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共715頁 第一第一 ... 488896979899100108148198598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971 到 980 共計 7142 條
  1. #97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ps. 請問您有試過15cm長的USB線嗎? 越好的數位線, 線越短越好. 越差的數位線, 線越短越差. 也許, 用了15cm長的優質usb線, 您就不需要hub了.
    樂之邦有內建一條約25公分?的USB 2.0線,不夠短,我再試試看。

    不過今天把我從未出門的 CAT 1 拿去 rendzaw店裡大比拼,終於確定,os、bios、播放軟體等這些『軟體層次』,還真的偏向『方波間JITTER』、『不完全是』處理『方波內JITTER』;只要有直接修改主機板或交換式電源上的零件,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無缺的方波,從而得到舉世最低的『方波內JITTER』。

    所以我的 cat 1,在音質、平順、定位、樂器形體都可以贏,唯獨暫態、動態與頻寬延伸輸得一蹋糊塗,非改不可!看起來,『軟體層次』的極限真的就是如此了,非動硬體不可!

    而在這測試中,把hub拔掉,聲音爛到不能聽;把hub換成目前最佳的 usbgear 3.0 hub,當場把 rendzaw改過的國產nec 2.0 hub踢到外太空,而且聲音的差距簡直是 rendzaw 的CAT與我的差異。所以,從聽感上我是越來越確定 HUB 的重要性簡直快要比得上聲卡的水準了!很奇怪為什麼你沒有相同的發現?.....

    引用 作者: tomhungtom 查看文章
    多出來的ORICO USB擴充卡,PEUS3-2P,有人需要嗎?
    露拍賣1600,我賣1000就好。
    多買的,所以可以說是全新,只有開封測試過。
    ORICO 擴充卡是非常好的好料,有需要的網友請衝吧!!......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972
    scs 訪客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樂之邦有內建一條約25公分?的USB 2.0線,不夠短,我再試試看。

    不過今天把我從未出門的 CAT 1 拿去 rendzaw店裡大比拼,終於確定,os、bios、播放軟體等這些『軟體層次』,還真的偏向『方波間JITTER』、『不完全是』處理『方波內JITTER』;只要有直接修改主機板或交換式電源上的零件,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無缺的方波,從而得到舉世最低的『方波內JITTER』。

    所以我的 cat 1,在音質、平順、定位、樂器形體都可以贏,唯獨暫態、動態與頻寬延伸輸得一蹋糊塗,非改不可!看起來,『軟體層次』的極限真的就是如此了,非動硬體不可!

    而在這測試中,把hub拔掉,聲音爛到不能聽;把hub換成目前最佳的 usbgear 3.0 hub,當場把 rendzaw改過的國產nec 2.0 hub踢到外太空,而且聲音的差距簡直是 rendzaw 的CAT與我的差異。所以,從聽感上我是越來越確定 HUB 的重要性簡直快要比得上聲卡的水準了!很奇怪為什麼你沒有相同的發現?.....



    ORICO 擴充卡是非常好的好料,有需要的網友請衝吧!!......

    你那塊技嘉的板子現在還要五千多大洋有沒有改壞了不會心疼的建議?我一直對那家版子會比較好聽這種說法充滿懷疑........

  4. #973
    註冊日期
    2007-05-16
    文章
    720
    Thanks
    180
    Thanked 152 Times in 111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樂之邦有內建一條約25公分?的USB 2.0線,不夠短,我再試試看。

    不過今天把我從未出門的 CAT 1 拿去 rendzaw店裡大比拼,終於確定,os、bios、播放軟體等這些『軟體層次』,還真的偏向『方波間JITTER』、『不完全是』處理『方波內JITTER』;只要有直接修改主機板或交換式電源上的零件,才有可能得到最完美無缺的方波,從而得到舉世最低的『方波內JITTER』。

    所以我的 cat 1,在音質、平順、定位、樂器形體都可以贏,唯獨暫態、動態與頻寬延伸輸得一蹋糊塗,非改不可!看起來,『軟體層次』的極限真的就是如此了,非動硬體不可!

