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頁,共714頁 第一第一 ... 169569619659667668669670671679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6,681 到 6,690 共計 7137 條
  1. #6681
    註冊日期
    2011-03-05
    文章
    81
    Thanks
    1,186
    Thanked 192 Times in 68 Posts

    預設 75 ohm 與 匹配,心中多年的疑問?

    這篇文和上篇文原該放到 音響科學的調整 那討論串,但上次發文就出錯,這次發文又跟這串裡的內容相關,那就繼續錯置下去。

    2021 二月的爆進文至今,又過去一年半了! 爆進持續了大概半年吧! 經不斷調整與修改數月,發文後又進了多少階? 已難算,也不太是重點了! 又累積多次驚喜後,詫異能突破至此,再次推估後,則相信還有更多可突破處,只是.. 誘人又費心的未知呀! 2021 八月開始處理其他事,爆進就暫停。

    爆進期內有一實驗,出於存在許久的疑問與好奇心,基於串內部分討論與重要量測數據,且查看相關條件後,再進行測試與體驗。 實驗的關鍵字 Impedance 曾在上次發文末提及,要從哪兒寫起呢~ 大概要從入門往事與網上看音響相關資訊開始,那時對音響的印象,只有四個字 高不可攀!! 偶爾從友站看些討論,從未敢起任何念頭,另一路 PC 盛行,種種音效卡上市,甚至 PC 轉音響類產品也出現了!!

    要再提起 KECES USB DAC,它讓想一窺音響世界的人(包含學生族群),有機會從平價範圍來動手嘗試。

    KECES UAB 就是我音響的起點(只是接觸時已近尾聲),也是之後加入 MY-HiEND 的要件。 寫到 UAB 就因其牽涉數位訊號(PC USB),那時最讓人好奇與疑問的討論有兩種,一種是 USB 線,另一種就是 SPDIF(同軸) 線。 曾經有過一次討論,在場有人接觸音響,也有人未接觸,討論的就是數位線如何對聲音產生影響? 那時我對此是難以置信(奇聞軼事?),持疑? 而當場討論者則持否定想法,就如以往的討論,數位是零與一的訊號。 我算相對保守的人,想法上高度持疑,卻也保留那一絲彈性,可能因體驗後出現反證。 那時期從未用喇叭,比較過任何線,不論是數位或類比。

    接觸 KECES UAB(一號機完工)後,衍伸 兩聲道 RCA 類比訊號線 的加入,也觸發了某次好奇的嘗試。 忘了什麼原因? 忽然想試試 RCA 類比訊號線 聽得出不同嗎? 就用 UAB 接 品嘉 Pro Co 千元左右的線,再加個鐵三角 RCA 轉 3.5mm 轉接頭,用來接創巨的電腦喇叭。 也忘了比較哪款線(只確定價位在 Pro Co 之下)? 聲音出來不久..心頭一驚!! 聽起來真的不同耶! 透度跟隱約的空間感,換線前並無此感! 那初次衝擊,我體驗到喇叭換訊號線,聲音會不同!!! 不同的訊號線,聽感會不同!! 回憶那或是一個轉換點,往後多年的想法開始轉變為 即使是無法解釋的現象,若感受得到,其便可能存在

    一直不太想去比較數位線,從最早的 USB,同軸線,LAN,SATA,又或是光纖線。 一但比較出差異,就又多了一個須注意的因素,而 USB、LAN、SATA 可都有不少較平價( 3C 類)的選項。 只是該來的躲不掉,USB、LAN、SATA..,或多或少通通比較過了,通通有差異!! 莫可奈何呀! 累積越多體驗,反證轉趨正常,彈性則越來越好。

    寫較多往事,是回憶一個因 而生的思想轉換過程。 有感受過嗎? 有去體會嗎? 相信自己的感覺嗎?


    數位同軸線
    常常看到網上討論會繞著 75 ohm 這點,至於源由為何? 相信很多人可寫得頭頭是道,這不再著墨,接著會討論到匹配,跟什麼匹配呢?

    以最簡單的三件式組合為例 E5300 –> RC 小白線 --> RC NANO-DAC

    便是與 轉盤 或 DAC 匹配,跟著有趣的情況出現了!! 討論多會集中在 同軸線 是否符合 75 ohm? 進一步或許會討論 RCA 頭(公或母) 是否符合 75 ohm? 然後就討論 聽起來如何? 那還會再討論其他項目嗎?

