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頁,共377頁 第一第一 ... 258308348356357358359360368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571 到 3,580 共計 3768 條
  1. #3571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Higuma兄您好,

    其實運作方式很簡單。

    舉個例子:
    1的二進位數是01,而1x256之後的二進位結果是100000000
    2的二進位數是10,而2x256之後的二進位結果是1000000000
    3的二進位數是11,而3x256之後的二進位結果是1100000000
    10的二進位數是1010,而10x256之後的二進位結果是101000000000

    可以發現,如果要在二進位裡,將任何數字乘以256(8bit),只要在低位元加入八個0就可以了。
    所以,任何數位輸入訊號的位元深度低於DAC可處理的位元深度,如果要求要lossless(bit-perfect)的位元深度轉換,
    只要在低位元的部分補上足夠的0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16bit -> 24bit,只要補上八個位元的0。
    而16bit -> 32bit,只要補上16個位元的0。
    目前幾乎所有的DAC都是如此處理。

    但是音量控制的情況,稍微複雜一點。
    有人說,所以bit-perfect音量控制,就是補完0之後,依據音量的設定,砍掉後面某些數量的0。
    但實際上如果這樣操作,會很難控制音量,因為如果是16bit的音源和24bit的DAC,那麼只有8個0可以砍。
    也就是說,音量只有8段,每一段的訊號強度差一倍。
    舉例來說,如果是16bit input -> 24bit DAC:
    音量全開= 低位元補8個0,也就是訊號x256。
    音量減一格 = 低位元補7個0,也就是訊號x128。
    音量減兩格 = 低位元補6個0,也就是訊號x64。
    以此類推。
    這樣的音量控制,應該沒有人想用吧。

    所以實際上,如果真的要達到256階的音量控制,就只會是無損(lossless,可以看作是廣義的bit-perfect),而不會是狹義定義的bit-perfect。
    舉例來說:
    假設原始訊號是7,二進位為111。
    16bit input -> 24bit DAC之後,
    音量全開為7x256,二進位為11100000000。
    音量減一格為7x255,二進位為11011111001。
    音量減兩格為7x254,二進位為11011110010。
    以此類推。

    請注意當音量大小不為2的指數時,最前面三個位元就不再跟原來相同了(上例為111)。
    所以不符合狹義的bit-perfect。
    但bit-perfect的精神,其實是lossless,也就是無損。
    所以如果以廣義的定義來說,要說這是bit-perfect數位音量控制,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當年經BC謝兄指點過數位無損VR的基本作法,也認知到了最大問題是要有足夠的位深餘裕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以現在的DA來說,24Bit解碼應該問題不大,但推進到32Bit下,那個轉換的品質就難說了.

    即使先不考慮高位元深度在轉換電路造成的各種難題,以32Bit DA來說,處理16bit CD音樂的音控是沒啥問題,

    但在24Bit以上的檔案/串流播放下,就算是32Bit DA都很難滿足無損數位音控的需求了.

    不過最近發現了一套叫LEEDH的新DSD作法似乎能改善這個問題,覺得蠻有趣的分享上來.

    https://www.processing-leedh.com/

    基本概念是減少無損音控所需要增加的額外位元深度,以達到數位音控的最佳化,尤其是針對高解析音樂,能在DA的

    位元深度內達到相對理想的音控效果.而針對傳統16bit音訊因為能減少需增加的有效位元數,也能在轉換過程有一些

    好處.

    https://www.processing-leedh.com/copie-de-presentation

    技術性介紹文章,來自瑞士的學術資源,但我就看不太懂了,有背景的網兄可以參考看看.

    --------------------------------------------------------------------------------------------------------------------

    這幾年數位音控直入純後級的作法越來越多,反而傳統綜擴在中低價位帶內沒啥生命力,想找看看有沒有新的晶體擴選擇,

    卻發現有興趣的幾乎都是純後級設計,但自己的DA是不支援音控的,於是又看起了支援數位音控的數位轉盤(DDC),才發現

    這個新的數位音控方案.

