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31281321329330331332333341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301 到 3,310 共計 3768 條
  1. #330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教授,小弟沒記錯的話,是一顆AK4495,不是兩顆...
    然後45萬的DAC,MKP大電容是直接接在電路的關鍵點上。
    外接電源的DAC,MKP大電容是接在機器外面,算是隔穴搔癢吧..
    見鬼了!查了一下google大神,好像真的只有一顆4495?這不是要嘲笑dac晶片的性能過剩了嗎?昏倒!!......

    看了一下內部圖,dac的類比輸出是不是經過了一大堆自行堆出來的零件、然後才進行rca或xlr輸出?所以是自行設計類比輸出buffer嗎?我文組的看不懂......

    然後真有意思,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與 Audiomat Maestro 3 的 dac 內部看不出有何不同?只有外接電源相差極大。除非是改了什麼看不到的,否則同樣是環型變壓器,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那兩個洩露型號可能會被尹清楓掉的東東....為什麼比工業交換式電源+大電容還要強那麼多啊!?因為從Audiomat Maestro 3跳到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聽感的差異真的就像是 低階工業交換式電源+1個大電容 跳到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 一樣。而 tempo 2.8 跳到 Maestro 3,我就覺得有音色本質的改變了。

    再者,如果 bc大魔王 你那麼清楚關鍵點,會不會你把 d50s 的關鍵點加上大電容,它就又突飛猛進了?可是,現在的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d50s 我己經覺得很可怕了,如果關鍵點加上大電容還可以再進步一截,我就要懷疑對於你這種等級的diy高手,多麼高價的dac都沒什麼了不起了。但是,如果diy高手的dac這麼猛,怎麼會沒有人發表對市場上錄音錯誤唱片的攻擊??

    像最近我們討論的測量網站,看到他們的聽感描述與聆聽的音樂,真的有鬼了!!越正確的dac,越會殺唱片,聽那種唱片明明是難聽到爆耶!他們使用那麼好的dac到底在聽什麼?1k 正弦波??.....

    當然可能是後端器材造成的?例如我剛剛測了半天的dac => 漫步者s1000,d50s的優勢整個不見,聽起來沒有比nano dac好,而nano dac又悅耳多了,怎麼樣都不會推薦d50s。還有使用s1000這種低等級的後端,沒錯!d50s的 usb輸入 勝過 同軸 輸入了!!可見他們之所以認同usb輸入,可能是後端音響水準太差......

    總之,越玩越不懂:耳聽為憑派的音響玩家,被錯誤錄音污染了耳朵導致無法正確辦認好錄音好演奏好音樂,理所當然。但是重視測量數據的應該是走向客觀聽感,隨便一段youtude都比dsd或192k正確太多了,為什麼聽不出來?都敢強烈吐槽音響大廠了,何以不吐槽很多唱片都是垃圾?不懂.......

    (end)

  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302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見鬼了!查了一下google大神,好像真的只有一顆4495?這不是要嘲笑dac晶片的性能過剩了嗎?昏倒!!......

    看了一下內部圖,dac的類比輸出是不是經過了一大堆自行堆出來的零件、然後才進行rca或xlr輸出?所以是自行設計類比輸出buffer嗎?我文組的看不懂......

    然後真有意思,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與 Audiomat Maestro 3 的 dac 內部看不出有何不同?只有外接電源相差極大。除非是改了什麼看不到的,否則同樣是環型變壓器,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那兩個洩露型號可能會被尹清楓掉的東東....為什麼比工業交換式電源+大電容還要強那麼多啊!?因為從Audiomat Maestro 3跳到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聽感的差異真的就像是 低階工業交換式電源+1個大電容 跳到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 一樣。而 tempo 2.8 跳到 Maestro 3,我就覺得有音色本質的改變了。
    Audiomat Maestro 3 和 reference從AK4495出來之後,經過了LRC低通濾波,接著是離散式buffer到XLR輸出。
    離散式buffer另外又接往OPA2134做平衡轉單端訊號,才送到RCA輸出。

