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頁,共714頁 第一第一 ... 172572622662670671672673674682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6,711 到 6,720 共計 7137 條
  1. #671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6712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先插話:bchsieh大魔王何時可以讓我再邀請你來鑑識鑑識現在的中壢音響室?專車接送啦!....
    誠摯感謝教授的邀請,但小弟這一陣子很難抽出時間拜訪您,最近這兩天只是剛好有個空檔可以上來參與一下討論而已。真的非常抱歉~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5. #6713
    註冊日期
    2009-06-13
    文章
    426
    Thanks
    40
    Thanked 875 Times in 261 Posts

    預設

    我開始好奇樂之邦是不是就是那少數很在意阻抗控制的廠商?

    教授有DT2的屍體讓謝兄實測一下嗎?

    還是早就有樣本在他那了??

  6.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Higuma For This Useful Post:


  7. #6714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關於相躁~ 一個一年多前欠Higuma兄的未完成作業。
    https://www.my-hiend.com/vbb/showthr...324#post244324

    就讓小弟趁這個空檔的最後時間,把這個作業的第二部分寫一寫。

    這篇小弟想先說說相躁圖的意義。
    一般大家看到的相躁圖大概都長這樣(取自維基百科):
    Phase_Noise_measured_in_ssa.png
    這張圖到底要怎麼讀?

    假設某一個時脈的頻率是10MHz,輸出是正弦波的話,大家都知道會長成這樣:
    (以下圖片除非另有說明,皆截圖自 https://e2e.ti.com/blogs_/b/analogwi...-fm-modulation)
    carrier.jpg

    那麼在頻率vs.時間的圖上,因為是穩定的10MHz,所以會是水平的一條直線,如下圖中的水平黑線:
    freq-time.jpg
    也就是載波=10MHz

    但如果在這個時脈中加入一個特定頻率的相位雜訊,讓這個10MHz的頻率開始不穩定,波形就會長得如下圖:
    FM_modulated.jpg

    而這個有特定頻率相位雜訊的波,在頻率vs.時間的圖上,就會是藍色的那條線:
    freq-time.jpg
    也就是10MHz的頻率會隨著時間變化,不會穩定在10MHz。其頻率就是以正弦波的形式變化,而正偏差和負偏差就是這個10Mhz的變化幅度有多大。例如10MHz時脈,以1Hz的頻率做變化,頻率變化的幅度是+/-100Hz的話,那麼頻率的變化會如下:
    0.00s 10,000,000Hz
    0.25s 10,000,100Hz
    0.50s 10,000,000Hz
    0.75s -9,999,900Hz
    1.00s 10,000,000Hz
    如此周而復始,就如上圖的藍色線。

    講到這裡,就必須介紹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調變指數」(modulation index)。以頻率調變來說,調變指數就是「最大偏差頻率」和「變動頻率」的比值。如上面的例子來說,10MHz的最大偏差頻率是100Hz,以1Hz的頻率變化,其調變指數為100/1=100。而相噪圖裡面的縱軸,就是取對數之後的調變指數,而相噪圖的橫軸,就是載波的變化頻率。

    另外舉一個例子,假設10MHz的時脈,以300Hz的頻率,在+/-300Hz的頻率偏差範圍內做變化,那麼其調變指數為300/300=1,換算成dB為20*log(300/300)=0 (dBc/Hz),但前一篇小弟有提過,相躁其實是以主頻率為中心左右對稱的,但相躁圖通常只顯示單邊(也就是single-side-band, 簡稱SSB),所以能量只有一半,必須減掉6dB (20*log(0.5)=-6)。所以雖然調變指數為1,在相躁圖上的強度為-6 + 20*log(300/300) = -6 (dBc/Hz),如下圖:
    (這個是小弟臨時自己畫的)
    PN_simulated.png

    所以,最前面的那張實測的相噪圖,要怎麼讀?
    以第一個Mark的那個尖刺來說,offset為867Hz,強度為-104.3640dBc/Hz。表示這個156.248880MHz主頻的時鐘(數據顯示在右上角),有一個以867Hz頻率變化,其最大偏差頻率為:
    10^((-104.3640 + 6)/20) * 867 = 0.01Hz
    的一個相位雜訊的成分。
    也就是156.248880MHz的主頻,有個+/-0.01Hz的頻率擾動,而這個頻率擾動的擾動頻率為867Hz。很繞口吧~~

    不知道這樣解釋夠不夠清楚?