  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57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從『正確的』古典音樂史談音樂欣賞的入門現象 之一

    從『正確的』古典音樂史談音樂欣賞的入門現象 之一

      閱讀完 Paul Landormy所著的西方古典音樂史,一方面得到與現在的音樂欣賞完全相同的歷史角度,二方面則是與自己個人的音樂欣賞歷程進行對照,還真的很有趣!

      這本古典音樂史,認為音樂發展到旋律之後,除了伴奏外,開始加強旋律線的多樣性。先是使用『當時音樂學上的和諧音程』進行完全相同旋律線、但是相差五度或八度的第二聲部或第n個聲部一起合奏,再來進行『音樂學上的模仿』:例如:與主旋律的音符成鏡射或反行,或者在旋律線的兩個音符之間多加上一個完全和諧音程的音符,或者在旋律線減少一個音符。。。。從此產生對位法的作曲技巧,同時間也出現複音音樂。

      重點在於:這時是沒有『和聲』與『和聲學』的,所謂和聲,只是遵守『當時音樂學上的和諧音程』的多聲部。

      小時候聽古典音樂,聽到鋼琴演奏兩個音(或三、四、五)同時出現的『和聲』,一定是只聽『最高音』的那個音符,利用該音符與前後音符形成旋律線。連帶自己學習彈鋼琴、或者聽唱片裡的鋼琴演奏,都會發現這些音樂真的只強調一個音符,形同其他個音符只是幫這個主音符『伴奏』而非『和聲』。換句話說,我們從小就知道『和聲』這一用詞,但是它真正的意涵是『平行式的處理』、必需『同聽到兩個以上的音符且一樣大聲』,也就是合奏的效果。相對的,如果只是強調一個音符的和聲,那只是單音音樂而己。

      而複音音樂雖然在巴哈與貝多芬的作曲技巧中,會出現很複雜的旋律線,但是他們都不是『和聲』,只是『對位』,所以不存在華格納與之後法派音樂的調性與和聲造成的色彩感受。

      這下子知道為什麼當時聽不懂蕭邦了!就音樂表達的精神意涵而論,蕭邦的氣質真的跟我不太相容。而當時不只音響差,還誤把只聽『最高音』的那個音符當成鋼琴的『和聲』,於是只聽到旋律線卻完全聽不到蕭邦的音樂色彩,因而從『精神意涵』來說覺得蕭邦的音樂很xxoo。。。現在懂了『和聲』的真正意涵,再找正確演奏的法國鋼琴家,蕭邦突然變得非常先進!一下子就覺得他比貝多芬要進步太多了。

      以上形同再次論述:『音、樂分立』的重要性。連什麼是『和聲』都聽不到,就會連蕭邦都聽不懂。真糟糕,講到這裡,我回想年輕時常常跟人家吵架:他們覺得蕭邦好聽而我覺得蕭邦很沒水準。。。。但是當時我們都沒有聽到蕭邦的『和聲』。

      有沒有人發現他從來沒有聽到『和聲』的?.....

    (end)

  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5. #3573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正確的』古典音樂史談音樂欣賞的入門現象 之一

      閱讀完 Paul Landormy所著的西方古典音樂史,一方面得到與現在的音樂欣賞完全相同的歷史角度,二方面則是與自己個人的音樂欣賞歷程進行對照,還真的很有趣!

      這本古典音樂史,認為音樂發展到旋律之後,除了伴奏外,開始加強旋律線的多樣性。先是使用『當時音樂學上的和諧音程』進行完全相同旋律線、但是相差五度或八度的第二聲部或第n個聲部一起合奏,再來進行『音樂學上的模仿』:例如:與主旋律的音符成鏡射或反行,或者在旋律線的兩個音符之間多加上一個完全和諧音程的音符,或者在旋律線減少一個音符。。。。從此產生對位法的作曲技巧,同時間也出現複音音樂。

