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979119127128129130131139179229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281 到 1,290 共計 3768 條
  1. #128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前面看著我贊成,看到這句話我卻被嚇到....:P 我的體驗是,『調整喇叭的仰俯角』與『座位高低』完全是兩件事耶!學理我不會掰,但是體驗是差十萬八千里!座位高低只會影響聲音舞台的形體,『調整喇叭的仰俯角』才會影響空氣感;我們講是是同一種感覺嗎?.....
    抱歉!我不是說“空氣感”,我說的是“音場深度”。
    調整俯仰角還會影響到不同頻侓的反射音的量,這每個人的環境都不同(地板,天花板)。這我可就沒啥研究了(我的地板是地毡,沒什麼反射):(

    坐位高低影響各個單體發出的聲音到達耳朵的平衡(不同頻侓的聲音的量的不同)。

  2. #1282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要看細節也不要忘了看全貌......
    站長說的也有道理。
    所以要找到面面俱到的錄音有時候是很費勁兒的:(

  3. #128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Psycho大對顧爾德的評論正是我在比較了幾個版本的巴哈後的感覺。

    其實,我在聽卡拉揚的馬勒第五也有類似的感覺。那種減法的詮釋,對我來說是低訊息量。如果正確的馬勒詮釋是那樣,馬勒何必花那麼大力氣來設計那麼多不同的聲部,樂器製造的效果?[恕刪]|
    kevintran一定跟我一樣都主張『對事不對人』,所以我們針對上述聽感來討論就好了....

    其實我個人一直覺得,『增加訊息』與『減少訊息』就是我感受到的『正確』與『錯誤』,若是真的要扯上國家,從現代化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英、美這些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必定主張古典音樂只是商品而不是藝術品,所以『入門』比『進階』要重要太多,因為『銷售』遠重要於『欣賞』。再加上,我們總有個迷思:認為古典音樂就是最高貴的,不會欣賞就低人一等,於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為了吸引更多人『入門』,勢必要把很複雜的古典音樂『削減訊息』到很簡單,這子才能說服人、吸引人:我聽懂了........

    所以這些『成功的』資本主義商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削減訊息』:以LP為例,不要我第一版英國版有多麼好聽,隨便 A B TEST就知道英國版特色就是削減超高頻與超低頻;以CD為例,只要是英國主流樂評推薦的發燒片,一定是聲譜圖上嚴重缺乏超高頻與超低頻的唱片;以音響為例,別跟我說英國聲.....救命啊!再以音樂演奏家為例,像卡拉揚、慕特、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通通都是『英國團』。咦?他們不是德奧傳統?錯了,真正的德奧是肯培、是Sherchen、是約夫姆、是貝姆;像卡拉揚這種任何音樂都可以削減聲部到非常好聽、具有『卡』式特色的音樂演奏家,隨便一查都會知道負責捧紅他的經紀團體是一國的美學....:P

    而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早就變成英美經紀人要求的『大眾聲』,柏林愛樂跟柏林國家交響樂團相比,前者是英美後者才算是德國;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歌劇院樂團相比,前者仍然是英美後者才是真正的維也納。

    以上當然很勁爆,就當成《誰謀殺了古典音樂?》這種等級的八卦好了,不負任何解釋的責任....:P

    我可從來沒有說法國一定好、或英國一定差,我是專指『資本主義行銷的商品』,剛好跨國資本主義最興盛的就是英美觀點,所以『削減訊息』的商品才會多半來自英美。

    聽古典音樂只是輕鬆打發時間的話,實不必像上述這麼嚴肅思考;不過在這個進階級的討論串,我當然一定是要求進階級的認識,所以就會累一點、辛苦一點,才可以像品酒品咖啡一樣接觸到有價值的美感。

    我認識不少去德國學指揮的指揮家,談到卡拉揚,至今沒有任何人承認他是德國風格的指揮家....:P 只是請注意:我可沒有說卡拉揚很差勁喔!只是說,他代表了『削減訊息』的演奏方式,不是我的茶,他與柏林愛樂更絕對不是什麼德奧傳統....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抱歉!我不是說“空氣感”,我說的是“音場深度”。
    調整俯仰角還會影響到不同頻侓的反射音的量,這每個人的環境都不同(地板,天花板)。這我可就沒啥研究了(我的地板是地毡,沒什麼反射):(

    坐位高低影響各個單體發出的聲音到達耳朵的平衡(不同頻侓的聲音的量的不同)。
    這還差不多,如果說調整座位高低可以影響空氣感,我一定會嚇死!....

  4. #128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我的文章非常容易被有心人士故意利用來鬧場,亂七八糟的回應大家千萬不要理會,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不需要浪漫時間存心鬧場的有心人士上。

    再次敬告:本討論串『絕對』不歡迎coke先生加入,敬請離開,謝謝!

