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共3頁 123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1 到 10 共計 3829 條

混合查看

  1. #1
    註冊日期
    2007-05-19
    文章
    963
    Thanks
    341
    Thanked 232 Times in 78 Posts

    預設

    依我之見
    當然能不失真是最好
    但是天價的器材依然會失真啊!
    所以花費如此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是為何?
    我想足夠的傳真即可
    充分的傳神更重要
    能發出令人感動的音樂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黑膠和管機不死而重生
    不是沒來由的

    前文所言單聲道音樂的數位轉錄失真
    通常在類比系統播放時是好非常多的
    有心聽早期錄音聽黑膠還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2. #2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多謝 sp007 兄台的支持,還請多多分享相關的聆樂心得....:):)

    謝謝 lyyoung 兄台的意見,不過,我的看法跟您『前提一樣,結論差很多』...

    mono錄音,甚至更早的 sp出版之錄音,錄音工具的特性不像現在那麼hi-fi,使用 LP 當訊源當然會佔便宜。問題時在那個時代,RIAA曲線是『不統一』的,而且刻片機的角度、重撥的各種情況....通通不是『一般高手』能企及的,只有『專業高手』才能真正正確地重播。

    例如 SP,依我目前聆聽大概也只有 CASCAVELLE 的 Morin 先生之重播是正確的,因為我聆聽他製作的 TIMPANI 1932 妲黑(Darre) 與 CASCAVELLE 1934 瑪格麗特‧隆之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別說音樂生動活潑、連『低音大提琴』的旋律線與極低頻的轉折起伏都一清二楚!換句話說,這些sp遺產不是錄音不好,而是『沒有人懂得如何正確播放』,而且很可能全世界只有幾個人懂而己。

    同樣的,擁有mono LP很容易,擁有高明的 MONO LP 播放調整技術的人可能也很多,但是能正確播放『各家不同廠商』的MONO LP就非常非常困難了。與其如此,不如找到世上罕見的專業高手所轉錄的MONO LP 之 CD,才不會誤判 MONO 唱片中的演奏藝術與音樂水準....:)

    換句話說,其實我個人認為使用 LP 逼進音樂藝術是很危險的;因為LP實在太難講究『正確』,又太依賴『終極高手』。LP 族很喜歡說海費茲在用LP撥放才是『溫暖的』,可是,為什麼沒有 LP 族發現海費茲的《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的技巧極差、難聽無比呢?『很有可能』,播放海費茲呈現出『溫暖的』,同時就修飾掉他演奏技術的缺失了。

    這造成我要評估 LP 裡的演奏藝術時,往往只敢找級極LP高手,否則很怕會誤判LP裡的演奏水準。

    當然了,以上完全是從一種進階級的古典音樂欣賞立場來論述,要求的是能直接聽出唱片中演奏的水準。如果只是玩音響或聽舒服的音樂,那使不使用LP就完全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了.....

    我自己也有一套LP系統,是用來播放沒有CD出版只有LP出版的音樂遺產的...:)

  3. #3
    註冊日期
    2007-05-19
    文章
    963
    Thanks
    341
    Thanked 232 Times in 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多謝 sp007 兄台的支持,還請多多分享相關的聆樂心得....:):)

    謝謝 lyyoung 兄台的意見,不過,我的看法跟您『前提一樣,結論差很多』...

    mono錄音,甚至更早的 sp出版之錄音,錄音工具的特性不像現在那麼hi-fi,使用 LP 當訊源當然會佔便宜。問題時在那個時代,RIAA曲線是『不統一』的,而且刻片機的角度、重撥的各種情況....通通不是『一般高手』能企及的,只有『專業高手』才能真正正確地重播。

    例如 SP,依我目前聆聽大概也只有 CASCAVELLE 的 Morin 先生之重播是正確的,因為我聆聽他製作的 TIMPANI 1932 妲黑(Darre) 與 CASCAVELLE 1934 瑪格麗特‧隆之丹第《法國山歌》交響曲,別說音樂生動活潑、連『低音大提琴』的旋律線與極低頻的轉折起伏都一清二楚!換句話說,這些sp遺產不是錄音不好,而是『沒有人懂得如何正確播放』,而且很可能全世界只有幾個人懂而己。

