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3080120128129130131132140180230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291 到 1,300 共計 3768 條
  1. #129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ec337280 查看文章
    恭喜phycho大大~
    真是太溫馨太溫馨了(clap)(clap)(clap)

    這張照片真是所有爸爸級燒友的共同側影,而且....爸爸級燒友負責的工作是不是都一樣勒

    說實話,這時期的便便不太臭啦~酸酸的...大一點psycho大就知道了(emo)
    昨天就看到 ec337280網友 這一篇,隨及就遇到一尿布大便;為了彰顯本人的發燒科學精神,我決定往下貼近一聞...............是不臭,但是還是很噁心....

    不過我可憐的兒子現在是我的最佳實驗品,我正在試驗『嬰兒可不可以準確地區辨正確錄音與正確音響?』,如果讓我實驗出來.....8)

  2. #129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的觀念挑戰:進階的音樂欣賞角度

    整理這個討論串的舊文章,好久沒有寫落落落落落落...長文章了....... :P

    『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的觀念挑戰:進階的音樂欣賞角度



      由於這次的2010高雄音響展,再加上運氣極好地馬上體驗到 NSO 讓我極度滿意的現場演奏,同時又聽到現場的馬林巴琴演奏;這樣良好的比較下,我想再次建構一個關於進階級音樂欣賞的挑戰性觀念:『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我當然知道非常多人都主張現場與唱片不能混為一談,這是一個容易混淆的『假議題』,必需先加以辨正。


    ● 『音樂欣賞』是什麼?

      現場當然與唱片或音響完全不同!一個叫做現場,一個叫做音響,字面就己經完全不一樣了,那裡還需要費盡心思證明兩者不同?這時就會出現思辨上的『假議題』:現場本來不等於音響,把這種現實上的自明的現象舉出來,論證的意義何在?這時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人:

      第一種是我要強烈批判的音樂觀念偏差,他們常常說的就是:『沒有聽過誰誰誰或某某樂團的現場,所以理所當然不知道什麼什麼....』。按照這種『假議題』:凡是沒有聽華過現場的華格納,就永遠比不上漢斯力克那麼了解華格納?人家漢斯力克所聽過的華格納可是『指揮與音樂家同在的現場』!所以凡是認為華格納的音樂不差勁的愛樂者,通通比漢斯力克沒水準?......當然布拉姆斯的音樂更是超級沒水準了,聽過『現場』布拉姆斯的親自指揮之華格納與布魯克納都認為布拉姆斯的音樂很差勁,你只是聽過『不是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的布拉姆斯現場也敢說布拉姆斯算什麼好音樂?(當然以上是否符合史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論證)

      現場當然與音響完全不一樣,但是這個論證如果要有意義,必需是放在『音樂欣賞』的前提下。如果現場與音響『不會造成』音樂欣賞水準有高下,那麼提出現場與音響不一樣就會犯了嚴重的型式主義謬誤,誤以為只提出不同就可以證明什麼,那就一定會掉進我上述的『華格納與布拉姆斯都是差勁音樂』的迷失了。

      正確的議題是:『現場與音響是不一樣的,這個差異會造成音樂欣賞的水準有什麼差別?』。所有主張現場比音響更能正確欣賞音樂的愛樂者,從來都沒有針對這個真正的重心議題論證,而是盲目地提出兩者不一樣就自以為可以證明現場優於音響,這種固著性的邏輯謬誤一定意謂某種真相被掩蓋。

      我得指出的事實就是:『現場與音響的不同,完全不影響對己故音樂家作品的欣賞』。只要誰想否定這個前提,就必需處理『華格納與布拉姆斯都是差勁音樂』的自相矛盾;否則,現場優於音響(唱片)的謬誤論述,完全變成音響族與愛樂族的自我否定,反而使三流音響產品與三流唱片演奏可以輕易被吹捧成主流。

      第二種是例如我非常尊重的專業音樂人士林芳宜小姐:她強烈主張現場不等於音響,但這是因為她著眼的是『現場感受』與『音響感受』有其根本不同的意義,產生不同的價值需要。如果我們詢問:難道沒有聽過現場的貝多芬,就永遠不了解貝多芬?沒有聽過現場的拉威爾,就會永遠不了解什麼叫音色藝術?這些問題我雖然沒有問過她,但是很有把握她的答案當然一定是『沒這回事』了....:) 對於這種頂級的音樂專業人士來說,現場之所以與音響不同,是很多『意義』層面上的不同,而不是音樂與聲音的藝術內涵之根本不同。

      所以,回歸『音樂欣賞是什麼?』這個簡單前提:我們平凡的愛樂者,聆聽現場還是聆聽音響,會有音樂素養的水準差異嗎?