    而在這測試中,把hub拔掉,聲音爛到不能聽;把hub換成目前最佳的 usbgear 3.0 hub,當場把 rendzaw改過的國產nec 2.0 hub踢到外太空,而且聲音的差距簡直是 rendzaw 的CAT與我的差異。所以,從聽感上我是越來越確定 HUB 的重要性簡直快要比得上聲卡的水準了!很奇怪為什麼你沒有相同的發現?.....



    ORICO 擴充卡是非常好的好料,有需要的網友請衝吧!!......
    趕快詢問看還有沒有鐵殼可以團
    CALL:0932-377626黃先生



    新竹市光復路2段882號6F~1

  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rendzaw For This Useful Post:


  6. #97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 而且小弟還是認為, 減少『方波間JITTER』可以減少諧波失真, 對音色的正確性影響應該更大才對. 如果『方波間JITTER』大, 有一堆諧波跑出來, 音色正確性應該會大大的被破壞. 相較於『方波內的JITTER』只提昇底噪, 對音色的破壞力應該不如『方波間JITTER』. 這點小弟跟您的看法不太相同.

    舉個實際的例子, 1930年的鋼琴錄音, 雖然底噪很高, SN很差, 但是仍然可以聽出正確的音色. 反而很多近代的新錄音, 雖然底噪很低, 但音色卻大有問題. 小弟才會認為, 低噪變高應該不致於破壞音色; 反而是諧波失真, 波型肯定已經跟原來的不同了.[恕刪]
    我知道這一點不拿出論文來,真是說服不了求知若渴的你了!!.....

    你的問題,在於『誤以為』音色是一種靜態、少因素的測量值與感受經驗;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長笛的中央DO音約 262 HZ,其諧波圖非常簡單,大概就只有 524 HZ有一半音量的諧波而己。但是這樣子模擬出來的長笛,任何木耳都可以輕易判斷出『一點都不像長笛』,為什麼呢?請看這篇簡化過的論文:

    請用 GOOGLE 搜尋 "音色" "類神經網路"
    連到 http://www.itri.org.tw/chi/lib/Downl...px?AttNBR=1616
    《智慧型音色音準比對技術發展》蔡彰文、李明華、王志宏 著

    『.....................
    就音色而言,它不像音高有獨一的決定性參數,相反的,它和很多的聲音訊號的參數有關,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參數是決定性的,而這些聲音訊號參數和音色之間的關連,則是透過分類演算法的計算,把特定的參數值組合對應到特定的音色,也就是說音色是種多元的參數。
    .........................
    ..........................
    根據這些文獻之結果本文歸納出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三種參數,即(1)頻譜的泛音列和基頻的組成,(2)泛音列之相
    位和基頻的相位之關係,(3) 初始部分的包絡線和時間等三種參數的比較有關,
    ...........................』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只有 262 的主頻與 524(或更複雜的)的諧波,完全不夠用來辨認音色;262的SLEW RATE a 與524的SLEW RATE b兩者不同,說不定就才是關鍵;或者可能是 262 與 524 之間的微秒級相位延遲才是關鍵;或者其他其他原因......所以最後只好使用類神經網路來模擬。

    ok,這下子我就能解釋為什麼 1930 底躁極大的正確錄音,反而可以辨認音色。

    因為『底躁』本身就是一種音色!只是它很難聽而己。因此沒有加料的歷史錄音轉錄,可以留下最多的因素(2)與(3),讓底躁與樂器聲音完全可以分離出來個別感知,因此底躁再大也不會影響音色判斷。反之,消除底躁式的後製,因為相位的精準度不見了,造成底躁雖然音量變小,但是底躁與樂器音色混在一起,反而無法分辨真正的音樂。

    所以,『方波間的JITTER』雖然會增加諧波,但是這些諧波不會那麼剛好與音色的諧波有共同的因素(2)與因素(3),因此這些諧波不會變成音色知覺的一部份,反而成為音響感受的另一向度,例如殘響、空間感、厚度、豐潤感等等。

    反之,『方波內的JITTER』造成的數位底躁,極可能直接破壞音量極小的音色諧波之偵測能力,或者是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總而言之,『方波內的JITTER』造成音色不正確,是我聽出來的,正確的解釋只可能有一個,就是建構類神網路來模擬.....