    好像沒有了..,好像沒有了? 有沒有奇怪的感覺? 有沒有覺得討論似乎沒什麼結果? 除了 聽起來如何 這部分,是使用者的實際經驗。 那同軸線是否符合 75 ohm 這點有結果嗎? 好像沒有耶!! 沒有結果耶!! 一個無解答的點,卻頻繁出現在各討論..,那提這點的意義為何? 希望別人提供答案嗎? 再者,預設 同軸線 須為 75 ohm,這預設為真嗎? 還有上面列的是 三件式,那為什麼只討論 同軸線? 有討論 轉盤(E5300)嗎? 有討論 DAC(RC NANO-DAC)嗎? 好像很少呢~ 這些疑問擺在心中多年,直到去年那實驗。

    DIY 的人不少,電學背景深厚的人似也頗多,那為何討論稀少呢? 當然! 若去翻找國外論壇,相信會更豐富,那國內討論稀少的原因在哪兒呢? 疑問? 我大概找不出原因吧! 繼續上面的疑問,若要討論 轉盤 與 DAC,那 RCA 或 機內佈線 是否符合 75 ohm? 網上不討論,也 預設 兩者皆 75 ohm 嗎? 這預設為真嗎? 想想以往看過的討論,對三組件任一者的實際狀態,似通通無法判斷,只寄望廠商設計或提供資訊。 轉盤 與 DAC 不會特別說明,同軸線有的廠商會說明(或線身有標示),但也不少未說明。 好奇去翻了下 Real Cable 的網頁,現存兩款同軸線,一有說明是 75 ohm,一線身標示 75 ohm。

    身處如此被動的使用者,只討論 聽起來如何 不是較省事? 若想用科學來佐證聽感,假設、量測、試做、比對與驗證,印象中這幾點在過去相關討論裡,稀少也相當有限。 量測 是最困難的一點,所以少有數據可參考,那能 驗證 75 ohm 這預設(假設) 嗎? 難! 最後討論的還是 聽起來如何? 這迴圈讓人難以言喻呢! 思考背後可能原因

    1. 量測儀器 => 這是最困難的一點。 若有相關領域的朋友或概念,這些儀器一般人難以負擔,需學術研究單位或企業才會準備。
    2. 相關背景 => 電學與量測,看以往討論裡,多少人符合相關背景呢?
    3. 討論參與 => 觀察些網上高手,少討論,或轉趨低調與潛水,不論原因為何? 都是討論串的損失。


    Impedance
    繼續寫這名詞的部分,若想討論 轉盤 或 DAC,就必需寫到 佈線 與 RCA 接頭。上面同軸線孜孜念念的 75 ohm,不管是線、轉盤或 DAC,通通需用 RCA 接頭。 但去找 RCA 接頭,又標明是 75 ohm 的屈指可數,而有多少線、轉盤 或 DAC 有這些接頭的蹤跡? 撇除標明 75 ohm 的廠商,看看 Amphenol,Neutrik(REAN) 與 Switchcraft 的 RCA 接頭,有寫這類資訊嗎? 大廠如前三家是這情況,對預設 轉盤 或 DAC 是 75 ohm,我是存疑的。

    接頭若非 75 ohm,那佈線會設計成 75 ohm? 如果有電腦或 3C 家電業界的朋友,或可問問若產品裡有數位同軸,佈線有 75 ohm 的設計嗎? 答案很可能是沒有喔! 實際設計的可能是 50 ohm! 對,50 ohm

    基於此,對 E5300 是否為 50 ohm 的設計? 是一個我擺在心中待實驗的 假設

    上面寫的討論缺缺三原因,電學與量測相關知識需個人努力,DIY 實做的技能靠練習,在此不贅述。 對一個無接觸相關產業,無量測儀器的使用者,要怎麼去實驗?

    1. 尋找有無想實驗 轉盤或 DAC 的原廠維修手冊
    2. 直接拆開外殼,從機板上去做逆向工程(需有基礎相關背景)

    上列兩點僅能對原廠 佈線 外的部分做些判斷,佈線與零件組合後的情況,因無儀器設備,只能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去試。 網上曾看過他人分享些方法,但這就不寫了! 那門檻較高,能到那一步的人,應能自行探索了!