    ● 我們想聽到什麼音樂?

      在這次 NSO 的現場演奏中,我感受到呂紹嘉是一位非常忠於音樂的指揮;他『不像』許多知名指揮會『為了迎合觀眾水準』而『故意降低演奏深度』,比方說,濫用詮釋而忽略音樂的多聲部結構。同樣的,NSO本身程度雖然不佳,但是被呂紹嘉狠操之後,一點都不像多數來台的知名國外樂團一樣『擺爛』,從而表現出真正的管弦樂『聲音』出來。

      這是什麼『聲音』呢?每個聲部都清清楚楚,第一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時,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木管、銅管的線條仍然清晰無比;而且,每個聲部的視覺上的空間深度,閉上眼睛後,聽覺的空間深度仍然一樣。

      沒錯,經過這樣的現場與音響極接近的比較之下,我可以斷定,我所謂的『正確錄音』再加上『正確音響』,目的就是讓音響重播『完全等同』現場演奏。除了現場的一些無關『聲音本身』的層面外(比方說,像大家當年都熱愛到電影院一起看《海角七號》的這種『共同參與感』),若要證明現場不等於音響,我會優先懷疑這樣的論證,來自於誤以為唱片總是『加料唱片』,音響總是『加料音響』。

      縱使幾千萬元的昂貴音響系統,只要一播放 DECCA、DG、RCA、CBS、EMI ENGLANG......無論多麼『好聽』,都絕對無法產生『現場感』。現場怎麼可能聽到獨奏大提琴隨著音頻由低到高、從舞台右邊跑到中間甚至左邊?現場怎麼可能聽到首席小提琴平時消失了,只有獨奏時才碩大無比地跑到正中央?認定音響不等於現場,其實是被唱片(與錄音)欺騙居多。

      幸好我開始玩音響之後,直接遇到『正確錄音』,所以一直感受到『音響重播明明跟現場演奏相差不多』;而且,僅使用三萬元系統就隱隱感受到這種方向......但是,我自己過去的現場經驗往往感受不佳:有缺陷的管弦樂團,聲部一定模糊不清,跟『加料錄音』的聽感一樣『糊』。但是現場絕無相位失真的音響問題,加料錄音鐵定相位失真而造成音場與舞台的嚴重扭曲,結果就造成『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發現『演奏很差的現場』與『加料唱片』有極端根本的不同,這就造成很多人都認為『現場』不等於『音響』了。

      同樣的,音響走向加料美聲,也會造成無論數百萬音響系統、即使播放正確錄音樣照樣不會有現場感的問題。此外,雖然說只要三萬元的『正確音響』走向就可以得到『現場感』;不過,音響科學終究是科學,真的要求極致的『現場感』、走向極小失真,還是得花大錢,這也是我日後只好認命投資在五十多萬元音響系統的主因。


    ● 為何追求『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

      既然一般人皆有感受到『現場不等於音響』現象,也知道是錯誤音響與錯誤錄音之故。那麼,提出這個差異的意義何在?

      我所有的文章,反覆說明所謂的『正確』與『錯誤』的現象就是『資訊量』的高低;正確錄音即使是192X的MONO錄音照樣可以聽到一大堆音樂資訊,錯誤錄音即使是最尖端最傳真的錄音,照樣聽不到音樂的多聲部結構、尤其是聽不到樂團的合奏能力與音色藝術。習慣錯誤音響與錯誤唱片的愛樂者,總是喜歡把卡拉揚這種減少聲部、再突顯第一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當成正統德奧之聲(這裡並沒有證明卡拉揚是好是壞);其實從巴哈經過貝多芬到布拉姆斯,這些德奧大師明明都是最注重多聲部結構;聽過德勒斯登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就可以知道正統德奧之聲一定最重視多聲部的結構平衡,那可能演奏成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上都證明著,錯誤音響與錯誤唱片直接造成愛樂者音樂素養出問題。

