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共715頁 第一第一 ... 225275315323324325326327335375425 ... 最後最後
顯示結果從 3,241 到 3,250 共計 7144 條
  1. #3241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7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我的『絕對正確的44.1』只是一個唯名論的用法,意謂著來自正確的錄音或正確的演奏甚至是正確的CD版位與製作,導致最後的CD格式之WAV檔之資料是非常正確的。換句話說,Deen網友說的沒錯,如果原始錄音是96k,那麼當然96會比44.1更絕對正確,如果原始是dsd128錄音,那麼對這個錄音來說dsd128才是絕對正確,dsd64或dsd256都是不正確的。或許應該與bchsieh一樣用bit-perfect一詞?但是我看這詞反而更多人看不懂....

    總而言之,最接近原始數位錄音之資料就是該錄音最絕對正確的數位資料就對了!

    而且還會得到另一個更顛覆性的看法:若原始錄音是96k,數位轉換成48k,與96k經過DA再重新AD成48K甚至44。1K,用邏輯會推測前者正確;但是從知覺心理學的角度,若是高明的唱片製作,有可能後者反而更正確呢!當然,這是從新天新地的正確唱片得到的真實聽感....:)


    ===== 刪了一篇我的文章並附加在這裡,免得截斷bchsieh的專業文章......
    ============================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不過「絕對正確的192K」應該還是可以打趴「絕對正確的44.1K」吧?
    就像120fps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動態畫質上可以打趴更低fps的電影一樣
    而且現代錄音都已經用48K以上在錄了,最後發行時卻還得降成44.1K
    希望CD可以快點被淘汰,以後唱片行賣的都是內含原生取樣率音檔的儲存裝置,讓聲音別再綁在44.1K了
    要提醒的是:正確錄音是本,高解析檔是末;非常可惜目前僅有極少數正確錄音有發行SACD或高解析檔,所以就算找到播放高解析檔的正確音響,『目前』也幾乎完全無用武之地,哭哭。。。。。

    其實這也是對於升頻派音響走向一個非常嚴格的提醒:如果堅持升頻播放是正確的,但是居然聽的都是明顯狂輸給正確錄音的次級錄音甚至錯誤錄音,也就是對市場上絕大多數連三歲小鬼都聽得出聲音錯誤的錄音沒有分辨力,那我實在不相信偏好高解析、DSD或升頻播放會有什麼音響意義.....

    所以現在只要能把44。1播放正確就完全到頂了,我再怎麼研究出最高明的DSD播放,還是被SOLSTICE/FY、HORTUS、SKARBO.....的44.1打到爆打到趴,唯一可以玩的只有LYRINX。

    (end)
    此篇文章於 2017-02-09 01:02 AM 被 psycho 編輯。

  2.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3. #3242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9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被教授點名了..

    最近還是很忙,先簡單說一些想法。

    先說在前頭,之前小弟曾經說昇頻會製造泛音,這應該是錯的。很抱歉傳遞了錯誤的訊息。
    所以下面小弟所說的如果各位前輩發現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力用力地鞭~ 不用客氣

    教授指的應該是底下這篇文章:
    http://www.soomal.com/doc/10100006835.02.htm

    教授提的第一個問題:「事先升頻或SDM,DAC內部真的就可減少工作量?」
    小弟認為事先升頻是無法減少DAC工作量,或是只減少一點點。
    除非DAC的oversampling可以關閉,切換成NOS DAC。
    不然從目前小弟看到的DAC datasheet來看,無論輸入的PCM採樣頻率多高,在DAC內都會再升頻。
    而二次升頻,失真會比一次升頻更大。
    因此,如果DAC的oversampling無法關閉,直接用DAC內部的oversampling而不做外部升頻,
    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事先做SDM,的確在DAC內部少了許多步驟。
    但問題是,SDM在DAC內部或是外部做,如果演算法相同,還是會影響聲音嗎?
    小弟認為聲音的改變不是因為DAC的負擔變輕,而是演算法的不同造成的。

    其他對升頻還有一些說法,例如升頻可以讓jitter變小,所以變好聽。
    底下這篇文章有說,升頻會讓jitter對聲音所造成的影響變小,但升頻本身就會引入更多的jitter。
    http://www.audioholics.com/audio-tec...l-audio-page-2
    而下面這篇文章實際測量升頻後,雖然使用非同步USB DAC,仍然可以發現jitter有些許增加。
    http://archimago.blogspot.tw/2015/10...udio-alsa.html