    OK,至少我己經解釋了,『方波間的JITTER』增加的諧波與是否破壞音色正確性不見得有關,所以一切還是回到直接聽感;其實,我今天在 rendzaw店裡也破到極其古怪讓我想不通的現象:

    我的 cat 1號與 rendzaw 的『硬體改裝』CAT相比,明顯是『方波間的JITTER』大勝而『方波內的JITTER』輸一截,導致輸得很慘。

    但是與 rendzaw 改裝的 ASUS藍光轉盤相比,雖然明顯 改裝ASUS藍光轉盤的『暫態』『超高頻超低頻延伸』都勝過我的CAT 1,聽得出這是『方波內的JITTER』比我的 CAT 1 還要低的明證。但是我的 CAT 1 的音色正確性則是狠狠打敗 改裝 ASUS藍光機,除非拿出 PIONEER LX55 或 OPPO 95 再看看能不能比......

    也就是說,『方波間的JITTER』改善到極緻的程度時,的確會得到類似 改善『方波內的JITTER』的聽感;我猜使用完整的類神經網路應該可以模擬此一現象,等著看看有沒有人花時間去搞了。

    因此我想重點如下:

    第一、我確定軟體層次的 CAT 改善,一定都是改善『方波間的JITTER』;如果同時造成音色正確性大幅提升的成果,那是『方波間的JITTER』改善得太傑出的『假象』,其實『方波內的JITTER』還是遠遠不合格的。

    第二、『USB解決方案』是遠遠勝過『CAT使用線性電源』的正確 CAT手段,因為它剛好就是真正能改變『方波內的JITTER』的唯一不必動烙鐵的手段!要再比它好,只有把電腦搬給 rendzaw 換掉一百多顆零件........

    第三、除此之外,目前唯一可以真正從根本改善『方波內的JITTER』的手段,只有改裝CAT電源與主機板這條路;因為這兩者在電腦都是『夠用就好』,完全不符合CAT的音響需要。

    而我必需強烈反對 CAT 本身使用線性電源了!我己經發現,線性電源最多只能改善『部份的方波內JITTER』與『方波間的JITTER』,無法真正從根救起 CAT 的硬體極限。理由也很簡單:我用了兩顆海韻X460,一仟瓦了耶!結果動態雖有改善,還是被 rendzaw 的改裝 CAT 叭假的!那麼使用線性電源應該要多少瓦?一仟瓦的線性電源?別開玩笑了!.....

    至於 USB裝置使用線性電源我就沒有意見,因為雖然我還是偏好 5V/20A 的交換式電源,但是沒有被改裝的話,還是以線性電源比較好聽而且正確;有門路改裝的就再說了!


    當然了,一切還是都得回到我們每一個人最原始的聽感才行.......

  7.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8. #975
    註冊日期
    2011-03-05
    文章
    81
    Thanks
    1,186
    Thanked 192 Times in 6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您只要試著去了解這些數位介面是怎麼去判讀數位訊號的, 就可以知道為什麼01的強度沒有關係. 數位介面都是藉由方波的"上升緣"和"下降緣"去判讀數位訊號. 而且從頭到尾有許多次的數位訊號控制器, 每次的判讀都是經過一個邏輯閘. 一旦經過邏輯閘, 01的強度就會被重新設定.