    (寫這篇文章前,經由 MY-HIEND網站的 john925網友提到:『聯合報的 New York Times看了一篇報導.....文中還提到某大學作的調查,發現聽隨身聽習慣的人,竟然會認為「資訊量少」的音樂是比較好聽的.....』,相關音樂心理學的報告我一時找不到,但肯定看過類似的相關研究,在此請有興趣的網友協助尋找...:P 這是更具關鍵的科學研究。)

      所以,為何要求『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因為,一但否定這個命題,形同放棄對『更好的現場』與『更好的音響』進行高資訊量的追求。我們憑什麼說以前的NSO表現不佳?是忠實根據聽感還是人云亦云?當然了,我們是根據平時認真聽唱片,艱難地從錄音錯誤的錯誤音響中,努力找到可以據此批判NSO的音樂水準,從而了解如何要求NSO更上一層樓。我們又憑什麼說這套音響比較高傳真?當然可以根據我們聽到良好的現場小提琴或鋼琴,再據此批判我們的音響那裡不夠水準,從而調整或升級而讓音響的性能提升。

      由上可知,『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直接關聯於音樂中『聲音』辨別的能力提升,縱使本質上現場不是音響,但是方法論上卻是促進音樂素養的正確手段。用個哲學說法,『音響重播就是現場演奏』至少在『方法學上的唯名論』是正確而有效的。

      相對的,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的意義何在?據此,我們憑什麼知道唱片的演奏正不正確?現場的演奏又正不正確?結果,除了極少數天生奇才外,從來沒有看過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而可以得到樂團合奏能力或音色藝術的正確認識。換句話說,力主『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者往往放棄兩者相互提升的方法:聽到音響重撥出不像現場的美聲,輕易去妥協這是器材天限;聽到現場演奏沒有唱片演奏那麼正確,輕易去推託這是錄音狀況不一樣之故。當他不相信兩者,最後的判準是什麼?很可惜,不是個人哲學思考凌駕聲音本質,就是輕信廣告文宣大師而不信自己忠實的雙耳。

      在我個人的經驗,再三遇見凡是只玩音響不聽音樂的發燒友,只要音響是正確走向,都可以在幾張唱片的對比下立刻學會高難度的樂團合奏能力或音色藝術之正確認識。最後常常發現,重視『音響性』的人,往往音樂素養遠高於重視『音樂性』的人。其實,只是因為往往『音響性』等於提高資訊量、『音樂性』常常等於減小資訊量。


    ● 結語:

      有人說,常聽國外現場演奏有差別嗎?我個人是認為一點幫助都沒有...... 因為越有名的國外演奏會,越是傾向『為了迎合觀眾水準』而『故意降低演奏深度』;能不能跟呂紹嘉相比?我是非常懷疑的。

      我當然知道 NSO有一大堆音色不佳、放砲與合奏雜亂的缺陷,問題是『平行的多聲部是否夠清楚』這個嚴苛的判準,這是我首度在台灣可以聽到的『正確演奏』。只有這種正確的演奏,才可以輕易感受到它與『正確錄音』、『正確音響』是完全相同的聲音本質。

      當然了,這並不是一篇入門的文章,而是進階級的要求。近來再三遇到宣稱法國樂團演奏不夠整齊的言論,本來只是個人主觀喜好無需深究,但是居然把許多強烈減少資訊量的『錯誤演奏』當成瑰寶並宣稱那是德奧傳統,再據此批判法國樂團合奏不整齊;也就是要求演奏巴哈千萬別出現對位旋律才算整齊、演奏貝多芬千萬別聽到銅管與木管才叫做整齊......如同上述引用網友的看法:難道愛樂者隨著MP3現象,也變得喜愛減小資訊量的演奏?喜歡單純的音樂無可厚非,但是儘情享受藍色多瑙河就很快樂了,何苦定要欣賞貝多芬?結果從而要求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曲必需像藍色多瑙河一樣才是德奧正統......我啞然了。

      換句話說,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減少資訊量』成為當前音樂欣賞最可怕的媚俗力量,造成進階級的音樂欣賞完全無法達成。更糟糕的是,古典音樂界大多數是『偽裝的古典音樂迷』(參考:從古典音樂的《入門問題》談起);唱片這種『商品』一定得滿足多數人(偽裝的古典音樂迷)的胃口,對他們來說,減小資訊量才是最輕鬆、最容易假裝聽得懂的演奏方式。於是所有知名的大師,鮮有不是『減少資訊量』的錯誤演奏;我才會說即使專程出國欣賞國外高級音樂廳,照樣躲不了這個嚴重問題。