    Audiomat Maestro 3 和 reference的類比輸出部分的供電,小弟之前好像已經有提過。
    一般的DAC或是前級這種低耗電的機器,若是使用傳統供電方式,幾乎都不脫 變壓 -> 整流 -> 濾波 -> 穩壓 這樣的形式。
    但是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只有變壓、整流、濾波,完全不穩壓。
    由於不做穩壓,濾波電容陣仗就一定要夠大,才能夠將60Hz/120Hz抑制到夠低的程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Audiomat Maestro 3的類比部分的電容量約28萬uF,而reference更超過40萬uF。
    大型變壓器+大水塘+不穩壓供電,電源阻抗應該可以壓得非常低。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再者,如果 bc大魔王 你那麼清楚關鍵點,會不會你把 d50s 的關鍵點加上大電容,它就又突飛猛進了?可是,現在的 高階工業交換式電源+3個大電容+d50s 我己經覺得很可怕了,如果關鍵點加上大電容還可以再進步一截,我就要懷疑對於你這種等級的diy高手,多麼高價的dac都沒什麼了不起了。但是,如果diy高手的dac這麼猛,怎麼會沒有人發表對市場上錄音錯誤唱片的攻擊??
    [恕刪]
    教授,小弟電路菜鳥,但是關鍵點就那幾個,電容接上之後用儀器測一下就一翻兩瞪眼,很多人都會啦...

  4.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5. #3303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
    大型變壓器+大水塘+不穩壓供電,電源阻抗應該可以壓得非常低。
    [恕刪]
    教授,小弟電路菜鳥,但是關鍵點就那幾個,電容接上之後用儀器測一下就一翻兩瞪眼,很多人都會啦...
    1、先前我們被你誘騙玩過 LT3045四併聯 套件,那是穩壓的?那麼依聽感經驗,對於高級交換式電源來說,大電容似乎比穩壓還重要?頂級交換式電源比較不需要穩壓?或內建在裡面了?

    最近淘寶與露天都有 LT3045套件,不過好像通通命中你說的4顆其實只有1顆在跑...的問題,要買就要買 tetsuka 所推薦的日本職人版,但是想到就懶.....等到 AUDIOMAT DAC回家就不需要了........

    2、很多人都會啦.... <== 咦?這根本是躲問題嘛!....

    我就是要問,好,這麼多DIYER或測量派知道正確的DAC如何製作,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半個』可以聽到『市面發燒片99.99%都是錯誤錄音』這個簡單的現象?我才用使用 USB直入SMSL DAC=>漫步者S1000 MKII,夠窮的音響了吧?結果還是輕易可以聽出近一千張SACD,聲音99.9999通通有問題,隨便一張新天新地賣的二流錄音都可以打得滿地找牙。

    而且正因為這些DAC的量測數據太好了,所以分辨爛唱片的能力是更強的!真是怪了,像你這種程度的音響高手好幾個,難道就只有你是聽得出問題的?別跟我客氣說還有誰誰誰,真的聽得出來我早就去拜師了,那可能像現在這樣拼命巴著你不放啊!......

    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知道正確設計音響性能的人,聽不出唱片錄音的好壞??那我就真的可以懷疑了:目前真正有意義的量測只怕不多、甚至沒有?否則這麼懂量測的高手怎麼會聽不出唱片有問題?

    我好好看了一下 SMSL Sanskrit 10th MK II dac 的測量資料 與 TOPPING D50s 相比,我根本看不到重點:d50s的聲音細節狂電10th MK II,測量圖表呢??d50s的三d聲音舞台比10th MK II正確太多,尤其是深度定位層次根本是天與地的差別!測量圖表呢??雖然他們的測量結果的確可以挑出正確的dac,但是那些正確的dac應該聽到什麼聲音,他們好像根本不知道.....