    以實際情況論,若不管 轉盤 與 DAC 的設計,僅做 數位同軸線 的實驗,該把 75 ohm 也視作一項參數,而非去預設 75 ohm。 無法驗證的數據,只能視為實驗中的一項參數。 實驗中盡可能提供 線材 與 接頭 完整資訊,而比較 聽起來如何? 推論 匹配 接近與否? 避免討論數據,因為無法驗證。 有多少資訊? 做合適的推論,這樣也能進行實驗。

    E5300 麻煩人幫忙做些判斷,可能是 50 ohm 的設計,那搭配 RC 的小白同軸線,似達到匹配。 在此謝謝 bchsieh 近五年前 RC 小白同軸線的量測資訊(但我忘了是哪位提供小白線?),讓這次實驗有數據直接參考。 三組件裡已有兩組件屬 50 ohm 範圍,那剩下的 RC NANO-DAC 又屬那種設計呢?

    爆進期始於對 RC NANO-DAC 動刀,殼當然已經拆了! 同樣無法量測,只能從線路上去判斷。 關鍵點是一顆電阻,設計可能是 75 ohm,所以這邊需 試做,調整為 50 ohm 範圍。 調整好,心情雀躍的準備 比較與驗證,會是怎樣的聲音呢?

    一開聲...,就是這微觀感!! 即使用平價系統如我,也能有此體驗。 上面種種就為了這最後一刻,在有限經驗裡,最貼近此狀態的敘述。

    就像聽了 RC CHEVERNY 後,再換上 RC CHENONCEAU 開聲的那刻。 一個微變化的世界,細語呼喚著,聽吧! 感受吧! 去探索與體會吧!

    有沒有誇張亂語感? 哈! 以下再整理之前 bchsieh 分享過的相關資訊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如果是RCA頭?由於RCA頭並非標準高頻端子,所以除了一兩家廠商能把RCA端子做成符合50/75ohm的規範,其他的不可能符合規定。
    基本上,音響數位訊號用RCA端子,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一般設計的RCA端子的阻抗約為40~50歐姆左右,而大部分的SPDIF輸出入端子,用的都是這種普通設計的RCA座。
    所以,如果中間的SPDIF數位線,用的是50歐姆的線身和RCA頭,
    也許更適合使用一般RCA座的SPDIF端子,理論上反射的地方會更少。
    以上為小弟的胡亂猜測。
    -– 恕刪 --
    聽過阻抗完全匹配的SPDIF的聲音,就回不去了....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基本上,這三條線材的阻抗都算是很接近75歐姆的規格。但越接近75歐姆聲音就越好嗎?這就不一定了。
    小弟認為原因至少有二:

    1. 接頭符合75歐姆規格嗎?基本上小弟還沒找到實測值為75歐姆的RCA母座,甚至連70歐姆的都沒有。一條真75歐姆的線接到非75歐姆的座上,還是一堆反射。所以現在重點反而不是「線材是不是真75歐姆」,而是「座」和「線材」兩者的阻抗有沒有接近?兩者阻抗越接近反射就會越小。以一般RCA母座來說,阻抗普遍低於70歐姆,所以有可能使用阻抗偏低的線材,反而反射比較小也說不定。

    所以,如果您的DAC/轉盤所使用的母座是RCA座,而不是標準的75歐姆BNC座,實測線材阻抗值是否為75歐姆,其參考意義相對上就小了許多。

    2. 導體材質。尤其是同軸線的負極材質,肩負著兩台機器之間地線電位的平衡以及傳導雜訊抗干擾的重任。材質好壞也會直接影響最終的音質表現。
    結論
    多年來的疑問與存疑,終於透過這次實驗找出部分答案。 但也要自嘲,居然過這麼久,才鼓起勇氣做實驗。 實驗中找到了什麼? 發現了什麼? 條列整理如下

    1. 預設 數位同軸線 impedance 為 75 ohm?
    是,也否。 RC 小白同軸線 為 50 ohm 範圍,其他進階款則為 75 ohm 範圍。

    2. 預設 轉盤 數位同軸 impedance 為 75 ohm?
    否,Samsung E5300 數位同軸 為 50 ohm 範圍。

    3. 預設 DAC 數位同軸 impedance 為 75 ohm?
    是,RC NANO-DAC 數位同軸 為 75 ohm 範圍。

    4. 使用同一條 數位同軸線,原始設定狀態 與 接近匹配狀態,有無聽感上差異?
    有,即使在平價系統上,聽感上差異會令人選擇 接近匹配狀態。

    5. 不同組件的數位同軸設計,impedance 不一定一致,需依各組件設計做判斷與調整。

    使用 RC 數位同軸線 的 RC 友是具優勢的! 有提供線的熱心網友與 bchsieh 專業的設備與測量,量測資訊 bchsieh 已通通分享在討論串裡。 RC 小白線 屬其中特例,但以實驗中的搭配,也有機會接近 匹配。 使用 RC 其他進階型號的 RC 友,也能依據相關資訊,用科學、用數據檢視各自的系統。