      重點在於:這時是沒有『和聲』與『和聲學』的,所謂和聲,只是遵守『當時音樂學上的和諧音程』的多聲部。

      小時候聽古典音樂,聽到鋼琴演奏兩個音(或三、四、五)同時出現的『和聲』,一定是只聽『最高音』的那個音符,利用該音符與前後音符形成旋律線。連帶自己學習彈鋼琴、或者聽唱片裡的鋼琴演奏,都會發現這些音樂真的只強調一個音符,形同其他個音符只是幫這個主音符『伴奏』而非『和聲』。換句話說,我們從小就知道『和聲』這一用詞,但是它真正的意涵是『平行式的處理』、必需『同聽到兩個以上的音符且一樣大聲』,也就是合奏的效果。相對的,如果只是強調一個音符的和聲,那只是單音音樂而己。

      而複音音樂雖然在巴哈與貝多芬的作曲技巧中,會出現很複雜的旋律線,但是他們都不是『和聲』,只是『對位』,所以不存在華格納與之後法派音樂的調性與和聲造成的色彩感受。

      這下子知道為什麼當時聽不懂蕭邦了!就音樂表達的精神意涵而論,蕭邦的氣質真的跟我不太相容。而當時不只音響差,還誤把只聽『最高音』的那個音符當成鋼琴的『和聲』,於是只聽到旋律線卻完全聽不到蕭邦的音樂色彩,因而從『精神意涵』來說覺得蕭邦的音樂很xxoo。。。現在懂了『和聲』的真正意涵,再找正確演奏的法國鋼琴家,蕭邦突然變得非常先進!一下子就覺得他比貝多芬要進步太多了。

      以上形同再次論述:『音、樂分立』的重要性。連什麼是『和聲』都聽不到,就會連蕭邦都聽不懂。真糟糕,講到這裡,我回想年輕時常常跟人家吵架:他們覺得蕭邦好聽而我覺得蕭邦很沒水準。。。。但是當時我們都沒有聽到蕭邦的『和聲』。

      有沒有人發現他從來沒有聽到『和聲』的?.....

    (end)
    應該請20年前的蘇友瑞跟你來場激烈討論的,那個場面應該很美.
    此篇文章於 2021-07-12 09:39 PM 被 Higuma 編輯。

  6. #3574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教授很抱歉借個版面。

    抱歉小弟最近比較忙,各位的來悄皆已回覆。

    Higuma兄您的悄悄話已滿,小弟無法回覆您~~
    Hi 謝兄我清空了,

    不過再想想不如您直接回覆在這個版面吧,反正也不算脫題,

    就當科普一下知識如何?

  7. #357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iguma 查看文章
    應該請20年前的蘇友瑞跟你來場激烈討論的,那個場面應該很美.
    才不會!以我現在的實力,三十年前的我一看到就被說服了,那有可能吵架?......

  8. #357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從『正確的』古典音樂史談音樂欣賞的入門現象 之一
    [恕刪]
    剛好最近被推薦了一本日本的頂級小說《蜜蜂與遠雷》,順手談一談這本小說,電影我還沒看。

    論小說的藝術水準,這本小說算是非常頂尖的!!它描述每一個會被音樂(藝術)感動的心靈,有的是音樂家、有的是欣賞者、有的是藝術工作者或學者....每個藝術心靈在不同的社會工作或人格特質上精彩地展現。與之前通俗無比的《交響情人夢》來說,剛好就是很膚淺的入門文學(交響情人夢)與頂尖的藝術小說(蜜蜂與遠雷)那種差距。也不是說漫畫的藝術水準一定會輸給小說,如果遇到《進擊的巨人》這種等級,小說要贏這種漫晝就會相當困難了。

    其實以我的文學素養來說,因為有創作得獎經驗(無論是詩或小說),按理說我的『文學素養』應該勝過沒有創作也沒有演奏經驗的『古典音樂素養』才對。但是好像我的『古典音樂素養』因為『音響科學』的強化,似乎比『文學素養』更嚴苛、更客觀(理性)、更不容易討好。今天我為了輕鬆陪伴煩死人的臭小鬼進行進上教學,可以透過閱讀非常單純爽快的《為美好世界獻上祝福》或《當我轉生成史萊姆那檔事》這種輕小說來獲得輕鬆愉悅的生活調劑,但是換成同等級的古典音樂不由自主就開啟『嚴苛』角度了,想要聽得下去實在不容易!!

