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43839192939495103143193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921 到 930 共計 3768 條
  1. #92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我己經在高雄,一時無法參與討論;請大家繼續....

    若是小葉站長需要任何幫助的,請大家體認一個優質網站經營不易;被隔壁站長如此對待之下我還願意上來貼文章,完全是小葉站長的熱誠與理想性格。所以如果願意認同我的文章,敬請全力支持小葉與本站。

  2. #922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我己經在高雄,一時無法參與討論;請大家繼續....

    若是小葉站長需要任何幫助的,請大家體認一個優質網站經營不易;被隔壁站長如此對待之下我還願意上來貼文章,完全是小葉站長的熱誠與理想性格。所以如果願意認同我的文章,敬請全力支持小葉與本站。
    psycho兄,我看好像應該沒事了吧?:o
    還是還有怎樣嗎?:^)

  3. #92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psycho兄,我看好像應該沒事了吧?:o
    還是還有怎樣嗎?:^)
    是問我在高雄有沒有事?還是本站有沒有事?我家那個身子很大、膽子很小的擔心的是前者....:P

    應該沒事了....:)

    我知道你有去信解釋,真是熱血漢子!以後你爽定了..... 我的分享會看人的;誰勸我忍耐爭論,我就隨之『忍耐』『分享的欲望』,免得自找麻煩嘛!8) 誰幫忙排解爭論,我就隨之『排解』『音樂音響的討論』....

    所以熱血的網友是不會白費精神的,以後remo你的任何討論,我一定都會全力解決....

    而上面的線材討論我沒有看懂:是要把特定線材寄給 rendzaw 再來進行『錄音藝術的鑑識』嗎?如果這樣,儘管寄來,我順便好好教你什麼是『音色的鑑識』,你就不會緊張啦!

    我知道『音色的鑑識』是超高難度,但這正是我可以盲目測試演奏家好壞的能力主因;看看你和 rendzaw與scs想不想來學習看看,看看我能不能把這種超高難度的音樂與音響欣賞能力傳承給別人?8) :P

    事先準備的方法如下:

    首先仔細閱讀我這篇文章:《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9989#post9989

    再來就是這一篇:《『單樂器的音色炫技』與『多樂器的合奏音色』:拉威爾的音色藝術》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1412#post11412

    然後是這張目前錄音最正確、演奏也極強的唱片:Harmonia Mundi France 之拉威爾(應該可以直接跟上揚買): http://www.amazon.com/Ravel-Concerto.../dp/B00004TVGS

    Performer: Georges Pludermacher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然後我將據此提出一套『以音色來鑑識音響性能』的鑑識音響硬體方法論,保證可以輕易證明4仟元的線材其『音色的正確性』可以直接幹掉4萬元的頂級知名線材.....

    (其實如果真的學會音色的鑑識力,依我實地經驗,恐怕連四十萬元的頂級線材與數百萬元的頂級系統都要挫咧等....:P )

  4. #924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是問我在高雄有沒有事?還是本站有沒有事?我家那個身子很大、膽子很小的擔心的是前者....:P

    應該沒事了....:)

    我知道你有去信解釋,真是熱血漢子!以後你爽定了..... 我的分享會看人的;誰勸我忍耐爭論,我就隨之『忍耐』『分享的欲望』,免得自找麻煩嘛!8) 誰幫忙排解爭論,我就隨之『排解』『音樂音響的討論』....

    所以熱血的網友是不會白費精神的,以後remo你的任何討論,我一定都會全力解決....

    而上面的線材討論我沒有看懂:是要把特定線材寄給 rendzaw 再來進行『錄音藝術的鑑識』嗎?如果這樣,儘管寄來,我順便好好教你什麼是『音色的鑑識』,你就不會緊張啦!

