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7512516517317417517617718522527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741 到 1,750 共計 3768 條
  1. #17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從音樂與音響辨正社會文化中錯誤的價值觀 ── 解析『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謬誤

    先講好,這是一篇超級引戰文,血壓高、有心臟病的網友請勿往下看......

    從音樂與音響辨正社會文化中錯誤的價值觀

    ── 解析『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謬誤


      一直以來,音響前輩『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主張成為主流思考,但是這句話的真正知識論或美學內涵究竟是什麼?明顯沒有看過任何嚴謹的論述。結果最後看到的是一種可怕的錯誤價值觀:既然一個是目的、另一個只是手段,當然就分出高低了;所以欣賞音樂比調整音響還要高貴?因此唱片多半都是好的、而音響就是神話當道?......

      至此己經出現錯誤的『聖俗二分』價值觀,即使在基督教神學上主張『神聖與世俗必需二分』都己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神學思考,因此在這裡是不必花時間在本質論上論述為何是錯的;於是我寧可採取『價值現象學』式的論述,直接觀察這個價值觀在音樂音響圈中出現的現象,看看是否反過來毀滅音樂與音響本身的意義。


    ※    ※    ※


      音響發燒圈子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場。既然願意花上百萬甚至千萬來建構音響系統,當然是對音響硬體嚴苛挑選的理性工作者;然而在『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魔咒下,眾多竭力精緻化音響系統的玩家,卻不敢挑戰現有唱片是否錄音有問題或演奏有問題。於是,努力精緻化的音響系統,卻以市場上流行的低水準唱片進行評鑑,後果就非常悽慘了。

      從一個最簡單的市場思考:唱片是要賣給一般大眾的,它如果表現出太高水準,一定會曲高和寡賣不出去。再加上我先前近百篇文章通通指出『錄音正確的唱片會殺音響』這個普遍事實,更造成了唱片公司為了行銷絕對不會讓流行的唱片展現太高的錄音水準。於是市場上的唱片勢必走向『加料』,不要讓mp3、電腦喇叭聽起來太難聽(音響被殺)才賣得出去。這樣的唱片,本質上就是錯誤錄音;使用錯誤錄音當成百萬音響的判準,當然會出現笑話。

      只有最不在乎市場的小公司,或許才可能出現不怕殺音響的唱片。我的文章雖然多半以法國小廠為主,但是也推舉過美國小廠、德國小廠甚至台灣業餘錄音師的創作。這些殺音響的唱片都表明一種非常單純的現象:只要不加料,就會出現可怕的殺音響效果;只要使用正確音響來播放,音響就近乎等於現場。

      因此,凡是主張『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錯誤價值觀,作為這種音響玩家必然是嚴苛挑剔音響,進而要求音響應該能把大部份的音樂軟體都播放地很好聽 ── 因為聽音樂『比較高貴』而玩音響『比較低賤』,所以能把『高貴的唱片』播放地很好聽的才配叫做好音響。

      結果,他將會永遠得不到真正高水準的音響能力;因為,絕大多數錯誤唱片都會導致音響性能發揮不出來,最後就是導致主觀:例如我先前評論音響論壇紀念CD:明明 MERCURY錄音與 PHILIPS錄音兩者的聲音舞台高度相差那麼大,舞台深度層次相差那麼多;如此極端差異卻仍然宣稱兩者都是好錄音?也就是強迫自己認為『聲音舞台高度』與『舞台深度層次』都只是可有可無的主觀喜好?然後,為著這種錯誤認知,當然就得把自己百萬音響能清楚鑑別聲音舞台的實力,調整弱化成鑑別力下降的次等音響,才能產生兩者皆好聽的假象。

      再一個例子:DG的錄音乾到令人抓狂,PHILIPS與DECCA中頻加料厚到油膩不堪,如何讓兩種錯誤錄音的唱片都能播放地很好聽?很簡單,先極端壓縮音響前端的動態,再從音響後端加料補回去;LP播放系統明明是超高難度的音響硬體,卻可以吸引很多發燒友堅持錯誤錄音很好聽,正是因為這種前壓後補的效果。等到把自己的千萬音響調整成這種『前壓後補』後,好!讓我們來播放管弦樂......咦?為什麼千萬音響居然分辨不出長笛與單簧管之音色不同?分辨不出小提琴與中提琴的音色不同?問題當然不是在音響,而是在使用者的水準。

      所以,若真的實踐『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最後一定是:花一千萬元買到定價一千五佰萬的音響系統,再把它調整成只有十萬元等級的分辨能力,好讓一切唱片都變好聽一點......