    『嚴苛』是素養較高?還是較低?鬼才知道......不過,從『科學』來說,當然越嚴苛就是越高素養無誤!

    《蜜蜂與遠雷》這本小說如果脫離文學、進入了古典音樂領域,那麼問題就很大了!!

    鋼琴的文學或動漫都很喜歡強調:天才彈出來的鋼琴聲音就是跟凡人不一樣。這句話非常非常正確,但是這只是入門而己!!如我上篇文章所說:真正藝術級的鋼琴家,『和聲』彈出來就跟『沒有藝術水準的鋼琴手』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我常常說一個笑話:如果只比賽DO-MI-SOL三個音的和弦,彈十次就好,我敢賭我會彈得比朗朗好聽!因為『和聲』是有沒有水準的鋼琴演奏入門,朗朗還離個十萬八千里,其他『知名』的鋼琴手應該也逃不掉......

    文學有其劇情需要,談到劇情,就會把古典音樂往『樂』的角度拉近:詮釋、精神境界.....於是往往『和聲』就不大能真正聽出來,偏好的音樂就會是『劇情』重於『和聲』的古典音樂。所以原作者談到聖桑的《非洲幻想曲》改編就令人失望了!聖桑是一位非常排斥劇情、追求純音樂的美感之作曲家,非洲對他的影響是音色、色彩的創見,透『和聲』表現出來。換句話說,不會彈和聲的鋼琴家,打死也彈不出其中的非洲色彩。要談劇情,應該是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那種以主導動機貫穿三個樂章的貝多芬加華格納式的音樂,才能配合小說內容的描述。很明顯的,作者把國民樂派的民族樂風當成了劇情,所以把聖桑當成浦契尼了。

    所以這本《蜜蜂與遠雷》的文學內容,在我看過幾本輕小後真是覺得如沐春風,也真該接受高水準文學藝術的洗禮了!只可惜一看到古典音樂的描述,不由得就開始奇怪:怎麼偏差甚多?或者說其音樂素養真的太低了??是我太『嚴苛』了嗎??

    (END)

  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357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剛好最近被推薦了一本日本的頂級小說《蜜蜂與遠雷》,順手談一談這本小說,電影我還沒看。
    [恕刪]
    忍不住再吐槽一段!.....

    小說中第一次預賽,以反傳統天才角色 風間塵演奏超高難度鋼琴曲:巴拉基雷夫《伊拉斯美》而擄獲人心,這下子還真的讓我吐槽了!

    Balakirev 之 Islamey的確有很多大幅度跳躍的高速八度音程,複雜的音符真的很唬人,但是對於『和聲』來說,這就只是一首莫札特、巴哈等級的音樂而己!音樂裡完全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和聲』,只有對位法時期使用八度或六度進行的平行聲部。這種音樂其實非常簡單!!它不要求會彈『和聲』,反正都是八度和弦,高音重還是低音重聽起來相差不大,有彈出來就好。這時以音符的快速與複雜,只要『彈出來』就好了!『彈得好』不重要......

    相對的蕭邦的《英雄》波蘭舞曲才是真正的難曲!它雖然音符的高速或複雜都比不上Islamey,但是它處處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和聲』,主弦律一出來就可以定演奏家的生死了!那條主弦律一直都至少是三度和弦,要彈『和聲』?還是『最高音』?那就是一流鋼琴家與不入流鋼琴手的差別了。這首音樂會彈的人一大堆,每個音符都彈到了的鋼琴手也一大堆,但是能正確彈出『和聲』的,就只能去新天新地唱片行找了。

    還有很多可以吐槽的.......

  11.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2. #3578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突然想推薦你去看

    "道別的早晨就用約定之花點綴吧"

    不知道為捨麼XDDD.

