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頁,共715頁 第一第一 ... 27427477517525526527528529537577627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5,261 到 5,270 共計 7142 條
  1. #5261
    註冊日期
    2007-06-07
    文章
    3,243
    Thanks
    3,174
    Thanked 2,972 Times in 1,404 Posts

    預設

    要公布的話,必須要大家都公布了才有得比啊!
    要是A公司公布了1號機的結果,然後呢?拿別的公司的現有產品比,別人都沒公布,那A公司要怎麼比?拿別人機器回來量,從哪裡弄機器呢?自己買?
    就算弄到機器量了,要量幾台來比?一台,兩台?然後,如何確定那些機器都是在最佳狀況下,免得被別人抓到尾巴?

    所以,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大家悶聲發大財。。。

  2. The Following 4 Users Say Thank You to kevintran For This Useful Post:


  3. #5262
    註冊日期
    2013-08-15
    文章
    151
    Thanks
    325
    Thanked 431 Times in 12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要公布的話,必須要大家都公布了才有得比啊!
    要是A公司公布了1號機的結果,然後呢?拿別的公司的現有產品比,別人都沒公布,那A公司要怎麼比?拿別人機器回來量,從哪裡弄機器呢?自己買?
    就算弄到機器量了,要量幾台來比?一台,兩台?然後,如何確定那些機器都是在最佳狀況下,免得被別人抓到尾巴?

    所以,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大家悶聲發大財。。。
    有道理哈哈哈


    Sent from my iPhone using Tapatalk

  4. #5263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kevintran 查看文章
    要公布的話,必須要大家都公布了才有得比啊!
    要是A公司公布了1號機的結果,然後呢?拿別的公司的現有產品比,別人都沒公布,那A公司要怎麼比?拿別人機器回來量,從哪裡弄機器呢?自己買?
    就算弄到機器量了,要量幾台來比?一台,兩台?然後,如何確定那些機器都是在最佳狀況下,免得被別人抓到尾巴?

    所以,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大家悶聲發大財。。。
    kevintran兄說得正是,呵呵。

    看看PS AUDIO的CEO Paul McGowan的貼文和下面的問答,就剛好證明了kevintran兄所說的:
    https://www.psaudio.com/pauls-posts/what-matters/

    文中Paul提到了:Measurements that do matter are mostly not mentioned:
    TIM (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slew rate, or open loop stability are examples.
    也就是說Paul認為TIM非常重要,但是卻幾乎沒有公司提到。

    然後下面有一位Bernd老兄問Paul,既然你說TIM很重要,但為什麼你公司的機器也只公布THD卻沒有公佈TIM?
    Why do you post THD but not TIM and slew rate of your amps since those are important parameters?

    Paul的回答如下:
    Because most people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and without a comparison
    or reference to anything else it’s rather meaningless.
    And, besides, we don’t have the facility to measure it even if we wanted to.

    大意就如kevintran兄所說,因為大家都不公布,根本沒有標準,所以我也不公布。
    更何況,我們也沒有可以測量TIM的設備。
    (看到這裡小弟的心裡就有OS... 你說TIM很重要,結果你說你們公司沒辦法量..
    拜託喔.. 你們是PS AUDIO噎.... 更何況,連小弟都有設備可以量,你們PS AUDIO沒辦法量??
    隨便一台Audio Precision都有DIM30 DIM100的標準量程,不要說你們PS AUDIO公司裡面一台Audio Precision都沒有.. )


    The trick with TIM is to make sure the circuit is open loop stable –
    which many amps aren’t, but all ours are. Once that’s been achieved, TIM is not an issue.
    然後Paul又說,要讓TIM降到最低,只要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所有的機器都有做到,但是很多其他品牌的機器都沒有這樣做...

    後面又有一位Soundmind老兄貼了好幾篇長文,Paul都沒什麼反應。
    但是這位Soundmind老兄的文章之中,還是有些不錯的資訊。
    例如他指出Narga前級的輸出阻抗太高(600歐姆),所以TIM也很高。
    這跟這幾篇我們所討論的重點不謀而合啊.. 呵呵...

  5. The Following 8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6. #526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4
    Thanks
    3,511
    Thanked 5,490 Times in 1,85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
    然後Paul又說,要讓TIM降到最低,只要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就可以了。
    然後我們所有的機器都有做到,但是很多其他品牌的機器都沒有這樣做...
    [恕刪]
    每次看到 bc大魔王 談論這些音響科學高手們的討論,都覺得很有趣,但是每每都會浮上一個疑問:

    按我體驗,音響科學越正確,就應該帶出更正確的錄音欣賞能力與音樂欣賞能力,包含更正確地判斷錄音好壞、演奏好壞,甚至是音樂好壞。那麼這些音響科學高手他們到底在聽什麼音樂?該不會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完美唱片?