    同樣的,擁有mono LP很容易,擁有高明的 MONO LP 播放調整技術的人可能也很多,但是能正確播放『各家不同廠商』的MONO LP就非常非常困難了。與其如此,不如找到世上罕見的專業高手所轉錄的MONO LP 之 CD,才不會誤判 MONO 唱片中的演奏藝術與音樂水準....:)

    換句話說,其實我個人認為使用 LP 逼進音樂藝術是很危險的;因為LP實在太難講究『正確』,又太依賴『終極高手』。LP 族很喜歡說海費茲在用LP撥放才是『溫暖的』,可是,為什麼沒有 LP 族發現海費茲的《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的技巧極差、難聽無比呢?『很有可能』,播放海費茲呈現出『溫暖的』,同時就修飾掉他演奏技術的缺失了。

    這造成我要評估 LP 裡的演奏藝術時,往往只敢找級極LP高手,否則很怕會誤判LP裡的演奏水準。

    當然了,以上完全是從一種進階級的古典音樂欣賞立場來論述,要求的是能直接聽出唱片中演奏的水準。如果只是玩音響或聽舒服的音樂,那使不使用LP就完全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了.....

    我自己也有一套LP系統,是用來播放沒有CD出版只有LP出版的音樂遺產的...:)
    有些唱頭放大器有RIAA曲線選擇功能
    配合一些錄音的資料和適合的設備
    應該要重播正確的錄音不會那樣困難
    最好是用類似當時的設備
    我在朋友處聽過海飛茲很早期的錄音
    令人十分感動呢!!:)

  4. #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lyyoung 查看文章
    有些唱頭放大器有RIAA曲線選擇功能
    配合一些錄音的資料和適合的設備
    應該要重播正確的錄音不會那樣困難
    最好是用類似當時的設備
    我在朋友處聽過海飛茲很早期的錄音
    令人十分感動呢!!:)
    最好是用類似當時的設備,所以我才會傾向選擇轉錄正確的CD,因為我認為要成為符合這個水準的LP玩家實在太困難了...

    當然了,如果有發燒友以無比龜毛的要求達到這種水準,我一定會衷心贊美的!因為歌德說:『凡自強不息者,終將能得到拯救。』,不管他是花錢花時間還是如何如何....:)

    至於海飛茲的早期錄音,當然比晚期技巧退化且錄音方式不良的唱片好很多。不過....不過.....從最嚴苛的角度,他的演奏技術還是不夠完美。我個人會推薦富蘭奇斯卡第 Francescatti ,那是我個人認為『演奏技術』最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典範。

    會有上述判斷的具體唱片聆聽經驗如下:


    CASCAVELLE 的拉威爾歷史經典錄音大全,第三集第二張CD,Francescatti 1931與海費茲 1934 PK 拉威爾的《吉普賽人》超技難曲。

  5. #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698
    Thanks
    3,756
    Thanked 5,953 Times in 1,991 Posts

    預設

    除了 sp007網友之外,也有一些網友感受到『音場方法論』的調音效果帶來全新的唱片欣賞體驗,只是大概太害羞了不敢寫出來分享....

    我個人是非常期待大家都樂於提出個人的體驗與觀點進行交流啦!...:) :)

  6. #6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最好是用類似當時的設備,所以我才會傾向選擇轉錄正確的CD,因為我認為要成為符合這個水準的LP玩家實在太困難了...

    當然了,如果有發燒友以無比龜毛的要求達到這種水準,我一定會衷心贊美的!因為歌德說:『凡自強不息者,終將能得到拯救。』,不管他是花錢花時間還是如何如何....:)

    至於海飛茲的早期錄音,當然比晚期技巧退化且錄音方式不良的唱片好很多。不過....不過.....從最嚴苛的角度,他的演奏技術還是不夠完美。我個人會推薦富蘭奇斯卡第 Francescatti ,那是我個人認為『演奏技術』最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典範。

    會有上述判斷的具體唱片聆聽經驗如下:


    CASCAVELLE 的拉威爾歷史經典錄音大全,第三集第二張CD,A0023681001931與海費茲 1934 PK 拉威爾的《吉普賽人》超技難曲。

    你也喜歡francescatti,據說他用的譜還有paganini的註記,第一次聽到他的唱片時還不知道是何方神聖這麼厲害,有意大利派的熱情又有法式的細緻,技巧我是不敢評論不過PAGANINI的嫡傳一定有好幾把刷子,聽過就開始找他的LP只可惜很少,大哥你的正確錄音說已經在MYAV引起一番論戰好不熱鬧......:o:o:o

  7. #7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cs 查看文章
    .......大哥你的正確錄音說已經在MYAV引起一番論戰好不熱鬧......:o:o:o
    呵呵!也算難得有個不是政治或其他拉哩拉咂的議題!:o

  8. #8
    scs 訪客

    眨眼

    引用 作者: remo 查看文章
    呵呵!也算難得有個不是政治或其他拉哩拉咂的議題!:o

    這個其實跟政治議題有異曲同工之處............