  13. #3579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再談『文學』與『音樂』:以小說《蜜蜂與遠雷》為例

    再談『文學』與『音樂』:以小說《蜜蜂與遠雷》為例


      今天又把《蜜蜂與遠雷》從頭到尾看一遍,真的,做為『文學』,它真的抓得住我(這句廣告詞應該太老了)。但是談到音樂,試著把文學劇情中提到的音樂同時播放出來,結果。。。真的不要播放比較好,一播放就完全破壞了我對這本文學的想像與感受了。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文學』也是有絕對的高下之分,在我看來,《蜜蜂與遠雷》大部份運用了『心理分析小說』式的寫作技巧,其中最偉大的典範就是斯湯達爾的《紅與黑》。要跟《紅與黑》這種絕對經典相比,就會覺得《蜜蜂與遠雷》比較接近輕小說。。。。所以從我的文學素養來說,我非常清楚《蜜蜂與遠雷》並不算非常極緻,但是不妨礙我可以很爽很爽地閱讀它。

      『音樂』當然也有絕對的高下,而且遠比『文學』來殘酷很多。原因是『文學』不單純是文字技巧之美,它有豐富的『劇情』面;尤其是透過心理分析式的小說,全世界大概有幾千萬種不同的心靈現象被赤裸裸地揭開,大概永遠也說不完、寫不完、看不完。所以就算覺得《蜜蜂與遠雷》遠輸給《紅與黑》,但鋼琴比賽的劇情旨趣當然跟《紅與黑》愛情與政治的劇情旨趣相差太多,所以可以儘情享受『不同的故事』。

      相對的,『音樂』這種抽象的東西,能承載的『劇情』非常有限,且劇情的深度也無法跟傳世經典那種章回浩瀚的『劇情』相比。相對的,無寧說『音樂』比較像是滿足或喚起一種『感覺』,這個『感覺』接近生理上的感覺,但是可以無限深度延長、甚至可以延長到宗教領域。『感覺』當然不像『劇情』有那麼多種類,接近生理所以更貼近科學,因而有其冷酷、理性而絕對的狹窄面。

      例如說《英雄》波蘭舞曲,它的『劇情』實在太簡單,它的感覺可以是最簡單的『英雄感』、『壯麗感』,或進階一些的『蕭邦風格』;這些都勉強可以用『劇情』來加強印象。但是到了我這種程度,我只是簡單要求:把主題的三度和弦給我彈好聽!這下子,聽過神級的感覺如蕾菲布的『和聲』,就算她沒有這個曲目的錄音,也會想像可以如何要求『好聽的三度和弦』。於是聽到次級的就會沒意思,聽到沒有彈奏出和聲的會直接聽不下去。。。。『感覺』就是這麼的科學與理性,更是何等的嚴苛!!

      於是我發現如果是在『文學』領域,就算是輕小說都可以愉悅地殺時間;但是談到『音樂』,不由自主就會把殘酷的科學標準拿出來,從而也知道《蜜蜂與遠雷》的古典音樂素養到底發生了什麼現象。

      這本小說使用自行猜想的現代音樂《春與修羅》來描述鋼琴演奏家的『詮釋』風貌,但是現代古典音樂走向無調性或其他作曲技巧根本不是為了『詮釋』,而是為了『聲音本身』。當然了,可以理解這本小說為了文學需要而創作那麼多劇情,但是該劇情的『音樂』就算只是演奏最通俗的《土耳其進行曲》,一樣可以『詮釋』出這麼多表情與意境。當然了,以劇情的需要,使用浪漫樂派的作品比較容易產生相對的文學內容,所以整個預賽過程,非常依賴鋼琴家對浪漫樂派作品的『詮釋』、發掘其中有什麼更高深的精神境界。

      我認為原作者恩田陸有一定的古典音樂素養,只是有點走偏。如同上述所說,音樂能承載的『劇情』實在太簡單,『詮釋』到最後就會發現古典音樂真的很無聊!!因為能講出來的故事就只有那麼一點點。。。。於是,堅持這種路線,開始覺得浪漫樂派沒有戲唱了,就會走向『民族特色』。因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最能得到簡單的劇情與感動。

