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響與唱片錄音藝術的對話 之一(待續)


  2008年一月六日,由於網路上與 yehs337308 大哥(我記起來了,是向大哥!)對話交流而結識,而與現代音響的張文俠大哥與另一位我又忘了姓名的前輩(是鍾大哥...)進行音樂與音響的愉快交流。其實我的年紀比起最年輕的 yeh 大哥還要小個10歲以上,要談音只響更是功力相差甚遠。幸好我偷學自新天新地唱片行林主惟老板的唱片與錄音知識還算夠水準,三個老前輩對付一個後生小子,還好沒有死得太難看....:P :P

  張大哥他們打算跟我交流的,是想要把音響的『整體感受』這種難以論述的聽覺經驗與分享。原因是 yeh 大哥看了我的分析文章,以為我是那種強調高頻要多高、音效要多強、大砲要多沈的『音效派』的;這個我可要申辯一下了....

  我開始玩音響後,首先感動到的完全不是音效,而是『如臨現場的音樂』。簡而言之,我聆聽古典音樂唱片的前三十餘年來(從娘胎開始),唱片約一萬張左右,全都專精集中在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所謂的3B2T),又買下所有曲目的絕大部份總譜進行研究。當時並不是沒有聽過現場,問題是演奏水準與唱片中的大師差太多;也不是沒有聽過頂級音響,問題聽起來也不過爾爾、不如看總譜還比較快......所花了三百多萬買音樂軟體,卻只願意花五仟元買音響硬體。

  後來在新天新地唱片行林主惟老板的帶領下,才知道先前對音響沒興趣,完全是被『加料錄音』所害!當時音響水準零分的我,因為熟背總譜的鑑聽力,無意間感受到『那種加料唱片不值得使用好音響』。等到見識到『如臨現場的不加料錄音』之後,並且轉向聖桑、拉威爾與一些重要的法派作曲家,開啟了『音色藝術』的欣賞能力;我才從『不加料的唱片』得到如臨現場且高手演奏的古典音樂感動,才願意花錢、花時間在音響硬體上。至今不過玩了五年,只是藉由『錄音藝術』的輔助,音響硬體的學習速度的確稍微快了一點!...

  於是以我的習慣:與他人分享音響硬體的喜悅,當然要儘力讓別人聽得懂。於是我先學習『發燒友常用的語言』:就是那些定位啦、音效啦、蛙鳴鼓沈啦.....然後再以這種『音效派』為基礎溝通語言,嘗試找到我這種『音樂派』的唱片之特性表現在『音效派』將會聽到什麼現場;如此一來,就可以與廣大的弓伋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了。所以 yeh 大哥會看到我寫那些一大堆很 micro 的音效細節,其實只是為了與廣大發燒友進行有效的溝通.....

  因此雖然我對音響的主觀美學要求與張大哥前輩們有一些根本差異,但是訴求音響的整體效果而為音樂的現場活生感服務之目的是一樣的;於是,當天進行了精彩的分享與交流。


  先看看當天的陣仗,要強調我拍照有夠爛!完全不能看!....:p


喇叭是我很不喜歡的染色美聲派喇叭,不過發生有趣的聽感現象,請看後文.......


氣浮式 CD 轉盤第一次聽,可惜沒有時間測試出它的特性。


這台 DA 聽說只是一萬多元的 DIY 版,這也太超值了吧?


這次音響聚會我最想要的器材:810 直熱三極管單端輸出純A類單聲道擴大機,可惜買不起(窮人的悲哀)....介紹網頁: http://hackeraudio.web.fc2.com/c-810m.htm


標準的 2.1 聲道,超低音啣接極佳。


● 喇叭擺位大法:

  張大哥諸前輩們的音響知識極為廣博,但是當天的重點在於『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於是 yeh 大哥表演了喇叭擺位大法,當成『客觀的音響鑑識標準』之基礎。不好意思我沒有驚為天人,因為這個相關體驗我己經在 myav網站受教於 alc先生了。與這些人雖然己經徹底不相往來,但是音響科學的客觀知識還是成立的;建議 yeh 大哥可以與 alc先生進行實際家訪,應該可以激盪出更多火花來。

  yeh 大哥的擺位法與 alc先生在基礎上是相同的。用個簡單的例子比喻:兩個相同頻率的純正弦波,如果相位完全一樣,就會加總成一個振幅變兩倍、頻率不變的正弦波。如果一個比另一個『快』1/10個波長(比較專業的講法是角度,讓專家指正了),兩者加總就會出現額外的雜訊(畫個圖就知道了),這就是導致音質變化的原因:多了無中生有的雜訊;我把這種現象一律稱之為『相位失真』,當然正確的音響學用語還請大家指教。

  這種相位失真有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音響器材本身,例如,數位訊源幾乎都有jitter,所以一定會有高頻的相位失真,相對而言 LP 的好音質正是無相位失真的結果。再例如,只要聲音的電路中有電容或電感,也常常導致相位失真,這也是全音域喇叭容易好聲的原因之一。當然 LP 與全音域喇叭也會有相對的其他問題,在此先不論。

  第二大類就是喇叭在空間擺位上產生的相位失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發燒友感受到的駐波現象,直接音與反射音混合後造成某一頻段特別突起或削弱。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喇叭如果精密擺位,讓它的直接音與反射音之相位是一致的,這不就是保證了這隻喇叭發出來的聲音『被空間的干擾達到最小』?

  同理,兩隻喇叭個別發出來的聲音,一樣存在著與真實聲音完全一致的『相位差』;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就是左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耳的時間是有一定時差的,左喇叭到達右耳的時間與右喇叭到達左右耳的時間也是有一定時差的;在真實的聲音中,這種時間差(相位差)只有一個正確的數值,因此決定了左右兩隻喇叭要如何擺位才能無限逼近這個正確的相位差。

  在我自己的實驗體驗中,這種擺位要先練習狠狠記憶聲音,再根據記憶而移動喇叭,找到最正確的擺位;一個很簡單的練習是:請找出一張你的音響室產生明顯低頻駐波的唱片,重覆播放它,OK,請站在第一隻喇叭旁邊,慢慢前後左右小幅度移動喇叭,你會發現只有很小的區域可以保證駐波是最低的,再換另一隻喇叭同樣操作,這就是對低頻來說比較正確的擺位。同理可證,你也可以找到中頻的、高頻的;只是越往高頻越難找,甚至僅僅只是輕碰一下喇叭的角椎,就可以使高頻的相位失真天差地遠!所以當年只要地震,就會關心 alc 的喇叭:知道他『又』要辛苦重新調整啦!

  但是 yeh 大哥卻給我一個全新視野:這種最平衡的喇叭擺位是鑑聽音響的客觀基礎。他當場表演:將喇叭擺好後,在兩隻喇叭正中間不過於了一顆半公分不到的小小銅製圓椎體,哇哩咧聲音馬上明顯改變!雖然乍聽之下變好聽,但是明顯音樂活生感被吃掉了些;再誇張點,兩隻喇叭中間正後方的隔板(不知是啥?)上方放個米粒般的銅製圓椎體,照樣明顯改變聲音!而且後果差不多.....。

這是兩隻喇叭中間正後方的隔板(不知是啥?),看得到上方的『米粒』嗎?


原來是這樣子『小』............



  沒錯,這種喇叭擺位產生了最敏感的音響系統,從此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確是在心理學上極度客觀的鑑識標準了.... 理論上,我們可以從中辨認出:聽到的聲音,究竟是器材本身的問題?還是空間(或調音道具)的問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