    另一個可以順便一提的,就是之前小弟應該有提過的,一個時脈經過除頻電路,頻率減半,其相躁會降低6dB。如下圖:
    (https://www.edn.com/perfect-timing-p...-measurements/)
    PN_divide.jpg

    在瞭解了相躁圖之後,就可以很容易解釋為什麼頻率減半,相躁就會降低6dB。

    假設一個10MHz時脈,有個1000Hz的相躁,最大偏差頻率為10Hz,也就是時脈會以1000Hz,在10Mhz+/-10Hz的頻率範圍內變動。所以其offset為1000Hz的相噪強度為-6 + 20*log(10/1000) = -46 dBc/Hz。而當這個時脈經過除頻電路,讓頻率原來的一半。這個時脈就會以1000Hz,在5MHz+/-5Hz的頻率範圍內變動。所以其offset為1000Hz的相噪強度就變成-6 + 20*log(5/1000) = -52 dBc/Hz,降低了6dB。


    小弟會盡量找時間寫第三部分作業 (其實剩下該寫的部分應該也不多了),希望不會再拖一年~
    此篇文章於 2022-08-24 01:26 AM 被 bchsieh 編輯。

  8.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9. #6715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35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iguma 查看文章
    我開始好奇樂之邦是不是就是那少數很在意阻抗控制的廠商?

    教授有DT2的屍體讓謝兄實測一下嗎?

    還是早就有樣本在他那了??
    Higuma兄您好,

    小弟手上有幾顆熱心網兄贈送給小弟研究的DT2屍體。但DT2是作為發射SPDIF訊號的角色,並非接收器,所以必須在開機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測量阻抗,才能得到正確的測值。專業用語叫做Hot TDR。所以小弟必須要有正常工作的DT2才能測量,DT2的屍體是無法測得有意義的數值。

  10.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6716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Higuma 查看文章
    我開始好奇樂之邦是不是就是那少數很在意阻抗控制的廠商?
    教授有DT2的屍體讓謝兄實測一下嗎?
    還是早就有樣本在他那了??
    我猜極大可能不是、或者說對樂之邦來說『阻抗控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理由非常簡單:我隨便拿一些讓『阻抗匹配』變得更亂七八糟的線材、轉接頭或裝置放在 DT2 與 DAC之間的同軸路徑,聲音當然會變差一些但是『基本性能』(聲音本質)仍然永遠不變。也就是說,DT2+亂七八糟的同軸線路徑,仍然狂電 其他DDC+最高級香寶寶同軸線。

    亂七八糟:包含了故意用RCA 母轉母把兩根RC線接成一條RC線、DT2=>同軸光纖轉換器=>DAC」....等等等。

    從『量子污染定理』來說,我傾向樂之邦徹底好狗運:莫名奇妙有最好的機制把 I2S編碼成 SPDIF後,SPDIF的每個方波都達到最少量子污染的理想境界。猜測可能是:

    1、SPDIF輸出路徑附近減少電源造成的電磁污染?

    2、SPDIF的物理線路摸到了最低污染路徑?

    3、I2S合成SPDIF的內部轉換天下無敵??

    4、己經得證的:I2S轉SPDIF絕對要非常單純。例如說,XMOS晶片可以自行輸出SPDIF,也可以傳到另一個FPGA再輸出SPDIF;只要是前者XMOS的聲音都很爛(不論價位!!)、後者的XMOS才能聽。

    樂之邦曾經也妄想用一片晶片就同時進行USB接收與SPDIF輸出,結果瘋狂當機或其他理由,再來的機器就不敢這麼做了。最新的樂之邦Monitor 09 Mark III就不知道怎麼設計的了。

  1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6717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6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進階的類比系統與進階的數位系統

    進階的類比系統與進階的數位系統


    昨天跑去新天新地唱片行,買了一大堆唱片,也見識了現在店裡的音響系統。唱片的心得分享在音樂區,這裡再來談談跟本討論串密切相關的音響問題。

    以我自己為準,數位系統之後的類比系統為:45萬元的AUDIOMAT MAESTRO 3 REFERENCE => 40萬的 AUDIOMAT SOLFEGE=>45萬的 JMR ORFEO Jubile。加上一大堆線材與電源處理,所以取一個大概數字稱為『兩百萬的界限』。然後就發現就算花到兩百萬,這套類比系統仍然配不上前端的數位系統。

