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676116124125126127128136176226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251 到 1,260 共計 3768 條
  1. #125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因為昨晚被大展CD打的一敗塗地. 睡都睡不好. 思前想後,發現原因.(nerd). 原來我開太大聲,喇叭可能失真了!!! 今天把音量調小了近10dB,結果原來刺耳的高音不見了. sound stage 也變的合理了!

    所以結論,我的音響系統動態不够 (或者該說喇叭的動態不够).

    今晚把皮爾金的劇樂仔細聽完. Psycho大,我的系統的毛病和您的差不多. 在大動態的時候,音場就亂了. 是的,我的系統也被宰了;(;(;(

    另外,我發現我原先的問題(長笛的位子),我以經找到答案了!長笛的位子沒錯,是在左邊. 我原先半躺半坐,把右邊雙簧管的聲音和長笛混在一起了(headbang)(headbang)

    報告完畢!回去聽新的CD了!!!!

  2. #1252
    註冊日期
    2010-04-18
    文章
    2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張LP是我目前為止所聽過錄音與重撥皆最發燒的LP,就算是比演奏與詮釋,一點都不輸給貴死人的富蘭梭瓦與克路易坦;更別說錄音水準遠遠遠遠大勝好幾百倍。有這麼好的LP,卻聽不出來,rendzaw真該打屁股!....:P

    其實最該打屁股的不是rendzaw,而是『不懂唱片錄音藝術』的大多數愛樂者與發燒者;因為rendzaw的四周完全沒有人告訴他這張LP有多麼偉大,導致rendzaw只是覺得奇怪:為什麼大家公認的發燒片在他聽來一點都不怎樣?唯獨這少數小廠怪片偏偏聽起來特別發燒?結果這種科學客觀事實不被重視,只因為在台灣社會大家重視人文而輕科學,rendzaw只好把這個疑問深藏心底了..............
    ................
    ................
    直到他遇見了psycho(其實正確來說,是間接遇到stsd.... ).........

    最令我傷心的是,拉威爾這兩首鋼琴協奏曲是舉世極少數最偉大的音樂之一,偏偏到目前為止錄音最正確的就是這張LP(Harmanic muti那張被打得好慘),偏偏我沒有買到CD,偏偏唱片公司倒了,救命啊!FY/SOLSTICE、TIMPANI、AEON、HORTUS......你們何時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啊!?
    給psycho提供點信息,似乎現在Forlane的碟還在發行,不過是在一家叫domdisques的公司,可能是Forlane舊錄音的版權現在在這家的旗下,雖然新錄音是不會有了。這家公司還有網址,可以看到bacha的全部錄音:
    http://www.disquesdom.com/NET/xslt.a...r2=&rec2=bacha

    不過在法國以外網購可能較難?好在因此法國amazon或fnac上都有;若是身在法國,說不定更可以在實體店里買到,像我在的toulouse就有家叫discking的可以看到不少Forlane的碟。

  3. #125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classicrach 查看文章
    給psycho提供點信息,似乎現在Forlane的碟還在發行,不過是在一家叫domdisques的公司,可能是Forlane舊錄音的版權現在在這家的旗下,雖然新錄音是不會有了。這家公司還有網址,可以看到bacha的全部錄音:
    http://www.disquesdom.com/NET/xslt.a...r2=&rec2=bacha

    不過在法國以外網購可能較難?好在因此法國amazon或fnac上都有;若是身在法國,說不定更可以在實體店里買到,像我在的toulouse就有家叫discking的可以看到不少Forlane的碟。
    這位 classicrach網友可是常常『幫我』在很多中國的音樂論壇講話的 classicrach網友?應該是,欠您的人情可大了!....