    我知道『音色的鑑識』是超高難度,但這正是我可以盲目測試演奏家好壞的能力主因;看看你和 rendzaw與scs想不想來學習看看,看看我能不能把這種超高難度的音樂與音響欣賞能力傳承給別人?8) :P

    事先準備的方法如下:

    首先仔細閱讀我這篇文章:《一個『音』、『樂』分立的音樂與音響之欣賞角度》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9989#post9989

    再來就是這一篇:《『單樂器的音色炫技』與『多樂器的合奏音色』:拉威爾的音色藝術》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1412#post11412

    然後是這張目前錄音最正確、演奏也極強的唱片:Harmonia Mundi France 之拉威爾(應該可以直接跟上揚買): http://www.amazon.com/Ravel-Concerto.../dp/B00004TVGS

    Performer: Georges Pludermacher
    Orchestra: Orchestre National de Lille
    Conductor: Jean-Claude Casadesus



    然後我將據此提出一套『以音色來鑑識音響性能』的鑑識音響硬體方法論,保證可以輕易證明4仟元的線材其『音色的正確性』可以直接幹掉4萬元的頂級知名線材.....

    (其實如果真的學會音色的鑑識力,依我實地經驗,恐怕連四十萬元的頂級線材與數百萬元的頂級系統都要挫咧等....:P )

    大仔!多少學一點,用總譜來聽音樂玩音響不是每個人做的到的,當然樂器音色音質音場定位合奏的和協這個還算可以.........

  5. #925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是問我在高雄有沒有事?還是本站有沒有事?…恕刪…
    哈,是厚!psycho兄沒事就好!:)

    厚,因為我那台爛電腦,讓我打了兩次,應該有五千個字吧!|(|-

    不過真的是為了這個網站,也看他有想法非泛泛之輩!



    我是說我有兩組線可以試!那看是要寄給您還是rendzaw兄?

  6. #926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還有一組普通線UCC做的MOGAMI 2791一對2代比一代漲了1倍價格但還是不貴,

    聲音應該還可以。

  7. #927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哈,是厚!psycho兄沒事就好!:)

    厚,因為我那台爛電腦,讓我打了兩次,應該有五千個字吧!|(|-

    不過真的是為了這個網站,也看他有想法非泛泛之輩!



    我是說我有兩組線可以試!那看是要寄給您還是rendzaw兄?
    問到線的型號了~
    1.PRO CO 極光公司貨訊號線 1米
    2.ATL SIGNATURE 1 1.5米


  8. #92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重貼文章

    重貼這篇文章並小修改,因為剛剛貼的音響鑑識多數使用這篇文章的觀念....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在音響發燒友的音樂與音響體驗(長篇連載)


      我在很多文章提到,很多唱片是『錄音』本身就有嚴重問題;如果聽音樂只是聽詮釋、聽線條旋律,那麼這種錄音錯誤的問題倒也勉強可以不必在乎;然而對於嘗試提升古典音樂素養的進階欣賞者,聽不出錄音有問題,幾乎就會面臨難以提升音色藝術欣賞能力的困境。再者,以玩 HI-FI、HI-END 音響的發燒友而言,都己經花很多時間、心力與金錢在音響調整,結果卻為了迎合錯誤錄音而導致得不到如臨現場的聲音感動,那實在是太損失慘重了。因此,為著提升音色欣賞能力與落實音響科學的真正旨趣,我構思了這麼一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

      如果是在音樂文化鼎盛的歐洲,當然靠著聆聽現場就可以得到音色藝術旨趣了。但是處在台灣,樂團(樂手)的演奏能力可能還只是小事,最嚴重的問題是『沒有多元化的高水準音樂空間』。就算退一百步同意國家音樂廳是不錯的音樂空間,但那只是『一種』音樂空間而己;大教堂、古教堂、露天劇場與不同性質的高水準音樂廳,才能體驗完整的音樂空間全貌。於是,如果音響正確且播放錄音正確的唱片,獲得的音樂空間視野反而會遠勝過習慣欣賞台灣現場演奏的愛樂者。所以我們會發現無論聽過多少次現場演奏的人,還是區辨不出鋼琴演奏的『響度變化』與『音色變化』是完全兩回事。反之,使用正確音響的人就幸福太多了,他只要把米開蘭傑里(或李希特)與蕾菲布(或海德席克)同時對照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只要錄音正確,音響硬體的性能就會瘋狂大幅度躍進,聲音快感才能淋漓盡致,才可以充分體驗不同的音樂空間從而增進音色藝術的能力。因此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採用不同音色面向的正確錄音之唱片,看看一套音響系統真正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真正實力又是什麼?只有播放正確的錄音,音響才能告訴我們真話,才能體驗音色的不同面貌。