    過了幾年,上述所有類比器材都出現了進階版,實際去聽真的每個都比我現有器材進階一級無誤!!如此完整全面進階我現在系統的就是box店的類比系統,數位系統之後的類比系統為:55萬元的AUDIOMAT MAESTRO 4 REFERENCE => 80萬的 AUDIOMAT SOPHER前後級=> 59萬的 JMR ORFEO GRANDE。加上一大堆線材與電源處理後,簡單來說就是『兩百萬的界限』往上一級變成『三百萬的界限』。

    於是出現有趣的對比:相對於BOX我是『落後的類比系統,進階的數位系統』,而BOX是『落後的數位系統,進階的類比系統』,兩種不同的音響系統聽起來會如何?

    簡單來說:如果音響素養僅止於空間感、音色、細節、質感.....這些說得出來的、常見的音響特質,那麼『進階的類比系統』一定贏!就算數位播放系統輸給我一大截,『進階的類比系統』就是有能耐播放出『更多的聲音細節』。

    然而,因為一直在玩絕對正確的數位系統與夠水準(兩百萬界限)的類比系統,讓我養成『全頻段正確性平衡』的音響素養。這下子可不得了!!無論『聲音細節』再怎麼輸給『進階的類比系統』,只有『進階的數位系統』才能達到『全頻段正確性平衡』,聲音才可以全面剁掉現場音樂會。

    而且還真的有專門宰殺『正確性不平衡』的唱片呢!就是 PHI 的香榭麗舍樂團錄音,例如馬勒四或莫札特交響曲。放其他唱片,除非非常熟悉兩套系統,否則多半還是會覺得『進階的類比系統』比較好聽。只有播放這種專門宰殺『正確性不平衡』的唱片,奇怪了?這唱片就是很普通、加料稍多、高頻悶然後音樂舞台很平面啊!?那有什麼高明的??問題是box親耳聽過中壢音響室播放這些唱片,知道那種可以電掉現場的音樂效果有多麼嚇人!奇了?『落後的類比系統,進階的數位系統』完全通過,『落後的數位系統,進階的類比系統』就完蛋了。

    依我看,這就是專門宰殺『正確性不平衡』的唱片。

    所以當習慣『正確性很平衡』之音響系統後,比較能理解『進階的類比系統』會遇到極限:無論類比系統再先進,數位系統幾乎就定生死了。當然了,這是非常超高難度的音響素養,不是隨便簡單輸鬆就可以得到的。只是再一次確認我們的jplay cat是絕對正確的,所以值得再一次大書特書。

    (end)

    p.s. 其實 M4R 真的把藍光機救回非常多!原先使用M3R時新天新地店裡的聲音根本沒有資格跟中壢音響室相提並論,但是加上M4R後居然很多音響特性(尤其是高頻細節)居然是我被超車了!!??可惜無論再怎麼救回來,數位播放的先天差距仍然是幾百萬元買不到的。

  14.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6718
    註冊日期
    2015-08-25
    文章
    15
    Thanks
    0
    Thanked 25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真是感謝bchsieh兄的豐富分享量測, 沒想到TASCAM這種專業的品牌在切換開關處理地這麼粗糙.
    理論上串並幾個電阻不會多佔甚麼空間,也不至於讓阻抗掉到14歐姆這麼離譜的數字說.....
    小弟也非音響行業, 當年倒的確修過電機電子的一些課程. 像您這樣認真實作並分享, 讓我受益良多!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alex0715兄您好,

    小弟後來有把CATV 75歐姆線經過F頭轉RCA頭插在Nano Dac上面測量,結果如下:
    附件 34058

    線材實測為76歐姆左右,F轉RCA的轉接頭因為是同軸結構,理論上會比很多用焊接或是用螺絲固定RCA頭的SPDIF線,在結構上更適合高頻數位傳輸。如同預期中,75歐姆線材和Nano Dac的搭配,並不會優於小白線+Nano Dac。而阻抗匹配最大的弱點還是在Nano Dac內的電路結構。

    看到alex0715兄認為可能在75歐姆的系統中,RCA頭/座造成的反射可能會比50歐姆的組合還好。小弟挖出了應該是目前小弟手中除了Nano Dac以外,有SPDIF輸入的機器:TASCAM US-366 。這是一台多軌數位/類比混音的機器。實機照片如下:
    附件 34059