    Forlane 的 CD 我比較不緊張,因為日後的新錄音一定比較強;只是捨不得 EL BACHA 與 Jas Vam Dam(可能拼錯?).....:P

    Forlane 的 LP 就可惜了!它是錄音藝術水準最高的 LP,我準備拿來殺LP音響的....可惜不容易買到.....:(

  4. #125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我自己是最喜歡從錯誤中成長了.... 所以總是毫不客氣地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企求被證明是錯的,再來就可以得到成長。所以像 kevintran 下面這些內容,真是最好的教材!.....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因為昨晚被大展CD打的一敗塗地. 睡都睡不好. 思前想後,發現原因.(nerd). 原來我開太大聲,喇叭可能失真了!!! 今天把音量調小了近10dB,結果原來刺耳的高音不見了. sound stage 也變的合理了!

    所以結論,我的音響系統動態不够 (或者該說喇叭的動態不够).

    今晚把皮爾金的劇樂仔細聽完. Psycho大,我的系統的毛病和您的差不多. 在大動態的時候,音場就亂了. 是的,我的系統也被宰了;(;(;(

    另外,我發現我原先的問題(長笛的位子),我以經找到答案了!長笛的位子沒錯,是在左邊. 我原先半躺半坐,把右邊雙簧管的聲音和長笛混在一起了(headbang)(headbang)

    報告完畢!回去聽新的CD了!!!!

  5. #1255
    註冊日期
    2010-04-18
    文章
    2
    Thanks
    0
    Thanked 0 Times in 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這位 classicrach網友可是常常『幫我』在很多中國的音樂論壇講話的 classicrach網友?應該是,欠您的人情可大了!....

    Forlane 的 CD 我比較不緊張,因為日後的新錄音一定比較強;只是捨不得 EL BACHA 與 Jas Vam Dam(可能拼錯?).....:P

    Forlane 的 LP 就可惜了!它是錄音藝術水準最高的 LP,我準備拿來殺LP音響的....可惜不容易買到.....:(
    原來psycho也去過內地的這些論壇啊,我覺得psycho你和主惟的觀點還是很值得在那裡推廣一下,不過可惜新天新地的cd網購比較難買(實際上法國和台灣以外都挺難買),難以找到討論起點,我的水平也有限,推廣做不到,只好指出一些他們思考上的盲點

    不過實際有些小眾些的論壇也有類似psycho和主惟的思考,像這里
    http://lts.bbs.net/bbs/01/24124.html
    雖然限於可接觸的材料,具體觀點有所不同,甚至可能相反,或者類似於psycho早年3B2T時代。但都有對古典樂里的流行文化及英美媒體獨大的反思,說不定psycho可去踢館

  6. #125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關於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台灣的古典音樂愛好者會對這觀點難以接受,因為跟他們從小所學的『柏林、維也納』觀點是完全相反的;的確,我欣賞古典音樂三十五年前也是這種觀點。但是很可惜的,正確地追溯音樂史,並且直接根據唱片演奏對照總譜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把這個觀點寫這裡,期待大家能避免錯誤的流行觀點,從而正確地面對貝多芬交響曲演奏面貌。

      新天新地唱片行的林主惟先生曾教導過我,管風琴之演奏傳統有世世代代相傳下來對『音色』的記憶;管風琴的有極多樣的音色,由『音栓』來決定演奏出來的是何種音色。一首管風琴曲『應該用什麼音色』,對一個深厚音樂演奏傳統的演奏者,他們可以經由世代相傳下來的音色記憶決定使用那個音栓,也可以根據樂譜的記載標明使用那個音栓。