      這篇文章是一個開始,凡是陷入『減少資訊量』的議題都都需要好好籬清,否則難以達到進階欣賞的音樂水準。『音響重播不是現場演奏』是『減少資訊量』的常見謬誤思考,至少在『方法上的唯名論』會直接造成放棄追求唱片錄音與音響重撥的高品質要求,值得所有愛樂友與發燒友深思!

    (END)

  3. #1293
    註冊日期
    2009-06-05
    文章
    111
    Thanks
    152
    Thanked 17 Times in 7 Posts

    預設

    好文推一下~
    題外話:老大你的運氣真得很好, 聽到一場NSO正常發揮(或超乎發揮?),
    這真得很難得.......小弟在09季初買了套票,聽到今年還剩下4場的時候,
    決定不再浪費時間跑去聽了,那種基本功都沒練好的出槌,不值得。
    倒不如多聽聽老大推薦的唱片

  4. #1294
    註冊日期
    2010-04-19
    文章
    2,352
    Thanks
    668
    Thanked 1,132 Times in 558 Posts

    預設 恕刪.

      在我個人的經驗,再三遇見凡是只玩音響不聽音樂的發燒友,只要音響是正確走向,都可以在幾張唱片的對比下立刻學會高難度的樂團合奏能力或音色藝術之正確認識。最後常常發現,重視『音響性』的人,往往音樂素養遠高於重視『音樂性』的人。其實,只是因為往往『音響性』等於提高資訊量、『音樂性』常常等於減小資訊量。

    大大可以考慮..整理出書.:P
    我們都愛看電影(成品).若去看拍片現場會極無聊|-).
    我們都愛聽音樂(藉由音響重播).若去聽錄音現場搞不好不悅耳(sweat).
    電影由拍時到後製~一定效果天差地!:)
    CD或其他訊源:由實奏.錄.製作.到還原~差距相對小太多了.
    我輩..玩 HI FI..HI END 者.為何如此龜毛?:P8).

  5. #1295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那篇文章還提到一點,覺得也滿有道理的。就是每個時代(or 世代)對於好聽的音樂會有不同的定義,或認定標準....

    以音響設計為例(個人資歷淺薄,有誤還請指正),以前所認為好聽的音響,和現在所認為好聽的音響,應該是有相異之處。

    在一位長輩家聽AR3A,寬鬆,溫潤,速度慢點,但也算好聽。

    前任喇叭Triangle Celius 202,速度快,定位清楚,針針到位...好聽嗎?那當然,不然不會開車到文聲去載...

    New York Times的那位記者,文章客觀陳述一些事實,但其實應該透露出其內心按耐不住,表達他過去所熟知的美好音樂,可能會在數為時代消失匿跡的感嘆吧!(沒有查證,但我猜這位記者應該有點年紀吧!)


    好聽的音樂在哪?其實,大家心理都應該要有一把尺。當音響製造商,把他們所謂好聽的音樂,好聽的調聲端出來的時候,就在乎個人是否認同、買帳了。

    好聽的器材、優先的錄音、有素養的網友、進入音樂核心的聆賞方式...等都不少。重點是如何建立心中「好聽」的那一把尺。如果能夠再多多參考其他心得,截長補短,吸收比較,這樣音樂的視野,就又能夠擴展。

  6. #129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yschen 查看文章
    [恕刪]決定不再浪費時間跑去聽了,那種基本功都沒練好的出槌,不值得。
    倒不如多聽聽老大推薦的唱片
    這麼慘?是誰指揮的?....:P :P

    nso 的確很不成熟,所以要欣賞他們的現場我個人是覺得相當困難。如果只是專注於樂器自身有沒有良好表現,那麼nso出錯的機率真的太高了。所以我才會換個角度,改從進階級的樂團合奏能力去欣賞,這時聽到的重點是指揮的能力,樂團本身的缺陷會干擾變小......