    因為TASCAM是TEAC專精在專業錄音產品的子品牌,小弟猜測其SPDIF內部線路應該會盡量符合75歐姆規範才是。以下是CATV 75歐姆線接在TASCAM US-366上面的測量結果。
    附件 34060

    可以看到20GHz的結果中,阻抗先從75歐姆下降到50歐姆左右,再上升到110歐姆,然後再掉到12.5歐姆左右,接著再緩慢爬升到65歐姆,又出現一個小下陷到55歐姆,再重新爬回75歐姆。真是驚心動魄,峰迴路轉啊。前面75歐姆->50歐姆的部分,應該是RCA頭的阻抗變化,而上升到110歐姆,應該是RCA母座後方的結構所造成。而大幅度下降到12.5~14歐姆的地方,就是TASCAM US-366內部線路的問題了。原因應該跟Nano Dac類似,因為TASCAM US-366的背後也有個同軸/光纖的切換開關,照片如下:
    附件 34061

    沒想到,國際大廠的專業錄音器材的內部電路,似乎也不太注重阻抗匹配,只要信號能夠正常鎖定就好。這令小弟想起多年前在diyaudio曾經有國外網友搜集了各音響大廠的SPDIF輸出和輸入電路,沒想到很多設計根本完全不符合規範,這大概是各廠調出XX之聲的其中一種調音手段吧。

    所以小弟認為,使用RCA頭,無論是50還是75歐姆,都離合格的阻抗匹配有一大段距離。如果要有好的阻抗匹配,第一就必須捨棄RCA頭,第二必須尋找有好好遵守阻抗匹配原則設計電路的轉盤和DAC。



    alex0715兄您可能誤會小弟的意思了。小弟的意思是從Nano Dac內部跳過電路板電路,用同軸線直接連接RCA座和接收晶片,自己再補上終端電阻,這樣應該是最沒有問題的方法。

    小弟非電子電機科班出身,工作內容也不是相關產業。小弟純粹只是業餘愛玩而已。從alex0715兄的貼文看來,您應該是科班出身或是相關工作領域的專業人士。如果小弟的貼文內容有任何疏漏或是錯誤,還請您多多指教和指正。

  16.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lex0715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6719
    註冊日期
    2011-03-05
    文章
    81
    Thanks
    1,186
    Thanked 192 Times in 6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alex0715 查看文章
    HiHi~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木耳能聽得出差別與聽不出來的部分.

    喇叭系統 ( 目前樂之邦03 Plus USB DAC --> ES9028Pro DAC --> Luxman m03 後級 --> Kef LS50)
    明顯差別: 置換ES9028Pro DAC 內部I/V 及Buffer的OP運算放大器, DAC至後級及喇叭線加粗.
    略感差別: 用電視附送小黑AV線(CVBS)vs. CATV用75ohm線 作為S/PDIF線
    沒感覺差別: 自製超短平行雙線SPDIF(無阻抗控制) vs CATV用75ohm線 作為S/PDIF線

    耳機系統 (目前樂之邦10 DAC耳擴一體 --> Senheisser HD650, 之前曾用樂之邦01 USD+Nano DAC+HP10耳擴)
    明顯差別: Nano DAC-HP10 直連connector
    略感差別: Nano DAC內部加固態電容穩壓, Y型USB線另加adaptor供電DAC
    沒感覺差別: 自製黑曜石接地盒對壁插加強接地

    自製的超短平行雙線傳輸SPDIF信號, 我是選用傳電流用的粗銅線確保超低電阻. 但其平行線的電磁波場型與RCA接頭的cylindar場型完全不同, 受限我的耳力或設備/場地的鑑別度, 我已察覺不出差別. 所以最後我的選擇就是用CATV業者提供的線來傳SPDIF, 因為對他們而言如果線的阻抗偏離標準規格太遠, 則傳輸距離放大到百公尺以上時其後果是信號不良客戶抱怨. 就算沒TDR我也比較能放心這些cable的阻抗控制不會太差, 價格又超便宜~
    看了設備清單,alex0715 已具經濟實力了! 03 Plus 是少見款(不是 03 US Plus),前陣子找資料剛好翻到,才知這少有討論的型號。 請問 ES9028Pro DAC 也是對岸產品嗎? Luxman M-03!! 初次看到這產品,網上照看來是頗驚人的分量!! LS50 網上較常見搭配此喇叭,不過只看過(網路或偶而經過店面),沒聽過發聲。

