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115159606162637111116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601 到 610 共計 3768 條
  1. #60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High End 音響的價格元素

    科學 + 哲學 + 藝術
    如果是“價格”,是否還要加上“行銷”? 如果只是“High End 音響的元素”,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2. #60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High End 音響的價格元素

    科學 + 哲學 + 藝術
    High End 音響的科學:頻寬、反應速度、暫態、相位失真、各種電磁或震動干擾.........

    High End 音響的哲學(美學):上述的科學要素中,那些可以妥協、那些必需妥協、那些絕不妥協......才能得到符合音樂美感的器材。

    例如說換 op,科學上當然是slew rate越高越好,哲學上則是slew rate太高反而出問題。再說避震,當然是越避越好,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它反而是嚴重吃掉(削減)音樂中的暫態訊息。

    High End 音響的藝術:第一是行銷,行銷本身是最高段的藝術....:P 『外貌』當然屬於行銷的一環。

    第二是風格走向:是走美聲還是走中性?要適合人聲還是古典音樂?

    第三是價值觀:花多少錢可以得到多少效果?邊際效用絕對遞減的情況下應該花多少錢來享受high-end?軟體與硬體的花費應該佔多少?............

    我好像總是喜歡把小葉簡單的東東搞得很複雜!....

  3. #60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2,593
    Thanks
    7,665
    Thanked 20,844 Times in 9,306 Posts

    預設

    廣泛的藝術元素
    含蓋了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亦部份來自行銷活動
    ==============
    psyco我就是喜歡你這點

  4. #604
    註冊日期
    2008-09-19
    文章
    80
    Thanks
    4
    Thanked 11 Times in 9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若是法國人製造的器材直接以這些軟體作為母體,當然這些器材比較對味,

    價格是因為是歐洲才會那麼高,若是台灣製造,相信也就沒有那麼神話拉.

    因此造成彼此的差異,

    還有很多沒有用相位一致的擴大機,而非法國夢幻,產生器材神話。

    (也就是擴大機廠商跟喇叭廠商沒有互相輝映,也沒有跟軟體互相校正)


    往往是各造各的,低價的系統也沒有那麼仔細的校正,

    不過軟體的轉錄發燒是無庸置疑-但是還是各有特色,

    這樣會玩得寬廣一點.雖然小弟還是偏愛那幾家唱片,

    (前後恕刪)
    那(英)系器材播起(英)版唱片是否會比較對味呢?
    括弧中也可換成德、美、日…
    其實我比較想知道這些小廠唱片是用那些器材來播放。

  5. #60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wei123wei123 查看文章
    若是以玩家的角度來看這些唱片,每家唱片公司的唱片焦距似乎有些不同,
    因此造成了認定的差距,這似乎是比較客觀的感受,
    而音響不能通過那些唱片的緣故,
    往往是因為參考唱片沒有那麼一致
    忘了回應這一篇..... :P

    基本上我比較傾向音響是自然科學、客觀科學,其實,從我的專業認知心理學與類神經網路的訓練,再加上現象學的哲學基礎,我連宗教、愛情、藝術喜好....也傾向認為是客觀科學,只是要努力找出正確的方法論而己.......這是閒話...

    因為音響是客觀科學,因此現象上可能有:音響器材參考某種唱片、或者某國人對音樂的主觀喜好各自不同;但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些『錄音藝術』,卻是來自丹麥ortofon與日本ortofon,或者說是來自極少聽古典音樂、只聽國語流行歌曲的羅啟良。也就是文化背景相差這麼多的人,對性能的要求居然是幾乎一致的,這正證實了客觀音響科學的存在。

    我比較傾向是:我推薦的這些唱片,會把音響科學的真實面目毫不客氣地暴露出來;一般唱片也可以暴露這些問題,但是極難發現問題出在音響科學,往往容易被曲解成個人主觀喜好的不同。

    所以並不是法國器材就很安全,其實我拿 ortofon 105 第一個剁掉的就是法國極著名的喇叭,孫大哥家被剁掉的是法國極著名的擴大機。無寧說,越是能讓多元觀點的小廠生存的社會,越容易找到滿足嚴苛科學的科學產品。如果台灣能成為一個允許音響科學多元發展的科學社會,那麼要找到高性能的音響器材就太簡單了。

    只是,你知我知,我們的社會是非常一元論的,表現在科學領域只會更嚴重。且看隔壁網站那些專司吐槽族,有沒有發現:他們永遠只敢吐槽非主流觀點,於是造成吐槽者往往就是流行廣告的間接代言人,媚俗不堪的打手;最後,任何非主流觀點都是該死的、騙錢的、打廣告的,唯獨透過廣告與媒體而獨大的音響廠牌永遠是不被批判的;這不就是一元化最悲慘的表現?