    下面小弟說說自己對升頻的看法。
    小弟認為永遠沒有完美的升頻,都是在以下三個參數中尋找平衡點:1.THD+N(諧波失真+底噪) 2.impulse response(暫態反應) 3.IMD(互調失真)

    如果要無敵暫態,就不能升頻,使用NOS DAC。
    但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

    不錯的升頻演算法,可以將THD+N壓得很低,但暫態反應上會出現前後鈴振(pre-ringing & post-ringing)。
    THD+N壓得越低,impulse response越差。

    目前最新的演算法,可以將前後鈴振降得非常低。
    THD+N雖然不如有前後鈴振的演算法,但因為有一大部分的諧波失真超過20KHz,「也許」對聽感的影響不大。
    這種演算法用掃頻方式測試時,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數據。
    但畢竟音樂不是單一頻率的正弦波,而是多頻率同時混合播放,所以不同頻率波形之間的互調失真就非常重要。
    而這種演算法的互調失真會比其他演算法大...

    底下有T+A DAC8 不同升頻演算法的諧波失真,暫態反應,以及互調失真的測試結果。
    可以拿來參考比對。
    http://www.stereophile.com/content/t...r-measurements

  4. The Following 3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5. #3243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9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承上篇,所以諧波失真+底噪、暫態反應、以及互調失真,哪一個對人耳最不敏感,哪一個對人耳最敏感?
    哪一種可以用腦補方式降低影響,又哪一種是用腦補也補不回來的?

    如果以對人耳的重要性來看,也就是腦補無法補回來的程度來看,從大到小,以小弟的看法是:
    暫態反應 >> 互調失真 >/= 諧波失真+底噪

  6.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7. #3244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7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恕刪]
    如果要無敵暫態,就不能升頻,使用NOS DAC。
    但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
    [恕刪]
    按理說我應該是一個最最要求無敵暫態的人,但是我聽過的ladder dac或 nos dac,不管是便宜的還是一台要好幾百萬新台幣的,都有一致的傾向就是聲音『變軟』,我還曾經稱為女兒式音響,表現大管弦樂曲的氣勢問題非常大!!所以nos dac的暫態佳跟聽到的結果又是兩回事?還是又是聽覺心理學問題?

    而THD+N會非常非常難看這件事就很明顯了:越便宜的NOS DAC,音色越不正確!!!或許好聽,但是已經可以把長笛播放成單簧管了。長笛的頻譜加上嚴重的諧波失真,看起來就像單簧管了。

    百萬元級的NOS DAC音色會夠正確,但是聲音『變軟』的問題永遠躲不掉。

    我在猜啦!!高價位的NOS DAC背後的科學技術門鑑太高,小型工作室的DAC難以複製。便宜的NOS DAC方案之音色不正確問題應該完全致命無藥可救。高價位NOS DAC為了迎合市場必需加料,否則暫態太正確的DAC一則讓後端的千萬喇叭被殺音響、二則讓市面唱片通通聽起來像垃圾.......種種原因,導致DAC這種類比端涉及音樂素養的器材,無法純粹從科學原理去選擇最好的商品。

    最後,"昇頻會製造泛音,這應該是錯的。"<== 從聽感來說沒錯啊!?還是你要辨正的是:升頻後再加上水準不佳的低通,會出現很多諧波失真?不管原理如何,實際聽感就是如此呢!
    此篇文章於 2017-02-09 01:21 AM 被 psycho 編輯。

  8.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9. #3245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9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哈.. 小弟果然語無倫次..
    小弟想表達的是,泛音雖然和諧波失真在頻譜上是類似的,
    但一個是聲音本身的內容,另一個是失真,不能混為一談。
    而且以目前的升頻技術,THD+N已經可以壓到非常非常低。
    理論上這些諧波失真應該是幾乎聽不見的。

    小弟也曾經玩過軟體升頻,用非常精確的演算法,試過非常多種組合。
    發現變好聽的情形,大都是minimum phase,slow roll-off的設定。
    這種設定會沒有前鈴振,THD+N非常低,而且群延遲也非常低。
    但是,後鈴振非常非常長.....
    這就像鋼琴踩延音踏板,或是在浴室唱歌,變得很好聽一樣...
    好聽歸好聽,但聽起來就是假假的。
    一些真實樂器裡該有的紋理和毛邊全都不見了,高頻變得太滑順...
    聽久了就覺得不對...

  10. The Following 2 Users Say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1. #3246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看得霧煞煞XD
    那麼現階段是否應"低價位選擇os dac ,高價位選擇nos dac?"
    可以這樣說嗎?