    前陣子劉大鬍子提出錄音問題,當然用詞模糊再加上立場問題所以很多不正確,但是方向上是可以討論的。結果看到一大堆專業人士(?)的回應,看得好想哭。以 ps audio本身的產品來說,拿中國的樂之邦與之相比,就很明顯前者傾向妥協加料而後者是純粹科技腦;產品拼命想辦法妥協,如何能在純粹科學的討論上拿出真正的內容?

    說到底,難道完全純粹科學的音響產品,只存在極少數diyer手上?不公平啦!............

  7. The Following 5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8. #5265
    註冊日期
    2008-08-24
    文章
    267
    Thanks
    1,117
    Thanked 248 Times in 1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每次看到 bc大魔王 談論這些音響科學高手們的討論,都覺得很有趣,但是每每都會浮上一個疑問:

    按我體驗,音響科學越正確,就應該帶出更正確的錄音欣賞能力與音樂欣賞能力,包含更正確地判斷錄音好壞、演奏好壞,甚至是音樂好壞。那麼這些音響科學高手他們到底在聽什麼音樂?該不會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完美唱片?

    前陣子劉大鬍子提出錄音問題,當然用詞模糊再加上立場問題所以很多不正確,但是方向上是可以討論的。結果看到一大堆專業人士(?)的回應,看得好想哭。以 ps audio本身的產品來說,拿中國的樂之邦與之相比,就很明顯前者傾向妥協加料而後者是純粹科技腦;產品拼命想辦法妥協,如何能在純粹科學的討論上拿出真正的內容?

    說到底,難道完全純粹科學的音響產品,只存在極少數diyer手上?不公平啦!............
    這兩天剛好有同事借我玩645數位機身,直出RAW檔的品質真的無可挑剔,但是被拍的妹子還是喜歡手機美圖出來的成品。

    所以這個討論串的追求只能說是小眾中的小眾。

    畢竟市場決定了這些大廠的思維和走向,我倒不覺得是技術上的問題...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Redmi K30 Pro 發送

  9. The Following 6 Users Say Thank You to pawaslider For This Useful Post:


  10. #5266
    註冊日期
    2016-07-29
    文章
    458
    Thanks
    2,202
    Thanked 1,625 Times in 427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psycho 查看文章
    每次看到 bc大魔王 談論這些音響科學高手們的討論,都覺得很有趣,但是每每都會浮上一個疑問:

    按我體驗,音響科學越正確,就應該帶出更正確的錄音欣賞能力與音樂欣賞能力,包含更正確地判斷錄音好壞、演奏好壞,甚至是音樂好壞。那麼這些音響科學高手他們到底在聽什麼音樂?該不會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完美唱片?

    前陣子劉大鬍子提出錄音問題,當然用詞模糊再加上立場問題所以很多不正確,但是方向上是可以討論的。結果看到一大堆專業人士(?)的回應,看得好想哭。以 ps audio本身的產品來說,拿中國的樂之邦與之相比,就很明顯前者傾向妥協加料而後者是純粹科技腦;產品拼命想辦法妥協,如何能在純粹科學的討論上拿出真正的內容?

    說到底,難道完全純粹科學的音響產品,只存在極少數diyer手上?不公平啦!............
    教授我覺得只要牽涉到商業行為,那麼廠商就不太可能把對消費者太有利的技術釋放出來。
    就拿電腦業界的INTEL來說,在沒有同等級效能對手之下i5從第1代到第7代都一樣是4核心且每一代多擠個10%左右的效能提升。
    在AMD的RYZEN開始造成威脅之後,才終於肯把i5第8代開始提升到6核心。

    就拿bchsieh兄推薦的Ian's FIFO來說,難道沒有音響廠商能夠設計出比Ian's FIFO效能更好表現更完美的FIFO嗎?
    這個當然是不可能。但是當大部分DAC都搭載類似Ian's FIFO的技術時,那麼DAC前端的高價數位輸出器材及數位線材就沒市場了。
    所以我覺得就音響廠商而言寧願在DAC的類比及數位部分下功夫,也不願意在消除前方數位輸出的差異下功夫免得影響音響市場。