    這裡從網路上找到一張圖. 上圖是訊噪比夠高的數位訊號, 下圖為訊噪比不夠高的數位訊號. 很明顯的, 因為訊噪比不夠高, 所以讓下圖中有個位元被誤判了. 但是除此之外, 其他的位元在能夠被正確判斷的情況之下, 0和1的強度多少是沒有差別的. 差別只在0變成1和1變成0的時候, 跟上圖相比, 坡度變緩了, 會造成01之間轉換的時間的誤差, 也就是jitter.
    不好意思! 我對這段話有些不同的看法=> 在我的觀念裡,上升緣與下降緣是進入判斷0與1的條件,但數位訊號還要到夠高或夠低的準位(準位的條件看哪種訊號),且維持一段時間後,才能被判斷為0或1,而時脈就是擔任判斷時間的準繩。

    而bchsieh提供的圖,確實可當參考,但我隨便假設個狀況(以上面的觀念假設)=>一個3V的訊號(這在AES/EBU的範圍內吧?),而一般上升緣的時間為20%~80%,而80%以後為高,20%以下為低,請問3V的20%是多少呢? 600mV,只要達到準位條件,這600mV的差異裡,都可以被判斷為是0或1(那假如是6V呢? 這差異只會更大)。 當然,這只是理論(我也無法看到IC內部判斷的狀況),我現在無法證明這樣的差異,是否會造成影響,但這是實際存在的狀況,而數位訊號應都會遇到這狀況(只是差異的大小)

    另在我的觀念裡,slew rate的好壞和 jitter需分開討論,slew rate好壞與 jitter都會影響資料的判斷,但兩者間的關聯有限。 在相同的條件下,slew rate的好或壞,都會受到相同程度的 jitter影響,而差別在於資料判斷的時候,slew rate好受 jitter的影響會較小(但還是要看訊號頻率,slew rate與 jitter時間上的比例),而反之亦然。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延遲越低, 也就表示這記憶體的refresh時間越短. refresh時間越短, CPU能從記憶體拿到資料的延遲也就越短. 而這個延遲最長不會超過refresh的時間, 也就表示jitter大小跟refresh的速度有絕對的關係.

    假設窗口有個櫃檯辦事人員, 他每一個小時固定要去上洗手間一次(refresh), 每次上10分鐘. 另外有個人, 他卻要上半小時. 今天跑公文, 要去跟這兩個人拿資料, 不一定什麼時候會到. 去跟誰交涉, 比較有可能快點把手續辦完? 當然是前者. 如果不斷的跑公文, 就可以發現, 前者每次最多等10分鐘, 而後者最多卻要等半小時 (這也就是jitter的大小).
    bchsieh舉的例子,我覺得似乎把一些東西混在一起了,概念上這樣講可幫助理解,但我覺得延遲與 jitter也需分開來討論。 延遲在我的觀念裡,牽涉到兩個部分,實體的部分與無法掌控的部分。

    實體的部分=>路就是這麼長,走路就是要花時間(泛指所有訊號要走的距離與所花的時間)。
    無法掌控的部分(或許有人能知道,但我目前不知如何掌控,哈哈!)=>所有IC內部處理、運作...所花的時間(軟、韌體不在此討論)。