    就好像應該使用同軸輸入還是usb輸入,他們的同軸訊號太爛了嘛!當然會得到usb>同軸,所以就永遠聽不出,usb輸入會造成3d音場高度嚴重壓縮的問題(相位失真?)。我在一百五十萬的系統中,jplay雙cat約五十萬元的數位播放系統完全相同,只有最後是usb直入d50s或usb直入dt2再同軸入d50s,如此進行客觀比較。

    要知道直入usb原本大大佔便宜的!!ETA1000w+三個大電容+全套香寶寶4X4 DC線直入D50S,因為D50S的USB孔好像不吃電、只吃USB無法開機,一定要從DC孔灌5V才能開機。對比原先DT2還要使用轉接頭把DC線與USB線結合後灌進DT2的USB孔,再拿遠輸給ETA 1000W太多太多的 COSEL 600W與+三個沒RUN過的舊大電容+很普通的DC線 單獨餵D50S。怎麼看都應該是USB遠遠比同軸佔太多便宜..........

    結果....當然不用說,第一秒出來,USB輸入就輸到外太空去了........ 不是只輸一點,是輸到爆炸!

    換句話說,J-TEST 的確測量出同軸輸入的 DE-JITTER 能力很差,相對的USB輸入的 DE-JITTER能力強很多。但是USB輸入卻有天花板!只要同軸輸入進步到一定程度,USB輸入就到頂了再也無法進步,然後就狂輸了。

    OK,以上的聽感現象,又要怎麼從測量圖表看出來??

    我對『聽感』現象這麼糾結,正因為看到這些網站大殺高價音響氣勢不凡,結果對音樂軟體的認知簡直那個......當然不只是一兩個特例,幾乎重視客觀測量的無一例外呢!好像只有 BC大魔王是唯一例外......好吧!給我幾個真實案例,看看程度有bc大魔王兩成或以上的測量派,有沒有人對唱片的聽感是正確的?......

    正因為這幾天只能聽 d50s,它又可以吃dsd,無論是dsd native或 dsd dop都可以。所以我大發玩興拿sacd與44.1進行比較,結果......dac廠商浪費一堆錢研究dsd有什麼用啊!?

    (END)

  6.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304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1、先前我們被你誘騙玩過 LT3045四併聯 套件,那是穩壓的?那麼依聽感經驗,對於高級交換式電源來說,大電容似乎比穩壓還重要?頂級交換式電源比較不需要穩壓?或內建在裡面了?

    最近淘寶與露天都有 LT3045套件,不過好像通通命中你說的4顆其實只有1顆在跑...的問題,要買就要買 tetsuka 所推薦的日本職人版,但是想到就懶.....等到 AUDIOMAT DAC回家就不需要了........
    教授,您每一項都是大哉問噎....

    小弟試著一項一項來討論。

    LT3045是穩壓沒錯,多顆併聯的重要目的是降低輸出阻抗,就可以增快反應速度。詳情下面再解釋。
    交換式電源一定有穩壓。

    不穩壓最大的缺點是電壓會隨著前端輸入電壓變化。
    也就是今天市電高了5%,輸出電壓也會跟著高5%。
    反之如果市電低了5%,輸出電壓也會降低5%。

    無論是線性穩壓,或者是交換式電源穩壓,幾乎都是將輸出電壓訊號拉回來,跟一個參考電壓做比對。
    輸出電壓太高的話就降低電壓。輸出電壓太低的話就增加電壓。
    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 沒錯,就是負回饋。
    這個回饋一樣有速度的問題。
    當後面的電流需求突然增加,電壓一定會掉。
    這時候回饋線路發現電壓掉了,再要求輸出端拉高電壓,之間就會有時間差。
    回饋速度越快,電壓就越快開始拉回到設定值,電壓的波動也就越小。
    這個回饋速度,在交換式電源上,就是看電源的工作頻率。
    大部分交換式電源的工作頻率會等於交換頻率,但有些電源的工作頻率會低於交換頻率,這點要特別注意。
    而電源的輸出阻抗越低,電壓下降的速度會越慢,所以電壓的波動也會越小。

    當後端電流需求有變化時,電壓的變化如下圖
    (圖片取自 http://www.e-hike.net/tr/content/qui...er-testing):


