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1464104112113114115116124164214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131 到 1,140 共計 3768 條
  1. #113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cs 查看文章
    黃大新音響室已經開聲拿來電啦,來的時後通知一聲.......:o:o:o
    先等我改完期末作業才能好好玩,還有一百份,救命啊!......:O :O |-) |-)

    不過星期二下午我的確會先去黃大那一躺,因為要洗一些唱片。

    在此請教大家:老 LP 常常發生中間凸起的問題,除了使用LP鎮硬是壓下去外,還有什麼好辦法?去找『唱片壓平機』?

  2. #113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如此偉大的音樂、偉大的演奏、偉大的錄音,該不會全台灣玩LP族是我第一個推薦的?:P
    我就說:音響科學有助於音樂真正的素養。瞧!這張藝術價值完全被忽視的唱片,透過音響玩家對『音』的認識,一下子就可以入迷了....

    很可惜我還是得無奈地說:別問我那裡可以買到......看看新天新地有沒有這首音樂的現代錄音吧?




  3. #1133
    ssss0127 訪客

    預設

    這些珍貴的資料 讓我對於音有更深沉的瞭解
    獲益良多..

  4. #113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sss0127 查看文章
    這些珍貴的資料 讓我對於音有更深沉的瞭解
    獲益良多..
    ssss0127 網友客氣了,請不吝分享您的心得....:)

    話說當天(2010/01/19),去 rendzaw 新店址玩一玩,看到他的喇叭擺位如下:


    當場一聽,覺得非常不爽...8) 反正 rendzaw 還在慢慢改善,我把喇叭擺位爛了也沒關係。於是我就把這個討論串的音響科學原則,應用在這對雙16吋大號角喇叭上,玩得真愉快!....

    首先假設上擺位沒問題,開始進行 yeh向前輩 的擺位大法。可是我的程度實在相差太多,怎麼調就是音質不正確;火冒三丈之下,先調音場與舞台再說!

    使用本討論串第一篇的原則,把喇叭拉出個50公分,再往中間靠攏30公分以上,先不要toe-in。ok,使用這張殺人放火的雍根來調整:
    [/QUOTE]

    第一樂章(第一軌)一開始,大提琴的低音大提琴合奏持續低音,位置在右邊,大提琴在前、低音大提琴在後。

    中提琴與部份大提琴合奏主旋律,中提琴在中間偏右邊,大提琴在右;因為樂團呈面朝指揮的弧形,所以大提琴會比中提琴略偏前方一些。

    再來是第二小提琴重覆主旋侓,中間偏左與中提琴同深度。

    再來是第一小提琴重覆主旋侓,左邊與大提琴同深度。

    再來是左邊比提琴族更遠方的木管重覆主旋侓。

    再來又是第二小提琴以高音域重覆主旋侓,中間偏左與中提琴同深度。右邊較遠處傳來銅管。

    再來又是第一小提琴以高音域重覆主旋侓,左邊與大提琴同深度。

    最後管風琴衝出來,一定要在最遠方。


    ok!滿頭大汗搬半天,終於音場與舞台都正確了,再來就是以向前輩的擺位大法調音質.....慘了!不知是否空間不完善?不是高音完蛋就是低頻不見,我還是投降好了....

    再來嘛!把 rendzaw 收集的 LP 通通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錄音正確的LP。結果......

    就告訴大家凡是認同我的音樂與音響觀的發燒友千萬不要買『英國版』唱片,可憐沒有兩張LP可以跟這張我隨便用199就買到的LP相比:


    而且這張LP的錄音藝術水準還是比較不夠項級的....:P :P

    這是雍根管風琴交響曲的世界首錄之LP:


    超低頻不見了是本LP的一大缺失。不過,以這首音樂的豐富程度,老錄音完全被現代錄音打到爆,再次證明了『錄音』比『硬體』重要太多了....:)

  5. #1135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最近聽了不少Ciccolini的錄音(EMI的Debussy,Cascavelle的Chopin和Schumann)。我越來越喜歡這位鋼琴家(以前就有他在EMI上的Satie)。他真的很厲害。

  6. #113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最近聽了不少Ciccolini的錄音(EMI的Debussy,Cascavelle的Chopin和Schumann)。我越來越喜歡這位鋼琴家(以前就有他在EMI上的Satie)。他真的很厲害。
    Ciccolini 也是一位頂級的鋼琴家,『越老越圓熟』!我喜歡他的晚期作品( 就是Cascavelle 的出版) 遠勝 EMI 時代....:)

    所以上面那張 EMI 的拉威爾鋼協,其實我個人是覺得比較偏向『音色藝術』還沒到極頂級。此外,馬替農加上新生的巴黎管弦樂團也明顯比不上馬替農與ORTF那麼驚豔;很奇怪,不只是演奏,連錄音也差了明顯的一截。所以我才會說那張LP還不是最頂級的...:P

    最頂級的就是這一張馬替農與ORTF的德布西 LP 或第一版 CD:


    這張 LP A面《海》第三樂章害我的 LP系統破音連連,拿到 rendzaw 那裡去電他的超低針壓照樣快破音了;但是除了造成破音的大動態外,在 rendzaw 那里當場一播放都是立刻嚇死人的HI-FI錄音。根據在 norman 家訪的經驗,這大概是最殺音響的LP唱片了.....