    所以回到bchsieh舉的例子,等10分鐘或半小時,我覺得是延遲。 而jitter... 對喔! 或許該說是行走間的小障礙吧! (踢到石頭,踩到坑,東看西看找正妹...)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所以高醫師找的記憶體, 是低電壓版的, 標準電壓為1.3V. 上篇小弟有提過, 降低電壓是否會造成記憶體輸出的slew rate變低, 是需要驗證的.
    隔壁討論串的幾乎都是HyperX吧! 而2000CL8這款,我翻到的資料是1.65V的運作電壓。 難道drkao用的是特殊款?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硬碟和記憶體是不一樣的, 降電壓沒有好處.
    兩者是不同,但在裝置可運作的範圍內,不管是3.3V, 5V, 12V,只要準位變低,其發生抖動時出現的干擾,就應該會變小=>而干擾不就是音響觀念中,一直想避免的問題嗎? 哈哈!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記憶體和硬碟, 裡面的邏輯電路非常複雜, 一顆邏輯IC裡面的線路長度, 也許就比一條SATA線長很多, 更不用說還有一堆邏輯閘的延遲. 所以眼睛上看起來距離較遠, 不一定真的路徑較短. 而路徑較短的, 延遲也不一定比較短, 因為"判讀"和"傳輸"完全是兩種速度不同的工作.
    這部分我也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邏輯IC或電路板,都有其物理上的長度限制。就算有很多層的狀況下,也會依據佈線的基本規則,而不大可能繞遠路。 所以一條記憶體的長度與板子上走的長度,這部分我不確定,但一片硬碟上電路板的大小,其SATA訊號走的距離,很難比一條標準45公分的SATA線長(或許該說是短很多)。 而bchsieh提到的"判讀"和"傳輸"的部分,與我上面打的部分,是否也有類似的地方呢?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就算是大廠的產品, SATA訊號還是有可能會傳到出錯. 但因為傳輸編碼中有除錯機制, 所以送錯了再送一次就好了.
    就算沒出錯, 線材的特徵阻抗特性, 會造成不等的訊號反射, 產生jitter. 這用目前大部分的硬碟測速軟體, 是看不出來的.
    SATA線的jitter問題真的嚴重嗎? SATA的官方網頁甚至有提出SATA 3有特別針對SATA線jitter做設計, 就表示這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 http://www.sata-io.org/SATA_IO_Newsletter_022009.htm ).
    傳資料傳到出錯這部分,當然無法說完全不出錯(畢竟不是完美的世界),但是否是由線(很差的線例外)所造成的,這是需要分析的。 在我的觀念裡,大廠線的品質,以數位訊號來說,它不是常需要注意的部分,反而都是SATA線以外的部分較易出問題。 但以音響觀點來論,我沒有實際的使用與比較過音響用SATA線(沒到那程度),所以沒有任何相關的聽感經驗。 另外,反射與 jitter是不同的東西,且這些用測速軟體,當然也看不出來,那是要用高階儀器才能分析的。

    bchsieh提供的連結裡,有提到標準的SATA線,有一定的製作方式(但這是因為SATA是高頻訊號,不只是針對 jitter,只是 jitter在高頻訊號的影響更大,而 jitter本就是所有高頻訊號須注意的問題之一),且有其規格的(當然,製作的成本、技術...也會造成差異)。 但音響用的SATA線,有相關的資料嗎?

    以上是我的胡言亂語,有錯請指教!!
    萬年小小打雜工....

  9.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07080722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976
    註冊日期
    2012-03-11
    文章
    30
    Thanks
    1
    Thanked 8 Times in 6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omhungtom 查看文章
    多出來的ORICO USB擴充卡,PEUS3-2P,有人需要嗎?
    露拍賣1600,我賣1000就好。
    多買的,所以可以說是全新,只有開封測試過。
    還在嗎?有興趣,thanks

  11. #977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恕刪]

    請用 GOOGLE 搜尋 "音色" "類神經網路"
    連到 http://www.itri.org.tw/chi/lib/Downl...px?AttNBR=1616
    《智慧型音色音準比對技術發展》蔡彰文、李明華、王志宏 著

    『.....................
    就音色而言,它不像音高有獨一的決定性參數,相反的,它和很多的聲音訊號的參數有關,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參數是決定性的,而這些聲音訊號參數和音色之間的關連,則是透過分類演算法的計算,把特定的參數值組合對應到特定的音色,也就是說音色是種多元的參數。
    .........................
    ..........................
    根據這些文獻之結果本文歸納出其中最常被提到的三種參數,即(1)頻譜的泛音列和基頻的組成,(2)泛音列之相
    位和基頻的相位之關係,(3) 初始部分的包絡線和時間等三種參數的比較有關,
    ...........................』
    恕小弟直言, 這篇連結的文章, 雖然您說是簡化過的論文, 但小弟認為, 連做為國際期刊論文的引言, 都還差很遠. 雖然小弟沒時間一一檢視其引用的原文文章, 但以小弟淺薄的知識, 大致就可以判定此篇文章作者有許多斷章取義的地方, 甚至對基本的聽覺心理學都沒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更不用說是類神經網路了.