  9. #9
    註冊日期
    2009-06-21
    文章
    34
    Thanks
    1
    Thanked 13 Times in 3 Posts

    預設 大廠的主要問題不在轉錄不良

    轉錄有兩個部分:一是音源,二是音源的CD化。
    大家一般講的轉錄,其實只是音源CD化的這一部份。

    音源CD化的過程,有三個步驟:
    一、類比重播-音源被播放成類比資訊。這個階段最難,最專業。但若沒有良好的音源-也就是真正的母帶,就根本不必談類比重播技術。
    二、轉換成數位母帶。非常簡單,一部普通家用電腦即可作業,沒人會在這裡動什麼手腳。
    三、數位母帶的後製作。理想狀況,我們希望不要有任何後製作,但實際上很難避免,主要原因是類比資訊不夠完善-首先是不理想的音源、然後是不完善的類比重播。其次是為了悅耳。通常後製作的存在是這兩個原因的混和。

    但大廠的音質不佳,通常不是後製作的錯,因為大廠連後製作的錢都不想花。大廠音質不佳的真正原因出在根本-沒有良好的音源。

    關鍵在於版權與母帶是兩回事,大廠買的是版權、而不是母帶。
    母帶持有者因為沒有版權而無法製作發行。版權擁有者雖有權發行,但若欲還原錄音原貌則有賴於母帶,而他們當然不會花錢在母帶的租借或購買上,這才是主因。

    所以我們能期待的最佳音質出現在兩個時期:
    一是版權與母帶合一的時期,也就是未被財團併購成大廠之前的發行。
    二是版權年限到期之後,母帶持有者的發行。

  10. #10
    註冊日期
    2008-05-26
    文章
    756
    Thanks
    410
    Thanked 174 Times in 10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stsd 查看文章
    轉錄有兩個部分:一是音源,二是音源的CD化。
    大家一般講的轉錄,其實只是音源CD化的這一部份。

    音源CD化的過程,有三個步驟:
    一、類比重播-音源被播放成類比資訊。這個階段最難,最專業。但若沒有良好的音源-也就是真正的母帶,就根本不必談類比重播技術。
    二、轉換成數位母帶。非常簡單,一部普通家用電腦即可作業,沒人會在這裡動什麼手腳。
    三、數位母帶的後製作。理想狀況,我們希望不要有任何後製作,但實際上很難避免,主要原因是類比資訊不夠完善-首先是不理想的音源、然後是不完善的類比重播。其次是為了悅耳。通常後製作的存在是這兩個原因的混和。

    但大廠的音質不佳,通常不是後製作的錯,因為大廠連後製作的錢都不想花。大廠音質不佳的真正原因出在根本-沒有良好的音源。

    關鍵在於版權與母帶是兩回事,大廠買到的是版權、而不是母帶。
    母帶持有者因為沒有版權而無法製作發行。版權擁有者雖有權發行,但若欲還原錄音原貌則有賴於母帶,而他們當然不會花錢在母帶的租借或購買上,這才是主因。

    所以我們能期待的最佳音質出現在兩個時期:
    一是版權與母帶合一的時期,也就是未被財團併購成大廠之前的發行。
    二是版權年限到期之後,母帶持有者的發行。
    跟林老闆買過幾張psycho兄推薦的唱片,我看都是數位錄音的母帶,是否這樣比較沒有轉錄上的問題?

    我是在十幾年前第一次聽到DDD的唱片,是周慧敏的粵語唱片,同樣的歌曲,那低頻就Q多了!:P

    對了,再補充~
    以良好的轉錄為前提,是數位母帶好,還是類比母帶好?:^)
    還是說轉錄的問題大於兩者?:^)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