞者都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欣賞音樂與分享音樂:有一種是「左手繆思」型,這種欣賞者往往言簡意繁,短短的幾句話,就期待能彼此心心相印地了解某音樂家或演奏家的整體音樂觀或其意義所在。另有一種是「學術研究」型,其欣賞音樂時會儘可能收集資料、收集演奏背景或作曲背景,嘗試讓背景知識成為音樂欣賞的助力。

      另外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欣賞是「參與創生」型,欣賞者嘗試學習演奏該樂曲,透過演奏樂曲得到對該樂曲的全新體驗。許多單純喜歡音樂的業餘人士,在愛上了音樂後,嘗試學習樂器去參與音樂的創生。

      我在國中迷過彈鋼琴,但後來怎麼彈都彈不好,只好放棄。不過,先聲明一下,因為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所以根本沒有餘力拜師,完全是憑一己隨興亂彈。買不起鋼琴?只好以一台國小教室常用的風琴充數。結果養成一堆彈奏手法的壞習慣,只好放棄了鋼琴。唉!窮人的悲哀....不過,可見藝術並不只是有錢人的專利呢!

      上了大學,決心再學一樣樂器;鑑於風琴的慘痛教訓,再加上當時是完全沈迷進弦樂四重奏,因此買了一把只要兩仟塊的超級爛音質小提琴開始舞弄。



      糟糕,沒錢請小提琴教師怎麼辦?唉,反正幸好認識學小提琴的朋友,拿他的教本與課程來學學吧。當然討論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書也買了兩本來研究研究(後來Flesch那本經典之作影響我相當大),哼!誰說窮人不能自學樂器,硬是學給你看。就這樣家裡(與可憐的鄰居)開始一連串可怕的噪音歲月.........

      年輕就是有理想的衝勁,每天廢寢忘食練三個小時以上的拼命舞弄下,拉了兩個禮拜後運弓就比較不會「ㄍㄧ~~」了。可是一直看著無聊的教本實在一點都沒有成就感 ── 管他的!我從來沒想到要上台表演非凡的技術,拉給自己爽快就好,為什麼要去為了無聊的教本和基礎技巧煩躁不安?因此就開始試拉當時我最喜歡的塔替尼之小提琴奏鳴曲『魔鬼的顫音』。我相信任何學過一點小提琴的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笑翻了肚子、或者搖頭嘆氣:『不知天高地厚!』



      就這樣,不知道什麼叫做『把位』、音準大有問題、也沒有任何換把和運弓技巧地舞弄我的小提琴。一開始專門挑自己愛聽的樂曲拉,當然通常這種曲目會很難,所以也沒有人聽得懂我在拉什麼,呵!不過有時也想拉一首完整能聽的曲子,只好很不情願地學一學小品曲,終究表演給別人聽還是蠻有趣的。

      等到覺得自己的技術勉強像樣的時候,我開始了最終的野心:以我自己的感覺重新詮釋我所喜歡的曲目。首先,因為我瘋狂著迷貝多芬的後期弦樂四重奏,所以先買了總譜,把樂曲透過自己亂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又是不知天高地厚!)。可想而知,像op.133大賦格那種曲目只好放棄了,而每首四重奏結構較單純的慢板和小步舞曲當然是技巧拙劣的我之最佳選擇。

      想想我編過什麼曲目呢?以先後順序而言:試過op.135的第三樂章「和平之歌」、第二樂章恢諧曲,也玩過op.130第五樂章慢板、第四樂章德國舞曲、第二樂章恢諧曲;op.131第五樂章恢諧曲、第六樂章慢板、第七樂章奏鳴曲式的快板編成小提琴獨奏曲還不錯,op.132的第三樂章慢板、第二樂章小步舞曲也很好處理。其他各樂章或多或少都有嘗試,只是自己技巧不足,往往拉不到一半就得乖乖放棄了。

      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經典曲目如巴哈之無伴奏小提琴曲集,當然逃不掉我的摧殘。只是一看到我最喜歡的第五曲(BWM.1005)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之第二樂章賦格曲,也只能嘆氣了,那非我所能啊!



      當然了,小提琴經典作品之慢板曲目是我最喜歡拉的很濫情的音樂,反正是自得其樂!我每次自己獨自享受我最愛的op.135第三樂章「和平之歌」,聽義大利四重奏團的情感固然覺得無限地沉醉感動;但是當自己參與在創生過程的冥想中,更覺得整個人溶入了貝多芬後期的心靈。透過自己參與創作,那些樂段要加強、速度要變化、音色要轉換....完全依自己而變。彷彿透過一個最適當的工具讓自己的心靈直接詢問貝多芬,不必透過其他演奏者的干擾。透過自己不斷地即興情感表現,更覺得曲目的多樣內涵不可勝數........

      我的技術水準根本是等於零的,連音準大概都有問題,唉!可是由於自我參與的濫情表現,有時竟也可以騙騙人。有一次在教授和同學面前表演,恰好當時心情鬱悶,為賦新詞強說愁,把這首OP.135和平之歌演奏地哀怨無比。表演完後,全場好像被催眠一般默默無聲(喔!當然因為他們聽音樂不多,不知本人演奏問題重重....)。最後有人問我,剛才的樂曲是不是紀念情人之死的曲目?天啊!我實在非常非常對不起貝多芬!





      現在好久沒拉小提琴了,只有偶一懷念而為之;不過那種參與在樂曲創生的感動,仍然能在越來越差勁的技巧中(沒時間練習的後果),得到一再的感動。

      在愛樂者的世界中,總是有許多人如此非關利益地舞弄他的樂器,與他深愛的樂器產生一段深厚的情緣。越是單純的舞弄樂器,越能得到單純的音樂心靈,越趨向一個幸福的藝術人生。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