    左圖為示意圖,右圖為實際量測圖。
    藍色線為後端的電流需求變化,而綠色線為輸出電壓的波動變化。
    完美穩壓狀況下,綠色線不應該有任何波動。
    而實際上就如圖,當電流需求增加,電壓會降,然後回饋電路介入,將電壓拉回。
    當電流需求下降,電壓會升,然後回饋電路介入,將電壓拉回。
    如上文小弟所說,電壓上升或下降的速度,取決於電供的輸出阻抗。
    阻抗越低,上升或是下降速度越慢,電壓波動就越小。
    而從電壓開始變化,到轉折點之間的時間長短,以及從轉折點到恢復正常電壓的時間長短,
    取決於晶體本身的slew rate,以及回饋電路的速度和設計。
    越早將電壓拉回,電壓波動就越小。

    寫到這裡,想起兩年前的電供動態測試一直忘了補充文字說明。
    上面寫了這些解釋,各位網兄應該就可以看得懂測試結果了。
    兩年前的測試連結在此: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載)/page406
    如果仍然有疑問的地方,歡迎提出來討論。

    而無穩壓的供電呢?
    電壓上升和下降的速度,取決於電供的總輸出阻抗和大水塘電容的總容量。
    總輸出阻抗包含了變壓器的輸出阻抗,以及電容大水塘的總等效串聯電阻(ESR)。
    電容併越多,ESR就越低。不過當然還是要看ESR對頻率的關係圖,最好是全頻域的ESR都低。
    而無穩壓供電的反應速度為何呢?就是變壓器整流後對電容的充電速度,也就是120Hz。
    沒錯,這個工作頻率非常的低,所以反應速度很慢。
    為了要彌補反應速度慢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將輸出阻抗盡量壓低、加大電容容量讓壓降變小、以及增加電容充電速度,
    也就是超大變壓器加上超大電容水塘。
    此篇文章於 2020-05-26 05:59 PM 被 bchsieh 編輯。

  8. The Following 11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9. #3305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恕刪]
    很明顯的現象就是,知道正確設計音響性能的人,聽不出唱片錄音的好壞??那我就真的可以懷疑了:目前真正有意義的量測只怕不多、甚至沒有?否則這麼懂量測的高手怎麼會聽不出唱片有問題?
    把量測數據和聽感連結,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但沒有多少可參考的研究資訊。
    近一二十年來比較受到矚目的研究,大概就屬Earl R. Geddes在2002/2003年時所提出的非線性失真的聽感理論。
    (論文在此 http://gedlee.azurewebsites.net/Pape...tion_AES_I.pdf)
    而該理論的實測也在同時間發表:http://www.gedlee.com/Papers/Distortion_AES_II.pdf

    Geddes提出一個非線性失真的參數,叫做Gm。
    實驗先拿歌劇魅影「Music of the Night」其中約15秒的音樂,加上各種不同種類的非線性失真,做成21個檔案。
    然後測量這21個檔案的THD、IMD、以及Gm。
    接著,讓一群年紀19~39歲,平均年齡21歲,而且通過基本聽覺測驗的人來試聽這21個檔案,跟原始檔案比較後,依照喜惡打分數。
    分數越小,聽感越好。分數越大,聽感越差。
    最後,把分數跟THD、IMD、以及Gm之間的關係作圖。
    結果如下,縱軸是分數,橫軸是各種測量參數:




    很明顯的,只有Gm跟聽感分數有正相關。

    除了Gm以外,還有Non-Coherent Distortion(NCD)也是近年來有人認為跟聽感比較有關聯的失真種類。

    Gm要怎麼量呢?
    目前似乎只有一套軟體可以量,兩年前diyaudio有團購。
    一方面團購價實在是不優(只打九折),另一方面介面實在是太醜,醜到讓小弟要拿出六七千新台幣來買都覺得非常掙扎。
    所以最後還是沒有下手。

    如果真的要量Gm和NCD,是不是又要再掙扎一次..