  12. #3247
    註冊日期
    2007-10-23
    文章
    884
    Thanks
    3,149
    Thanked 3,785 Times in 778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看得霧煞煞XD
    那麼現階段是否應"低價位選擇os dac ,高價位選擇nos dac?"
    可以這樣說嗎?
    小弟是覺得,OS DAC也好,NOS DAC也好,
    既然都是妥協的方案,就選教授推薦的,甚或是自己順耳的DAC就好。
    時間拿來享受音樂比較重要...

    等到以後任何錄音的母帶規格檔案都可以很容易買到的時候,
    選OS還是NOS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13.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bchsieh For This Useful Post:


  14. #3248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bchsieh 查看文章
    等到以後任何錄音的母帶規格檔案都可以很容易買到的時候,
    選OS還是NOS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希望這個"以後"早日到來

  15.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6. #3249
    註冊日期
    2017-01-17
    文章
    373
    Thanks
    670
    Thanked 395 Times in 212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插上外接隨身USB>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今天收到向新天新地訂的NANO DAC,把系統的其中一部分換成:
    自供電的3.5吋外接硬碟>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AN 7510 OCC RCA訊號線>NANO DAC(用隨附變壓器)>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然後再聽「被詛咒的獵人」45秒片段
    嘿嘿~聲音清楚很多,可以看到Psycho教授描述的「山之形態」了耶,不用被卡車撞了!(灑花~)
    只是換個外接硬碟、再加個DAC就差那麼多,可見原本S190的內建DAC有多糟

    不過雖然有山之形態,但感覺"體"不夠紮實,總覺得可以再更雄壯(可能是因為開不夠大聲,我怕吵到鄰居),另外教授會用"山"來形容,表示音場的高度應該頗高,不過在我們家聽起來只有不到1.5公尺的高度,只能算是個小丘,這問題是出在哪呢?

    另外,接上NANO DAC後,聽我老婆很喜歡的星際效應原聲帶,原本總是有點糊的第二軌也變清楚了,不過聽其他的音樂,聲音雖然更清晰了,但變得比較瘦、乾,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聽了一小時後,反而覺得這樣聽起來比較清爽,不錯不錯

  17.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Deen For This Useful Post:


  18. #3250
    註冊日期
    2007-09-12
    文章
    4,545
    Thanks
    3,512
    Thanked 5,497 Times in 1,853 Posts

    預設

    引用 作者: Deen 查看文章
    今天收到向新天新地訂的NANO DAC,把系統的其中一部分換成:
    自供電的3.5吋外接硬碟>普通未改裝Sony BDP-S190>AN 7510 OCC RCA訊號線>NANO DAC(用隨附變壓器)>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Octave V-40SE綜擴>ART monolith 3.1 喇叭線>PMC twenty5.24
    [恕刪]
    不過雖然有山之形態,但感覺"體"不夠紮實,總覺得可以再更雄壯(可能是因為開不夠大聲,我怕吵到鄰居),另外教授會用"山"來形容,表示音場的高度應該頗高,不過在我們家聽起來只有不到1.5公尺的高度,只能算是個小丘,這問題是出在哪呢?

    另外,接上NANO DAC後,聽我老婆很喜歡的星際效應原聲帶,原本總是有點糊的第二軌也變清楚了,不過聽其他的音樂,聲音雖然更清晰了,但變得比較瘦、乾,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但聽了一小時後,反而覺得這樣聽起來比較清爽,不錯不錯
    1、我會猜當成數位轉盤時,S190應該會大大輸給S1500,因為經驗上是原廠帶有類比輸出的藍光轉盤其數位輸出一定會變爛。

    2、AN 7510 OCC RCA訊號線 <= 這個叫做"數位線",嚴謹來說叫做數位同軸線。NANO DAC不是附贈一組白色不起眼的訊號線嗎?把QED Reference Audio 40訊號線換成那條白色線應該會讓你嚇一大跳,RUN 100個小時後會更嚇人......

    3、音場的高度是超高難度!!連聆聽空間都要考慮;提出音場高度是當年要說服很多百萬、千萬音響玩家的高難度標準,如果正在學會入門級的殺音響現象,會建議先不要管這個超高難度指標。

    4、"變得比較瘦、乾" <= 另一面就是暴露了原始錄音不足之處喔!!TIMPANI那張小牧神的入門,除非音響系統太錯誤否則應該都會聽出非常清晰且飽滿的音質。以它做為音響系統的基準,凡是讓它變差就是殺音響,讓它變好聽就是正確音響,然後再慢慢挑戰其他殺音響唱片。最後甚至會發現你先前習慣聽的唱片都是又瘦又乾的.....

  19. The Following User Says Thank You to psycho For This Useful Post: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