    ※    ※    ※


      另一方面,凡是主張『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錯誤價值觀,作為這種音樂同好必然是嚴苛挑剔唱片,不在乎音響的表現。問題是錄音水準極差的古典音樂唱片,讓我們根本聽不出演奏家有什麼水準;這種唱片的主旋律還勉強不會錄錯,但是獨奏音色或合奏音色就保證一定會錄錯。連真正的聲音都聽不到,要說能有什麼音樂水準的提升是絕不可能的。

      如果音樂只是旋律或線條,當然音響或錄音是否正確就不是麼重要。然而音樂有非常重要的要素正是『音色』:否則通通使用鋼琴就好幹麻使用管弦樂?通通使用A調豎笛就好幹麻換成B調豎笛?如果音樂只是旋律或線條,那麼如同我二十歲前的聽法就夠用了,何必買音響?我二十歲前的聽法是:手提CD加耳機,數千本樂曲總譜,一萬張CD唱片......結果變成只能聽到『詮釋』。

      正確音響之所以比『手提CD加總譜』還更能開拓音樂視野,就是它能展現樂譜中看不到的『音色』;而錄音低水準的唱片,音色的錯誤與扭曲是非常嚴重的、嚴重到保證沒有任何人知道貝多芬到底《田園》第四樂章寫作了什麼音色。因此,正因為要開拓音樂視野,擺脫欣賞古典音樂時只會聽旋律而不懂欣賞音色營造之困境,所以才會要求起碼的錄音水準。

      無法分辨音色,造成只能空談『詮釋』;問題是『詮釋』太主觀了!憑什麼說海費茲或歐伊史特拉夫是小提琴大師?能盲目測試出來嗎?既然沒辦法,愛樂者憑什麼標準選擇聽那一張唱片呢?我得很不客氣地說:不過是根據唱片公司的廣告與市場上的流行趨勢罷了!

      近年因為LP復興,再加上懂LP的發燒友太少,造成DECCA品牌的第一版LP特別高價。高價化不見得是錯的,但是為了這種高價化的市場需求而瞎掰出什麼大師就會笑死人了。我二十歲時,DECCA旗下的阿胥肯納吉唱片出版一大堆,唱片公司全力捧紅廣告不斷;但是任何有點基本鋼琴素養的愛樂者,都可以輕易聽出他只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唱片生產機器罷了!這一點在當年的唱片界與雜誌界都是公認的觀念,結果過了二十多年,本來應該被掃到歷史灰燼的無能鋼琴家,只因為搭上了黑膠熱潮,居然被尊稱為『鋼琴大師』且售價奇高無比!這是何等離譜的笑話?

      『詮釋』是如此地不可靠,所以凡是空談詮釋,最多只是入門級甚至更低階的水準,只有萬中取一可能是高水準。如何能從空談詮釋的入門水準走向進階呢?依我個人經驗正是走向分辨『音色營造』的能力。例如說,如果聽不出NSO在呂紹嘉的指揮下,音色營造的能力己經遠遠贏過DG的卡拉揚與柏林愛樂,那就真的不必空談欣賞什麼管弦樂了。理由也不是說呂紹嘉比卡拉揚偉大,而是卡拉揚的唱片錄音『故意』完全削除音色營造,只留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種聲音完全錯誤的唱片還能憑空猜想它有什麼詮釋上的精神內涵,當然是被媒體洗腦的結果。

      所以,若真的實踐『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最後聽到的絕不會是真正的音樂,而是唱片公司的文宣與廣告唬爛出來的音樂。