    對於設計出Ian's FIFO的Ian來講,雖然他也有靠著販賣各種音響相關基板來賺錢。但是我相信Ian他一定也是在市面上找不到可以
    消除前方數位輸出差異設備的狀況下,才會靠著自己來研發出Ian's FIFO的相關技術產品的。

    bchsieh兄之前有針對diyer說過一段話小弟一直覺得很棒,大意是"DIY的精神應該是因為市面上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產品才成為diyer
    自己來,而不是市面上的產品售價太高為了省錢才成為diyer"。至於教授所提到的完全純粹科學的音響產品,就小弟自己想法恐怕真的
    是只存在極少數diyer手上而已。

  11. The Following 9 Users Say Thank You to tetsuka For This Useful Post:


  12. #5267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tetsuka 查看文章
    [恕刪]
    bchsieh兄之前有針對diyer說過一段話小弟一直覺得很棒,大意是"DIY的精神應該是因為市面上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產品才成為diyer
    自己來,而不是市面上的產品售價太高為了省錢才成為diyer"。至於教授所提到的完全純粹科學的音響產品,就小弟自己想法恐怕真的
    是只存在極少數diyer手上而已。
    承蒙tetsuka兄不嫌棄....

    其實... 小弟只是想提醒真正想投入DIY的網兄,還有認為DIY會比買廠機省錢的朋友,
    真正要認真玩DIY,花錢花時間又燒腦啊... 但這就是樂趣所在啊..

    小弟目前的系統,除了喇叭無價以外,其他的部分,包括線材在內,成本大約6~7萬。
    但是為了搞目前這個系統,之前測試實驗而淘汰的料件,還有備料的部分,加起來大約是20~30萬左右。
    而為了要DIY,購入的手工具、電動工具、還有儀器等等,應該花了有百萬元。
    然後這些備料和儀器,把一間三坪大的房間塞爆.. 空間更貴啊。
    更不用說,為了學習電路知識、還有學習儀器的用法等等,所花的時間成本,更是無法用金錢去估計。

    但.. 這就是愛啊.. 呵呵

    想要深入的網兄,要有無盡的愛,才有辦法堅持啊..

    就像教授,光是為了測試電供,試過的電供已經堆到天花板了。
    沒有愛,又怎麼可能做到這種程度呢?
    此篇文章於 2020-05-02 10:02 PM 被 bchsieh 編輯。

  13. The Following 10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5268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前面提到PS AUDIO的老闆說只要確定擴大機電路open loop stable,DIM/TIM就不是問題。
    所以我們來談談DIM/TIM和負回授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在電子零件運作時,輸出訊號和輸入訊號相比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就稱為失真。
    而電子零件在生產製作時,雖然工廠都會嚴格控管品質。
    但就算合格是的產品,也仍然存在有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性越小,價格就越高 (例如電阻的精度有5%、1%、0.1%、0.01%等等)。
    電子零件在實際運作時,依工作環境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差異 (例如電阻的溫度飄移,有10ppm/C、1ppm/C、0.1ppm/C等等)。
    所以每一台由許多電子零件組合而成的機器,自然個體差異一定更大,更難控制品質。
    這是不被允許的。

    於是,負回授就出現了。

    負回授,就是把放大處理過後輸出的信號送回來,跟處理前的原始訊號互相比較。
    輸出信號多出來的東西,就把送進來處理的原始訊號減一點。
    而輸出信號少掉的東西,就把它加回原始訊號內。
    例如輸出18KHz訊號時,跟原本預期的強度少了10%,這時候就把輸入訊號加強10%,輸出訊號就可以跟原本預期的相符合。
    所以,有了負回授之後,在一般音響測試中會發現,頻寬變好了,THD等等的失真也會降低很多。
    因為有回授,整個電路不是單向前進的,看起來像是一個封閉的環路,所以被稱作為閉環(closed loop)。

    把「已經送出去的訊號」再送回去跟原始訊號比對,
    在原始訊號固定不動(例如1kHz正弦波),或是原始訊號變動緩慢(例如測試頻率響應時的掃頻),的確沒問題。
    但我們在實際播放音樂的時候,同時間內有許多不同頻率的訊號,隨著時間不斷的快速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送出去的訊號」已經跟下一波送進來的原始訊號完全不同了,
    比對之後再修正,反而越修越糟糕,就產生了失真。
    DIM/TIM等等失真就是這樣產生的。

    更慘的是,喇叭單體的音圈就像是個線性發電機。
    放音樂的時候,單體不但在接收訊號,也在送出訊號。
    這個訊號,會被送回到擴大機的輸出端,稱為反電動勢(back-EMF)。
    如果這個擴大機,最後一級也有負回饋線路,
    那麼這個反電動勢的訊號,也會被當成輸出訊號的一部分,被送回去和原始訊號比較,失真就更嚴重了。
    這種失真,就算是一般對擴大機的標準動態測試也看不出來,因為測試時用的是一般純電阻性負載。
    必須實際接上單體做測量才行。
    也因此,現在有很多擴大機的最後一級是不拉負回授的,避免喇叭造成的影響。