    當然小弟還是對TIM/DIM念念不忘,覺得是個很有潛力跟聽感有關的參數。
    查了一些資料後發現,傳統的TIM/DIM 正弦波+方波的測量法有限制,只能量到很高的TIM/DIM。
    當THD已經可以量到0.00002%這種等級的時候,傳統的TIM/DIM卻只能量到0.1%左右。
    後來找到2010年有位波蘭老兄Grzesiak提出了使用鋸齒波和反鋸齒波測量TIM,
    飛魚兄來悄指正,鋸齒波測量TIM在1981年由 P. Antoniazzi. C. Buongiovanni and S. Tintori等三人提出,
    據說可以量到0.002%的TIM失真。
    論文連結在此:
    https://www.keith-snook.info/wireles...amplifiers.pdf

    世界著名的意法半導體公司也用這種方式來測量他們的功率放大器TDA2030A,如下圖:


    ps. 小弟也用鋸齒波跑了一次OP37的電路模擬,gain為6,輸入鋸齒波為+/-1V。
    結果模擬出來OP37的TIM為0.0078%。
    下次就用鋸齒波來測機器的TIM試試看。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換句話說,J-TEST 的確測量出同軸輸入的 DE-JITTER 能力很差,相對的USB輸入的 DE-JITTER能力強很多。但是USB輸入卻有天花板!只要同軸輸入進步到一定程度,USB輸入就到頂了再也無法進步,然後就狂輸了。

    OK,以上的聽感現象,又要怎麼從測量圖表看出來??
    就用好的同軸輸入來源再測一次囉~~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正因為這幾天只能聽 d50s,它又可以吃dsd,無論是dsd native或 dsd dop都可以。所以我大發玩興拿sacd與44.1進行比較,結果......dac廠商浪費一堆錢研究dsd有什麼用啊!?
    10年前,Benchmark的老闆John Siau就說過,幾乎所有的DAC晶片根本播不好192KHz。
    雖然Benchmark的機器都能吃192KHz,但John建議大家用96KHz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他還說Lavry也知道這個問題,還懷疑是不是所有的廠商都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只是大多數廠商都悶不吭聲。
    目前的DSD應該也是有類似的問題...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7:06 PM 被 bchsieh 編輯。

  10. The Following 10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3306
    註冊日期
    2017-04-09
    文章
    60
    Thanks
    173
    Thanked 288 Times in 55 Posts

    預設

    bchsieh前輩您好~

    小弟對前輩提到的Gm和TIM失真參數很有興趣,想和前輩討論一些問題。

    1. Gm metric能算是特別優秀的失真指標嗎? 以High Fidelity的角度來看的話~

    "Auditory Perception of Nonlinear Distortion" 這篇論文裡面,Gm應該是用來(加權式?)衡量non-linearity of a transfer function。作者Earl Geddes (此君似乎是科學化喇叭設計大師,已退休) 提出這個失真參數的目的看起來是討論失真與好聽與否(悅耳?)之間的關係。在diyaudio上的討論串 (diyaudio 討論串 ) 裡面Dr. Geddes也有提到這個參數更多是設計給speaker design用的 (雖然理論上DAC、擴大機也是可以用,畢竟是算non-linearity的),因為傳統的THD和IMD無法清楚說明為甚麼有些喇叭受歡迎/好聽,有些則否。

    "subjectively nonlinearity (in loudspeakers) didn't matter very much"
    "Less so for electronics, but they are, for the most part, completely linear anyways, so again, nonlinearity is not much of an issue."

    小趣聞,Geddes的公司在Harman的一個大辦公室旁邊XDD

    2. TIM應該是算Slew-Induced Distortion? DAC上應該測不了TIM?

    TIM相關的研究、辯論大部分應該是在1980's前後。但根據小弟對電路和訊號的知識,TIM應該算是slew rate不夠所造成的失真?
    主張TIM很重要、一直都很重要的代表人物John Curl則是建議所有人在設計擴大機時,SR >= 50V/us,JC自己則是 SR >= 100V/us。印象中John Curl說過TIM很重要也是管機的優勢所在。
    (但義法半導體認為SR =100 V/us 沒有意義,見documentation)
    (雖然小弟覺得以TDA2030A的THD和IMD來看,能不能合理測到TIM要打個問號~)
    另外一派(代表人物包括Curl的對頭Cherry)則認為合理設計的擴大機不會有TIM的問題,而且並沒有太多奇妙的設計秘訣,也絕不是無腦丟掉negative feedback。他們認為60's的管機從電路設計來看,TIM就已經被妥善處理了(小弟沒有閱讀過真空管相關的電路,但negative feedback的設計確實在60年代就有了)。90年代美國的Wolcott也提出合理的negative feedback設計上不會造成TIM的問題。