    ※    ※    ※


      從以上音響界與古典音樂界的價值現象學式觀察中,都看到了主張『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錯誤價值觀,必然導致音響與音樂的雙重沈淪。所以當我開始玩音響不到四年,就極其驚訝地發現:多次音響家訪,都發現使用低水準錄音的玩家,往往音響系統沒有真正RUN開:不是高頻有問題就是低頻有問題。也就是說:使用百萬音響播放劣等錄音,出來的聲音本質就是劣等。相對的,便宜音響播放頂級錄音,出來的聲音就是比劣等聲音高一級。無法分辨音色營造的錯誤錄音,就算使用千萬音響播放仍然是劣等聲音;可以分辨音色營造的頂級錄音,只要一萬八仟元的音響就可以欣賞到真正的貝多芬、華格納與拉威爾了。

      這就是『聖俗二分』對音樂與音響最可怕的毒害,它導致人們不敢批判音樂、不敢批判演奏(唱片);殊不知『絕大數的唱片就像絕大多數的電視喇叭一樣,都是電視喇叭級的三流錄音』與『絕大數的演奏家就像絕大多數的流行歌手天后一樣,都是轉眼被遺忘的三流演奏』。對於『好聲音』的分辨能力是一切音樂或音響的最基本能力。對音響輕忽,就是放棄聲音的分辨能力;對音樂盲從,更是抹殺了真正的好聲音。

      音樂與音響誰比較重要在此先不討論,然而當我看到連學生族群的 bbs之音響討論區都來一段:音樂是目的音響是手段,不要陷溺在換器材的迷思......我們就足以對這種聖俗二分的迷思感到畏懼了:它居然可以像宗教迷信般從小紮根在我們的社會文化,我們完全無法扺擋。只要一看到任何網路討論區真正實踐了『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不必懷疑!第一可能是其中的高手『故意擺爛』不想讓別人學會他的能力,所以故意放這句害死人的錯誤格言;第二就是,這將會是一個音響水準極差、音樂素養也爛到爆的劣等網路討論區。

      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現象。性別心理學讓我們知道,男性最大的誘惑之一就是權力慾。當一個音響玩家玩出名堂來成為一代大師,風光一陣子後,後起之秀因為觀念先進而開始威脅到前一代大師的地位時;你猜這時己經無能老朽的大師要怎麼迷惑眾人來緊抓自己的地位與榮耀?沒錯!就是立刻大聲說:『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所以你們這些後生小輩永遠贏不了我這個偉大的大師,我不談音響不是我不行了,而是我己經成為『聽音樂』的聖人了.....#$%&#$^(&%&()^*........

      我只不過使用整套『一萬八千元』的兩聲道音響就可以清楚欣賞與評論『不同高低層次的聲音舞台高度』,而有多少發燒友認為音場高度需要多好的空間與多昂貴的硬體?問題只是發生在我播放的是正確的頂級錄音,是市場上數十萬張唱片中極少數的精品;就好像是數千萬戶電視喇叭中極少數的hi-fi燒友一樣,他們也選擇了數千萬組喇叭中極少數的精品;同樣的,演奏家也只有極少數是精品,看你敢不敢以批判的角度去找到真心所愛而己。

      勇於懷疑音響硬體的問題,卻不敢懷疑音樂軟體的問題,真的是很值得反省的現象。從中深入的分析,更發現『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隱含著『聖俗二分』的錯誤價值觀。其實,這也是東方文化僅有的幾個致命之價值缺陷,足以讓東方社會難以成功走向現代化公民社會的絆腳石;這部份就是另一個更嚴肅的議題了,等日後再慢慢加以發揮。

    (END)

  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1742
    註冊日期
    2008-02-03
    文章
    3,985
    Thanks
    835
    Thanked 766 Times in 585 Posts