    RC NANO-DAC 與 樂之邦 01 USD 的部分,覺得較可惜,從之前的照,自製 USB 電源/訊號分離線,再加固態電容,還有樂之邦拆殼加固態電容,都是重點嘗試。 請問 USB 2.0 線應較容易製作,為何之前卻選 USB 3.0 線呢? 另紅色電路板、光纖座與 MULINK 的接頭..,這是改版的 01 USD!! 之前我買到舊版! 搖頭~ 對樂之邦的印象,通常較敏感,Hi Fi 走向,會反映連接設備的情況,請問有嘗試 DIY HP10 嗎?

    RC NANO-DAC 也屬敏感裝置,最早 STSD 曾為 NANO-DAC 辦過電源供應器團購。 反映電源供應器的差異這點,曾試過幾款較 MES30A 便宜的產品(工業型或變壓器型),全部會改善或改變,也會有走向差異。 bchsieh 也曾於 2017 提供 NANO-DAC 的想法如下: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justin31566兄您好,

    nano dac以這個價位來說極為超值,但仍然有其天限。
    雖然用了WM8804這顆內部鎖相電路jitter為50ps的數位接收器,但參考時脈卻是一顆台幣5元的12MHz被動振盪器。
    也就是說,nano dac的內部jitter其實並不小。
    而當nano dac的內部jitter已經大於輸入信號jitter的好幾倍的時候,輸入信號的jitter再更小,也就沒太大意義了。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您聽不出差別的原因。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 ---
    nano dac如果要改更高級的參考時脈當然可以,但內部供電品質不佳空間不足,改成外接時脈最簡單。
    但是重點是:
    1. 這串以小弟斗膽揣摩教授的初衷,是致力於使用每個人都買得到的產品得到最好的效果。比較複雜的DIY改機應該算是偏離主題了。
    2. nano dac是否值得花這些心思去改機?這也有待商榷。當然也許改機之後是另一個天地,但還沒試過之前,誰也不敢說。
    關於超短同軸線這點,在之前匹配文後,看到 alex0715 回應,想起以前因好奇 RCA 公轉公 接法而購入 RCA 公轉公 接頭。 翻找一番後,挖出來測測 NANO-DAC,不是在類比輸出端,而是數位同軸端。 少了那條同軸線,真不太好接。 一是 NANO-DAC 的電源線,另一是類比訊號線不夠長(RC 1M 小白線),三是 E5300 的同軸 RCA 座本身就有些晃。

    使用上雖不便,聲音卻是另一回事,整體有提升外,低頻範圍(聚焦、細節跟表現力..)是有意思與小意外的改善,加分!!


    寫到這,好奇想請問 alex0715 有嘗試訓練聽感嗎? 會問這,是回想以前 DIY KECES UAB 時,雖未意識那在訓練聽感,但那段時期改零件,試聽,再改再試聽的循環,從結果論卻是訓練。 先天條件因人而異,後天仍有相當比重。 當然,也許走平價路線,不時東改西改,才會持續被訓練~

    alex0715 已踏入我難碰觸的高度了! 以網上價位論,LS50 不論是官方 5W 多,或網拍 2W 多,即使是後者,也幾近我整套第二系統。 寫這是提供一個比較背景,也為一個中心想法,一個從 KECES UAB 那時反思後的想法,也確定了持續至今的路線。

    經濟實力非唯一指標,就算是 平價與相對便宜 的產品,同樣有潛力與樂趣。 DIY 是加分,不 DIY 也有可能性,端看使用者想法。

    一些想法加減如下:

    1. 經濟實力 無疑是大加分。
    2. 不同區間都能找到樂趣,無須妄自菲薄(對我自己啦!)。
    3. 樂趣 存於樂觀正向的心態,存於投入的心力,也存於探究程度。
    4. DIY 可能突破原廠侷限,就看能走多遠?
    5. 速食與慢活,都是種路線,但累績經驗無捷徑,選擇適合個人天性的路。

    以上共勉之。
    此篇文章於 2022-08-28 04:21 PM 被 07080722 編輯。
    萬年小小打雜工....

