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 與 CD 之進階比較
這次在 rendzaw 店裡詳細測試 LP 與 CD,由於那對 TAD 喇叭實在太完美無缺,所以讓我測試出一些 LP 與 CD 的重大差異。這個差異,是相當科學的結果。但是要不要用來決定LP好還是CD好?那就由個人的美學立場自行決定....:)
(關於音響系統的簡單分享請看此: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1#post54431)
LP 好還是 CD 好?如果喇叭不夠頂級,很可能因為訊源本身水準的差異而嚴重誤判。許多堅持 LP 好的發燒友,往往 CD 的硬體性能太差(包括 rendzaw 也一樣:P )。這樣子完全無法聽出 LP 與 CD 的重要差異的。在 rendzaw 店裡完全是憑他的喇叭太強悍,才能確實發現這次體會到的重要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浮凸感』。我們聽到一個發聲體,不只是聽到它的位置,還會聽郅它的聲音如何從發聲點向我們『迎面襲來』。以極低頻的大鼓為例,它的『浮凸感』是一聲極低頻,一邊向四面八方擴散,一邊迎面襲來撫摸(壓住)全身。如果是重擊胸口,那應該是定音鼓的『浮凸感』而不是大鼓的。這個判準可以輕易證明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發燒錄音,低頻是嚴重扭曲的錯誤加料;著名的1812砲聲幾乎都是錯誤的極低頻。我所推薦的超低頻測試片: 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管弦樂集測試『極低頻的擴散效果』,可以感受這種低頻大鼓的『浮凸感』。
再例如小號,它的特色與大鼓剛好完全相反:它的『浮凸感』是發音點明確,然後如一股柱狀光柱直接擊中胸口;所以吹奏小聲時,小號是遠遠發聲;吹奏大聲時,小號就會由遠而近猛力撞擊耳朵與胸口,彷彿樂器從遠方跑到前面、甚至跑到身邊。這是聆聽現場演奏時稍加注意便會發現的情況,但是在唱片只有不加料的自然錄音才能正確表現這種『浮凸感』。我所推薦的音場測試片: TIMPANI所出版的皮爾奈之《西達莉絲與小牧神》,其第四軌是小號獨奏的樂段,可以輕易感受到這種『浮凸感』;不過,前提是音響硬體的性能與調整必需夠正確才能感受。
相對的,我們常使用的人聲、小提琴與鋼琴,它們的『浮凸感』一樣重要,只是比起上述兩個判準比較難以具體描述。
針對這種『浮凸感』,使用相同錄音、甚至是轉錄較差的 LP 與轉極佳的 CD 相比,LP 的播放效果仍然大勝 CD;所以我猜測『浮凸感』應該是相位正確的現象,這點是LP硬體先天贏過CD的特性。
問題是,『浮凸感』是科學性能,錄音科學照樣決定了『浮凸感』的水準高低。所以 LP 的『浮凸感』硬體性能雖然先天贏過 CD,但是遇到錄音正確太多的新天新地CD唱片,錄音仍然壓倒硬體性能。優秀的新天新地唱片,『浮凸感』照樣贏過頂級LP播放頂級 EMI FRANCE LP唱片。
第二個差異是:『動態對比』,也就是同一首音樂,它的最小聲音量與最大聲音量的差距。我知道很多人了解這特性的硬體性能,問題是動態對比如果發生在『軟體層次』,那麻煩可大了!沒錯,正是 rendzaw 如此高級的喇叭,讓我測試了三組相同錄音的CD與LP:
第一組是完全相同轉錄(CD與LP都是FY唱片公司)
第二組是兩者都是極佳轉錄(CD與LP都是EMI FRANCE,CD是荷蘭版,LP是美國ANGEL版)
第三組是CD轉錄佳LP轉錄差(CD是ARICHIP、LP是英國版)。