  5. #1285
    註冊日期
    2010-01-08
    文章
    54
    Thanks
    7
    Thanked 21 Times in 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Psycho大對顧爾德的評論正是我在比較了幾個版本的巴哈後的感覺。

    其實,我在聽卡拉揚的馬勒第五也有類似的感覺。那種減法的詮釋,對我來說是低訊息量。如果正確的馬勒詮釋是那樣,馬勒何必花那麼大力氣來設計那麼多不同的聲部,樂器製造的效果?

    這也是我讀完Dr.Kao在音樂廳那串文裡發表的文章後的疑問。如果作曲家不想要我們聽到各個聲部(或樂器)個別的聲音,那他們何必那麼辛苦的設計那些特殊的段落呢?那種混在一起的聲音真的是他們要的嗎?如果是,那很多樂段可以寫的更容易些啊!

    當我聽到古樂團(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演奏的很多樂曲(少了很多顫音,樂團人數也少很多),我個人覺得我似乎聽到了原曲的真面貌。原來這些樂曲是那麼有活力,那麼有變化。到底誰是對的?我的耳朵告訴我的和很多音樂評論剛好相反......:(

    我的音樂素養差Dr.Kao不可以道里計,但我實在不能認同他的論點。:|
    古樂團的演奏確實有意思,在下也是嘗過甜頭後就欲罷不能,kevintran兄的觀感跟我一樣:充滿活力、直接、透明,樂曲中的細節都浮了出來。

    至於Dr. Kao的觀點,其實我大多認同,或許每個人對文字的解讀有些差異,但我想聲音融合成一片跟模糊不清(聽不清某聲部)其實是兩件事。依小弟我有限的樂團經驗 (高中吹了三年小號),同一個聲部的合奏至少要在音準、節奏、語法、音色上要儘量趨於一致,假設今天有兩把小號吹同一個樂句,完美的合奏應該會讓你幾乎聽不出來有兩把小號 (這是比較一般的觀點,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P,當然兩把跟一把在聲音的能量和密度上肯定是有差異的),如果作曲家想要在同一種樂器中營造不同的音色或效果,他大可寫成不同的聲部,或是在編制上要求用小號加短號,或是把一支小號調到到後台去吹,聲響效果也就會有差異。至於各聲部音響效果的呈現,個人認為跟指揮有很大的關係,未必是合奏能力的問題,畢竟樂曲各section的balance及速度/語法是由樂曲的指揮所決定,今天我指揮一首曲子,譜上要木管在這個小節吹mp,我可以要他們把音量提高到mf,端看我希望怎麼呈現這首曲子。另外,樂團平時的訓練,也會影響最終的音響效果,我們高中時銅管樂器被嚴格禁止吹出帶有爆裂感的音色,呈現出來就是比較圓潤的聲響,但少了點刺激感跟音樂的鮮活度。樂團合奏是一門大學問,一言難盡啊‧‧‧每個人欣賞音樂的美學觀點不同,沒有絕對的對錯啦,聽的開心比較重要。

  6. #128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jchen 查看文章
    [恕刪]依小弟我有限的樂團經驗 (高中吹了三年小號),同一個聲部的合奏至少要在音準、節奏、語法、音色上要儘量趨於一致,假設今天有兩把小號吹同一個樂句,完美的合奏應該會讓你幾乎聽不出來有兩把小號 (這是比較一般的觀點,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P,當然兩把跟一把在聲音的能量和密度上肯定是有差異的),[恕刪]
    多謝 kjchen 網友提出不同的觀點並且如此詳細的解釋!.....

    不過我還是想說得精確一些:

    我其實完全同意 kjchen網友對合奏的上述描述,但是隨著我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我個人是越來越覺得我與 kevintran 提出來的是『另一種角度』,而且,是一個古典音樂欣賞歷程中很少被注意的角度;所以值得我們主動地去推廣出來!....:)

    今天的問題是很多人太容易把我與 kevintran 提出來的欣賞角度『當成』是合奏能力混亂,所以才會引來我們辯護的....:P

    以上是基本態度討論原則,以下就是我私人、主觀感受了,當然不是對錯問題,而是個人選擇問題。

    如果有人願意相信我的古典音樂素養,那我得強調我想要提出的是一個『進階』的問題。因為能夠達到『完美的合奏應該會讓你幾乎聽不出來有兩把小號』的樂團在唱片界有一大堆,但是能夠達到『完美的合奏應該會讓你幾乎聽出來有『極明顯的』兩把小號,而且和諧共處』這種等級的樂團真的很少。只要大家承認古典音樂中『的確有大師這種東東』,那理所當然有這種合奏能力的少數樂團最可能就是那種大師,只是我們沒注意到而己。

    當然了,如果不相信我的古典音樂素養,就當成一個另類觀點看看就好!能好好交流呈現自己的私人角度是最愉快的了....