      網路上新興一個音響專業交流網站 MY-HIEND(http://www.my-hiend.com ),裡面不少5、6年級的新興發燒友或許因為沒有年齡包袱,勇於開發新觀念,常常樂於把自己辛苦搭配的百萬音響挑戰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並且要求客觀評論、毒舌無妨。這種態度剛好暗合了科學精神,導致他們的音響觀念往往有突破性的超越。有趣的是,這些愛玩音響硬體而不著重欣賞古典音樂的人,在我們的傳統東方文化最喜歡貶斥為『玩物喪志』者;問題是這些正確的音響科學,反而常常帶出突破性的音色藝術欣賞能力。相對於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的流行觀點,這些音響科學化的『玩物喪志』者反而更能欣賞到古典音樂深刻的音色藝術。理性與感性、物質與精神本來就應該是平衡的,只可惜生活中往往泛濫著唯心論式的高蹈思想,常常扭曲了藝術欣賞的意義;玩物根本不一定會喪志,能領會玩物中的理性精神才能得到均衡的人文深度。

      所以我這系列文章將會交待這些 MY-HIEND 網站的音響家訪之旅,從中獲得有意義的科學與人文之對話,因而深化我們的藝術欣賞能力。

      當然了,這套『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是非常複雜的,而且會根據我此時此刻面對的音響系統,進行不同類型的測試。如果有讀者想學會這一套測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買很多張不同類型的正確錄音,回家好好聽、常常聽、據此調整音響與欣賞音樂,久而久之就能學會了。所以我會在這系列文章交待使用什麼唱片、測試什麼聲音特性,讀者們就可以按圖索驥了。

      以下先交待幾張常用唱片與聲音特性:


    ● 音場的寬度與深度: (請參考:《從音響科學的調整到音樂美感的經歷(三)『音場方法論』之音響調整》)



      先放第14曲。一開始第一隻木管的中高音旋律,任何起碼的系統都會定位在靠近中間的位置;但是一演奏到低音域,左牆的反射音大增,樂器就會突然跑到左邊了。正確的調整下,它應該出現在『中間偏左』的『遠』處,而演奏到低音域時會更偏左則是很正常的、符合現場音樂會的聽感。

      再來的第二隻木管,它的定位是在第一隻木管的『前方』之『近』處,兩者的前後深度關係從頭到尾都必需一致。

      再來的第三隻木管,是在第一隻與第二隻的『右』邊,而且應該是在中央偏『右』的『近』處。

      最後是雙簧管,是在音場的極右邊,定位在『遠』處。

      上述的左、右、前(遠)、後(近)定位關係都準了,可以再用兩首曲子確認:回到第四曲,剛開始應和小號的應該是『長笛』的極高音域,定位在中央偏『左』處。再來變大聲時,極高音是『短笛』,定位在『更左邊』。

      這時立刻轉到第七曲,第七曲一開始的主旋律之高音就是短笛,你會發現其定位與第四曲的短笛應該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短笛主奏時以低音管進行對位旋律的伴奏,再來是長笛主奏而由豎笛以對位旋律來應和;這時你會發現長笛的位置與第四曲一開始的極高音長笛是一樣的,而豎笛在中間左右。於是,快轉到3:00,這時開始了最美麗的豎琴與獨奏大提琴的伴奏,再加上豎笛令人陶醉的主旋律;這時會發現豎笛的定位與剛開始擔任位旋律時是一樣的。