    最後,75 ohm? 50 ohm? 用這句話結尾。

    用不確定的預設起頭,又沒法做確認與實踐,那只會淪為空談吧?
    此篇文章於 2022-08-03 07:23 PM 被 07080722 編輯。 原因: 補充與完整全文
    萬年小小打雜工....

  2.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07080722 For This Useful Post:


  3. #6682
    註冊日期
    2020-12-31
    文章
    186
    Thanks
    307
    Thanked 505 Times in 168 Posts

    預設

    我還是看不懂你的手機是『遙控CONTROL PC的JLAYMINI』?還是『控制由NAS PC抓檔案再從AUDIO PC輸出聲音』?
    報告教授,手機 app 應該是控制在 control PC 上運行的 JPlay Femto server 服務,把檔案送到 audio PC 輸出聲音。實際上經過哪些步驟,我也一知半解……大概沒用到 JPlay Mini。


    來中壢聽聽看兩種模式的對比,再去你家聽聽看另一種對比?
    喬時間!來我家時順便聽一下新的數位錄音用 LP 和 JPlay 播的差異。

  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quad For This Useful Post:


  5. #6683
    註冊日期
    2022-08-02
    文章
    2
    Thanks
    0
    Thanked 5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不好意思打擾各位前輩討論
    很可惜 最近我才發現這個討論串寶庫
    在2018年時,不才於PTT耳機版分享一些電腦訊源優化的一些心得,如下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38169926.A.9B5.html

    當時耳機版版友也是議論紛紛,那時還有很多疑惑與未探索的區塊
    近期看了這討論串後收穫良多,並有豁然開朗之感
    usb hub也非常有效 ,在耳機圈大多用線聖jitterbug跟電訊分離了事
    usb hub的效用比那大多了
    從2011那時還很多設備沒解碼無損格式,數位流也還不是主流
    http://www.andaudio.com/phpbb3/viewt...Ly6eTOuG4e7JPc
    我會再好好細讀研究前輩們,這六百多頁的心血
    謝謝前輩們的分享

  6.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lf25231 For This Useful Post:


  7. #668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請別客氣!只是一點進 lf25231提供的那個討論串就昏倒,怎麼那麼多鬧場的??...

    請千萬不要從頭看!!

    這個討論串好像是從DOS時代談OS一樣,前幾年的只有歷史意義或學術意義,最實用的都是最近三年的討論。

    引用 作者: lf25231 查看文章
    不好意思打擾各位前輩討論
    很可惜 最近我才發現這個討論串寶庫
    在2018年時,不才於PTT耳機版分享一些電腦訊源優化的一些心得,如下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38169926.A.9B5.html

    當時耳機版版友也是議論紛紛,那時還有很多疑惑與未探索的區塊
    近期看了這討論串後收穫良多,並有豁然開朗之感
    usb hub也非常有效 ,在耳機圈大多用線聖jitterbug跟電訊分離了事
    usb hub的效用比那大多了
    從2011那時還很多設備沒解碼無損格式,數位流也還不是主流
    http://www.andaudio.com/phpbb3/viewt...Ly6eTOuG4e7JPc
    我會再好好細讀研究前輩們,這六百多頁的心血
    謝謝前輩們的分享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9. #6685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2
    Thanks
    3,509
    Thanked 5,477 Times in 1,850 Posts

    預設 這個討論串真的不能從頭看,因為資訊一直在進步!!

    這個討論串真的不能從頭看,因為資訊一直在進步!!

    話說因為中毒後整個重灌CONTROL PC,再次確定2019-12-05 gangster.tank 提供的 Windows 10 企業版 LTSC 長期服務 是很容易得好聲的 OS。原先gangster.tank 提供的下載連結沒了,網路上一找:GOOGLE "windows10 簡化版",找到巴哈姆特站的曉亦夏風提供的精簡版: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4971603

    然後就測試 Windows 10:的 『• 極度精簡』版,它源自:
    發布時間:2021/08/04
    版本:Windows 10 LTSB 2016
    組建:14393.0
    大小:1.03GB

    安裝成功後,測試JPLAY CLASSIC模式完全正常,居然無法安裝Chrome!!??反正只會用到jplay與foobar2000。

    今天下午認真一測試,不得了!!直接把優化過的gangster.tank 提供的 Windows 10 企業版 LTSC電到天邊去........