    小弟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設計擴大機時考慮Power Bandwidth (PB = SR/(2*pi*V)),那應該就可以對TIM有很好的把握才是。

    AES上有TIM的名詞介紹: "...properly designed negative feedback was proved not a problem. Subsequently, this test has fallen into disuse..." 連結

    另外在DAC上,小弟想像不出要如何對DAC輸入方波鋸齒波之類的訊號? 最接近的是數位訊號輸入band limited square wave... 但感覺不是很合理@@

    小弟在看量測數據時,對瞬態的猜測是看THD vs. Frequency。考慮DAC輸出訊號(16bit 44.1KHz),最大的斜率變化應該是22K full amplitude的正弦波? 如果瞬態有問題的話,高頻正弦波的THD應該會噴掉才是~

    Wolcott 官網 (可惜這家公司已經收掉了)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1:35 PM 被 arnoldonomics 編輯。

  12.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3307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rnoldonomics 查看文章
    bchsieh前輩您好~

    小弟對前輩提到的Gm和TIM失真參數很有興趣,想和前輩討論一些問題。
    arnoldonomics兄您好,從您的回文專業度來看,應該是小弟要稱呼您一聲前輩吧..

    小弟拋磚引玉,不怕丟人現眼的情況下,終於有越來越多真正的專家出聲了
    (也許是因為看不下去小弟在此胡言亂語.. )

    引用 作者: arnoldonomics 查看文章
    1. Gm metric能算是特別優秀的失真指標嗎? 以High Fidelity的角度來看的話~

    "Auditory Perception of Nonlinear Distortion" 這篇論文裡面,Gm應該是用來(加權式?)衡量non-linearity of a transfer function。作者Earl Geddes (此君似乎是科學化喇叭設計大師,已退休) 提出這個失真參數的目的看起來是討論失真與好聽與否(悅耳?)之間的關係。在diyaudio上的討論串 (diyaudio 討論串 ) 裡面Dr. Geddes也有提到這個參數更多是設計給speaker design用的 (雖然理論上DAC、擴大機也是可以用,畢竟是算non-linearity的),因為傳統的THD和IMD無法清楚說明為甚麼有些喇叭受歡迎/好聽,有些則否。

    "subjectively nonlinearity (in loudspeakers) didn't matter very much"
    "Less so for electronics, but they are, for the most part, completely linear anyways, so again, nonlinearity is not much of an issue."

    小趣聞,Geddes的公司在Harman的一個大辦公室旁邊XDD
    是的,您說的沒錯。
    Gm metric這個指標當初設計出來是應用在喇叭設計上。
    而就如您所說的,理論上DAC和擴大機也可以用,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有人用來測量DAC和擴大機。

    是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小弟也不知道,畢竟目前連一個數據都沒有。
    要累積一定的Gm對應聽感的數據量,才能有一些結論。

    但是以目前常用的測量指標無法直接連結到聽感好壞的情況下,
    任何未被列為常規測試項目的指標,都可以是候選指標之一。

    引用 作者: arnoldonomics 查看文章
    2. TIM應該是算Slew-Induced Distortion? DAC上應該測不了TIM?

    TIM相關的研究、辯論大部分應該是在1980's前後。但根據小弟對電路和訊號的知識,TIM應該算是slew rate不夠所造成的失真?
    主張TIM很重要、一直都很重要的代表人物John Curl則是建議所有人在設計擴大機時,SR >= 50V/us,JC自己則是 SR >= 100V/us。印象中John Curl說過TIM很重要也是管機的優勢所在。
    (但義法半導體認為SR =100 V/us 沒有意義,見documentation)
    (雖然小弟覺得以TDA2030A的THD和IMD來看,能不能合理測到TIM要打個問號~)
    另外一派(代表人物包括Curl的對頭Cherry)則認為合理設計的擴大機不會有TIM的問題,而且並沒有太多奇妙的設計秘訣,也絕不是無腦丟掉negative feedback。他們認為60's的管機從電路設計來看,TIM就已經被妥善處理了(小弟沒有閱讀過真空管相關的電路,但negative feedback的設計確實在60年代就有了)。90年代美國的Wolcott也提出合理的negative feedback設計上不會造成TIM的問題。