      由於每一台管風琴的音色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同樣一個音栓,產生的管風琴音色可能就不一樣、甚至天差地遠。作曲家的樂譜指定了『這一隻』音栓,但是演奏家傳統聽到的音色卻認為應該是『這台管風琴』的『另一隻』音栓。那到底應該用那一隻音栓?在這個例子中,我會傾向相信演奏家的傳統,因為我相信他們的『音色之記憶能力』比樂譜還可靠,文字是很難詳細定義音色的。我有一個親身體驗:欣賞一張沒有演奏傳統的管風琴唱片,把法蘭克的最後管風琴作品《三首聖詠曲》變成末日般瘋狂地鬼哭神嚎,害我曾經嚴重誤以為法蘭克臨死之前發瘋了。反之,聽到正確演奏傳統的唱片 RICERCAR RIC223,卻精彩地呈現神聖、詳和與安息的臨終關懷。你看,相差多麼可怕!因為不同的管風琴音栓雖然名稱上相同,音色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擁有正確管風琴演奏傳統的演奏家,靠著正確的音色記憶而使用了正確的演奏音色。


      同樣的,法國樂團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曲,任何人都聽得出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比柏林樂團或維也納樂團突顯很多。這是對的還是偏的?一個可行的判定的方法,或許可以追溯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奏傳統;結果我們發現西方古典音樂史上,的確,貝多芬交響曲的演奏傳統是從法國開始;所以,這就讓我更敢確定這種法派演奏是很可靠的。

      目前我掌握的資料是:《古典音樂雜誌》第四期 P.38 巴黎管弦樂團的介紹:() 內是我自行加註的文字。
    『.....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1828創立,應該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第一場演奏會以 Habeneck 費心研究過的貝多芬《英雄》為中心。1831舉辦第九交響曲在法國的首演,翌年孟德爾頌(這個應該是正統德派?)聽過後贊美『這是我所聽過水準最高的管弦樂團,並一一告知祖國的家人。1839年參觀過該樂團《第九》排練過華格納(正德派),也對他們完全按照樂譜精確而忠實的演奏驚嘆不己,因為當時一般的樂團,遇到難樂段往往只好改編.......... 』

      樂譜極難有明確的『音色』指示,連管風琴這種以音栓定義音色的樂器,都會發生音色無法一致而造成照譜演奏失誤的問題。由此看來,管弦樂團與指揮如何決定一首樂曲應該表現出什麼音色效果?那我會如此思考:

    1、追溯他如此音色表現:是根據演奏傳統,還是全然創新?
    2、再問自己的直接聽感:自己聽得爽嗎?
    3、也可以分析樂譜上的聲部結構:這種表現合適嗎?



      於是,我發現法國的樂團呈現的貝多芬交響曲,往往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貝多芬音樂結構。雖然福特萬格勒仍然是我心目中偉大的貝多芬演奏,但是說真的,屬於福特萬格勒的比較多、屬於貝多芬的反而比較少。相對的,德國指揮家與樂團的配合,或者法國指揮家與德國樂團的配合;雖然原始狀況可能是唱片製作人故意亂搞的噱頭,卻誤打誤撞地留下精彩地貼近貝多芬演奏傳統的唱片。前者是舒李希特與巴黎音樂院樂團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後者是克路易坦與柏林愛樂的全集。克路易坦那一套錄音相當正確而真實,遠超過市面上許多發燒錄音;再加上EMI FRANCE原廠自暴自棄出了低價大全集,又為了省錢而不進行令人昏倒的音色修飾技術;結果誤打誤撞讓我們可以超級便宜的價格、不受干擾的正確錄音,從而得到入門法國演奏傳統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從這個角度,讀者們不妨嘗試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欣賞貝多芬交響曲,說不定會有全新的體驗。

    (end)

  7. #125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中時BLOG某高手的回應:

    回應: 貝多芬交響曲的法國演奏傳統 Remove Comment 302854
    我對法國古典音樂界真的是無知到一片空白。無論是樂團、音樂學院、演出者、指揮家,甚至作曲家(那個皮爾奈,是不是皮爾金的遠房表親呀?),過耳即忘、不落印象。不過,以前蠻常收看法國古典音樂公視節目及收聽古典音樂電台,若聽到好聽的音樂或演奏會,次日到FNAC或圖書館詢問,大都可以循線買到或借到,算是唯一可安慰之處。