    例如我評價極高的呂紹嘉那場,首席小號放了個大砲後,一直懊惱地看著樂器。如果這時候『視覺』重於『聽覺』,只到他驚慌失描卻沒聽到他的音色『從此與樂團好好地融合起來』,那就會像很多網路上的評論,只『看到』小號放大砲,卻沒『聽到』小號與樂團終於融合成功了。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很多聽現場的人是用『看』的,不是用『聽』的.....8)

    引用 作者: 葉sir 查看文章
    [恕刪]我們都愛聽音樂(藉由音響重播).若去聽錄音現場搞不好不悅耳(sweat).
    電影由拍時到後製~一定效果天差地!:)
    CD或其他訊源:由實奏.錄.製作.到還原~差距相對小太多了.
    我輩..玩 HI FI..HI END 者.為何如此龜毛?:P8).
    葉sir請別客氣!.....:)

    其實我個人從知覺心理學來說,葉sir提的現象很簡單:如果一部好萊屋電影的十億投資在製作一張唱片,這張唱片一定會要求最高的傳真標準!.... 只可惜我們玩音響的發燒友,對軟體的要求實在太低太低了.....

    引用 作者: john925 查看文章
    那篇文章還提到一點,覺得也滿有道理的。就是每個時代(or 世代)對於好聽的音樂會有不同的定義,或認定標準....

    以音響設計為例(個人資歷淺薄,有誤還請指正),以前所認為好聽的音響,和現在所認為好聽的音響,應該是有相異之處。[恕刪]
    同意每個人都要好好建立『自己』的聲音標準!.....

    不過『每個時代的不同』,我個人傾向認為是『科學水準的高低』造成的;老音響會有那種聲音,有可能是以當年的科學水準完全無法設計出『能商品化』的高傳真聲音,妥協之下,只好變成『老聲』....:P

    我之所以敢這樣猜測,完全是從錄音科學而來....:) 因為在我的體驗中,無論是多麼偉大的傳奇錄音師,只要錄音走向正確,新年份錄音一定狂電舊年份錄音,絕無例外。如果錄音是如此明確的科學進步,那麼音響沒有理由不是如此....

    至於時代走向低訊息量聲音,這是『時代處境』的大問題。我個每個人都可以迎合時代,也可以改變時代,當然更可以『不理會時代,自己成功就好』。以所謂的LP復興現象來說,跟著潮流輕易相信LP比CD好,這是迎合時代。很多高手偷偷玩LP卻不敢、不肯或沒能力告知別人正確的LP聲音如何調整,這是『不理會時代』。而我個人比較變態且自不量力,想要『改變時代』,所以我力主當前時代流行的高價版位LP其實聲反大有問題,都是減小訊息量的錯誤示範....

  7. #1297
    註冊日期
    2007-08-02
    文章
    1,153
    Thanks
    348
    Thanked 333 Times in 1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麼慘?是誰指揮的?....:P :P

    ...。而我個人比較變態且自不量力,想要『改變時代』,所以我力主當前時代流行的高價版位LP其實聲反大有問題,都是減小訊息量的錯誤示範....
    ...是阿,可以感受到psycho的古道熱腸....(clap)

  8. #1298
    註冊日期
    2009-06-05
    文章
    111
    Thanks
    152
    Thanked 17 Times in 7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麼慘?是誰指揮的?....:P :P
    哈...除了呂指揮還沒聽過外,其他指揮帶NSO能力都...|-)
    還以為赫老先生可以把NSO帶起來,比起三四年前也只是進步一點而已。
    希冀呂指揮可以真的把nso再帶進步一點(sweat)
    回想住在灣區時常到舊金山聽舊金山交響,雖是地方樂團,一比NSO進步空間還很大!

  9. #129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1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音響就是現場》從鋼琴錄音談正確的音樂欣賞,以鋼琴演奏之LP為例

    《音響就是現場》從鋼琴錄音談正確的音樂欣賞,以鋼琴演奏之LP為例


      既然談到『音響就是現場』是一種方法學上的唯名論,那麼它如何有助於增進我們的音樂與音響素養?在此先前一堆鋼琴錄音的LP為例,其實,若能從中理解『錄音正確』的重要,無論是人唱片什麼媒體,通通可以一體適用。

      這是我以現在的寒酸新竹客廳音響室來欣賞這一堆鋼琴LP,聽感方向與先前獨立的中壢音響室完全一樣:


    LP播放系統:


    我偷學自wecare與新竹幫的超低針壓密技與小紙團神功:


      鋼琴演奏的『現場』是什麼?當然我們一定是坐在鋼琴與鋼琴家的側面,鋼琴上蓋打開、開口朝我們;高音琴鍵與琴弦在近處,低音琴鍵與琴弦在遠處。換句話說,像現場一樣的音響,一定會產生與上述完全相同的音場與聲音舞台。如果聽起來是鋼琴音高由高到低會由左到右的明顯定位,這當然是亂七八糟的多軌混音與後製結果;不符合現場,當然絕對不正確,就不可能得到進階的音樂欣賞與音響科學了。

      以下是這次簡單評論使用的LP:


      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第一張是非常便宜的:VOX,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BALINT VAZSONYI演奏。結果完全符合上述的『現場感』,不過感覺高中低頻有些相位錯亂,應該還是再製加料過。但是比起其他更糟的LP,這張己經是正確太多好唱片了。於是當錄音夠正確,就可以顯示VAZSONYI這位我完全不認識的鋼琴家,基本技巧不錯,民謠風格的詮釋很明顯,不善長音色藝術;可以推測他可能是當地或鄰近的本土鋼家家。這麼高品質的LP我買不到200元,懂錄音藝術的人玩LP才會幸福...:)

      再來是知名的季弗拉,只買到小宋唱片的日版,同樣的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首先當然EMI FRANCE的錄音一定贏過VOX一截,比VOX更像現場(高中低音不會錯亂了)。於是可以明顯聽出季弗拉的『超技』傾向:前者如果是民謠風格,季弗拉簡直是狂風暴雨,形塑的旋律線材銳利無比!但是音色變化多彩多姿,這是被法國學派影響下必然的純音樂優勢。

      再來是不知道什麼品牌的IPG的CLIDAT,高中低頻的正確性大過VOX,但是音場的表現卻輸了一截,會出現高音偏左而低音偏右的問題。這應該還是有一點點加料後的錄音,有點像MONO時期DECCA錄音之風格。而鋼琴家CLIDAT則是高手中的高手,傳奇中的傳奇;季弗拉完全被打好玩的。

      最後一張是演錄俱最正確的貝多芬,CALLIOPE 的 Inger Sodergren 之鋼琴曲集;以前己經推爆了,現在一比之下仍然是最頂尖的LP;再次強調這家公司己經遠離了錄音藝術,越新出版的越爛!所以它的CD鐵定遠遠輸給LP。

      第二排第一張是EMI FRANCE正法國版的舒伯特四手聯彈,音場完全正確。第二張布倫德爾與另一鋼琴家的Turnabout VOX之錄音,則是錯誤錄音的最佳示範!明明是一台鋼琴二手聯彈,卻可以聽到兩位鋼琴家一個在左一個在右?難道有兩台鋼琴?所以這是故意把高頻定位在左邊而把低頻定位在右邊的後製加料,乍聽音場很寬,其實完全是錯誤的。結果在這種加料之下,聽起來布倫德爾簡直是三流的鋼琴家,音色難聽到爆,直到再隔壁一張LP。

      真好玩,同樣是Turnabout VOX之錄音,這張布倫德爾的舒伯特樂興之時與我最愛的D.946三首即興曲,錄音之佳完全可以追得上EMI FRANCE,並且一點都沒有上一排李斯特那張LP相位錯亂問題。結果,布倫德爾在此成為音色藝術超絕的偉大鋼琴家,比起法派鋼琴高手一點都不輸。別忘了,當年首創Fazoit大鋼琴的首席調音師,可是在訪問時公然說:『米開朗傑里好像很懂音色,其實一點都不懂;真正很懂音色的是布倫德爾......』。買到這張,真正被爽到;如果知道我標多少錢,又保證可以幹掉任何數仟元的首版lp,可能有人會吐血而死.....保證不到一百元!!...