    ● 音場的高度: (請參考:《從『神聖空間』看到音樂與音響之對話》)



      『神聖空間』的音響體驗如下:當右聲道出現人聲時,會發現從『左』聲道聽到『右聲道』的人聲投射到左邊反射而出的殘響,隨及又聽到『右聲道』出現『左』邊投射到右邊反射而出的殘響。然後,整體殘響是先在音場之前左右迴響,環繞不己一直延申到音場的後方與上方。

       此時可以進行『音場高度』的鑑識:如果音響空間之音場的『高度層次』不足,這張唱片就只能聽到『固定高度』的聲音空間,充滿左左迴盪的殘響。如果音場的『高度層次』足夠,這張唱片就可以聽到左右迴盪之外,螺旋式一直往『上』升,讓音響室突然有往上衝破天花板而出、高度拔高了一層樓以上的錯覺。


    ● 高頻的正確性:

      使用以下三張不同錄音特性的大鍵琴唱片來鑑識高頻的正確性:



      這張 Cassiopee廠之 Aimee Van De Wiele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論音樂詮釋是我心目中本曲目第一名盤。但是這張唱片極端地不錄任何空間殘響,完全只錄直接音,造成超高頻不夠正確的音響系統播放這張唱片會有音質乾躁的不適感;在經驗中,全新音響如沒有充份地『run-in』,播放這張唱片都是必死無疑。如果音響系統的高頻夠正確,這張唱片應該是音質飽滿而圓潤,只是缺乏『神聖空間』的音場效果。



      這張 alpha 廠 Frisch 演奏郭德寶變奏曲大鍵琴版與上述唱片完全相反,錄製了非常豐富的空間殘響。結果在『音場深度』不佳的音響系統,會造成『把空間殘響誤解成樂器本身的音箱共鳴』的『美化』效果;也就是說,任何音響無論好壞,都會覺得這張唱片很好聽;但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正確呈現一台大鍵琴在堂音豐富的神聖空間迴盪著大鍵琴音;相對的錯誤音響,只能聽到一台『很好聽』但是『撥弦餘韻比豎琴還要誇張』的錯誤大鍵琴音。



      這張拉摩的大鍵琴音樂與我在《首次經驗大鍵琴的音樂美感》一文提到的唱片是完全相同等級的大鍵琴唱片,無論演奏與錄音都是上上之選。神聖空間的感動沒有 alpha 那麼可怕,卻比 Cassiopee 好非常多。音場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卻可以呈現比第3張更超越的『直接音』,忠實表現完全真實的大鍵琴音。所以當音響正確時,將可以同時聽到又高又深的神聖空間,與歷歷在目的一台真實演奏的大鍵琴。最超絕的錄音藝術,還是只能在 Solstics/Fy 才能得到。


    ● 中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聖桑《管風琴》交響曲之錄音藝術與音樂賞析的問題』)



    『......《管風琴》交響曲第二樂章一開始便有獨特的音色設計:從慢板的速度開始,管風琴由一個音增加成四個音;分別是和諧的三度和聲與五度和聲,帶出兩部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完全相同音高的主旋律。管風琴隨之出現不和諧音程的伴奏,並呈現呼應主旋律的對位旋律。

      很明顯的,管風琴是『伴奏』,不是『主奏』;管風琴的和聲是『嘈雜』的(因為不和諧音程),不像弦樂部主旋律是完全相同音高的大合奏那麼『純淨』;而且弦樂四部是完全相同的音高,會共鳴出非常強烈的『重量感』。所以管風琴的音質音色聽起來將比不上主旋律的弦樂聲有那麼強的『重量感』,而且這一段是最明顯的範例。 ....』


    ● 低頻的正確性: (請參考:《從古典音樂之唱片錄音談音響系統的『音質』》)