    好,既然對法國古典音樂界什麼都不懂,怎麼回應?但芭樂票都開了,還是得硬擠出一篇。那就談一談『法國貝多芬協會』(ABF)吧。

    對貝多芬作品的演奏及詮釋,我想各家各派皆有其擅長之處。德意志民族的深沈哲思、法蘭西民族的細緻刁鑽,在某種程度上恰好剛柔相濟、陰陽調和。以法國演奏傳統及觀點來詮釋貝多芬,的確不失為一種特別的欣賞途徑。其實,貝多芬已經是歐洲人共同的文化資產,【歡樂頌】甚至是歐洲聯盟27國正式公認的盟歌(EU’s hymn),重要場合都會演奏,只注重德奧系的權威詮釋,反倒不那麼自由派。

    ABF是法國頗具規模的非營利機構,專門為對貝多芬感興趣的音樂專業人及愛樂者而成立,這幾年相當活躍。它對待貝多芬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法國傳統』。在成立序言裡,ABF說:『貝多芬的一生,是一連串強烈的絕望與狂喜,他用音樂使我們的靈魂跟著一起感受。』它邀請所有愛好貝多芬的人們,一同冒險,透過貝多芬探討「人」的生存本質。

    法國樂界及愛樂者似乎不把貝多芬當英雄偉人,而是一個有情、有欲、充滿缺點的「人」,所以少了很多英雄主義色彩的詮釋。ABF有十幾組專案研究暴君,他跟各種樂器關係、他與歌德及羅曼羅蘭、他的弦樂四重奏、他莊嚴彌撒曲的神秘意義、他最後的那段日子、他是如何自我超越(←這好像就是蘇馬赫說的心靈躍升)。。。等議題,還經常在巴黎及外省舉行動輒數星期的演奏會、研討會。例如最近才舉辦完舞台劇,全國巡迴演出數月,劇名叫【在天堂與地球之間的貝多芬】(或【在天地之間的貝多芬】),很有意思。導演在專訪中表示:『可憐的貝多芬,你從外在找不到幸福,於是你從內在自己創造幸福!。。。無論是悲劇、還是昇華,貝多芬不斷超越自我的真實人生,就是一部傑作!』

    ABF不但追蹤貝多芬相關訊息、手稿及文物展覽,還定期出版嚴謹專刊(逾百頁),對音樂人進行專訪、研究樂譜細節意涵及挖掘貝多芬不為人知的生命痕跡,探索他最隱晦的一部份,因為那部分不是他才有,而是身為「人」必定遭遇的種種生存情況及困境(圓滿註:只是,一般人打混過去,來生再滾一次)。ABF從樂思分析貝多芬這個「人」(human, not person),他的心神狀態、他的生命特質;又從貝多芬這個「人」,研究他的樂思,解碼音符及最新發現。兩者交互作用。

    對了,我曾經加入維也納的『舒伯特協會』三年,寄來的六本德文期刊都是樂譜分析。根本看不懂,但沒關係,隨意翻翻,圓滿就很happy。

    ABF經常出版或推薦一些貝多芬『稀有又前所未見』(rare et inedit)的CD,還特別強調『只有在法國才找的到』。真是怪哉,製作”The Best of Beethoven”不是更好賣嗎?幹嘛不全球鋪貨上架呀?還貴的離譜!一張CD要14-30 euro×47 = 700-2000 NT!在誠品129NT就可買到好康耶,搞不清楚狀況。這種逆勢操作,真受不了!