      於是我們看到原作小說描寫最後決賽的鋼琴協奏曲,大量使用拉赫曼尼諾夫、浦羅高菲夫的作品,全書也大量使用巴爾托克的作品。這些作品當然都比浪漫樂派的音樂要有趣很多!因為從作曲技巧的科學傳承而論,他們的色彩都會比浪漫樂派的音樂豐富太多倍。但是我猜,原作者恩田陸有聽出來這些作品是更高水準的古典音樂,但是從音樂本身的『劇情』根本不知如何描述,所以只好轉而強調鋼琴家彼此之間的心靈交流了。

      在我看來,如果最後決賽還來個巴哈、莫札特或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我就要判定原作沒有音樂素養了!!從原作的文學創作旨趣來說,既然要談到『有趣』,當然是作曲技巧越先進的音樂才是越有趣的。使用俄羅斯或匈牙利的音樂作品,應該受限於作者本身的古典音樂素養;例如她提到法國參賽者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老實說在一場古典音樂高手遍佈的終極比賽,法國鋼琴家卻選這麼簡單的曲目,真的會笑出來。。。。 隨便數一下作曲技巧遠勝浦羅高菲夫與巴爾托克的法國鋼琴協奏曲:聖桑五首、丹第、Hahn、皮爾奈、拉威爾、克哈斯....根本數不完,怎麼會用到對法國鋼琴家來說應該是國小等級的蕭邦??

      最大的差別,應該是『音樂素養』本身結合了學術、科學與古典音樂的作曲歷史,越現代的曲目作曲技巧是越高越難。而理解這些現代古典音樂,必需回歸音樂最原始的生理系統就是『感覺』:不需要『劇情』、沒有什麼『精神境界』,把正確的聲音表現出來,它就是美、就是藝術。只要古典音樂的學術殿堂還是存在,就會有人把這種『聲音本身』世代傳承下去,說不定一代比一化更強!

      恩田陸描述鋼琴家在比賽過程的艱辛、絕望、痛苦。。。。再為了最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站上舞台而充滿慈悲與嘆息。但是古典音樂的真相遠遠超過她的想像:事實上是,一大堆遠比她描述的鋼琴家更高水準的天才與神童,默默守在學術殿堂裡交給下一代,也不知道會不會終生無名?甚至人類歷史會完全斷掉傳承?例如 Alain Jacquon這位現存的絕世高手,google發現他2017年還來過台灣的北藝大音樂系。他是只要彈幾個音就可以打敗至今為止幾乎全部鋼琴家的世界頂尖高手,但是在古典音樂的唱片界簡直是默默無名。如果讓他來演奏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大概幾十萬張唱片通通可以拿去填海。然而人家不知如何沒有被承認是真正的世界級大師,自己也只想默推廣近代法國音樂。只要『音樂素養』有足夠的深度可以發現這種真正現象,就會發現恩田陸描述的鋼琴家心態己經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簡而言之,閱讀這種高水準的小說,讓我越覺得『文學』與『音樂』的完全割裂;這種割裂不只是取材問題與藝術型式問題,甚至是『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問題;連帶『文學欣賞』與『音樂欣賞』的本質都被全然割裂,展現在我個人身上就是能欣賞這本書的文學、卻發現這本書的音樂非常有限。

      會不會,古典音樂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無言的?真正高水準的古典音樂都躲在某種傳承中,能被我們知道的都是降低格調再透過『文學』渲染而留名?

      在這種『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割裂現象下,還能有多少正確的音樂文字流傳於世?