    小弟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設計擴大機時考慮Power Bandwidth (PB = SR/(2*pi*V)),那應該就可以對TIM有很好的把握才是。

    AES上有TIM的名詞介紹: "...properly designed negative feedback was proved not a problem. Subsequently, this test has fallen into disuse..." 連結

    是的,TIM是slew rate不夠造成的失真,而很多人都說TIM早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但是,就跟THD、IMD一樣,TIM不可能完全為0。
    測量TIM的技術遠遠不如THD、IMD那麼成熟和精確,但是目前看來人耳卻是對TIM非常敏感(相對於THD和IMD來說)。
    Benchmark AHB2的一些review也有提到這台機器的TIM可能遠低於一般的負回授設計的機器。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於,對人耳來說,TIM要多低才夠好?

    以前看過一個計算,20KHz以下的音頻,DAC輸出的jitter只要低於20ps,人耳就無法分辨了。
    可是事實證明,jitter就算是壓到1ps以下,人耳都還是可以聽得出進步。
    所以,小弟還是覺得TIM在聽感連結上,應該有很大的潛力。

    引用 作者: arnoldonomics 查看文章
    另外在DAC上,小弟想像不出要如何對DAC輸入方波鋸齒波之類的訊號? 最接近的是數位訊號輸入band limited square wave... 但感覺不是很合理@@

    小弟在看量測數據時,對瞬態的猜測是看THD vs. Frequency。考慮DAC輸出訊號(16bit 44.1KHz),最大的斜率變化應該是22K full amplitude的正弦波? 如果瞬態有問題的話,高頻正弦波的THD應該會噴掉才是~

    Wolcott 官網 (可惜這家公司已經收掉了)
    您說的沒錯,方波就是band limited square wave,而鋸齒波也是比照辦理。

    其實,應該有很多DAC的22KHz全輸出正弦波,THD都噴掉....
    重點是,測量的bandwidth夠不夠寬。
    如果量測儀器的bandwidth只設定在音頻範圍,也就是22KHz以下,22KHz正弦波的THD會被嚴重低估。
    有不少THD vs. frequency測量圖犯了這個錯誤。
    此篇文章於 2020-05-27 02:57 PM 被 bchsieh 編輯。

  14.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3308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rnoldonomics 查看文章
    [恕刪]
    小弟在看量測數據時,對瞬態的猜測是看THD vs. Frequency。考慮DAC輸出訊號(16bit 44.1KHz),最大的斜率變化應該是22K full amplitude的正弦波? 如果瞬態有問題的話,高頻正弦波的THD應該會噴掉才是~[恕刪]
    你們兩位如果不要再客氣的話,那就是我目前僅見的兩位聽得懂音樂錄音的測量高手了!!.....

    先前與 arnoldonomics 分享過音樂,談論 音響 可以讓人信服!恭祝兩位測量家好好交流產生火花,說不定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密技了....

  1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3309
    註冊日期
    2008-08-24
    文章
    266
    Thanks
    1,116
    Thanked 248 Times in 112 Posts

    預設

    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而且幾位高手的對話我都按了Thanks,免得人家發現我完全看不懂...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你們兩位如果不要再客氣的話,那就是我目前僅見的兩位聽得懂音樂錄音的測量高手了!!.....

    先前與 arnoldonomics 分享過音樂,談論 音響 可以讓人信服!恭祝兩位測量家好好交流產生火花,說不定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密技了....

  18.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19. #3310
    註冊日期
    2017-04-09
    文章
    60
    Thanks
    173
    Thanked 288 Times in 55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awaslider 查看文章
    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而且幾位高手的對話我都按了Thanks,免得人家發現我完全看不懂...
    可以請問前輩們thanks要怎麼按嗎QAQ
    我找了好久找不到lol

  20.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rnoldonomics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