    2008-07-28 01:06 | 超級大圓滿

  8. #125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

      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會以為很簡單,立刻就說『都一樣重要』。當然最終答案或許沒錯,但是,可能隱含一種過度高蹈化的偏差觀點。傳統華夏文化一直有從『看山是山』經過『看山不是山』而『看山還是山』的知識論哲學思想,然而,實際實踐在現實生活上,我們卻往往拼命高舉『看山還是山』的最高境界,輕視『看山不是山』的努力過程;造成自己永遠只在『看山是山』的最低層次,卻誤認自己己經可以到達『看山還是山』的最高層次。這不只是知識與藝術上無法提升,恐怕也是一種人生哲學的低落,更是一種文化危機。

      這個『樂團重要還是指揮重要?』問題,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有什麼『真實的體驗』?沒有經驗過『認為指揮比樂團重要』或『認為樂團比指揮重要』的音樂欣賞者,可以得到最高境界的『看山還是山』之『指揮與樂團一樣重要』的真正體會嗎?這會很令人懷疑的。

      所以,我現在還是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的體驗層次,誠實寫出自己目前的種種欣賞結果。

    貝多芬《田園》之全新體驗:

      在《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一文中,關於『樂團合奏能力』的問題,可以使用貝多芬《田園》之第五樂章來檢驗各樂團的『合奏能力』。我的判準如下:

      《田園》第五樂章一開始,先是豎笛獨奏,再接著法國號獨奏,這時你可以牢牢記住個樂團的木管音色應該是什麼樣子,銅管的音色又應該是什麼樣子。雖然一開始豎笛出現時有中提琴長音符伴奏,法國號出現時又加上大提琴伴奏,但是在音樂上的要求明顯只要突顯木管與銅管;因此如果你的音響系統居然能聽到『清晰的』中提琴與大提琴,那就跟我現在要談的『樂團演奏之多聲部合奏能力』完全無關,而是你的音響系統挖掘細節的能力太強大了......

      第一標準:前述音樂出現後,再來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完整旋律;如果這時聽不清楚有『豎笛加低音管』與『中提琴』進行中音域近似對位旋律的助奏,那這個樂團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會有問題。如果連低音域的大提琴撥弦都聽不清楚,那.....什麼?你以為是低音大提琴撥弦?你的音響系統在低頻加料了啦!(當然先排除你可能先天就不知道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有何不同聽感)。

      第二標準:再來更嚴苛了,主旋律跑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快速三度音符先後出現,木管(豎笛加低音管)與銅管(法國號)演奏三度和弦音,中提琴與大、低音提琴交替撥弦。這裡要求能分別清楚聽到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通常在這裡就讓一堆樂團通不過:不是只有木管、就是只有銅管,不然就是通通被兩聲部小提琴淹沒不見了。

      第三標準:最後是最嚴苛的大合奏:主旋律是法國號、豎笛與中、大提琴,對位旋律是長笛、雙簧管而由小號與伸縮號助奏。小提琴只是助奏,而合奏能力有問題的樂團往往過度誇張小提琴聲部,讓對位旋律徹底地憑空消失。

      我只用了三萬伍仟元的音響系統,就可以在馬洛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的1957 mono錄音中,除大合奏不十分清晰外(應該是音響和錄音的問題),以上重點通通輕而易舉地聽出來。所以它不是什麼嚴苛標準,也不必多高級的音響系統,它實在地呈現出這個樂團的合奏能力,並且突顯『多聲部合奏能力』的問題:貝多芬的交響曲究竟是管樂與弦樂的『兩聲部』?還是木管、銅管與弦樂的『三聲部』?只有兩聲部的樂團,能聽到重要的對位旋律嗎?能成功表現三聲部的樂團,能帶來對貝多芬交響曲的全新欣賞體驗嗎?