    『......播放上述唱片第二曲直到 2:40 處:小提琴出現的同時,就敲下第一聲定音鼓,第二聲則是定音鼓加上低音大提琴撥弦。2:44 時,出現大鼓、定音鼓與低音大提琴的超低頻合奏音色;要強調的是由於沒有該曲目的總譜,前述樂器與音色皆以音響系統的聆聽經驗為準。重點在於大鼓極為低頻之『極低頻的擴散效果』:中央(可能略偏右)極遠處傳來一聲極低頻大鼓,由點而面擴散到整個音響室的三D空間。....』


    ● 真實的小提琴聲音:

      一般像樣的音響系統,播放小提琴一定都很『好聽』;問題是,真實的『小提琴聲』必需該難聽就要難聽,該好聽就要好聽;換句話說,很多經典的美聲小提琴唱片,很可能被錄音修飾到完全不真實了。

      我拿來當錯誤示範的就是據說一張好幾仟元的第一版葛魯米歐與哈絲姬兒之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PHILIPS 1958的立體聲錄音。



      相對的正確錄音(或正確轉錄)是這張 INA 出版的同演奏家類似曲目唱片,1957 MONO 錄音。



      結果當然是天差地遠!PHILIPS 真的很好聽,可惜加料嚴重導致小提琴音非常虛假;相對的 1957 mono錄音在完全不加料的唱片製作下,小提琴聲音與 PHILIPS 相比完全是不同的樂器(知道相差多大了吧?),而現場感與活生感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其實買不起、買不到舊版CD或LP的網友根本不必擔心,音響既然是科學,當然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唯有商業化考量的音響『市場』或唱片『市場』才有可能退步。因此,終究會有極佳轉錄的唱片或新一代高水準的演奏家問市,只是我們要先學會『慧眼識英雄』。

      有趣的是,如果音響錯誤,往往會覺得 PHILIPS 比 INA 好聽,但永遠不會得到如臨現場的真實感;這更說明了前者扭曲聲音訊息的目的是『為了討好錯誤音響而犧牲了真正的聲音』。


    ● 暫時的小結:

      在這樣的唱片挑選中,不同的音響都可以進行『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之鑑識,得到的結果會非常有趣。我得承認,這的確是比較進階的音樂欣賞層次,也是比較進階的音響科學層次。所以僅僅只為了一時輕鬆而進行音樂或音響的入門者,不宜如此艱難的考量。

      但是,如果嘗試在音樂或音響上更進一步,並且藉以增進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就值得繼續分享以後的音響發燒友家訪內容了。

    (END)

  9. #92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LP 與 CD 之進階比較

    LP 與 CD 之進階比較

      這次在 rendzaw 店裡詳細測試 LP 與 CD,由於那對 TAD 喇叭實在太完美無缺,所以讓我測試出一些 LP 與 CD 的重大差異。這個差異,是相當科學的結果。但是要不要用來決定LP好還是CD好?那就由個人的美學立場自行決定....:)
    (關於音響系統的簡單分享請看此: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1#post54431)

      LP 好還是 CD 好?如果喇叭不夠頂級,很可能因為訊源本身水準的差異而嚴重誤判。許多堅持 LP 好的發燒友,往往 CD 的硬體性能太差(包括 rendzaw 也一樣:P )。這樣子完全無法聽出 LP 與 CD 的重要差異的。在 rendzaw 店裡完全是憑他的喇叭太強悍,才能確實發現這次體會到的重要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浮凸感』。我們聽到一個發聲體,不只是聽到它的位置,還會聽郅它的聲音如何從發聲點向我們『迎面襲來』。以極低頻的大鼓為例,它的『浮凸感』是一聲極低頻,一邊向四面八方擴散,一邊迎面襲來撫摸(壓住)全身。如果是重擊胸口,那應該是定音鼓的『浮凸感』而不是大鼓的。這個判準可以輕易證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發燒錄音,低頻是嚴重扭曲的錯誤加料;著名的1812砲聲幾乎都是錯誤的極低頻。我所推薦的超低頻測試片: 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管弦樂集測試『極低頻的擴散效果』,可以感受這種低頻大鼓的『浮凸感』。