    以此篇文章所歸納出的三種參數, (1) 和 (3) 應該是最沒有爭論的, 而 (2) 早就被聽覺心理學中的歐姆定律否定了.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只有 262 的主頻與 524(或更複雜的)的諧波,完全不夠用來辨認音色;262的SLEW RATE a 與524的SLEW RATE b兩者不同,說不定就才是關鍵;或者可能是 262 與 524 之間的微秒級相位延遲才是關鍵;或者其他其他原因......所以最後只好使用類神經網路來模擬。
    在相同相位的時候, 262的slew rate比524慢一半, 這是直接可以計算出來的. 而這跟音色聽起來是否相同, 是沒有關係的.
    而上文小弟已經有提過, 歐姆定律已經否定人耳可以聽得出不同頻率混和後, 頻率之間的相位延遲.

    另外, 類神經網路, 不瞞您說, 這是小弟的吃飯傢伙之一. 基本上, 類神經網路只是模擬人腦學習的方式, 經過訓練後, 可以判斷一件新的事物, 是比較可能屬於哪一種之前學習過的類別. 拿音色的例子來說, 假設現在音色庫裡面有6種樂器的聲音, 而每一種樂器各有1000種不同廠牌和型號. 然後分別把這6000個音色分別輸入給類神經程式, 每輸入一種, 就跟程式說, 這是鋼琴, 這是小提琴.. 等等. 等到學習完成後, 隨便輸入一種聲音, 而這種聲音必須要屬於這6種樂器中的其中一種, 但不必和音色庫裡面有相同的廠牌和型號, 而這時候程式就可以告訴你, 這個新輸入的聲音, 比較有可能是哪一種樂器的聲音. 就像是人類只要聽過和合和山葉鋼琴, 一聽到史坦威鋼琴的聲音, 也會知道這是鋼琴的聲音.

    解釋這些, 只是要說明, 類神經網路能做的事情和人類一樣, 也就是把各種不同的東西歸類 (這聽起來像鋼琴, 那聽起來像小提琴.. 等等), 但卻仍無法分析出鋼琴和小提琴音色"為什麼聽起來不一樣". 要做這件事情, 小弟猜測也許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可以做得到.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ok,這下子我就能解釋為什麼 1930 底躁極大的正確錄音,反而可以辨認音色。

    因為『底躁』本身就是一種音色!只是它很難聽而己。因此沒有加料的歷史錄音轉錄,可以留下最多的因素(2)與(3),讓底躁與樂器聲音完全可以分離出來個別感知,因此底躁再大也不會影響音色判斷。反之,消除底躁式的後製,因為相位的精準度不見了,造成底躁雖然音量變小,但是底躁與樂器音色混在一起,反而無法分辨真正的音樂。

    所以,『方波間的JITTER』雖然會增加諧波,但是這些諧波不會那麼剛好與音色的諧波有共同的因素(2)與因素(3),因此這些諧波不會變成音色知覺的一部份,反而成為音響感受的另一向度,例如殘響、空間感、厚度、豐潤感等等。
    上面小弟已經提出因素(2)不成立, 而因素(3), 在無加料的歷史錄音裡面, 跟濾除底噪的轉錄相比, 的確可以留下更多. 然而跟音色有絕對相關的因素(1), 一定會被諧波失真所破壞. 也就是說, 諧波失真會讓因素(1)的基音和泛音的比例產生變化, 使得音色出現問題. 而殘響, 空間感, 厚度, 以及豐潤感, 從小弟對音響心理學的了解, 是不會由諧波失真造成的.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反之,『方波內的JITTER』造成的數位底躁,極可能直接破壞音量極小的音色諧波之偵測能力,或者是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總而言之,『方波內的JITTER』造成音色不正確,是我聽出來的,正確的解釋只可能有一個,就是建構類神網路來模擬.....

    [恕刪]

    也就是說,『方波間的JITTER』改善到極緻的程度時,的確會得到類似 改善『方波內的JITTER』的聽感;我猜使用完整的類神經網路應該可以模擬此一現象,等著看看有沒有人花時間去搞了。
    類神經網路的概念, 小弟在上面已經有所解釋. 您所敘述的內容, 其實已經超出類神經網路的能力了.