    不同《田園》唱片版本比較:

      似乎像柏林愛樂這種樂團的特色是,以第一小提琴為最重要的骨幹,其他聲部都是幫它伴奏或助奏。而法國優秀的樂團卻是每個聲部都可以輪流成為骨幹,這種能力明顯突出其他樂團一大截,這是我現在著重欣賞的『多聲部合奏能力』。雖然我還是很喜歡福特萬格勒與華爾特的《田園》,但是與他們合作的維也納愛樂與哥倫比亞樂團,甚至連第一標準都通不過。

      克路易坦與柏林愛樂的1955 mono版,是我手上所有柏林愛樂版本中罕見可以通過第二標準的唱片,極可能是因為克路易坦擁有法國樂團的經驗,重視多聲部合奏的能力。

      貝姆這位偉大的指揮家我更喜歡他了,我手中所有維也納愛樂的唱片中,只有他能通過第二標準。而且以1970以後的立體聲錄音而論,這個版本原先是我特別推薦的『音樂線條』特優版本,現在還要再加上個『指揮的合奏能力特優』;為什麼認定是指揮家的能力特優?因為其他的維也納愛樂之唱片似乎連通過第一標準都有問題。(關於本樂曲本唱片,可參考我的文章《貝多芬田園交響曲賞析》)。

      有一匹黑馬,是朱里尼與倫敦交響樂團的1968版(1970 p),漂亮地通過第二標準,但是第三標準卻亂得很慘。

      先請讀者務必注意,我可沒有說上述的唱誰好誰壞,我只是嘗試客觀陳述它們表現出來的『樂團演奏之多聲部合奏能力』;這種客觀陳述,跟每個人主觀上喜歡那張唱片是完全無關的。

    指揮家的功力還是樂團的功力?

      我以一個通過『第三標準』的唱片來比較,看看『多聲部合奏能力』究竟是指揮家的功力還是樂團的功力。

      這張唱片是 EMI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絃樂團1958 的版本,它很明顯使用多音軌混音,木管與銅管的音象常常會突然跑到指揮台把第一小提琴踢走。還有,他是使用傳統配器位置,也就是第一小提琴在左,第二小提琴在右的配置法。這些且先不論,必需承認這個版本是可以通過第三標準的好版本;且雖然是多聲道混音,但還不至於過份亂動高低頻;聽起來是相當悅耳的,就如克倫貝勒的馬勒大地之歌一樣,都是少數多聲道混音而錄音藝術價值很高的唱片。

      但很有趣的,比完第三標準,這麼好聽的唱片就繼續給他放下去吧!結果.....完了,先聲奪人後繼無力,前3分鐘的合奏能力天下無敵,後4分鐘卻不知何故合奏能力變差。與馬洛維奇和巴黎拉慕魯樂團比起來,很明顯感受到樂團各聲部緊繃著想要有完美的合奏,但是偏偏會差一點而沒有順利接續上。

      我自己的猜想是:克倫貝勒是一個合奏能力極強的指揮家(這是我的個人主觀),他拼命訓練愛樂管絃樂團,從頭開始每分每秒都板著僵屍臉說『NO!~~』(請參考相關DVD影片),於是愛樂管弦樂團在他的壓榨之下發揮超高水準的合奏能力,順利通過了第三標準。

      但是,樂團的合奏訓練傳統不夠悠久,導致維持良好合奏能力的精力只有幾分鐘。就好像數十年歷史的法國ORTF樂團與只有幾年的巴黎管弦樂團相比,後者雖然獨奏能力極強,但合奏能力就是輸了一截。而巴黎拉慕魯樂團是百年悠久歷史的樂團,合奏能力的訓練傳統更佳。於是,雖然指揮家的合奏能力一流,但是遇到樂團合奏能力不夠頂級的情況,還是得妥協。於是造成同一樂章有時控制力超強、有時控制力卻渙散的情況。

      於是我找了幾個並非專精於古典音樂的網友,並且使用網友家極高級的音響系統,對前述的《田園》交響曲之樂團合奏能力進行比較,目的是測試看看上述的現象是否可以成為一個不辯自明的現象。不過參與測試的網友是覺得我有誘導答案的嫌疑啦!但這不是什麼嚴謹的論文研究,只是隨便玩玩,管他的.....結果果然通通聽得出來這種『樂團的合奏能力』。最有趣的是,上述克倫貝勒的版本經過第三標準後,也明顯被聽出來樂團的合奏能力開始渙散了。

