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共255頁 第一第一 ... 273536373839478713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61 到 370 共計 3829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可以完全科學,那麼音響就不會這麼多花樣了

    不過並非完全都不能科學,有些部份是可以的,而且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部份:P
    完全同意。比方說如何用喇叭擺位來調音場深度,這要靠自己的耳朵和體力。但是這有科學根據嗎?當然有。想想反射音和直接音的關係,如何用吸音和擴散來改變它們的比例。雖然音樂廳的設計和家裡聆聽環境的設計不同,但是還是有許多可以借用的地方。真的,音響不需要像神話一樣。

  2. #2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LinnLee 查看文章
    所以,要將音響調整冠上科學二字,是有很大的挑戰性的。

    五個人聽,四個人沒聽到,有一個人聽到。是用民主制度認定沒這聲音呢?還是聽到的這一位是大師(非指Psycho:P)呢?:):):)

    而且,就算都聽到了,每個人的表述方式、判斷標準都不同,語言文字也未必就容易溝通清楚。

    個人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影響聲音的變數太多,而單一音響迷能聽過的樣本數太少。統計上,不構成有效。

    要討論一套音響的聲音容易,要論斷某一廠牌的產品「都」如何如何很難。「我聽過的這廠牌都這樣」只是個人經驗分享,並不是科學化的論述。因為所有的聆聽經驗加起來可能只聽過不到十次,每次不到半小時,而且空間、搭配也都不一樣,如何能夠鐵口直斷?
    這就是為什麼要用比較科學的辦法來評比音響啊!科學並不是只是算數據,科學家也不是都是穿白外套手裡拿試管的人。科學是可以客觀描述現象的方法。如果可能的話,科學家或是工程師也提供一些可以測量的辦法。Psycho大提出了用“正確錄音”的唱片來比較音響的辦法。雖然沒法用器材測試數據,但是如果您可以用這些唱片聽出一台機器可以輕易的表現出另一台表現不出來的細節,這也是一種測試啊!如果您願意作single-blind 或是double-blind 的測試,那就更科學了, 不是嗎?

    音樂和音響之所以好玩,就是因為它給我挑戰未知,學習新知的機會。Your mileage obviously may vary。

  3. #3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8,87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High End 音響的價格元素

    科學 + 哲學 + 藝術

  4. #4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84
    Thanked 2,974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High End 音響的價格元素

    科學 + 哲學 + 藝術
    如果是“價格”,是否還要加上“行銷”? 如果只是“High End 音響的元素”,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5
    Thanks
    3,756
    Thanked 5,943 Times in 1,98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小葉 查看文章
    High End 音響的價格元素

    科學 + 哲學 + 藝術
    High End 音響的科學:頻寬、反應速度、暫態、相位失真、各種電磁或震動干擾.........

    High End 音響的哲學(美學):上述的科學要素中,那些可以妥協、那些必需妥協、那些絕不妥協......才能得到符合音樂美感的器材。

    例如說換 op,科學上當然是slew rate越高越好,哲學上則是slew rate太高反而出問題。再說避震,當然是越避越好,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它反而是嚴重吃掉(削減)音樂中的暫態訊息。

    High End 音響的藝術:第一是行銷,行銷本身是最高段的藝術....:P 『外貌』當然屬於行銷的一環。

    第二是風格走向:是走美聲還是走中性?要適合人聲還是古典音樂?

    第三是價值觀:花多少錢可以得到多少效果?邊際效用絕對遞減的情況下應該花多少錢來享受high-end?軟體與硬體的花費應該佔多少?............

    我好像總是喜歡把小葉簡單的東東搞得很複雜!....

  6. #6
    註冊日期
    2007-05-03
    文章
    78,873
    Thanks
    7,666
    Thanked 20,857 Times in 9,319 Posts

    預設

    廣泛的藝術元素
    含蓋了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亦部份來自行銷活動
    ==============
    psyco我就是喜歡你這點

  7. #7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有了這些唱片,就會產生個人功夫,

    還有會對每個人對聲音的處理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美感,

    的確比較客觀,相對的來說,音響已經變成樂器,不同材質跟結構產生的聲音質感還是不同,

    有了這些軟體能幫助找到比較相對音準的聲音美學。

    0.0

    老師的話,我現在才懂一點,我真是笨阿。

  8. #8
    註冊日期
    2008-02-19
    文章
    246
    Thanks
    0
    Thanked 3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我玩了那台CDP,發現光的繞射跟散射對CD的讀取影響之大,