  7. #113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LP 的唱片鎮?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LP 的唱片鎮?

    借了一組還算高級的LP唱片鎮回家,目的是對付中間凸起的變形LP,結果....在錄音藝術的下,唱片鎮的問題『非常大』??

    第一是吃掉泛音。使用唱片鎮,乍聽下背景的確變黑、變清晰,旋律線條也更明顯。但使用錄音藝術來鑑識,一下就測出這是『吃掉泛音』的現象。方法很簡單:

    1、全頻段加料的 EMI ENGLANG 與 DECCA 唱片:使用唱片鎮 全面勝過 不使用。
    2、中頻段加料的 RCA 與 CBS 唱片:使用唱片鎮 中頻勝過 不使用,但是超高頻與超低頻被削弱。
    3、全頻不加料但是錄音不夠好的早DG大花版:使用唱片鎮 明顯輸給 不使用,聲音變乾、變瘦。
    4、全頻不加料而且錄音絕佳的 EMI FRANCE:使用唱片鎮 不但乾、瘦到爆,而且明顯聽出第二個嚴重問題。

    第二是共振加料。就是上述第4個測試,明顯聽出有某個頻段凸起,造成大提琴與中提琴的聲音變得『鮮明』。用在錄音不好的LP可能加分,但是用在老DG 與 EMI FRANCE 都是嚴重扣分。

    結論就是,又是一個我不會用到的音響器材.... 不過,早就被 rendzaw 與 scs 教導過唱片鎮無用論,沒想到親身體驗的結果是糟糕透頂....:P 希望有機會可以測試到沒有上述兩大致命缺陷的唱片鎮....:)

  8. #1138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最近有覺得類同軸還不如同軸,又有點想玩同軸,

    我的B-80想換金屬OP,不知在改上去,應該高音會更好聽八,

    又該換口味拉.

  9. #1139
    註冊日期
    2007-05-16
    文章
    720
    Thanks
    180
    Thanked 152 Times in 1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錄音藝術之鑑識音響法』:LP 的唱片鎮?

    借了一組還算高級的LP唱片鎮回家,目的是對付中間凸起的變形LP,結果....在錄音藝術的下,唱片鎮的問題『非常大』??

    第一是吃掉泛音。使用唱片鎮,乍聽下背景的確變黑、變清晰,旋律線條也更明顯。但使用錄音藝術來鑑識,一下就測出這是『吃掉泛音』的現象。方法很簡單:

    1、全頻段加料的 EMI ENGLANG 與 DECCA 唱片:使用唱片鎮 全面勝過 不使用。
    2、中頻段加料的 RCA 與 CBS 唱片:使用唱片鎮 中頻勝過 不使用,但是超高頻與超低頻被削弱。
    3、全頻不加料但是錄音不夠好的早DG大花版:使用唱片鎮 明顯輸給 不使用,聲音變乾、變瘦。
    4、全頻不加料而且錄音絕佳的 EMI FRANCE:使用唱片鎮 不但乾、瘦到爆,而且明顯聽出第二個嚴重問題。

    第二是共振加料。就是上述第4個測試,明顯聽出有某個頻段凸起,造成大提琴與中提琴的聲音變得『鮮明』。用在錄音不好的LP可能加分,但是用在老DG 與 EMI FRANCE 都是嚴重扣分。

    結論就是,又是一個我不會用到的音響器材.... 不過,早就被 rendzaw 與 scs 教導過唱片鎮無用論,沒想到親身體驗的結果是糟糕透頂....:P 希望有機會可以測試到沒有上述兩大致命缺陷的唱片鎮....:)
    哪天再拿個碳纖鎮配合著使用:):o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10. #114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音、樂分立』的歌劇欣賞 之一: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啟航

    『音、樂分立』的歌劇欣賞 之一: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啟航

      一切都是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又作《奧菲斯在地獄》,Orphee aux enfers)開始。玩 LP 時買到這麼一張演奏絕佳、錄音成熟的 MONO 唱片:



      序曲是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康康舞,連小時候的大型電玩機台都是配上這一首。綜觀網路上的多數評論無非是:沒有深度、氣氛熱鬧、旋律好聽與輕鬆愉悅就好....。這個觀點其實也沒錯,看看這張 LP 的背面,演奏家與出版商確實把這首音樂看得很輕鬆:



      問題就是在於『音、樂分立』。從『樂』的角度來說,凡是具有深厚文化素養下的社會,總不免會有竹林七賢式的憤世疾俗與希臘詭辯家式的嘲諷時事。在當年歐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巴黎,水準最高的知識份子樂於以玩世不恭的態度來面對現世;所以奧芬巴哈把他的嚴肅音樂才華故意拿來嘲諷世情,被別人看扁了也甘之如飴;他一定認為:『反正總會有人知道我的真正實力......』。

      同樣的,掌握文化動脈的高明演奏家也跟著搞笑戲謔,出版的唱片也隨之如此。於是搞出這張封面像A片一樣的唱片,內容卻是最頂級的MONO錄音藝術、最科學的唱片版位與最完美的樂團合奏能力。這樣的音樂與演奏,本來就是意圖嘲諷自命清高的藝文人士與社會上的道德高調。不過,我得承認從一個藝術心靈的嚴謹立場,至少從米蘭昆德拉的文學看來,嘲諷諧謔必定會面對心靈危機的;這或許正是羅西尼晚年的宗教音樂與奧芬巴哈自己的《霍夫曼故事》,想要走出的心靈困境。



      然而,既然要看搞笑戲謔,為什麼不直接了當地觀看毫無水準的八卦劇?這就是『音的層次』了。藝術這種東西除了心靈的滿足外,它本身有純粹美的自明需要。也就是說,明明吃下去的食物都一樣,但是裝飾漂亮的餐點硬是更好吃;明明房子能住就好了,但是裝潢合宜硬是讓人更加神清氣爽。純粹美感的需要,導致就算只想滿足低水準的搞笑戲謔,也得呈現出高水準的音樂自身之美。所以我們再次學會『音、樂分立』,專注在音樂本身的美感,先不談音樂詮釋的精神與情感。

      於是透過偉大的巴黎拉慕魯樂團與成熟的MONO錄音,我聽到這首通俗到爆的康康舞原來這麼地『精緻』!從『樂』來說它只是熱鬧又好聽而己;從『音』來說,它適切地把木管與弦樂混合,再加上適時點綴的敲擊樂器,產生的音樂美感完全是莫札特《魔笛》的進化版!可以想見莫札特若生於該時該地,《捕鳥人之歌》會如何地精緻(當我初次在網路上發表這個觀點時,還不知道原來羅西尼把奧芬巴哈稱之為『香榭麗舍大道上的莫札特』呢!)。

      這種對『音』的重視,導致歌唱家面臨非常嚴苛的音之考驗:他/她們必需清晰明確地唱出法語各種母音子音,如此才能搭配樂曲的精心設計(這部份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詳述);他/她們甚至得發出各種『怪聲』,一方面滿足劇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搭配管弦樂。



      笑死人的《蒼蠅之歌》可以說是最佳示範。故事背景就只是荒淫的宙斯變成一隻黃金色的蒼蠅去誘惑奧菲斯的老婆 Eurydice,歌詞內容只是宙斯暗地說話與 Eurydice 贊嘆黃金蒼蠅的好看並抓住它;但是從『音』來聽,才能聽出這段笑劇中對這兩種人極致的嘲諷。

      音樂開始後沒多久,變成蒼蠅的宙斯就開始『滋......』表示飛過來了,背景弦樂的急速反覆音就像昆蟲振翅,而 Eurydice 則表現出看到驚奇可愛之物的天真無邪少女之聲。為什麼就是會出現天真無邪之感?因為宙斯的『滋』隨之混合著長笛的美麗旋律,再讓 Eurydice 接下這段旋律。長笛本身的音色就是最接近純律的,理所當然出現天真無邪似的感受;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段是使用雙簧管,聽起來一定變變成蕩婦卡門飛撲上黃金蒼蠅了。

      再來進入進行曲風的樂段;隨著宙斯的『滋』與弦樂獨奏的合奏音色,不必看劇情也知道這隻蒼蠅一直環繞著 Eurydice 挑逗她;隨之 Eurydice 的歌聲越來越從天真無邪走向嫵媚挑情,原始歌詞反而沒有『音』本身這麼露骨。最後,歌詞上說 Eurydice 抓到了黃金蒼蠅然後高興地跟著一起『滋』;但是請注意管弦樂卻是用情歌一般的音色旋律包圍著兩個人的『滋』,分明是描述兩人搞上手了嘛!到此階段,Eurydice 的歌聲己經從嫵媚挑情轉成淫蕩不堪了。

      這套《天堂與地獄》唱片的封面,證實我上述看法也是有人認同的;這套CD是我推薦錄音甚佳、演奏不錯的版本:



      所以這段音樂,如果男女歌手沒有主動地控制音色,不惜發出『怪聲』,根本不可能有這麼精彩的音色藝術水準。一定會有樂友質疑:一段A片級的音樂有什麼好注意?這正是『音、樂分立』要學習的進階級古典音樂欣賞角度。

      如果無法分辨出純粹的美感,從古到今有多少類似的諷刺作品,為何只有奧芬巴哈可以留下來?這正是『音』的普遍性:它若不是呼喚普遍人性的美感需要,以這麼通俗的樂之內容,當然不可能成為經典。此外,就算基於各種『樂』的理由不認同這種音樂,但是最偉大的《霍夫曼故事》同樣使用類似的『音』,《卡門》也是一樣;認為《卡門》是經典,卻聽不出《卡門》與《天堂與地獄》的音色藝術是類似的,這就是只重視『樂』而不重視『音』的偏差了。

      不重視『音』只重視『樂』,後果就是演奏的基本美感會逐步喪失。我己經寫過太多文章證明喪失鋼琴基本音色美感的唱片問題、喪失管弦樂合奏音色美感的唱片問題,沒想到這樣『音、樂分立』的訓練下,讓我四十多年來排拒欣賞人聲的壞習慣下,居然一下子就找到進階級的人聲藝術欣賞角度:把所有的子音與母音清晰唱出,甚至隨著劇情改變音色本質,這都是歌劇演唱家與歌劇唱片應該要表現出來的。否則,人聲只是一種音域有限的低性能樂器,最後只能比誰的音域高了。可惜當前流行的古典音樂歌劇唱片,歌手不重視音的能力在先,錄音修飾把所有子音通通修掉了在後;甚至導致人聲的音響快感,1960之後的立體聲錄音比1929的MONO錄音還要差。這些現象以後都會一一詳細說明。

      所以我又回到這首《天堂與地獄》,仔細品味其中人聲與管弦樂混合音色的藝術風格。本來以為找到一張稀世唱片,特地去新天新地唱片行想吐槽林主惟先生;結果當然被高手拿出來的唱片海K得一蹋糊塗:


    廠牌:ANDROMEDA / 編號:ANDRCD5087

      這套唱片,演奏水準與上述 LP 完全不分上下,而錄音(轉錄)水準硬是遠遠贏了一大截;這是得獎的1954錄音之第一版LP與1953錄音的現代轉錄CD相互PK呢!也就是說,『現代轉錄藝術』永遠贏過 LP 與 CD 之爭。只要音響系統夠正確,這套唱片就可以聽到完整的三D音場,層層分明的舞台深度與左右定位;唯獨比現代錄音窄一些、大聲合奏時亂一點。最重要的是,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我學到法國歌劇非常強調主唱者的人聲與合奏樂器是『平行式的處理』,絕對不能讓主唱者變成獨大。

      這種音樂特性導致錄音(轉錄)是否正確樣變得非常重要;錄音不夠HI-FI、轉錄不夠水準,獨唱的人聲與背景的樂器就無法清楚分離出來,導致得不到真正的音樂旨趣。先前的LP,明顯樂器與人聲沒有明確分離;而這套CD相對改善甚多。於是,在重視音色藝術的演唱者與管弦樂團之下,我完整地欣賞整首作品的『音』,學會分辨法語歌劇對咬字清晰的嚴格要求。雖然我自己是有史以來外語能力最差的呆子,任何考得上大學的學生應該沒有人的英語程度輸我;但是這種『音』的欣賞與語言的語意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跟音樂家有沒有掌握語音的韻律而設計與之配合的音樂有關。所以即使完全聽不懂法語、看不懂唱片幫忙翻譯的英文,照樣可以完整地吸收音樂本身的『音』之美感。

      至於要不要去知道《天堂與地獄》到底在嘲諷什麼?歌詞內容究竟是什麼?雖然對於音樂欣賞也有助益,但是就讓對『樂』有興趣的愛樂者去傷腦筋吧!...:)

      從奧芬巴哈的《天堂與地獄》(Orphee aux enfers,1858)啟航,不管是《美麗的海倫》(La belle Helene,1864)、《巴黎人的生活》(La vie parisienne,1866)與《The Grand Duchess of Gerolstein》(1867)都充滿著動人的音色藝術;即使是最粗俗的La Perichole(1868),卻隨著寫實主義的傾向而產生嚴苛的歌唱藝術水準,最後才有《霍夫曼故事》這麼偉大的絕世作品。要說奧芬巴哈的音樂沒有深刻內涵,那只是沒有掌握音樂的本質意義而己,無怪乎偉大的小說《金瓶梅》也只能被當成色情書刊了。

      因此這是一個挑戰性的開始:到底聽到了『音』?還是聽到了『樂』?對歌劇演唱可以要求多高明的演唱水準?這都會在日後文章一一體驗。

    (END)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