  6. #606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有了這些唱片,就會產生個人功夫,

    還有會對每個人對聲音的處理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美感,

    的確比較客觀,相對的來說,音響已經變成樂器,不同材質跟結構產生的聲音質感還是不同,

    有了這些軟體能幫助找到比較相對音準的聲音美學。

    0.0

    老師的話,我現在才懂一點,我真是笨阿。

  7. #60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音場方法論之一:
    特定的錄音方式才能調整出正確的音場與音質


      


    ●  ●  ●  ●

      於是,請播放這張《西達莉絲與小牧神》,跳到第十四曲。

      第14曲成為關鍵是因為它是非常可怕的照妖鏡。本唱片是雙麥克風ORTF錄音,以左聲道來說,它不只錄進了『右邊樂器』從『右邊』而來的聲音,還錄進了樂器聲撞到側牆而反射到左麥克風的聲音;對這隻左麥克風來說,這個反射音是從『左』邊而來的。那好了,如果擺位不當,樂器的位置會一下子從左邊來、一下子從右邊來.....。

      更嚴重的是,反射音是『選擇頻率』的,也就是某些頻率反射音強、某些頻率差。所以就第14曲而論,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偏左是很正常的。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演奏的旋律與第一隻木管一樣,而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當然一定在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後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  ●  ●

      讀者看到這裡,應該能理解這種合格的深度定位與左右定位之自然特性。你會發現在任何曲目與時間點上,樂器的位置無論是獨奏還是伴奏都是差不多固定的,只有強調合奏效果與獨奏效果時,才會因應著錄音空間的特性而『自然地』改變定位。這都是符合正常的音樂廳現場之真實感受,才足以讓音響流洩出最自然的音樂。

    (end)
    今天陪公子念書,無聊回頭重看這篇。
    我有點不明白。好幾位高手都說“低音決定音場”。可是Psycho大上面的例子用的長笛和短笛,大概低音都不多。這好像有點矛盾。還是我誤解了”低音決定音場“這句話呢?也許是我斷章取義。可以有那位高手指點一下嗎?(bow)(bow)(bow)(bow)

  8. #60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今天陪公子念書,無聊回頭重看這篇。
    我有點不明白。好幾位高手都說“低音決定音場”。可是Psycho大上面的例子用的長笛和短笛,大概低音都不多。這好像有點矛盾。還是我誤解了”低音決定音場“這句話呢?也許是我斷章取義。可以有那位高手指點一下嗎?(bow)(bow)(bow)(bow)
    首先是 kevintran 可能被我誤導......

    我上述的『音場』的宜意思是『舞台』= sound stage,重視的是定位清楚。而 harrisonlin 他們說的靠低音支撐的『音場』是指 sound field。這是現代音響與 yeh兄 指我的,謝謝他們指點。

    『音場』== sound field 話,指聲音充滿整個音響室空間的感受,當然低頻非常非常重要;沒有低頻的『擴散感』,會覺得音場是『一團』、一團的獨立分開,而不是一整面連續空間。

    但是這種『音場』==sound field 比較難以鑑識人工加料錄音與自然錄音的差異,或者我還找不到好的方法論來利用 sound field 進行錄音鑑識,所以我很少談論這個,反之常常談論的是舞台....:)

  9. #609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首先是 kevintran 可能被我誤導......

    我上述的『音場』的宜意思是『舞台』= sound stage,重視的是定位清楚。而 harrisonlin 他們說的靠低音支撐的『音場』是指 sound field。這是現代音響與 yeh兄 指我的,謝謝他們指點。

    『音場』== sound field 話,指聲音充滿整個音響室空間的感受,當然低頻非常非常重要;沒有低頻的『擴散感』,會覺得音場是『一團』、一團的獨立分開,而不是一整面連續空間。

    但是這種『音場』==sound field 比較難以鑑識人工加料錄音與自然錄音的差異,或者我還找不到好的方法論來利用 sound field 進行錄音鑑識,所以我很少談論這個,反之常常談論的是舞台....:)
    這樣就清楚了。

  10. #6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remo派 CD唱片拋光密技之錄音藝術的鑑識心得

    remo派 CD唱片拋光密技之錄音藝術的鑑識心得


      感謝remo提供如此有趣的機會讓我可以使用不同體驗來映證錄音藝術的鑑識能力!...:)

      這件韻事的起因是,remo提出一套使用鏡片研磨膏拋光CD唱片來增進音響播放效能果的方法,理論上似乎可行,但是終究應該在一種儘量客觀的方式來驗證;所以我請他買一張錄音藝術較完善的唱片進行『拋光密技』,然後寄給我進行與我相同cd唱片之 a b test,看看能不能得到相對客觀的比較結果。remo的方法請參考: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1827#post41827

      這張小牧神是我專門用來測試音響器材之『聲音舞台』的長、寬、深度等三D層次之測試片,也是我喇叭擺位最基本的依據,所以第4、7、14軌我己經聽到爛了。一拿到『拋光密技的CD』,迫不及待就測試這幾軌......結果,幾乎沒差!不死心故意把 CD 搞混再進行純粹盲目測試,結果,兩次下來都是選中我的原始CD 而不是『拋光密技的CD』。完蛋了!要告訴 remo這個殘酷的事實嗎?於是我大惑不解地先去學校上課。