    (end)

  1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3580
    註冊日期
    2017-02-07
    文章
    251
    Thanks
    447
    Thanked 416 Times in 22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恩田陸描述鋼琴家在比賽過程的艱辛、絕望、痛苦。。。。再為了最後只有極少數人可以站上舞台而充滿慈悲與嘆息。但是古典音樂的真相遠遠超過她的想像:事實上是,一大堆遠比她描述的鋼琴家更高水準的天才與神童,默默守在學術殿堂裡交給下一代,也不知道會不會終生無名?甚至人類歷史會完全斷掉傳承?例如 Alain Jacquon這位現存的絕世高手,google發現他2017年還來過台灣的北藝大音樂系。他是只要彈幾個音就可以打敗至今為止幾乎全部鋼琴家的世界頂尖高手,但是在古典音樂的唱片界簡直是默默無名。如果讓他來演奏巴哈莫札特貝多芬,大概幾十萬張唱片通通可以拿去填海。然而人家不知如何沒有被承認是真正的世界級大師,自己也只想默推廣近代法國音樂。只要『音樂素養』有足夠的深度可以發現這種真正現象,就會發現恩田陸描述的鋼琴家心態己經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簡而言之,閱讀這種高水準的小說,讓我越覺得『文學』與『音樂』的完全割裂;這種割裂不只是取材問題與藝術型式問題,甚至是『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問題;連帶『文學欣賞』與『音樂欣賞』的本質都被全然割裂,展現在我個人身上就是能欣賞這本書的文學、卻發現這本書的音樂非常有限。

      會不會,古典音樂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無言的?真正高水準的古典音樂都躲在某種傳承中,能被我們知道的都是降低格調再透過『文學』渲染而留名?

      在這種『文學』與『音樂』的本質割裂現象下,還能有多少正確的音樂文字流傳於世?

    (end)
    教授這篇有不少東西我有所感。
    先從簡單的開始講

    1.第一個是問題,Alain Jacquon看到這名字我有印象,我記得我有找到他的Cras,我有載下來聽,是這首。
    "Jean Cras - 05.2 Paysages- No. 1. Maritime_Timpani, Alain Jacquon"
    但是,依照我的標準,他好像在「偶爾可以聽」的範圍內而已。沒有到「喜歡聽」的地步。
    但我明明覺得Cras的作曲我應該很喜歡。

    稍微說明一下,
    「可以聽」表示客觀模式下可以聽完,但也就這樣。
    「偶爾可以聽」比客觀模式下好一點,有目的時會聽。
    「喜歡聽」就真的是喜歡。目前為止,在youtube上面找到的鋼琴,只有勒菲布彈拉威爾還有Marcelle Meryer彈Chabrier。

    但這位被教授說這個很猛?…所以問一下,這個人與勒菲布比起來差多少阿?
    還是說,就像前面教授的提到,是我「太嚴苛」?
    畢竟一個作為一個圈外人,對古典樂是非常不感興趣,只有那種「強到圈外」的等級我才可能喜歡。
    我個人的無聊猜測,我的接受程度是扣掉勒菲布/瑪格麗特隆不算,
    實力排前十或前二十才進的了「喜歡聽」的名單。
    可能要排前五十以內是「偶爾可以聽」的程度。
    前一百是「客觀模式下」會聽的程度。
    (這可能太寬鬆的估計。)


    2.接著談談文學與音樂。題外話一下,其實「閱讀」才是我個人花很多時間的領域。打電動,閱讀,聽音樂(非古典樂)這三項是我花很多時間做的事。而打電動與聽音樂並沒有廣度,反而是深度(只碰少數)。而我的閱讀才有廣度與深度。

    2-1.我個人的意見其實很簡單一句話:術業有專攻。一個作家不一定是一個「夠好的」音樂欣賞家。我要強調一下是「夠好的」。所謂的「夠好的」指的是要「寫成作品的程度」,這個標準與他單純作為一個音樂欣賞家是更加嚴苛的。
    就像數學或其他學科,自己學會是一回事,但要教會別人又是一回事,要當老師無論什麼問題都可以解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一個作家可以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寫好。但要寫好一個他不是很熟的,那就非常困難了!
    就像一個鋼琴家彈他不熟的樂曲一樣。而這同樣逃不過鑑賞力夠好的觀眾,無論是看的或者是聽的。