    這麼精簡的os,我只進行usb電源優化與高性能供電,網卡設定了full 100m,ok!這樣子就把先前辛苦優化的os全電掉了,他XXX的..................

    所以再說一次:這個討論串真的不能從頭看,因為資訊一直在進步!!

  10.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6686
    註冊日期
    2017-02-07
    文章
    251
    Thanks
    447
    Thanked 416 Times in 220 Posts

    預設

    忘記這個問題有沒有被討論過...感覺好像有...?
    那就是:Jplay能不能灌在Linux系統上面?
    教授之所以抱著Windows系統不放,一個主因也不過就是「Jplay只能在Windows上面跑」。

    但大家也知道,Windows系列並不適合拿來做特定/單一工作。因此才會有「越簡化的Win10聲音越好」這種現象。
    只不過多數使用者並沒有厲害到可以做到簡化Win10這個程度。
    所以我在想,如果Jplay可以相容在Linux上面,我猜那應該會更厲害才對?
    不過這個我猜應該只有Jplay作者本身有意願開發Linux版本才有機會?

  1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yuntree For This Useful Post:


  13. #6687
    註冊日期
    2022-08-02
    文章
    2
    Thanks
    0
    Thanked 5 Times in 2 Posts

    預設

    是的 前輩我有看到紅字強調
    這討論串 時時進步與超越,大家有目共睹
    一方面是我對演進也算有興趣
    另一方面也能了解改善的過程、是為何改善、改善了什麼
    當然研讀會著重於較新的研究成果
    前輩很細心,相關文章最新版本或組合都有標記或強調
    謝謝

  14.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lf25231 For This Useful Post:


  15. #6688
    註冊日期
    2020-12-31
    文章
    186
    Thanks
    307
    Thanked 505 Times in 168 Posts

    預設

    不過這個我猜應該只有Jplay作者本身有意願開發Linux版本才有機會?
    這是在 JPlay 論壇上查到,2016年的時候 JPlay 的 Josef (好像是主要的 programmer)對於為什麼不開發 Linux 版本的回覆:
    Was discussed long time ago - in short, many nice Windows optimisations (e.g. Kernel Streaming, Xtream & ULTRAStream Engines in JPLAY, AO & Fidelizer scripts etc) are not even possible with Linux so it's rather questionable if end result would be an improvement....

  16.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dequad For This Useful Post:


  17. #6689
    註冊日期
    2017-02-14
    文章
    563
    Thanks
    1,660
    Thanked 1,638 Times in 458 Posts

    預設

    教授提供的 "Windows 10:的 『• 極度精簡』版",我也下載測試了。
    我覺得『• 極度精簡』比我之前提供的LTSC,在聽感上更HIFI,細節、音場、爆發力、線條感、動態、下潛深度都更好。
    但也超級不方便使用,起碼Chrome是真的無法正常使用,顯卡驅動也無法安裝,好在JPLAY跟EAC都能正常執行。
    為了兼顧方便使用,我把LTSC跟極度精簡分別安裝在同一個SSD的不同磁區,隨時切換使用。

    另外提供極度精簡LTSB以及我之前分享LTSC不同rip的檔案,供各位比對參考聽感。
    唱片是B RECORDS_LBM018:

    1.LTSC_track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Ip...ew?usp=sharing

    2.LTSB(極度精簡)_track01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Ip...ew?usp=sharing

    以上rip檔案都是在同樣BIOS設定下rip出的,使用BDR-S13J-X光碟機。

    而且極度精簡版LTSB的rip拿去LTSC的系統播放,會殺音響,回來極度精簡LTSB的系統用JPLAY播放則可以完整聽到弦樂的速度感,在LTSC是偏糊的。

    鋼琴的部分也變得更完整。

    另外補上之前失效的LTSC OS檔案: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NW...w?usp=drivesdk

    其實記憶體時序我調到第二時序完美的時候,聽感上還是不夠理想,只有第三時序也縮緊才會讓聲音變得是我想要的(更多細節、音場更寬、更優美)。
    此篇文章於 2022-08-10 04:58 PM 被 gangster.tank 編輯。