      似乎音響系統越強,即使是MONO錄音不佳,照樣把樂器的深度一層一層定位出來。當『樂團的合奏能力』特強時,有時甚至會產生樂器位置有左右音場之別的錯覺(因為理論上MONO應該無法左右定位,所以在此姑且稱為錯覺)。在這種情況下,托斯卡尼尼或福特萬格勒這些『只突顯特定聲部』的樂團合奏,在高級音響上不會有『結構崩潰』的聽感。反之,克倫貝勒選擇了一條結構嚴謹的指揮方式,結果因為樂團後繼力,反而在高級音響上產生很明確的『結構崩潰』聽感,真的很可惜!這就不知道他身為藝術家到底是如何抉擇其音樂藝術了。


    小結:能挑戰自己的音樂欣賞習慣嗎?

      我們的古典音樂環境一向教導我們貝多芬是正統的德奧音樂,於是,柏林愛樂或維也納愛樂的演奏住住就成為最佳的貝多芬代言人。然而,僅僅是一個『樂團合奏能力』的考驗,似乎就呈現樂團演奏能力中,某種『音』之層次的『正確性』,它常常是認知不可穿透的。反之,我們覺得這個樂團的演奏很好,卻往往只是『樂』的認知可穿透之層次,也就是訴諸情緒渲染、詮釋特性的個人感受,等而下之的就是接受廣告宣傳了。每個愛樂者當然都會有自己的聆樂詮釋習慣,那麼,『音』如此正確的演奏,能不能挑戰我們的『樂』之習慣?我的意思是,當我們發現演奏技巧最正確的唱片之後,除了訴諸對這張唱片的直接感覺外,能不能產生一種自我批判的力量,去挑戰自己習慣的『樂』之詮釋傾向?

      音樂欣賞可以是一種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在適當時機檢視自己的進步空間便成為很重要的事。

      所以在網路討論區清楚記載著,我這個3B2T教『徒』遇到林主惟先生:先是不能接受法派音樂家的『詮釋』(你看,『樂』之層次的主觀性);然後越來越發現,為什麼法派音樂家的演奏技術總是遠遠大勝五大廠的知名演奏家?於是開始質疑自己的『樂』之層次有問題,很可能並不懂古典音樂更豐富的一面。所以我先假設林先生沒唬爛,然後『我自己』先猜想拉威爾可能比得上3B2T,主動地改變自己對『音樂詮釋』的立場與習慣。於是,讓我賭中了!拉威爾真的是與3B2T並肩的偉大音樂家,也學會了怎麼辨認樂團、鋼琴在『音』之層次的認知不可穿透之優劣。

      辨認出這種樂團的合奏能力之後,還會對音樂欣賞的成長產生什麼影響?且待下篇。

    (END)

  9. #125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貝多芬《田園》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欣賞
    貝多芬的「交響情人夢」 ——從《於是,命運來敲門》一書談起
    主講人:蘇友瑞
    地點:法雅客環亞店(南京東路3段337號地下一樓)

    ■如何把貝多芬聽得有滋有味——兼談演奏版本評選

    12/16(日)15:00~16:30

    《演講大綱》

    ●『古典主義』的古典音樂傳統:結構。

    一、學習『同時注意多聲部』的能力。
    二、不要看資訊收集,要看音樂現象 => 跨出自己的5%。
    三、清楚描述音樂現象的文字,可以反覆再三練習是否能聽到。
    四、『音』、『樂』分立的觀點。
    五、以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為例: (參考本blog的文章)

      《田園》第五樂章一開始,先是豎笛獨奏,再接著法國號獨奏,這時你可以牢牢記住個樂團的木管音色應該是什麼樣子,銅管的音色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第一標準】:前述音樂出現後,再來以第一小提琴演奏完整旋律;如果這時聽不清楚有『豎笛加低音管』與『中提琴』進行中音域近似對位旋律的助奏,那這個樂團的『多聲部合奏能力』會有問題。如果連低音域的大提琴撥弦都聽不清楚,那就是很糟的演奏了。