    所以,要如何降低DIM/TIM失真呢?
    很明顯的,有兩種方式可以用:
    1. 把負回授的速度加快
    2. 不要用負回授

    一般的擴大機設計,放大的電路分成很多級。
    早期電路設計的負回授,就是直接把最後一級的輸出訊號,直接拉回第一級做回授。
    這樣的設計很直覺很簡單,但是經過那麼多級放大是需要時間的,等到最後輸出再拉回前面做比較,早就來不及了。
    所以後來很多擴大機,會特別註明「零整體回授」(Zero Global Negative Feedback)。
    意思是回授不再從最尾端拉到最前端,而是各個放大級各自拉區域負回授 (Local Negative Feedback)。
    每個放大級自己做修正,回授速度會比整體回授快得多,自然DIM/TIM失真就會降低很多。
    幾乎所有市面上宣稱「零負回授」的廠機,其實都是有區域回授,無整體回授。

    至於完全不用負回授(就是開環, open loop),當然是最好。
    但是就如上面所說的,要做得好 (穩定、THD小、頻寬廣),實際上非常困難。
    零件精度的挑選和配對變得非常重要,加上周邊補償電路讓設計變得複雜許多。
    成本自然大幅度增加。
    再加上使用環境的溫度變化,還有零件老化的問題。
    機器也許剛做好時穩定,過一陣子可能很快就會出問題了。
    所以以目前來說,基本上都是使用「區域負回授」還有 盡量降低負回授的量,
    在THD、頻寬、TIM/DIM之間取得平衡。

    TIM/DIM很大的時候,聽感是怎麼樣呢?
    其實可以參考很早期的D類擴大機,乾、冷、硬,就是TIM/DIM很大的聽感。
    後來技術越來越進步,後期D類擴大機的TIM/DIM已經壓到非常低的程度了。
    下圖取自Audio Precision在2003年時發表的D類擴大機的測量白皮書
    https://www.cornestech.co.jp/images/...7-4_201503.pdf
    DIM30_AP.jpg
    這是當年(2003)一般的D類擴大機的DIM30測值,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最近這幾年,又有GaN(氮化鎵)和GaAs(砷化鎵)技術的加入,讓D類擴大機的性能又更進一步的提升。

    而以相同的回授速度來說,負回授越小,TIM/DIM就會越好。
    負回授越小,對原始訊號的修正就越小,聲音細節會越多越活生。

    順便一提的是,以一般擴大機的測值大小來說,通常DIM > THD > IMD,也就是說,DIM對擴大機是個很嚴苛的測試。
    下圖是同一個放大器在DIM、THD、和MIM(也就是多頻率的IMD)對不同輸出電壓大小下的測值比較就可以看得出來:
    取自 http://www.cordellaudio.com/papers/multitone_test.pdf
    DIM-THD-MIM.png
    此篇文章於 2020-05-03 10:09 AM 被 bchsieh 編輯。

  15. The Following 1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5269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7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有關負回授速度,小弟可以用腳踏車走地上畫好的直線來比喻。

    人體運作其實就有非常多的負回授機制。
    在騎腳踏車時,視覺以及內耳平衡感應負責做訊號回饋,告訴腦部實際輸出的結果,
    然後由腦部做修正之後,把修正後的訊號送到肌肉。
    反應慢的人,也就是負回授速度慢,腳踏車會比較無法按照地上的直線前進,行進路線會十分扭曲。
    而反應快的人,負回授速度快,腳踏車會比較能按照地上所畫的直線前進。
    換到訊號處理上,就是動態失真小。

    那無負回授呢?超級厲害的人也許可以維持腳踏車不倒吧,但絕對無法按直線前進,畢竟沒有視覺和平衡感覺。
    大部分的人應該就是直接倒地吧,也就是開環不穩定 (open loop unstable).. 呵呵

  17. The Following 7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8. #5270
    註冊日期
    2008-08-24
    文章
    267
    Thanks
    1,117
    Thanked 248 Times in 112 Posts

    預設

    半夜睡不著,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如果使用ian’s fifo,是不是就可以忽略雙PC所使用的switching hub,不需要花心思在這上面?

    我從使用 Tapatalk 的 Redmi K30 Pro 發送
    此篇文章於 2020-05-04 12:50 AM 被 pawaslider 編輯。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