    (之前有看過一台德國是把CD旁削成36度再用黑色麥克筆塗邊,亦是影響光的繞射跟散射)

    若是讀取機構放有汽車吸音棉亦會引想讀取的波紋,導致聲音結構的改變,

    CEC的CDP裡面都有A類的功率晶體,那個會發光,

    那竟然會使得CD讀不到片子,影響到波長的判讀,

    每一種上蓋也會影響到光波的改變,

    例如用石磨片,雖然會變的讀取準確,卻也改變了某一種波段的聲音,也不一定是好聽,


    之前看那文生老闆的經驗談中友提到寄去給法國人調聲,

    他們在CDP入口處黏一 小塊絨布巴,聲音因此改善,

    而EMI片子每一種顏色都不同,最容易產生挑片的現象,而且雷射頭是發紅光,

    調整那個功率大概在一定範圍都是有效的,過大或過小都是無效的,

    小弟之前就玩壞一顆雷射頭,一直以為是挑片:原來是CD機裡有光源會影響讀取,

    在ONIX一款新的CDP裡也有用藍光當背景,說會使的讀取更穩定,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CEC皮帶傳動系統則用黑色壓克力版當背光,一樣會使的聲音改變。

    (一直好奇為什麼讀不到片子,一直挑片,拿去給人修理結果也是會挑片,

    最後只有自己惡搞,又是血淋淋的經驗,

    還拿去退片,結果竟然是自己的CDP挑片,最後是要自己找出原因,就是上述的問題)


    終於聽到FY雷菲布的德不西,動態之大,要能把喇叭弄到能聽見清楚真是不簡單,

    本來想要買佛瑞的,但是賣完拉,於是買了普朗克的雙鋼琴,也是很好聽,

    老師說得ACH...那個牌子歷史錄音的確很自然,

    但是FY的聲音跟動態實在是可怕,那個只好有空在聽拉,

    有FY其他的都只能當後面的再聽。

  9. #9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其實我在拋光完之後,就是用黑色麥克筆塗邊,削邊能有多少加成的作用我沒試過,不過光是這樣就有效果了,整個聲音會更穩定,結像更清楚!:o

    說真的,好像光在訊源端〈包括CD唱片〉就有很多可以玩,我最近也自日本買了些東東,其中一個是“制震金屬塗料”,想把讀取機構一些地方“加強”一下:o

    還有很多,慢慢玩吧!

  10. #1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5
    Thanks
    3,756
    Thanked 5,943 Times in 1,98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我第一張莎拉布萊曼的唱片是買日本版的,日本版的CD片總是晶瑩剔透得讓我贊歎,可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把它拋光,沒想到一樣有效果!

    所以那張〈???〉我想也應該大有可為!
    〈???〉就是~
    看起來客觀聽感果然是科學的.....

    cd唱盤會認主人,這個效果實在百思不解,等著有高手來解惑!對了,andy老弟,我看到你說不知道為什麼LP轉盤換電源線會影響聲音。其實答案可能如此:在敏感的音響室,隨便在插座上插一條電源線不接任何東東,照樣對聲音有影響。這也是我從 harrisonlin 家訪中學來的,映證在我的專屬音響室正確無誤....:) :)

    日本版往往是版面品質超強、轉錄有問題,連日本版都有效?remo 你發明一個產品拿出來大賣算了!我先訂一台....8)

    至於這張有史以來『最透明』的管弦樂錄音,你真的搞一張來,我鐵定拿兩張CD跟你交換、拿三張也行;至於小牧神,不要欺負你,花那麼多時間搞,收下來太不好意思了。所以,看看何時要把小牧神寄還你,私下悄悄話解決....

    其實這也說明了『拋光密技的CD』的困境:沒有壓到一張100元以下,CD唱片太多的我就沒有C/P值了;以你現在這種苦工,我才不敢開口要你幫忙做哩! 期待以後有方法可以壓低時間或價格成本。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其實我在拋光完之後,就是用黑色麥克筆塗邊,削邊能有多少加成的作用我沒試過,不過光是這樣就有效果了,整個聲音會更穩定,結像更清楚!:o

    說真的,好像光在訊源端〈包括CD唱片〉就有很多可以玩,我最近也自日本買了些東東,其中一個是“制震金屬塗料”,想把讀取機構一些地方“加強”一下:o

    還有很多,慢慢玩吧!
    再接再勵囉!如果要我再當一次白老鼠我可是當仁不讓的!...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