  12.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978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恕刪]
    另在我的觀念裡,slew rate的好壞和 jitter需分開討論,slew rate好壞與 jitter都會影響資料的判斷,但兩者間的關聯有限。 在相同的條件下,slew rate的好或壞,都會受到相同程度的 jitter影響,而差別在於資料判斷的時候,slew rate好受 jitter的影響會較小(但還是要看訊號頻率,slew rate與 jitter時間上的比例),而反之亦然。
    slew rate的好壞所造成的jitter, 最好的例子就是line induced jitter.
    請07080722兄參考下篇連結中的line induced jitter:
    http://www.tnt-audio.com/clinica/jitter1_e.html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bchsieh舉的例子,我覺得似乎把一些東西混在一起了,概念上這樣講可幫助理解,但我覺得延遲與 jitter也需分開來討論。 延遲在我的觀念裡,牽涉到兩個部分,實體的部分與無法掌控的部分。

    實體的部分=>路就是這麼長,走路就是要花時間(泛指所有訊號要走的距離與所花的時間)。
    無法掌控的部分(或許有人能知道,但我目前不知如何掌控,哈哈!)=>所有IC內部處理、運作...所花的時間(軟、韌體不在此討論)。

    所以回到bchsieh舉的例子,等10分鐘或半小時,我覺得是延遲。 而jitter... 對喔! 或許該說是行走間的小障礙吧! (踢到石頭,踩到坑,東看西看找正妹...)
    您說的沒有錯, 延遲不一定會產生jitter. 但一個有延遲但不產生jitter的系統, 必須要從底層精密的控制每個運作的時間. 就像之前psycho老師所提的記憶體充電時間, 如果能夠精確的控制讀取資料的時間和充電時間, 就能夠把每次讀取資料的延遲固定, 也就沒有jitter了. 但是這並不是一般的系統可以辦得到的, 必須要從韌體和作業系統的底層去修改才行.

    而相反的來看, 如果沒辦法去動到底層的東西, 則延遲越高, jitter變高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 這就是為什麼realtime system要把buffer和cache砍掉, 利用降低延遲來壓低jitter, 因為這是最省成本的做法.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隔壁討論串的幾乎都是HyperX吧! 而2000CL8這款,我翻到的資料是1.65V的運作電壓。 難道drkao用的是特殊款?

    兩者是不同,但在裝置可運作的範圍內,不管是3.3V, 5V, 12V,只要準位變低,其發生抖動時出現的干擾,就應該會變小=>而干擾不就是音響觀念中,一直想避免的問題嗎? 哈哈!
    恕小弟不察, 的確是1.65V. 但似乎這款可以把電壓壓得比其他任何記憶體都低?

    小弟不了解的是, 電壓位準變低, 發生抖動時出現的干擾, 為什麼會變小? AES/EBU之所以要提高電壓位準, 就是想避免干擾.
    小弟之前文中有提過, 小弟認為高醫師派的CAT降壓, 為的是降低熱雜訊, 和方便使用線性電源, 而非其他的目的.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這部分我也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邏輯IC或電路板,都有其物理上的長度限制。就算有很多層的狀況下,也會依據佈線的基本規則,而不大可能繞遠路。 所以一條記憶體的長度與板子上走的長度,這部分我不確定,但一片硬碟上電路板的大小,其SATA訊號走的距離,很難比一條標準45公分的SATA線長(或許該說是短很多)。 而bchsieh提到的"判讀"和"傳輸"的部分,與我上面打的部分,是否也有類似的地方呢?
    小弟稍微查了一下資料, 一顆普通控制晶片的內部走線, 都在數十公分不等. 再加上PCB上的線, 要到45公分是很容易的.
    小弟提的"判讀", 指的是邏輯閘的速度. "傳輸"純粹指的是導體傳送訊號. 這兩種速度差很多很多.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傳資料傳到出錯這部分,當然無法說完全不出錯(畢竟不是完美的世界),但是否是由線(很差的線例外)所造成的,這是需要分析的。 在我的觀念裡,大廠線的品質,以數位訊號來說,它不是常需要注意的部分,反而都是SATA線以外的部分較易出問題。 但以音響觀點來論,我沒有實際的使用與比較過音響用SATA線(沒到那程度),所以沒有任何相關的聽感經驗。 另外,反射與 jitter是不同的東西,且這些用測速軟體,當然也看不出來,那是要用高階儀器才能分析的。
    [恕刪]
    高頻數位線以及其接頭, 因為特徵阻抗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反射, 是會造成jitter的.
    小弟記得在國外某論壇, 有位仁兄為了要降低squeezebox的jitter, 搬出TDR, 把squeezebox的數位輸出阻抗調整到和他的數位線完全相同 (但並非75歐姆, 而是73歐姆之類的, 因為每條同軸線的阻抗多少都有誤差).
    在高頻數位傳輸中, 如果無法達到完美的阻抗匹配, 寧願在線路中放入衰減器 (如電阻), 雖然會讓傳送的訊號強度變弱, 但反射回來的訊號會二次通過衰減器, 所以就會變得更弱, 使jitter進一步變小.
    這就是為什麼小弟會說, 好的數位線, 越短越好. 而爛的數位線, 越短越爛.