    預設

    在下還好血壓不夠高 心臟沒有病
    仔細讀 慢慢体會 :)
    玩了半輩子的音響 世間喧嘩 不如孤獨 寧靜 思想 深山幽谷中的一股清泉

  4. #1743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呼應psycho兄的其中觀點~
    我喜歡流行音樂,但聽到現在,對於一些很好聽的曲目,我都會想著~裡面的小提琴聲,要是能用真的小提琴演奏,那該會多好啊...
    現在這些歌,對我而言是憑添遺憾...:|

    音樂中很多旋律也很多樂器合奏,什麼旋律用什麼樂器演奏是一種聽感上的學問!能夠深入體會到這一層,才能真的~聽到音樂...(rock)

    音色現在也是我選擇線材的主要判準,而這當然就要用正確錄音的唱片,而且試聽不用一分鐘,可以就對音色表現有了解,而音色一但不對,基本上就是~no way|(|-

  5. #1744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先講好,這是一篇超級引戰文,血壓高、有心臟病的網友請勿往下看......

    從音樂與音響辨正社會文化中錯誤的價值觀

    ── 解析『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的聖俗二分謬誤

    我有高血壓看了快心肌梗塞,要分辨錄音的好壞,指揮的功力或是演奏者能力的好壞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百個音響音樂愛好者我看不超過十個,沒這個能力只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也一樣,說說自己在過去一個月因高音單體燒掉喇叭分音器砍掉重練跟重新調整唱放的經驗好了,喇叭比較沒問題照著設計者的數值就OK,頂多在不更改設定的情況下用不同的零件搭出自己喜歡的聲音,這部分拿兩台cdp來驗證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不過就在調整唱放的時候卻有很多的困擾,我是拿自己最熟悉的樂器小提琴在調的,基本上小提琴高把位音量不應該大過低把位大音量也不該往前衝,不過卻發現有些協奏曲錄音小提琴位置左右飄不定這個以DG最嚴重EMI英國錄音次之,RCA MONO轉STEREO也會,小提琴型體過大跟管絃樂團太不成比例,大音量管絃樂OK小提琴卻會往前飆但奇怪的又不是整張唱片都如此,這個以PHILLIP跟DECCA的錄音比較明顯,還有張MELODY小歐的小提琴小品有幾首小提琴飆高音好像這個樂段演奏者貼著收音麥克風在拉但是有幾首又非常正常.........所以現在還在疑東疑西惶惶不可終日,到底錄音後製有問題還是器材有問題不然就是我的耳朵有問題.....................:(:(:(:(:(

  6. #174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這篇從根本批判愛樂者與發燒友之基本價值觀的放火文章,居然沒有引起公幹?大家真的太客氣啦!......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我喜歡流行音樂,但聽到現在,對於一些很好聽的曲目,我都會想著~裡面的小提琴聲,要是能用真的小提琴演奏,那該會多好啊...
    現在這些歌,對我而言是憑添遺憾...[恕刪]
    remo 這段話就是我原始長文最好的註解與例證了!.....

    我的觀念是,『絕不能』把音樂與音響進行聖俗二分的區分高低,也就是純粹玩音響,本身就是至高無上的意義,不可以隨便貶成玩物喪志,說不定玩物反而造成真正的音樂素養變高呢!

    以 remo 這段來說,就跟我的古典音樂素養是『完全相同的方法論』;請看我改一下原文就變成我自己的論述:

    我喜歡古典音樂,但聽到現在,對於一些很好聽的曲目,我都會想著~裡面的演奏水準,要是能有真正夠水準的表現,那該會多好啊...
    現在這些唱片,對我而言是錯誤示範......8) 8)

    引用 作者: scs 查看文章
    要分辨錄音的好壞,指揮的功力或是演奏者能力的好壞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百個音響音樂愛好者我看不超過十個,[恕刪]現在還在疑東疑西惶惶不可終日,到底錄音後製有問題還是器材有問題不然就是我的耳朵有問題.....................:(:(:(:(:(
    不,我發現『分辨錄音的好壞』是非常非常簡單的事!....:o

    只是對於音響玩家來說,他們總是『謙虛的』認為器材有問題不然就是他的耳朵有問題.....為什麼『謙虛』呢?因為音樂是高貴的、音響是低賤的,所以播放結果明明聽起來有問題,但是絕對不是高貴的音樂有問題,而是低賤的音響有問題,所以.......有這種價觀的蒙蔽,當然永遠無法發現自己早就可以正確地區辨錄音水準了!.....