    最後,先前我在《交響情人夢》的文章談到羅西尼的《威廉泰爾》序曲,因為覺得這是沒水準的通俗音樂,所以隨便找了卡拉揚DG與NAXOS的兩個版本就比了起來。後來從拉威爾追溯到奧芬巴哈,想了解真正的羅西尼是什麼,幫助對奧芬巴哈的正確理解。於是找到三個黃金時代巴黎四大樂團的《威廉泰爾》序曲之LP,通通都是嚇死人的正確錄音,一聽之下..................

    ..........嗚嗚,羅西尼我對不起你,原來《威廉泰爾》序曲一點都不會沒水準,原來在高明的樂團底下才真正理解為什麼《交響情人夢》裡的千秋要花這麼多時間讓樂團各聲部合起來,原來卡拉揚的《威廉泰爾》序曲,聲部削減到不到 1/2 的離譜地步。是錄音還是演奏造成的?我那知道?.....:P

  7. #1287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先澄清一下,我的聽力還沒到Psycho大說的“聽到兩隻小號和諧的吹奏”。(sweat)(sweat)

    我對卡拉揚的馬勒第五號(這樣比較明確,不會以偏蓋全)的問題是,我很多時候只能聽到“少數”的幾個聲部(特別是第一小提琴和銅管),其他的聲部都被“主要”的聲部“遮蔽”了. 這是我所謂的“混到一起的聲音”。如果把這個錄音當成背景音樂(邊聽邊作菜,邊聽邊開車,等等),那應該還不錯(這個錄音的第四樂章收錄在卡拉揚大賣特賣的Adagio那張CD)。如果和別人的版本一比,您大概會注意到“咦?這些地方我怎麼沒聽到過?”|(|-|(|-

    這是錄音還是指揮的問題?我不知道但我記得卡拉揚對他的錄音很重視,我應該可以說這是卡拉揚認可,符合他的美學的錄音。這個美學觀點的認同就是很主觀,很個人的問題了。

    附註:我現在聽的是 Wyn Morris 指揮 Symphonica of London (IMP 出版,好像已經絕版多時了)。

  8. #1288
    註冊日期
    2010-01-08
    文章
    54
    Thanks
    7
    Thanked 21 Times in 12 Posts

    預設

    我大概可以理解psycho前輩的意思, 這確實是非主流的美學觀點, 我個人也可以接受, 各種演奏和詮釋方式都有它的趣味, 至於合不合口味就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了...

    kevintran兄, 我也不喜歡卡拉揚, 你提到的馬勒五, 我覺得指揮的問題居多, 卡拉揚就是想要這樣的聲響效果, 他心中的馬勒五就是要這樣演奏

  9. #128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jchen 查看文章
    我大概可以理解psycho前輩的意思, 這確實是非主流的美學觀點, 我個人也可以接受, 各種演奏和詮釋方式都有它的趣味, 至於合不合口味就是個人的主觀選擇了...[恕刪]
    kjchen 請別客氣,我不是什麼前輩啦!.....

    結束這個話題前,我很奇大家有沒有讀過我那篇先發表在這裡、再發表到中時blog的《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ar...24/301774.html

    我裡面提到:
      目前我掌握的資料是:《古典音樂雜誌》第四期 P.38 巴黎管弦樂團的介紹:() 內是我自行加註的文字。
    『.....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1828創立,應該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第一場演奏會以 Habeneck 費心研究過的貝多芬《英雄》為中心。1831舉辦第九交響曲在法國的首演,翌年孟德爾頌(這個應該是正統德派?)聽過後贊美『這是我所聽過水準最高的管弦樂團』,並一一告知祖國的家人。1839年參觀過該樂團《第九》排練過華格納(正德派),也對他們完全按照樂譜精確而忠實的演奏驚嘆不己,因為當時一般的樂團,遇到艱難樂段往往只好改編.......... 』
    以上的標示文字顯示,從客觀的歷史證據來說,德國(德奧樂團)是孟德爾頌與華格納這種最高等級的德國作曲家都公認比不上法國樂團的後起之秀。當然後起之秀可能贏過前輩,然而有多少『現代的德奧作曲家』認為『法國樂團比不上德國樂團』,我非常想知道有沒有!....

    這個客觀的歷史證據,難道大家都不會因此想到了什麼嗎?.....8) 8) 8)

  10. #1290
    ec337280 目前離線 新手上路請多包涵���ž
    註冊日期
    2007-08-21
    文章
    353
    Thanks
    27
    Thanked 11 Times in 5 Posts

    預設

    恭喜phycho大大~
    真是太溫馨太溫馨了(clap)(clap)(clap)

    這張照片真是所有爸爸級燒友的共同側影,而且....爸爸級燒友負責的工作是不是都一樣勒

    說實話,這時期的便便不太臭啦~酸酸的...大一點psycho大就知道了(emo)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照片?都是露雞雞的,要先問他願不願意..... 只有這張照片可以說明為何我沒有時間貼文章:


    天啊!怎麼總是有擦不完的大便??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