      晚上回家後,我突然想到淡水幫主 harrisonlin教導過我的現象:拿我的cd去他家播放,很奇怪的,第一次播放會出現我家音響系統的聲音特性,第二次播放才會正確表現出他家的音響系統特性。事實驗證下,雖然聽不出第一次是不是我家系統的特性,但是貨真價實的,第一次播放結果與第二次播放結果實在是天差地遠,真的有那回事!harrsonlin 提出一些解釋,但是我不是很想得通,就把這個疑惑藏在心裡。

      現在突然想到,按照 harrisonlin原理,會不會我的cd唱片在我的cd唱盤放太多次,導致我的cd唱盤認主人了?於是把我另一台備用的 PIONEER PD-4550 同樣是羅啟良大幅改裝版拿出來,接到我的音響系統一放,他xx的,這下子終於聽見『拋光密技的CD』比我的原始cd還要進步的事實了!

      原則上,『拋光密技的CD』對於聲音舞台的定位效果『毫無任何幫助』,所以我原先使用最熟悉的4、7、14來測試,注定聽不到差異,何況加上CD唱盤認主人效果,更是完全聽不出來。使用不會認主人的另一台CD,才發現『拋光密技的CD』的效果在於『對焦正確』。與原始cd相比,就好比照像時,對焦準確或不準。於是,由於對焦準確,所以高音變得乾淨、正確的泛音增加、錯誤(不該有)的泛音減少、錄得好的超低頻彈性變好、錄不好的超低頻惡狠狠地暴露出原貌....別懷疑,這張小牧神的第4軌就是同時存在著『錄得好的超低頻』與『錄不好的超低頻』。

      這時靈光一閃,換回我的原始CD唱盤,不要聽這幾軌、換不常聽的音軌就可以避免認主人的效果嘛!於是接回我的CD唱盤,這次改用暫態強烈的第五軌進行測試。

      第五軌一開始是一連串木管旋律,夾著兩次共四聲的鞭子聲,最後又是一連串到最低頻的鼓聲。ok,這下子CD唱盤不認主人了,『拋光密技的CD』把原始cd打趴了一截,終於聽到『對焦』好或不良的對比了。對焦好的『拋光密技的CD』,鞭子聲的殘響是有韻味的、時強時弱依次變動而消失;原始cd對焦不良,鞭子的殘響是生硬的由強漸弱的消失。

      這時再比第三軌,比較沒有暫態的人聲樂段;基本上是人聲加上弦樂(中提琴與大提琴的起伏伴奏?),而由銅管獨奏進行主旋律的應和,再加上兩聲弱音的超低頻點節奏。由於這個音軌不常播放所以沒有認主人,結果明顯聽出弦樂的伴奏比較清晰(能區分出似乎有中提琴與大提琴)、弱音的超低頻比較清楚、銅管比較有感情。

      這時只剩下一個問題了:這種『改善』是確定的,但是,要花的代價值得嗎?目前依remo描述,即使他己經很熟練了也要花個40分鐘......要我自己施工那鐵定完全不值得,會做到死兼磨壞一堆第一版CD.....:P 但是,個人的選擇不重要,重要的是以錄音藝術鑑識『拋光密技的CD』這個音響密技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效?結果,我可以肯定的說是『改善』而不是最糟糕的『改變』,恭喜remo的心血沒有白費!而且更重要的是,請注意CD唱盤會認主人!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張你聽得非常熟的CD,你又買了同版本的 SHM-CD 或 XRCD 或 BLUE-CD.....那要小心,很可能你完全測試不出正確的結果!因為CD唱盤會認主人....

      此外,依我個人的猜測,這種『拋光密技的CD』應該在版片品質不佳的CD會有更好的效果;因為我很明顯聽出,在我頂級的CD唱盤,『拋光密技的CD』與原始CD的差距,沒有在備用的 PIONEER PD-4550那麼大。只是懷疑可能還是有認主人效果,所以不敢完全斷定。但是猜測因為 PIONEER PD-4550 讀片能力差,『拋光密技』的效果會更強烈。同理可猜測,版面品質不佳的CD(沒錯,就是現在出版的低價位CD往往都是品質很差的版面),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而這些新天新地的CD,其版面品質之高是有間接的證據的:一般CD唱盤可以調大雷射唱頭的能量來幫助讀取 CD-R 或 CD-RW,但是這招用來讀取新天新地的唱片常常完蛋,理由是輸出過高、對於高級版面的CD反而會因為反射過強無法播放,調低能量就可以了;這是一個間接的證據。因此,猜測使用較差的版面應該會增強『拋光密技』效果,像remo使用的 MECURY唱片,依我個人的經驗是比較次一級的(但是還是比很多DG、PHILIPS與EMI的老版位CD強!),也許這個版面品質的因素會比有無刮痕還要大也不一定....:)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