  18.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gangster.tank For This Useful Post:


  19. #6690
    註冊日期
    2015-08-25
    文章
    15
    Thanks
    0
    Thanked 25 Times in 11 Posts

    預設

    謝謝這篇硬核的阻抗匹配論證. 拙見小小補充, 阻抗不匹配的反射也跟那段不同阻抗傳輸線的長度有關. 即RCA接頭即使阻抗並不符合, 由於其總長度約莫2公分之內, 比起數位SPDIF的基頻波長短很多, 其造成信號反射相較50~200公分的信號線較不顯著. 至於SPDIF的基頻約多少, 要看其方波邊緣的rise/fall時間長短而定. 假定buffer IC的slew rate為20V/us, 且驅動-0.5V~0.5V的S/PDIF電位, 則基頻為 (0.5+0.5)*2/20 Mhz=0.1 Mhz, 對比光速後可得基頻波長為15公尺. 要到第九次諧波, 其波長才到達1.5公尺接近線材長度.......簡單結論, S/PDIF線材與USB DAC & DAC IC之終端電阻的匹配還是最重要, 大過RCA connector與PCB trace(如果沒拉很長). 當然理論歸理論, 有條件的電子玩家用TDR (time domain reflector) 及頻譜分析儀做實際的量測更能確保信號品質.

    引用 作者: 07080722 查看文章
    這篇文和上篇文原該放到 音響科學的調整 那討論串,但上次發文就出錯,這次發文又跟這串裡的內容相關,那就繼續錯置下去。

    2021 二月的爆進文至今,又過去一年半了! 爆進持續了大概半年吧! 經不斷調整與修改數月,發文後又進了多少階? 已難算,也不太是重點了! 又累積多次驚喜後,詫異能突破至此,再次推估後,則相信還有更多可突破處,只是.. 誘人又費心的未知呀! 2021 八月開始處理其他事,爆進就暫停。

    爆進期內有一實驗,出於存在許久的疑問與好奇心,基於串內部分討論與重要量測數據,且查看相關條件後,再進行測試與體驗。 實驗的關鍵字 Impedance 曾在上次發文末提及,要從哪兒寫起呢~ 大概要從入門往事與網上看音響相關資訊開始,那時對音響的印象,只有四個字 高不可攀!! 偶爾從友站看些討論,從未敢起任何念頭,另一路 PC 盛行,種種音效卡上市,甚至 PC 轉音響類產品也出現了!!

    要再提起 KECES USB DAC,它讓想一窺音響世界的人(包含學生族群),有機會從平價範圍來動手嘗試。

    KECES UAB 就是我音響的起點(只是接觸時已近尾聲),也是之後加入 MY-HiEND 的要件。 寫到 UAB 就因其牽涉數位訊號(PC USB),那時最讓人好奇與疑問的討論有兩種,一種是 USB 線,另一種就是 SPDIF(同軸) 線。 曾經有過一次討論,在場有人接觸音響,也有人未接觸,討論的就是數位線如何對聲音產生影響? 那時我對此是難以置信(奇聞軼事?),持疑? 而當場討論者則持否定想法,就如以往的討論,數位是零與一的訊號。 我算相對保守的人,想法上高度持疑,卻也保留那一絲彈性,可能因體驗後出現反證。 那時期從未用喇叭,比較過任何線,不論是數位或類比。

    接觸 KECES UAB(一號機完工)後,衍伸 兩聲道 RCA 類比訊號線 的加入,也觸發了某次好奇的嘗試。 忘了什麼原因? 忽然想試試 RCA 類比訊號線 聽得出不同嗎? 就用 UAB 接 品嘉 Pro Co 千元左右的線,再加個鐵三角 RCA 轉 3.5mm 轉接頭,用來接創巨的電腦喇叭。 也忘了比較哪款線(只確定價位在 Pro Co 之下)? 聲音出來不久..心頭一驚!! 聽起來真的不同耶! 透度跟隱約的空間感,換線前並無此感! 那初次衝擊,我體驗到喇叭換訊號線,聲音會不同!!! 不同的訊號線,聽感會不同!! 回憶那或是一個轉換點,往後多年的想法開始轉變為 即使是無法解釋的現象,若感受得到,其便可能存在

    一直不太想去比較數位線,從最早的 USB,同軸線,LAN,SATA,又或是光纖線。 一但比較出差異,就又多了一個須注意的因素,而 USB、LAN、SATA 可都有不少較平價( 3C 類)的選項。 只是該來的躲不掉,USB、LAN、SATA..,或多或少通通比較過了,通通有差異!! 莫可奈何呀! 累積越多體驗,反證轉趨正常,彈性則越來越好。

    寫較多往事,是回憶一個因 而生的思想轉換過程。 有感受過嗎? 有去體會嗎? 相信自己的感覺嗎?