    2-2.另外就是「跨領域」的問題。這件事因為我自身就是個例子所以我知道。這邊說的是,比方說一個物理學博士要去做社會學研究,這個「跨領域」會造成一種「轉換率減少」。意思是說,在他本科是個鑽研1萬小時的學者,但他開始做社會學研究的時候他的程度可能只相當於讀3千小時的碩士。

    而我以一個古典樂圈外人,可以在今年花了兩個月左右狂聽古典樂就到現在這樣(順帶一提,我自己現在到底是多厲害其實我不太清楚,我只大略知道『肯定不簡單』,但到什麼地步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以前的長文所說,我是用其他底子來「跨領域」支撐,我不是平白無故就聽得懂。(當然也加上我也算很努力地讀過那些教授的文章。)

    所以我要說,當他底子不夠支撐他寫下「夠有深度的內容」的時候,那他確實只剩「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真的沒戲唱了!但又要把戲唱完!
    而能把「文學」跟「音樂」給結合而且寫到好看又有深度的程度,這個標準應該是「曠世鉅作」的程度。這種等級會直接留名在那些內行人心裡,而且可能會紅到圈外(但不一定是當代,也許要一二十年後),但通常不一定是大賣的東西。


    3.因為我的國術經驗,還有其他一些經驗,讓我知道:現今世道下,真功夫確實存在。但多數這種人少見聞於人。因為這群人並不忙著搞宣傳,他們忙著搞真工夫,而練真工夫又一點都不華麗,反而充滿著汗水(也許還有血淚!)辛勞、枯燥跟孤獨。這種感覺就像登山一樣,這種無聊事哪會吸引人目光?

    而再一點,就像古典樂加料的現象一樣。這種事其實也發生在其他領域裡頭。簡單講,三腳貓出來騙吃騙喝的一大堆,更糟的是多數人還真的被騙。要不然就是為了OOO、XXX…種種理由(通常跟$$有關啦)被進行所謂的扭曲而失真。所以主流反而是三腳貓或假貨當頭或者是搞噱頭,而主流媒體當然只讓人看到這些居多。即使有真工夫被報導,那卻因為太過小眾而無法有影響力。再說了,真工夫有時候是「反主流」——看看古典樂就知道了。這讓真工夫更難被看到。

    這種事我在閱讀、電動、餐廳上面都親眼見證。所以當看到教授所講「古典樂的文化工業現象」我是馬上就能理解並接受。
    但幸好現在是個資訊開放的時代,我們還是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找到真工夫。
    只要願意找,還有願意練習自己的眼光。
    真的,真工夫無捷徑,只有下功夫練。
    而包括識貨能力也是,要下功夫練。

    所以,回到我個人的古典樂歷程。還好我其他領域底子夠厚,跨領域來聽古典樂還撐的住(也因此,我才得以確認以前那些底子是真材實料。)。然後教授推廣的概念是正確而且沒有藏招(也許有?但反正夠用了。)。還有運氣夠好,在現代youtube上面挖到那些正確的天團音樂,加上某種「機緣」,才讓我有這種古典樂鑑賞力。
    雖然代價就是:有夠挑的。無論樂團或個人,不夠我標準的都是聽不完。


    4.後來想到還有一個可能算是盲區的點。
    4-1.這個作者搞不好沒聽過勒菲布。

    4-2.而且他到底用什麼音響系統聽他所聽的音樂我們也不知道。萬一他聽到的是加料的音樂(無論是錄音還是音響系統導致),搞不好他就只能聽到那些東西。

    4-3.沒聽古典樂以前,我也不知道正確錄音跟正確音響有多重要。我以前根本不認為有這種東西存在!而這件事很可能有看這討論區出沒的人才知道。其他的人說不定跟我以前一樣,覺得錄音就是錄音,應該沒有水準好壞,而且預設錄音都是「原始的」。證據就是就是現在一堆人追求無損檔,卻從沒人在意錄音好壞,他們真的不知道錄音才是根源。
    此篇文章於 2021-07-15 11:07 AM 被 yuntree 編輯。

  1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