這三組相同錄音的 CD 與 LP,透過最頂級的喇叭,我們都發現了:即使 CD 遠比不上 LP,CD的『動態對比』仍然明顯大於LP。
我當然知道 rendzaw 與許多真正高水準 LP 玩家都認為 LP 的『動態對比』大於 CD;也是根據這個偉大的喇叭,讓我發現原來大家是沒有把『動態對比』與『浮凸感』正確區分開來。當整體音響性能不夠頂級,就會把 LP 極優秀的『浮凸感』播放成『誤以為音量變大』,所以前述的小喇叭之『浮凸感』就會變成變大聲時吵死人;而播放LP的管弦樂時,小提琴合奏如果沒有正確的『浮凸感』,就會出現小提琴合奏聲音太大而吃掉其他樂器的『合奏時透明度變差』。也就是說,極致頂級正確的 LP 播放正確錄音的 EMI FRANCE 錄音,小提琴小音量合奏時與其他樂器的分離度,必需與大聲合奏時的分離度一樣,這才能證明 LP 系統調整結果的『浮凸感』是夠正確的。
於是,夠正確的LP之『浮凸感』出現後,相對之下,就會發現 CD 的『動態對比』明顯大於LP。當然了,這個問題可能不是發生在硬體層次,而是發生在軟體層次。可是,當全世界錄音優秀的LP軟體通通有這種缺陷時,這就意謂著LP硬體再怎麼好也無法擺脫這個缺陷了。有人會質疑這種 CD 的『動態對比』會不會是假的?很簡單,對比真實的現場演奏,就知道現場演奏的『動態對比』比CD還大哩!
因此我們可以說:現場演奏是『動態對比』正確,『浮凸感』也正確。正確的 LP 是『浮凸感』正確但是『動態對比』不夠正確;正確的 CD 是『浮凸感』不夠正確但是『動態對比』夠正確;錯誤的錄音是『動態對比』不正確『浮凸感』也不正確;越正確的錄音,兩者越正確,而且可以超越硬體的先天限制。
所以讓我回想到當年在 twc 家感受到的卡拉揚貝多芬合唱交響曲之不同唱片之比較:大花版cd是完全錯誤的轉錄,完全不正確;玻璃CD與對比CD的轉錄夠正確,材質夠正確,所以『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絕佳。LP雖然很好聽,但是LP的轉錄(應該是DG,DG的轉錄水準一定輸給現代轉錄技術)不夠正確,發生了『動態對比』與『浮凸感』相互干擾的現象,造成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變差。當時我正是指出:不管LP與CD的音質比較如何,明顯CD的樂器分離度比LP好上許多。
因此 LP 最大的缺陷正是:除非軟體正確而且硬體頂級,否則相同錄音的LP與CD相比,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某個樂器一定會壓倒其他樂器。這種問題對於欣賞音樂習慣『序列式處理』只聽主旋律的愛樂者,當然不會造成干擾;這也是為什麼高舉LP但是音響科學水準很差的愛樂者,音樂欣賞一定很差的主因。對於進階級的愛樂者,希望聽到『平行式處理』的多聲部與音色效果,LP這個很難解決的缺陷是很嚴重的問題。
至此回到原始問題:LP好還是CD好?答案仍然是:正確的錄音與轉錄決定一切。只要新天新地那些超級正確的 CD 唱片公司不肯發行正確錄音的 LP,LP族會永遠吃大虧。
那為什麼這麼多人發現 LP 比 CD 好?很簡單嘛!因為大家流行的唱片,絕大多數都是錯誤錄音與錯誤轉錄,古典音樂界尤其嚴重。這種錯誤的唱片,通常是 CD 比 LP 更錯誤、更亂搞,所以CD當然比LP更難聽;CD比LP更容易避免『大聲合奏時的樂器分離度一定會變差』之優勢,遇到原本就沒有樂器分離度可言的錯誤錄音,當然只好輸地一蹋糊塗了。
所以我自己的私人決定是:LP 是用來享受沒有出版 CD 的大師演奏唱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