  1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07080722 For This Useful Post:


  19. #6720
    註冊日期
    2015-08-25
    文章
    15
    Thanks
    0
    Thanked 25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好高興有同好在嘗試類似的方向, 簡單答覆您的詢問:

    1. ES9028Pro是對岸土炮產品沒錯
    2. 用USB3.0的線是因為那時看到Psycho老師建議3.0應該會優於2.0
    3. HP10沒DIY過, 它壞了後有拆開來看, 覺得真要改的壞應該要先換掉那看來廉價的AC轉DC電源
    4. 沒特意有系統地訓練聽感. 勉強真要說的話, 曾與朋友試著雙盲看能否分辨出MP3 & wave (還好我可以穩定答對, 但其實眾測試者中少於一半可以).


    謝謝老兄的互勉,自己DIY一方面是嘗試不同的改機看有甚麼改變本身就有趣, 二來是想看能不能找出便宜大碗的作法來省荷包.
    真好在這裡可以看到好多資訊~
    接下來的升級, 目前在評估是不是要用Topping D90SE這類的量測數字超高分DAC, 來一次解決土炮9028pro DAC電源普通及未來升級I2S的問題……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看了設備清單,alex0715 已具經濟實力了! 03 Plus 是少見款(不是 03 US Plus),前陣子找資料剛好翻到,才知這少有討論的型號。 請問 ES9028Pro DAC 也是對岸產品嗎? Luxman M-03!! 初次看到這產品,網上照看來是頗驚人的分量!! LS50 網上較常見搭配此喇叭,不過只看過(網路或偶而經過店面),沒聽過發聲。

    RC NANO-DAC 與 樂之邦 01 USD 的部分,覺得較可惜,從之前的照,自製 USB 電源/訊號分離線,再加固態電容,還有樂之邦拆殼加固態電容,都是重點嘗試。 請問 USB 2.0 線應較容易製作,為何之前卻選 USB 3.0 線呢? 另紅色電路板、光纖座與 MULINK 的接頭..,這是改版的 01 USD!! 之前我買到舊版! 搖頭~ 對樂之邦的印象,通常較敏感,Hi Fi 走向,會反映連接設備的情況,請問有嘗試 DIY HP10 嗎?

    RC NANO-DAC 也屬敏感裝置,最早 STSD 曾為 NANO-DAC 辦過電源供應器團購。 反映電源供應器的差異這點,曾試過幾款較 MES30A 便宜的產品(工業型或變壓器型),全部會改善或改變,也會有走向差異。 bchsieh 也曾於 2017 提供 NANO-DAC 的想法如下:





    關於超短同軸線這點,在之前匹配文後,看到 alex0715 回應,想起以前因好奇 RCA 公轉公 接法而購入 RCA 公轉公 接頭。 翻找一番後,挖出來測測 NANO-DAC,不是在類比輸出端,而是數位同軸端。 少了那條同軸線,真不太好接。 一是 NANO-DAC 的電源線,另一是類比訊號線不夠長(RC 1M 小白線),三是 E5300 的同軸 RCA 座本身就有些晃。

    使用上雖不便,聲音卻是另一回事,整體有提升外,低頻範圍(聚焦、細節跟表現力..)是有意思與小意外的改善,加分!!


    寫到這,好奇想請問 alex0715 有嘗試訓練聽感嗎? 會問這,是回想以前 DIY KECES UAB 時,雖未意識那在訓練聽感,但那段時期改零件,試聽,再改再試聽的循環,從結果論卻是訓練。 先天條件因人而異,後天仍有相當比重。 當然,也許走平價路線,不時東改西改,才會持續被訓練~

    alex0715 已踏入我難碰觸的高度了! 以網上價位論,LS50 不論是官方 5W 多,或網拍 2W 多,即使是後者,也幾近我整套第二系統。 寫這是提供一個比較背景,也為一個中心想法,一個從 KECES UAB 那時反思後的想法,也確定了持續至今的路線。

    經濟實力非唯一指標,就算是 平價與相對便宜 的產品,同樣有潛力與樂趣。 DIY 是加分,不 DIY 也有可能性,端看使用者想法。

    一些想法加減如下:

    1. 經濟實力 無疑是大加分。
    2. 不同區間都能找到樂趣,無須妄自菲薄(對我自己啦!)。
    3. 樂趣 存於樂觀正向的心態,存於投入的心力,也存於探究程度。
    4. DIY 可能突破原廠侷限,就看能走多遠?
    5. 速食與慢活,都是種路線,但累績經驗無捷徑,選擇適合個人天性的路。

    以上共勉之。

  20.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alex0715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