  7.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8. #174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9. #174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oongsc 查看文章
    如果要挑三片代表性好錄音的"殺音響"CD您會建議哪三片?
    ISOMIKE錄音及Reference Recording錄音您的感覺如何?
    硬是要三張而己?......這...很難挑耶!....

    這張小提琴與鋼琴,宰殺音響有偏好與味道;
    廠牌:SOLSTICE / 編號:SOCD262
    托西 / 薩拉沙泰獨奏作品 第三集

    這張鋼琴,宰殺音響有沒有加料:
    廠牌:Skarbo / 編號:DSK1096

    最後還是『 psycho 的私房推薦 CD 與 LP』裡提到的最殺人放火的雍根管風琴交響曲,宰殺音響的全頻段暫態反應夠不夠水準。

    再者,我不知道 ISOMIKE錄音及Reference Recording錄音 是什麼? 方便給我一小段 WAV檔鑑識一下?否則 YOUTUDE 或 MP3 也勉強可以,有可能犯錯就是了.....

  10. #174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我按上述連結,下載了以下檔案進行測試:
    HR-99
    Reveries
    Minnesota Orchestra
    Eiji Oue, conductor
    Gymnopedie No. 1 WAV
    檔案名:1-01 Gymnopedie No. 1-a.wav 使用 GOLDWAVE 5.60測試版聆聽,因為USB DAC只能吃48K,所以被降頻轉換過。

    這個錄音嘛........... :P :o

    首先要強調,我音響與唱片的背景知識都『爛得要命』,因為我不大信任背景知識、強調最直接的聽感心理,所以這些唱片是什麼來頭與什麼錄音方法我完全不知道....

    但是直接聽起來,一就知道這是『加料錄音』,只是,科學有進步,加料也會很進步...:)

    一、每個樂器的色彩非常鮮明,太鮮明了!鮮明到我覺得好像是電子樂器了,為什麼呢?以下繼續解釋。

    二、樂器的聲音空間彼此幾無重疊,右手邊弦樂器的『音場』(就是SOUND FIELD,這次用詞應該沒錯!)只到了中間就消失了。

    三、聲音舞台空間雖然很深,但是沒有層次,一聽就知道是加料出來的。再者,深度這麼好的舞台,怎麼會幾無『舞台高度』?太不合理了。

    四、所以音色的鮮明,背景特別黑而幾無底躁,這本來是絕佳優點;但是因為是加料加出來的,因此缺點變得更多!我故意拿一個同樣是慢板的管弦樂錄音,就是這張唱片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4301#post54301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相比之下,HM這張拉威爾底躁多,聲音不鮮明;但是深度層次歷歷分明,舞台高度更是狂電一大截;木管一出來,OK,證明了上述聲音檔是『音色不正確』的錄音。

    我知道強迫 174K 降頻到 48 會嚴重傷害錄音性能,但是我的黃金變態耳對於『加料』是世界龜毛地敏感,有100%的把握上述聽感就算使用 WEISS 的 USB DAC結果還是會一樣....:)

    所以我們對『加料』的基本聽感可能還有蠻大的鴻溝喔!....

  11. #174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oongsc 查看文章
    廠牌:Skarbo / 編號:DSK1096
    這張好像是錄音室內錄音未開蓋
    即使不加料
    鋼琴錄音手法及場地對音色影響很大
    這張錄音是演奏家故意製造出難聽、變態、無法想像的怪音色,所以我猜你可能把演奏家主動製造的色當成錄音的特性了.....:P :)

  12. #1750
    註冊日期
    2009-10-10
    文章
    2,782
    Thanks
    779
    Thanked 4,478 Times in 1,341 Posts

    預設

    我也一直認為RR的錄音好像都沒有高度的感覺......深度很深但是相對的所有樂器都在同一個高度.....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