    【第二標準】:再來更嚴苛了,主旋律跑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以快速三度音符先後出現,木管(豎笛加低音管)與銅管(法國號)演奏三度和弦音,中提琴與大、低音提琴交替撥弦。這裡要求能分別清楚聽到木管聲部與銅管聲部,通常在這裡就讓一堆樂團通不過:不是只有木管、就是只有銅管,不然就是通通被兩聲部小提琴淹沒不見了。

    【第三標準】:最後是最嚴苛的大合奏:主旋律是法國號、豎笛與中、大提琴,對位旋律是長笛、雙簧管而由小號與伸縮號助奏。小提琴只是助奏,而合奏能力有問題的樂團往往過度誇張小提琴聲部,讓對位旋律徹底地憑空消失。

    (註:以下版本可能在現場會有變動)

    1、只能到第一標準、甚至連第一標準都通不過:
    福特萬格勒、華爾特、卡拉揚、托斯卡尼尼。

    2、可以達到第二標準:
    貝姆、大克萊伯。

    3、可以達到第三標準:
    重視音色:馬克維奇、舒李希特。
    重視線條:克路易坦(嚴格來說只有2.5)、Scherchen。

    (end)

    主辦單位:
    左岸文化出版社、心靈小憩藝文網站、法雅客環亞店
    引述這場演講大綱的目的是:

    以當天『完全開放的空間』,非常普通的音響加上不到10分鐘的調整;在場無論是入門還是老手,通通當場公認馬洛維奇與巴黎拉慕魯樂團 這個DG便宜大全集超爛版位的1957MONO錄音,是完美通過第三標準、每個聲部都清清楚楚的最好版本.....

    另一個就是舒李希特與巴黎音樂院的EMI FRANCE,同樣是MONO錄音,同樣通過。

    我個人不怎麼喜歡馬舒的指揮,但是馬舒與ORTF的現代錄音,NAIVE出版,同樣是通過的版本。

    我個人不打算再做任純律還是平均律、現場還是音響的討論,只要聽唱片就好了。那一張唱片可以通過第三標準的?麻煩多提供給我聽聽看,只要有任何法國樂團通不過的,我一定會提出來批判;只要有任德奧樂團(或其他)可以通過的,我一定大加贊美。這就是我高舉法國樂團的最佳理由了....:)

  10. #1260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又找到這麼一位蕾菲布級的偉大鋼琴家,又是女的!(法國男人有xxxx?),Inger Sodergren,她剛好師從過蕾菲布:


    CALLIPOE 的唱片很奇怪,CD大有問題,LP卻超強!強到『動態對比』可說是LP界的第一名,等著去拿去整 rendzaw 的超低針壓....:P :P


    都是常見曲目:
    趁春假回台,把20~30年前買的LP寄回美國。我沒有Psycho這張(這是一張嗎?不會吧?應該是三張),但我有其中的貝多芬(一張)和舒曼(又一張)。貝多芬的禮拜六終於漂洋過海來了。20年沒打開過了,會不會發霉了?哈,,沒有!放來聽聽!哇!這是Bosendofer?那個高音像Fazioli的一樣燦爛,華麗!
    鄉親們,如果買的到這幾張LP,千萬別錯過。演譯/詮釋不談,這個錄音可以打敗很多別的LP或CD。在我家裡,我幾乎可以看到一台2,3公尺的立體大鋼琴橫跨在兩個喇叭中間。請注意,我的類比系統還不夠買一條高級的音響用線。
    唱片封面容後補。
    PS:Last唱片處理的藥水當真有用。放了20年的LP聽起來跟新的一樣。:*:*:*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