      再旁邊是DG的吉利爾斯,英國版,救命啊!DG的吉利爾斯錄音實在是『爛中之爛』,雖然音場還算正確,但是鋼琴乾到令人捉狂!這還是公認比較豐潤的英國版呢!其實,跟DG的德國版相比(我忍痛花900元標了吉利爾斯與約夫姆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集之德國版),一下子就可以發現,英國版的好音質,固然黑膠本身品質可能好一點,但是更明顯的是高低頻都少了一截,所以在錯誤音響系統會感中頻變佳、相對好順耳許多。可是我的音響系統毫不留情地讓加料轉錄死得非常難看......就算不看轉錄,DG的錄音真的是比爛的。

      第三排是比較蕭邦。第一張是超級殺音響的 CASSIOPEE LP,演奏 Eva OSINSKA 是超級美女高手;不過這次真的踢到鐵板了,因為 CASSIOPEE 的 CD 之轉錄大勝 LP之轉錄,相同錄音的 CD 狂電 LP,證明這家唱片公司是非常重視錄音科學,越來越進步。也就是說,買CD遠勝買LP。再者是,雖然 OSINSKA 是超級美女高手,但是遇到下一個蕾菲布級的絕世高手.....

      第二張是EPIC的MONO錄音,DOYEN是何方高手現在己經罕為人知,但是對於挑剔的耳朵可以輕易聽出他有多麼偉大。EPIC雖然是MONO,而且老錄音有高低頻偏少中頻過多的缺陷;但是不後製不加料,跟現場極為相似的鋼琴矗立在眼前,這才是正確錄音。有確錄音才能方便享受正確演奏,DOYEN實在是太偉大的鋼琴家!為何我敢寫出來?因為我己經不動聲色把他的LP全包了....:P 不只鋼琴色彩變化多端,而且論及詮釋,更是把蕭邦的歌唱氣氛使用最典雅的線條表現地令人贊嘆不己。我不喜歡蕭邦,但是我被DOYEN說服地熱愛聽他的蕭邦。萬歲!男性鋼琴家終又出現一個可以跟蕾菲布相提並論的高手了!

      再來是philips的阿勞,天啊!聲音雖然比DG豐潤好幾百倍,但是可以輕易聽出全頻段加料扭曲地非常嚴重!聽不出來?沒關係請服用『現場等於音響』:這台鋼琴高音時往極左邊,低音時往極右邊,而且低音的深度平面與高音完全相同,這太明顯絕對不是現象。所以,完全聽不出阿勞有什麼音色藝術的演奏技巧!要不是我有法國INA的阿勞錄音,憑這種LP或CD,我一定會斷言阿勞根本是沒有音色技巧的三流鋼琴家。這種爛LP還要花我三百元以上買?為什麼前面的正確錄音之LP反而一張不到200元?

      最後是約196X的DG之阿姬麗希,原始錄音如何我不知道,在是在這張『後來出版』『經過數位轉錄』的LP中,明顯可以聽出為了彌補DG原始錄音太乾的問題,數位轉錄時加上了非常多『數位殘響』,導致音色乍聽之下是豐潤的;當然,採用『現場等於音響』的立場,馬上發現鋼琴的立場死得非常難看,才能發現那種音色完全是採用數位殘響加料出來的。結果,照樣聽不出阿姬麗希是那種等級的鋼琴家。

      最後還是拿出一張要8000元的蕾菲布,當然是最正確的LP錄音與最偉大的鋼琴家。希望請大家到處宣稱蕾菲布爛得要命!我才有機會使用200以下買到她的LP....:P

    (未完待續)

  10. #1300
    註冊日期
    2008-09-05
    文章
    123
    Thanks
    15
    Thanked 15 Times in 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第二張是EPIC的MONO錄音,DOYEN是何方高手現在己經罕為人知,但是對於挑剔的耳朵可以輕易聽出他有多麼偉大。EPIC雖然是MONO,而且老錄音有高低頻偏少中頻過多的缺陷;但是不後製不加料,跟現場極為相似的鋼琴矗立在眼前,這才是正確錄音。有確錄音才能方便享受正確演奏,DOYEN實在是太偉大的鋼琴家!為何我敢寫出來?因為我己經不動聲色把他的LP全包了....:P 不只鋼琴色彩變化多端,而且論及詮釋,更是把蕭邦的歌唱氣氛使用最典雅的線條表現地令人贊嘆不己。我不喜歡蕭邦,但是我被DOYEN說服地熱愛聽他的蕭邦。萬歲!男性鋼琴家終又出現一個可以跟蕾菲布相提並論的高手了!
    我只知道Jean Doyen是 Marguerite Long 的學生, 在Erato有整套佛瑞錄音.. 不過買不到了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