  14.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979
    註冊日期
    2009-08-25
    文章
    295
    Thanks
    63
    Thanked 618 Times in 14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隔壁討論串的幾乎都是HyperX吧! 而2000CL8這款,我翻到的資料是1.65V的運作電壓。 難道drkao用的是特殊款?

    兩者是不同,但在裝置可運作的範圍內,不管是3.3V, 5V, 12V,只要準位變低,其發生抖動時出現的干擾,就應該會變小=>而干擾不就是音響觀念中,一直想避免的問題嗎? 哈哈!

    我們使用的RAM是市售的
    沒有啥特殊版
    我們把它電壓降到1.21V
    只有少數型號可以使用這樣低壓
    而且正常工作
    當中聲音最好的KINGSTON 2000CL8很難買
    後來的2133CL9, 2250CL9, 2333CL9也都可這樣做

    我們發展CAT主要還是靠聽感驗收
    從摸索到慢慢找到規則
    一個重要原則是
    用電腦的概念來設計CAT
    聲音會非常解析但完全不耐聽
    設計CAT必須加入HIEND音響的概念來思考
    重點就是讓錄音原始風貌表現
    而不是一味要調出HIEND聲音

    為何RAM降壓會變好聽
    我無法告訴你
    或許我們可以探討可能的原因
    事實上應該無人知道
    只是我們這樣發現

    與其在這辯的臉紅脖子粗
    何不來體驗一下
    我們這一派CAT有何不同
    最近我們的專屬播放OS獲得重大突破
    聲音非常非常具有說服力
    我不要老王賣瓜

    歡迎大家來體驗踢館

  16.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rkao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980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rkao 查看文章
    我們使用的RAM是市售的
    [恕刪]
    我們發展CAT主要還是靠聽感驗收
    從摸索到慢慢找到規則
    一個重要原則是
    用電腦的概念來設計CAT
    聲音會非常解析但完全不耐聽
    設計CAT必須加入HIEND音響的概念來思考
    重點就是讓錄音原始風貌表現
    而不是一味要調出HIEND聲音

    為何RAM降壓會變好聽
    我無法告訴你
    或許我們可以探討可能的原因
    事實上應該無人知道
    只是我們這樣發現

    與其在這辯的臉紅脖子粗
    何不來體驗一下
    我們這一派CAT有何不同
    最近我們的專屬播放OS獲得重大突破
    聲音非常非常具有說服力
    我不要老王賣瓜

    歡迎大家來體驗踢館
    高醫師您好,

    您文中提到, 您們也是從摸索中慢慢找到規則.
    如果可以進一步的從規則中了解原因, 也許找到下一片適合當CAT的主機板/記憶體就變得容易得多.

    小弟相信在這邊參與討論的前輩高手們, 應該都是秉持追根究柢的精神, 並沒有要辯論的意思.
    至少小弟自己認為, 從兩派CAT的異同中, 應該可以研究出好聲CAT的原理, 進而取兩派的精華,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ps. 小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 能夠前往高醫師您貴府朝聖.

  18.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