    數位同軸線
    常常看到網上討論會繞著 75 ohm 這點,至於源由為何? 相信很多人可寫得頭頭是道,這不再著墨,接著會討論到匹配,跟什麼匹配呢?

    以最簡單的三件式組合為例 E5300 –> RC 小白線 --> RC NANO-DAC

    便是與 轉盤 或 DAC 匹配,跟著有趣的情況出現了!! 討論多會集中在 同軸線 是否符合 75 ohm? 進一步或許會討論 RCA 頭(公或母) 是否符合 75 ohm? 然後就討論 聽起來如何? 那還會再討論其他項目嗎?

    好像沒有了..,好像沒有了? 有沒有奇怪的感覺? 有沒有覺得討論似乎沒什麼結果? 除了 聽起來如何 這部分,是使用者的實際經驗。 那同軸線是否符合 75 ohm 這點有結果嗎? 好像沒有耶!! 沒有結果耶!! 一個無解答的點,卻頻繁出現在各討論..,那提這點的意義為何? 希望別人提供答案嗎? 再者,預設 同軸線 須為 75 ohm,這預設為真嗎? 還有上面列的是 三件式,那為什麼只討論 同軸線? 有討論 轉盤(E5300)嗎? 有討論 DAC(RC NANO-DAC)嗎? 好像很少呢~ 這些疑問擺在心中多年,直到去年那實驗。

    DIY 的人不少,電學背景深厚的人似也頗多,那為何討論稀少呢? 當然! 若去翻找國外論壇,相信會更豐富,那國內討論稀少的原因在哪兒呢? 疑問? 我大概找不出原因吧! 繼續上面的疑問,若要討論 轉盤 與 DAC,那 RCA 或 機內佈線 是否符合 75 ohm? 網上不討論,也 預設 兩者皆 75 ohm 嗎? 這預設為真嗎? 想想以往看過的討論,對三組件任一者的實際狀態,似通通無法判斷,只寄望廠商設計或提供資訊。 轉盤 與 DAC 不會特別說明,同軸線有的廠商會說明(或線身有標示),但也不少未說明。 好奇去翻了下 Real Cable 的網頁,現存兩款同軸線,一有說明是 75 ohm,一線身標示 75 ohm。

    身處如此被動的使用者,只討論 聽起來如何 不是較省事? 若想用科學來佐證聽感,假設、量測、試做、比對與驗證,印象中這幾點在過去相關討論裡,稀少也相當有限。 量測 是最困難的一點,所以少有數據可參考,那能 驗證 75 ohm 這預設(假設) 嗎? 難! 最後討論的還是 聽起來如何? 這迴圈讓人難以言喻呢! 思考背後可能原因

    1. 量測儀器 => 這是最困難的一點。 若有相關領域的朋友或概念,這些儀器一般人難以負擔,需學術研究單位或企業才會準備。
    2. 相關背景 => 電學與量測,看以往討論裡,多少人符合相關背景呢?
    3. 討論參與 => 觀察些網上高手,少討論,或轉趨低調與潛水,不論原因為何? 都是討論串的損失。


    Impedance
    繼續寫這名詞的部分,若想討論 轉盤 或 DAC,就必需寫到 佈線 與 RCA 接頭。上面同軸線孜孜念念的 75 ohm,不管是線、轉盤或 DAC,通通需用 RCA 接頭。 但去找 RCA 接頭,又標明是 75 ohm 的屈指可數,而有多少線、轉盤 或 DAC 有這些接頭的蹤跡? 撇除標明 75 ohm 的廠商,看看 Amphenol,Neutrik(REAN) 與 Switchcraft 的 RCA 接頭,有寫這類資訊嗎? 大廠如前三家是這情況,對預設 轉盤 或 DAC 是 75 ohm,我是存疑的。

    接頭若非 75 ohm,那佈線會設計成 75 ohm? 如果有電腦或 3C 家電業界的朋友,或可問問若產品裡有數位同軸,佈線有 75 ohm 的設計嗎? 答案很可能是沒有喔! 實際設計的可能是 50 ohm! 對,50 ohm

    基於此,對 E5300 是否為 50 ohm 的設計? 是一個我擺在心中待實驗的 假設

    上面寫的討論缺缺三原因,電學與量測相關知識需個人努力,DIY 實做的技能靠練習,在此不贅述。 對一個無接觸相關產業,無量測儀器的使用者,要怎麼去實驗?