      再例如小號,它的特色與大鼓剛好完全相反:它的『浮凸感』是發音點明確,然後如一股柱狀光柱直接擊中胸口;所以吹奏小聲時,小號是遠遠發聲;吹奏大聲時,小號就會由遠而近猛力撞擊耳朵與胸口,彷彿樂器從遠方跑到前面、甚至跑到身邊。這是聆聽現場演奏時稍加注意便會發現的情況,但是在唱片只有不加料的自然錄音才能正確表現這種『浮凸感』。我所推薦的音場測試片: 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西達莉絲與小牧神》,其第四軌是小號獨奏的樂段,可以輕易感受到這種『浮凸感』;不過,前提是音響硬體的性能與調整必需夠正確才能感受。

      相對的,我們常使用的人聲、小提琴與鋼琴,它們的『浮凸感』一樣重要,只是比起上述兩個判準比較難以具體描述。

      針對這種『浮凸感』,使用相同錄音、甚至是轉錄較差的 LP 與轉極佳的 CD 相比,LP 的播放效果仍然大勝 CD;所以我猜測『浮凸感』應該是相位正確的現象,這點是LP硬體先天贏過CD的特性。

      問題是,『浮凸感』是科學性能,錄音科學照樣決定了『浮凸感』的水準高低。所以 LP 的『浮凸感』硬體性能雖然先天贏過 CD,但是遇到錄音正確太多的新天新地CD唱片,錄音仍然壓倒硬體性能。優秀的新天新地唱片,『浮凸感』照樣贏過頂級LP播放頂級 EMI FRANCE LP唱片。


      第二個差異是:『動態對比』,也就是同一首音樂,它的最小聲音量與最大聲音量的差距。我知道很多人了解這特性的硬體性能,問題是動態對比如果發生在『軟體層次』,那麻煩可大了!沒錯,正是 rendzaw 如此高級的喇叭,讓我測試了三組相同錄音的CD與LP:

    第一組是完全相同轉錄(CD與LP都是FY唱片公司)



    第二組是兩者都是極佳轉錄(CD與LP都是EMI FRANCE,CD是荷蘭版,LP是美國ANGEL版)


    第三組是CD轉錄佳LP轉錄差(CD是ARICHIP、LP是英國版)。


      這三組相同錄音的 CD 與 LP,透過最頂級的喇叭,我們都發現了:即使 CD 遠比不上 LP,CD的『動態對比』仍然明顯大於LP。


      我當然知道 rendzaw 與許多真正高水準 LP 玩家都認為 LP 的『動態對比』大於 CD;也是根據這個偉大的喇叭,讓我發現原來大家是沒有把『動態對比』與『浮凸感』正確區分開來。當整體音響性能不夠頂級,就會把 LP 極優秀的『浮凸感』播放成『誤以為音量變大』,所以前述的小喇叭之『浮凸感』就會變成變大聲時吵死人;而播放LP的管弦樂時,小提琴合奏如果沒有正確的『浮凸感』,就會出現小提琴合奏聲音太大而吃掉其他樂器的『合奏時透明度變差』。也就是說,極致頂級正確的 LP 播放正確錄音的 EMI FRANCE 錄音,小提琴小音量合奏時與其他樂器的分離度,必需與大聲合奏時的分離度一樣,這才能證明 LP 系統調整結果的『浮凸感』是夠正確的。

      於是,夠正確的LP之『浮凸感』出現後,相對之下,就會發現 CD 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LP。當然了,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發生在硬體層次,而是發生在軟體層次。可是,當全世界錄音優秀的LP軟體通通有這種缺陷時,這就意謂著LP硬體再怎麼好也無法擺脫這個缺陷了。有人會質疑這種 CD 的『動態對比』會不會是假的?很簡單,對比真實的現場演奏,就知道現場演奏的『動態對比』比CD還大哩!