    1. 尋找有無想實驗 轉盤或 DAC 的原廠維修手冊
    2. 直接拆開外殼,從機板上去做逆向工程(需有基礎相關背景)

    上列兩點僅能對原廠 佈線 外的部分做些判斷,佈線與零件組合後的情況,因無儀器設備,只能用旁敲側擊的方式去試。 網上曾看過他人分享些方法,但這就不寫了! 那門檻較高,能到那一步的人,應能自行探索了!

    以實際情況論,若不管 轉盤 與 DAC 的設計,僅做 數位同軸線 的實驗,該把 75 ohm 也視作一項參數,而非去預設 75 ohm。 無法驗證的數據,只能視為實驗中的一項參數。 實驗中盡可能提供 線材 與 接頭 完整資訊,而比較 聽起來如何? 推論 匹配 接近與否? 避免討論數據,因為無法驗證。 有多少資訊? 做合適的推論,這樣也能進行實驗。

    E5300 麻煩人幫忙做些判斷,可能是 50 ohm 的設計,那搭配 RC 的小白同軸線,似達到匹配。 在此謝謝 bchsieh 近五年前 RC 小白同軸線的量測資訊(但我忘了是哪位提供小白線?),讓這次實驗有數據直接參考。 三組件裡已有兩組件屬 50 ohm 範圍,那剩下的 RC NANO-DAC 又屬那種設計呢?

    爆進期始於對 RC NANO-DAC 動刀,殼當然已經拆了! 同樣無法量測,只能從線路上去判斷。 關鍵點是一顆電阻,設計可能是 75 ohm,所以這邊需 試做,調整為 50 ohm 範圍。 調整好,心情雀躍的準備 比較與驗證,會是怎樣的聲音呢?

    一開聲...,就是這微觀感!! 即使用平價系統如我,也能有此體驗。 上面種種就為了這最後一刻,在有限經驗裡,最貼近此狀態的敘述。

    就像聽了 RC CHEVERNY 後,再換上 RC CHENONCEAU 開聲的那刻。 一個微變化的世界,細語呼喚著,聽吧! 感受吧! 去探索與體會吧!

    有沒有誇張亂語感? 哈! 以下再整理之前 bchsieh 分享過的相關資訊








    結論
    多年來的疑問與存疑,終於透過這次實驗找出部分答案。 但也要自嘲,居然過這麼久,才鼓起勇氣做實驗。 實驗中找到了什麼? 發現了什麼? 條列整理如下

    1. 預設 數位同軸線 impedance 為 75 ohm?
    是,也否。 RC 小白同軸線 為 50 ohm 範圍,其他進階款則為 75 ohm 範圍。

    2. 預設 轉盤 數位同軸 impedance 為 75 ohm?
    否,Samsung E5300 數位同軸 為 50 ohm 範圍。

    3. 預設 DAC 數位同軸 impedance 為 75 ohm?
    是,RC NANO-DAC 數位同軸 為 75 ohm 範圍。

    4. 使用同一條 數位同軸線,原始設定狀態 與 接近匹配狀態,有無聽感上差異?
    有,即使在平價系統上,聽感上差異會令人選擇 接近匹配狀態。

    5. 不同組件的數位同軸設計,impedance 不一定一致,需依各組件設計做判斷與調整。

    使用 RC 數位同軸線 的 RC 友是具優勢的! 有提供線的熱心網友與 bchsieh 專業的設備與測量,量測資訊 bchsieh 已通通分享在討論串裡。 RC 小白線 屬其中特例,但以實驗中的搭配,也有機會接近 匹配。 使用 RC 其他進階型號的 RC 友,也能依據相關資訊,用科學、用數據檢視各自的系統。

    最後,75 ohm? 50 ohm? 用這句話結尾。

    用不確定的預設起頭,又沒法做確認與實踐,那只會淪為空談吧?

  20.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alex0715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