      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場演奏是『動態對比』正確,『浮凸感』也正確。正確的 LP 是『浮凸感』正確但是『動態對比』不夠正確;正確的 CD 是『浮凸感』不夠正確但是『動態對比』夠正確;錯誤的錄音是『動態對比』不正確『浮凸感』也不正確;越正確的錄音,兩者越正確,而且可以超越硬體的先天限制。

      所以讓我回想到當年在 twc 家感受到的卡拉揚貝多芬合唱交響曲之不同唱片之比較:大花版cd是完全錯誤的轉錄,完全不正確;玻璃CD與對比CD的轉錄夠正確,材質夠正確,所以『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絕佳。LP雖然很好聽,但是LP的轉錄(應該是DG,DG的轉錄水準一定輸給現代轉錄技術)不夠正確,發生了『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相互干擾的現象,造成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變差。當時我正是指出:不管LP與CD的音質比較如何,明顯CD的樂器分離度比LP好上許多。

      因此 LP 最大的缺陷正是:除非軟體正確而且硬體頂級,否則相同錄音的LP與CD相比,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某個樂器一定會壓倒其他樂器。這種問題對於欣賞音樂習慣『序列式處理』只聽主旋律的愛樂者,當然不會造成干擾;這也是為什麼高舉LP但是音響科學水準很差的愛樂者,音樂欣賞一定很差的主因。對於進階級的愛樂者,希望聽到『平行式處理』的多聲部與音色效果,LP這個很難解決的缺陷是很嚴重的問題。


      至此回到原始問題:LP好還是CD好?答案仍然是:正確的錄音與轉錄決定一切。只要新天新地那些超級正確的 CD 唱片公司不肯發行正確錄音的 LP,LP族會永遠吃大虧。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發現 LP 比 CD 好?很簡單嘛!因為大家流行的唱片,絕大多數都是錯誤錄音與錯誤轉錄,古典音樂界尤其嚴重。這種錯誤的唱片,通常是 CD 比 LP 更錯誤、更亂搞,所以CD當然比LP更難聽;CD比LP更容易避免『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之優勢,遇到原本就沒有樂器分離度可言的錯誤錄音,當然只好輸地一蹋糊塗了。

      所以我自己的私人決定是:LP 是用來享受沒有出版 CD 的大師演奏唱片....:)

    (end)

  10. #930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老師阿

    你怎麼都沒有談季雪金的ACH..轉錄阿,

    他好像有出MOZART跟貝多芬的奏鳴曲,

    不知道好不好聽都沒聽過。ㄏㄏ

    最近買了DG的皮耶絲的MOZART奏鳴曲,原因無他,

    因為女性鋼琴家聲音的美感還是不同於男性,也許是男性的本能,還是喜愛女性鋼琴家。


    我打給老闆他說這個牌子會一直特價,有空要去逛一逛。

    另外你寫的大概沒幾人聽的下去拉,

    因為一般來說LP系統設計比較完善,很少有人會比CD機弄得那麼高級,至少要有ROKSAN的水準,

    若是做的像LP那種機器跟結構,不好聽也難。

    另外Harmonia Mundi ,

    若是機器調成聽FY正常,結果這個牌子聽起來中音會比較厚喔,我聽那個海得席課的C牌聽起來也是他的錄音設備會讓中音有點加強,其實不只一家,感覺好多家的中音都有加強。

    另外一個盲點是有正確的CD轉錄,機器跟線才要能表現出聲音的結構的立體聲(還是要針對其器材跟線才的結構設計),
    不然一般聽起來很正確但是若是器材不佳聽起來會很死板,
    這是一般人比較難體會的。

    也是大家爭論不修的問題,若是大家能放下成見,
    也許心目中的好器才將洗牌

    沒有把『動態對比』與『浮凸感』正確區分開來

    小弟簡單解釋:前者指的是轉錄就決定拉,後者是音響線材呈現出來的立體感

    其實我常常看不懂老師寫的文章,因為實在太多字拉,只能寫出我的簡單體會。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